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摩擦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摩擦,阻尼器,性能,荷载,刚度,阻尼,扭力。
摩擦阻尼器论文文献综述
宋明波,廖明夫,王四季[1](2019)在《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减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将折反式鼠笼与压电陶瓷结合应用的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并进行了减振试验研究。介绍了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对转子系统的减振机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使用压电陶瓷为作动机构,尺寸小、结构紧凑、可以方便施加控制;并将所设计的阻尼器安装于转子试验台对其减振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中首次实测了动、静摩擦片压紧力。结果表明,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对转子系统的振动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转子经过临界转速时的振动峰值减小70%以上,实测最佳压紧力为35~50 N。(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14期)
尚守平,刘超[2](2019)在《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在隔震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础隔震时隔震层水平相对位移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并与钢筋沥青隔震墩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复合隔震层。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对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对有无摩擦阻尼器2种情况下上部结构加速度峰值和隔震层最大水平相对位移进行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烈度地震波下弹簧合理压缩量不同,在台面输入加速度峰值为0.3g时弹簧合理压缩量为25 mm左右,复合隔震层隔震时上部结构加速度峰值最大可衰减66%,较隔震墩单独隔震时可使隔震层相对位移衰减40%以上。表明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使上部结构加速度衰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隔震层的相对位移,能够较为全面地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立华[3](2019)在《新型格栅式摩擦阻尼器减震结构的试验与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震下因薄弱层失效机制导致的结构破坏或倒塌对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以往研究中给出了一些将不利失效机制转化成整体失效机制的对策。消能减震装置具有对结构体系改变小、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为不利失效机制的转化提供了一种方法,其中,摩擦型阻尼器通过摩擦耗能来减小结构薄弱部位的地震响应,但存在屈服后刚度不足的问题,小震下可为结构提供足够的刚度,当阻尼器发生相对滑动后,屈服后刚度骤减,这对强震下薄弱层失效机制控制十分不利。如何改善摩擦阻尼器的屈服后刚度以及刚度改善后对薄弱层失效机制的影响是需要解决的两个主要问题。基于用硬化行为补偿屈服后刚度的思想,本文研发了一种带有屈服后硬化刚度的新型格栅式摩擦型阻尼器(Lattice-Shaped Friction Devices,简称LSFD),从构造原理上解释了屈服后硬化刚度的产生机理;为研究屈服后硬化刚度对结构薄弱层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的性能试验和理论研究。此外,针对以往减震结构能量设计方法假定主体结构弹性与实际不符且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考虑结构损伤的消能减震结构能量设计方法。具体如下:(1)对带有屈服后硬化刚度的LSFD开展了性能试验研究。综合考虑阻尼器竖杆的几何非线性、摩擦耗能机制和加工精度等影响,推导了阻尼器出力计算公式。开展了黄铜和无石棉有机物两种摩擦材料的拟静力试验,分析了两种材料的滞回特性以及摩擦系数与扭矩系数比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系数比的建议值。通过格栅式摩擦型阻尼器耗能单元(Lattice-Shaped FrictionUnit,简称LSFU)的拟静力试验分析了阻尼器的滞回性能,结果表明,研发的阻尼器具有屈服后刚度硬化行为和多阶段耗能特性,试验结果与计算公式结果趋势基本一致。(2)设计了带有薄弱层的两层钢框架结构,开展了装有LSFD减震结构、普通摩擦耗能支撑(Friction Brace Damper,简称FBD)减震结构和无控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 FBD屈服后刚度不足对带有薄弱层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 LSFD的屈服后硬化刚度对薄弱层失效机制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中小震下两种减震结构控制效果差别不大,大震下装有LSFD减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分布更为均匀,能够有效控制结构薄弱层失效,而装有FBD减震结构的变形集中现象严重,对薄弱层抑制效果较差。