导读:本文包含了嗜人按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疟疾,基因,差异,全长,成虫,流动人口,发病率。
嗜人按蚊论文文献综述
蒙日朗,莫创捷,蒙俏俊[1](2015)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嗜人按蚊残存分布区2000-2014年疟疾监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简称环江县)2000—2014年疟疾控制后期疟疾发病特点,评价控制措施和防治效果,为调整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4年环江县本地发热患者、疟疾病灶点居民、流动人口发热患者和非发热患者疟疾监测以及网络直报病例等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其进行描述和分析,流动人口发热患者与当地居民疟疾感染差异采用卡方检验。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居民疟疾血清抗体。结果 2000—2014年,环江县嗜人按蚊分布区共监测本地发热患者217 524人次,病灶点居民7 182人次,流动人口发热患者1701人次,流动人口非发热人群7730人次,4类人群疟原虫阳性率依次为0.02%(38/217 524)、0.03%(2/7 182)、1.71%(29/1 701)和0(0/7730)。共检出疟疾患者6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占57.97%(40/69),流动人口输入性病例占42.03%(29/69)。2000—2014年共捕获蚊虫43 387只,其中中华按蚊占98.06%(42 545/43 387);嗜人按蚊占0,89%(282/43 387),2010—2014年未发现嗜人按蚊。重点人群IFA抗体阳性率仅为0.13%(2/1488)。结论 2006年起,环江县未检出本地传播病例和输入继发病例,疟疾发病以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为如期实现广西消除疟疾目标,应加强对外出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务工返回人员疟疾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传染源。(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李善干,曾林海,赵伟,潘正柳,史岸军[2](2014)在《文昌市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海南省文昌市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的现状。方法采用幼虫勺捕法调查孳生地;以人诱和牛帐诱捕观察其吸血趋性;用牛帐诱捕观察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结果在渗出水、畜迹水体和废弃养殖池中捕获嗜人按蚊幼虫。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吸人牛血比例分别为5.66%和94.34%;该地区嗜人按蚊全年均有活动,主要集中在3~8月份,11月有个小峰,夜间活动高峰在19:00~20:00。结论该地区嗜人按蚊主要孳生在水质较清有植物的渗出水、畜迹水体中。其偏吸牛血;无明显的季节高峰,吸血活动主要在傍晚。(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4年03期)
潘嘉云,郑香,钱会霖,柳朝藩,郭传坤[3](2012)在《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嗜人按蚊分布与疟疾发病率影响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稻田使用化学农药对嗜人按蚊种群分布与疟疾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历史调查证实为嗜人按蚊分布的浙江(1987年,杭嘉湖地区的湖州、德清、安吉、长兴、余杭、萧山和嘉兴等7县的11个调查点)、四川(1987年,乐山的沐川、峨嵋、夹江和沙湾,及宜宾地区的兴文、长宁、筠连和高县等8个县10个村)和广西自治区(1983年,河池地区环江县川山公社的社村、何顿和白丹等3个村)的16个县共24个村作为调查点,用半通宵室内人饵诱捕和清晨全部人房蚊帐搜捕法,调查嗜人按蚊密度和种群比例。收集当地历年按蚊调查资料、疟疾发病率资料、单双季稻种植面积和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情况,分析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疟疾发病率的变化与化学农药使用量的关系。结果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双季稻为主,至1973年农药使用量为45 kg/hm2,是20世纪50年代的50倍;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80年代末11个调查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疟疾发病率降至1/万以下。四川省乐山和宜宾地区调查点以种植单季稻为主,60年代开始稻田使用化学农药,70~80年代初期农药使用量平均为8.6 kg/hm2,嗜人按蚊密度(86.2%)与60年代初(82.2%)比较无明显变化(χ2=0.63,P>0.05);80年代中期以后,农药使用量逐渐增加,至2000年及以后的使用量均约为18.1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逐年下降。至2010年调查点未发现嗜人按蚊;全县无疟疾病例报告。广西环江县以双季稻为主,60、70和80年代初期稻田用农药量分别约为1.79、5.13和7.68 kg/hm2,80年代初嗜人按蚊密度为52%(1747/3 392);2000年以后平均稻田农药使用量达20.38 kg/hm2,嗜人按蚊密度明显下降。2008年后,在人房已较难捕获到嗜人按蚊,年平均发病率下降至0.14/万。结论农耕制度的改变和稻田高剂量使用化学农药,在一定程度上可破坏嗜人按蚊的孳生环境,使其分布范围缩小,数量减少或"消失",削弱了其传疟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王伟明,周华云,曹俊,杨国静,李菊林[4](2011)在《不同温度对江苏省嗜人按蚊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嗜人按蚊发育与繁殖情况,为疟疾流行病学及适时灭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温度为16、19、22、25、28、31℃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室饲养嗜人按蚊的卵期、幼虫、蛹期和生殖营养周期,计算不同温度下的全发育历期。