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转变化论文_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球自转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球,轨道,重力场,山脉,角速度,重力加速度,极值。

地球自转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1](2019)在《地球自转角速度长周期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一种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季节性和年变化的成因已达成基本共识,但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成因尚无定论,它们或归因于太阳活动、日月引潮力、地壳反弹、大气圈波动或行星摄动的影响等.直至目前,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研究发现:根据行星会合指数(K)标定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方法是可行的.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K)的FFT检测发现太阳轨道运动周期与前人研究的地球自转日长(LOD)变化周期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太阳轨道运动在受到行星系统力矩作用的同时,致使近日行星轨道运动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波动影响而产生扰动.受太阳巨大引力作用的牵制,导致地球轨道角动量和太阳轨道角动量的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地球轨道角动量和自转角动量之和守恒,进而推断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响应,这在思想方法上是一种突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陈学忠,李艳娥[2](2019)在《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着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显着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1期)

喻铮铮,张捍卫,雷伟伟[3](2018)在《地球自转非潮汐变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球自转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空间测量技术的发展,对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越来越精确.地球自转变化除了潮汐因素影响之外,还存在非潮汐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地球自转非潮汐变化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地球自转非潮汐变化的检测和研究历史,然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地球自转非潮汐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叙述.目前研究表明陆地水储量、积雪、冰期后地壳回弹以及太阳活动等是影响地球自转的主要非潮汐因素,它们的影响机制和量级有所不同.陆地水储量对日长的季节性变化和周年极移有激发作用;冰期后地壳回弹引起日长的长期变化和地极的长期漂移;日长变化从短周期振荡到十年以上周期变化均与太阳活动有关.最后简要总结了开展地球自转非潮汐变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王生文,隗永刚[4](2018)在《全球M_S≥8.0地震和中国大陆M_S≥7.0地震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3—2017年间中国大陆地区29次M_S≥7.0地震和全球范围内42次M_S≥8.0地震资料,根据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计算了它们的相位角,分析了它们的相位角分布,利用统计检验方法对它们与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中国大陆地区M_S≥7.0地震,约81%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加速初期和高值点附近-减速初期,在α=0.001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显着性检验。全球范围发生的M_S≥8.0地震,约68%的地震发生在地球自转速度季节性变化低值点附近,在α=0.001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显着性检验。(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8年04期)

赵小兵[5](2015)在《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与重力加速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问题提出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球表面物体所受重力随地理纬度的变化而变化;重力加速度将随地理纬度和地理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较多,但大多是从复杂的数学计算来定量的说明此问题.限于高中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的限制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用这些繁琐的数理推导来向学生澄清这一问题.否则课堂教学又将变成教师的个人独奏,最终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2.重力的大小与方向(本文来源于《理科考试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魏二虎,刘文杰,WEI,Jianan,金双根,刘经南[6](2016)在《VLBI和GPS观测联合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和日长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GAMIT软件处理了2005年9月、2006年1月和2月每天17个IGS国际GNSS服务(International GNSS Service,IGS)站的GPS观测数据,获得了地球自转参数(Earth rotation parameter,ERP)和日长变化(ΔLOD),并与IGS综合解进行了对比。利用OCCAM 6.2软件处理了相同时间内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观测数据,将解算结果与国际VLBI服务(International VLBI Service,IVS)结果进行了对比。分别采用基于内符合精度和IERS 08C04序列的定权方法对VLBI解算结果与GPS解算结果进行了加权平均,获得了VLBI和GPS技术对ERP和ΔLOD的协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VLBI解算结果与采用的插值方法有较大的关系,基于IERS 08C04序列的加权平均方法达到了利用VLBI解算结果对GPS解算结果进行修正的目的。VLBI和GPS技术的联合弥补了VLBI观测数据密度不够和GPS解算结果不稳定的缺陷,使解算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6年01期)

许雪晴,董大南,周永宏[7](2014)在《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了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激发因素,近几十年来,由于GPS、VLBI、SLR等观测技术和分析精度的提高,已能用几小时甚至1~2 h的观测数据求解地球自转参数(极移和自转速率变化),并从中检测到明显的周日、半日自转变化。与海潮模型所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在主要的周日、半日潮波频率上,两者的振幅和相位符合得较好,特别是对UT1,符合度为90%左右,极移为60%左右。目前,仍有30%的极移周日、半日激发因素没有确定。然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极移和UT 1的周日、半日变化研究应用,以及不同的全球海潮改正模型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现有的海潮改正模型存在10%~20%的误差,需要进一步的精化。最后对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的未来研究工作作了简单的展望。(本文来源于《天文学进展》期刊2014年03期)