(3)对LSFU和减震结构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拟静力试验中LSFU的实体单元模型和简化模型,两种数值模拟方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对比结果表明,实体单元模型与试验结果拟合效果好,计算精度高,但计算效率低;而简化模型可模拟LSFD的屈服后硬化刚度,在计算成本和计算效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振动台试验的LSFD减震结构模型和无控结构模型分别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简化模型与试验结果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减震结构性能分析。以10层钢框架结构为例,用LSFD进行了加固设计,并与装有FBD减震结构和无控结构对比分析,证明了简化模型的实用性以及LSFD对薄弱层结构具有抑制作用,与试验结论一致。(4)针对带有屈服后硬化刚度滞回型阻尼器的减震结构,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改进方法。在总结该类阻尼器特点的基础上,建议了通用的滞回模型并定义了两个主要控制参数。提出了将减震结构的附加阻尼比转化为等效屈服强度的位移改进方法并给出了等效屈服强度的分配原则。对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加固设计并对比了在叁种地震水平下有控和无控结构的地震反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5)基于主-从分布的滞回能量分配原则,开展了一种考虑主结构损伤的消能减震结构能量设计方法研究,该方法结合预期的主结构损伤程度,通过延性系数构建了损伤指数与等效阻尼比的关系并给出了设计流程,分别对采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和采用主结构弹性方法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时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减少了迭代次数,求解过程简单,较好地实现了性能化抗震设计目标。(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3-01)
戢广禹,庄鹏,何骁[4](2018)在《SMA弹簧-摩擦阻尼器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大尺寸SMA弹簧与摩擦耗能装置进行组合,形成一种新型SMA弹簧-摩擦阻尼器(SMA spring-friction damper,SFD)。该阻尼器通过滑动摩擦和SMA超弹性协同耗能,满足工程结构对减震装置大位移和大输出力的要求。分别采用簧杆直径为12,16mm的SMA螺旋弹簧,设计2种SFD试件,对其进行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研究SFD在不同加载速率、位移幅值及摩擦板法向力影响下的滞回性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SFD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S4期)
韩建强,张会峰,乔杨[5](2018)在《滑动长孔高强螺栓摩擦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滑动长孔高强螺栓摩擦阻尼器,设计了由钢板与4种摩擦板材料组成的摩擦阻尼器,对其进行在不同螺栓扭力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不同摩擦板材料在不同螺栓扭力条件下阻尼器的摩擦性能、耗能性能和滞回性能等。结果表明,不同摩擦板材料阻尼器的滞回稳定性和耗能能力均较好。其中,钢-PVC摩擦阻尼器滞回性能最稳定;钢-铝摩擦阻尼器耗能能力最强;而钢-钢摩擦阻尼器的耗能能力比钢-黄铜、钢-PVC的强,但滞回稳定性较差,在螺栓扭力大于100 N·m以后更加明显;随螺栓扭力的增加,钢-铝、钢-黄铜的摩擦机理由纯摩擦型向机械咬合摩擦型转变,使滑动摩擦系数和耗能能力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张敏,杜曜涵[6](2018)在《带摩擦阻尼器底部框架砌体减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底部框架砌体双功能减震结构在地震激励下的响应。该结构通过在底部框架设置摩擦阻尼器并在框架顶层与砌体底层之间增设隔震层,形成底部框架上部砌体的双功能减震结构。首先针对设置摩擦阻尼器耗能减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振动方程求解,给出状态方程直接积分法,由此对结构进行地震激励下的响应分析,再与SAP2000软件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结果吻合较好。另外,采用强制解耦法进行相应计算,并与前述分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强制解耦法对求解结构第一、二阶振型反应偏差较小,但对于求解高阶振型存在较大偏差,且强制解耦法高估了结构的减震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减震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采用状态方程直接积分法对该结构的分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隋伟宁,周魁,董锐[7](2018)在《新型转动型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转动摩擦阻尼器,并在现有的被动式阻尼器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于设计新型转动摩擦阻尼器的计算方法。