结果嗜人按蚊在16℃时不能完成全发育周期,在温度为19、22、25、28、31℃时,全代发育时间分别为31.62、23.83、16.00、14.69d和13.89d。结论在温度范围为16~31℃时,嗜人按蚊的发育期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结果是否符合其他地区的嗜人按蚊种群,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李华宪,陈国伟[5](2009)在《云南省嗜人按蚊传播区疟疾防治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云南省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控制和消除提供科学、经济、有效的防治对策及监测方法。方法按照"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综合防治对策研究项目实施计划"规定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嗜人按蚊分布于云南省35个县(市),是滇东北地区8个县(市)的主要传疟媒介。(2)筛选出不同疟疾发病率层次的疟疾防治对策分别是:发病率在10/万以上的乡(镇)用DDT(或其他替代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及溴氰菊酯处理蚊帐,氯伯8日疗法治疗现症患者,单一伯喹8日疗法休根,氯伯2日疗法对发热患者进行假定性治疗及在疟疾暴发流行时用氯、伯4日疗法进行预防性全民治疗。发病率1/万~10/万的乡(镇)用氯喹1200mg+伯喹180mg治疗患者及溴氰菊酯处理全村居民蚊帐。发病率在1/万以下的乡(镇)仅用氯喹1200mg,伯喹180mg治疗患者。(3)各县在2002-2006年的现场应用中,根据以上防治对策采取分层防治的策略,均取得使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的防治效果。结论通过调查摸清了嗜人按蚊在云南省的分布范围、分布特征及规律,为该区域媒介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所提出的发病率在1/万以下、1/万~10/万、10/万以上地区防治对策的特点是经济、简便、高效、环保,为当地大面积低疟区疟疾防治解决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在后续5年的现场防治中已经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叶勇刚,赵以睿,张仁利,耿艺介,黄达娜[6](2009)在《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全长cDNA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和克隆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以嗜人按蚊为试验模型,根据差异表达基因EST序列(GenBankTM接受号:EX916923)设计引物,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end)技术对雌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并扩增其cDNA序列。结果利用F=2-△△CT公式计算出雌蚊差异表达基因在雌蚊和雄蚊中的表达比值为267.49;差异表达基因全长mRNA序列为364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经BLAST分析与致倦库纹(Culexquinque fasciatus)结构蛋白(tectin)及其他物种蛋白序列具有相似性。序列发送至NCBI获得接受号:FJ907236。结论该基因为雌蚊差异表达的基因,其全长mRNA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叶勇刚,赵以睿,张仁利,耿艺介,黄达娜[7](2009)在《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全长cDNA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嗜人按蚊(Anopheles anthropophagus)即雷氏按蚊(Anopheles lesteri)的同物异名,目前仅知分布于我国东经97°以东,北纬19-42°,是我国主要的传疟媒介,其传疟能力被证实为中华按蚊的9-15倍。国际上对疟疾的控制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使用长效杀虫剂蚊帐和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阻止蚊虫叮咬人类;同时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法对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虽(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叁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10-23)
叶勇刚,赵以睿,张仁利,耿艺介,黄达娜[8](2009)在《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全长cDNA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鉴定和克隆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方法以嗜人按蚊为试验模型,根据差异表达基因EST序列(GenBank~(TM)接受号:EX916923)设计引物,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技术对雌蚊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并扩增其cDNA序列。结果利用F=2~(-△△CT)公式计算出雌蚊差异表达基因在雌蚊和雄蚊中的表达比值为267.49;差异表达基因全长mRNA序列为364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经BLAST分析与致倦库纹(Culex quinquefasciatus)结构蛋白(tectin)及其他物种蛋白序列具有相似性。序列发送至NCBI获得接受号:FJ907236。结论该基因为雌蚊差异表达的基因,其全长mRNA序列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期刊2009-10-15)