闫昊明[8](2014)在《基于地球自转变化和时变重力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大气、海洋、陆地水、冰川等地表流体质量在地球表面的重新分布,并引起地球自转变化和地球重力场变化。通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高精度获取地球自转变化数据和地球重力场时变数据,反演地表流体质量在全球和区域的变化情况,揭示地表流体质量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地球自转变化也和厄尔尼诺、北大西洋涛动等气候涛动密切相关,并与地表流体质量的长期变化相关。因此,利用地球自转变化和时变重力场变化观测数据,可以更好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4年03期)

朱琳,黄玫,巩贺,李悦悦,刘苏峡[9](2014)在《全球山脉力矩时空变化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山脉力矩是大气轴向角动量变化的主要外部因子之一,是研究地球运动和大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变量。利用NCEP/NCAR第一套再分析资料计算了1948—2011年的全球山脉力矩,定量分析了全球山脉力矩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地球自转速率(以日长表示)的关系。研究表明,近64年山脉力矩变化最为显着的地区集中在青藏高原和南美的安第斯山脉,青藏高原东西两侧的山脉力矩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滞后相关分析显示,全球山脉力矩与日长的相关系数在日长滞后5年时达到最大(滞后相关系数为-0.482),而南美安第斯山和青藏高原的山脉力矩则分别于日长滞后2年和9年时达到最大(滞后相关系数分别为-0.461和-0.689),因此山脉力矩的变化早于日长变化。从年代际变化看,全球积分的山脉力矩和南亚高压强度指数趋势上基本一致,可以作为表征天气、气候变化的一个强信号。(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进展》期刊2014年03期)

卞学昌,郭全其[10](2014)在《课程标准小微调,教学实践大变化——以“地球的自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也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同时还是学习效果的检测准绳。它的每一点微调都会使得课堂教学产生大变化。本文以"地球的自转"为例,谈一谈课标变化前后,其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4年03期)

地球自转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川滇地区1962—2016年间发生的MS≥6.0地震资料,在去除余震的情况下,分析了其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果:川滇地区MS≥6.0地震的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具有显着关系,对于不同震级范围的地震,其与不同周期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关。对于MS≥7.0的地震,有9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极值点前14天至后37天时间段内;对于6.0≤MS≤6.4的地震,有80%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68小时至后30小时的时间段内;对于6.5≤MS≤6.9的地震,有87.5%发生在地球自转速率短周期变化极值点前36小时至后64小时的时间段内。地震发生在特定时间段的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川滇地区MS≥6.0地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极值点的关系都可以在α=0.05的显着性水平下通过显着性检验。这个结果表明,在地球自转速率发生转折的期间容易触发地震,对川滇地区地震发生时间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球自转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地球自转角速度长周期变化对太阳轨道运动特征的一种响应机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

[2].陈学忠,李艳娥.川滇地区地震活动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之间的关系[J].地震.2019

[3].喻铮铮,张捍卫,雷伟伟.地球自转非潮汐变化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8

[4].陈学忠,李艳娥,王恒信,王生文,隗永刚.全球M_S≥8.0地震和中国大陆M_S≥7.0地震发生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J].国际地震动态.2018

[5].赵小兵.地球自转的影响——重力与重力加速度的变化[J].理科考试研究.2015

[6].魏二虎,刘文杰,WEI,Jianan,金双根,刘经南.VLBI和GPS观测联合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和日长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6

[7].许雪晴,董大南,周永宏.周日、半日地球自转变化研究进展[J].天文学进展.2014

[8].闫昊明.基于地球自转变化和时变重力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J].气象科技进展.2014

[9].朱琳,黄玫,巩贺,李悦悦,刘苏峡.全球山脉力矩时空变化及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J].气象科技进展.2014

[10].卞学昌,郭全其.课程标准小微调,教学实践大变化——以“地球的自转”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

论文知识图

地球自转变化与两极挤压力强度[3...极移分量的时间序列根据太阳轨道运动角动量变化预测2020—...地球自转变化示意图简正模收敛性对计算地球自转变化地球自转日长季节性变化与

标签:;  ;  ;  ;  ;  ;  ;  

地球自转变化论文_滕永富,刘复刚,罗金明,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