李菊林,高琪,周华云,朱国鼎,曹俊[9](2009)在《辽宁省嗜人按蚊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我国辽宁省嗜人按蚊在成虫前期的发育时间和传疟能量上与江苏省嗜人按蚊的差异。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相同的饲养法和体外人工感染法,分别观察辽宁嗜人按蚊和江苏嗜人按蚊的孵化率、蛹化率、羽化率和蚊胃卵囊阳性率、唾液腺子孢子阳性率等指标。结果辽宁嗜人按蚊和江苏嗜人按蚊卵孵化期平均为3.66d和3.84d,孵化率分别为76.0%和74.3%;幼虫期平均为6.67d和8.26d,蛹化率分别为94.7%和96.0%;蛹期平均为1.60d和1.72d,羽化率分别为97.2%和98.6%;蚊胃卵囊阳性率分别为25.1%和28.1%;唾液腺子胞子阳性率分别为8.4%和10.7%。结论辽宁省的嗜人按蚊在幼虫发育时间和传疟能量上与江苏省嗜人按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因此,在疟疾流行季节应加强对当地媒介监测,防止疟疾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期刊2009年02期)
徐保海,许龙善,张山鹰,杨发柱,谢汉国[10](2009)在《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效果的评价与监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灭蚊效果,监测和清除残存嗜人按蚊,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重新暴发流行。方法对嗜人按蚊分布区实施以2g/m2DDT滞留喷洒和20mg/m2溴氰菊酯浸泡蚊帐灭蚊,开展复查评价防制效果。停止灭蚊后,继续开展媒介和疟疾的监测。以叮人率和人房捕获蚊数计算密度。结果闽北14个嗜人按蚊分布县(市、区)258个分布点已全部完成灭蚊后效果考核,平均每个分布点复查3.18次,浦城县部分点监测30年复查20余次。第一次复查发现,80.01%的分布点嗜人按蚊已被清除,残存嗜人按蚊从灭蚊前人房按蚊的34.1%降至4.02%。经继续实施灭蚊措施,1995年后未再捕及嗜人按蚊。1996停止灭蚊措施后,1996-2007年监测期间复查276村(次),捕获人房按蚊13408只,经鉴定全部为中华按蚊,证明福建省嗜人按蚊已被清除。嗜人按蚊媒介区灭蚊前1980年疟疾发病12921例,发病率44.90/万,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阳性率为23.00%。实施灭蚊措施后,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1992年发病率降至0.43/万,1990-2007年嗜人按蚊媒介区未再出现疟疾暴发流行,1998年以后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病人。结论DDT滞留喷洒和溴氢菊酯浸泡蚊帐可有效防制嗜人按蚊,反复查灭清除嗜人按蚊是阻断疟疾流行,巩固抗疟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的根本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嗜人按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海南省文昌市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的现状。方法采用幼虫勺捕法调查孳生地;以人诱和牛帐诱捕观察其吸血趋性;用牛帐诱捕观察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结果在渗出水、畜迹水体和废弃养殖池中捕获嗜人按蚊幼虫。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吸人牛血比例分别为5.66%和94.34%;该地区嗜人按蚊全年均有活动,主要集中在3~8月份,11月有个小峰,夜间活动高峰在19:00~20:00。结论该地区嗜人按蚊主要孳生在水质较清有植物的渗出水、畜迹水体中。其偏吸牛血;无明显的季节高峰,吸血活动主要在傍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嗜人按蚊论文参考文献
[1].蒙日朗,莫创捷,蒙俏俊.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嗜人按蚊残存分布区2000-2014年疟疾监测分析[J].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15
[2].李善干,曾林海,赵伟,潘正柳,史岸军.文昌市南北沟地区嗜人按蚊现状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4
[3].潘嘉云,郑香,钱会霖,柳朝藩,郭传坤.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嗜人按蚊分布与疟疾发病率影响的探讨[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2
[4].王伟明,周华云,曹俊,杨国静,李菊林.不同温度对江苏省嗜人按蚊发育的影响[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
[5].李华宪,陈国伟.云南省嗜人按蚊传播区疟疾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
[6].叶勇刚,赵以睿,张仁利,耿艺介,黄达娜.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全长cDNA的克隆[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
[7].叶勇刚,赵以睿,张仁利,耿艺介,黄达娜.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全长cDNA的克隆[C].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全国学术会议暨第叁次国际寄生虫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9
[8].叶勇刚,赵以睿,张仁利,耿艺介,黄达娜.嗜人按蚊雌蚊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全长cDNA的克隆[C].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汇编.2009
[9].李菊林,高琪,周华云,朱国鼎,曹俊.辽宁省嗜人按蚊的生物学特性观察[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9
[10].徐保海,许龙善,张山鹰,杨发柱,谢汉国.福建省嗜人按蚊防制效果的评价与监测[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