利用Open Sees抗震分析软件建立包含阻尼器和不包含阻尼器的4层钢框架模型,并对钢框架模型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转动型摩擦阻尼器的弯矩-转角滞回曲线饱满,具备良好的耗能能力;运用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设计的阻尼器,可以达到预定的降低结构的地震响应的目的,钢框架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所提出的新型摩擦阻尼器可以发挥很好的消能减震的目的,所提出的阻尼器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摩擦阻尼器时简单、准确。(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张玉敏,谷玉珍[8](2018)在《摩擦阻尼器在建筑结构减震应用的现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能量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几种减小结构振动的方法和一般情况下结构减震的做法,并简要说明了摩擦阻尼器的耗能原理。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最初的摩擦阻尼器的构造形式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摩擦阻尼器研究历程。从设计出发点、结构组成、耗能原理、试验结果、模拟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几种新型摩擦阻尼器,对现有摩擦耗能器不足之处、进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谷玉珍[9](2018)在《摩擦阻尼器在预制剪力墙竖缝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装配式耗能竖缝剪力墙采取“强水平缝弱竖向缝”的实施方法,即采用钢筋套筒或者浆锚搭接等“湿式连接”方式,使装配式剪力墙形成“强水平缝”,采用摩擦阻尼器或软钢阻尼器的方法,形成“弱竖向缝”,使整个结构形成“半干式结构”。在外力激励下,竖向缝先于结构耗能,以保护主体安全,节省震后修复成本,因此,对竖向缝处设置的阻尼器的研究至关重要。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装配式剪力墙竖缝处的摩擦阻尼器,该阻尼器无论是施工安装,还是在震后发生损坏更换零部件都非常方便。为了研究该阻尼器的耗能性能,设计了橡胶、铝合金、黄铜、碳纤维四种摩擦材料,并对每种摩擦材下,不同预紧力以及不同位移进行低周往复加载,以探究摩擦材料、预紧力摩擦阻尼器滞回曲线、耗能稳定性的影响,并在高强螺栓处放置聚四氟乙烯垫片,进一步研究了高强螺栓与钢板间的摩擦力。试验结果表明,螺栓与摩擦面共同参与阻尼器的耗能,螺栓耗能对阻尼器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更有利,橡胶摩擦材的阻尼器高强螺栓容易松动,滑动摩擦力不如铝合金、黄铜、碳纤维为摩擦材阻尼器稳定。高强螺栓预紧力、滑动位移都对摩擦力大小有影响。从耗能稳定性、耗能能力、耐久性、经济性等方面综合比较,铝合金摩擦阻尼器最适用于本课题的装配式剪力墙竖缝中。图42幅;表10个;参58篇。(本文来源于《华北理工大学》期刊2018-11-23)
樊江,戴琦晖,王晋斌,申秀丽,胡殿印[10](2018)在《带涂层干摩擦阻尼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纳米级微凸体间的剪切运动出发研究干摩擦阻尼器摩擦机理。采用更加精确的多体势,建立描述两个可变形半球状微凸体剪切运动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了单晶铜微凸体剪切运动过程中切向力和法向力随相对位移、干涉深度和微凸体半径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剪切过程结束后剩余变形能的变化。通过多尺度分析和统计学工具,建立了干摩擦模型的微凸体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单晶铜在真空中发生干摩擦时,结合面的表面法向接触刚度与法向载荷成正比,滑动摩擦因数只与表面粗糙度参数有关。计算结果与纯铜摩擦实验结果相吻合,证明该方法可准确地分析覆盖涂层的干摩擦阻尼器工作面干摩擦特性,对于已知微观参数的表面,能够准确地预测滑动摩擦因数。(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摩擦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基础隔震时隔震层水平相对位移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并与钢筋沥青隔震墩组合成一种全新的复合隔震层。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对上部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对有无摩擦阻尼器2种情况下上部结构加速度峰值和隔震层最大水平相对位移进行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烈度地震波下弹簧合理压缩量不同,在台面输入加速度峰值为0.3g时弹簧合理压缩量为25 mm左右,复合隔震层隔震时上部结构加速度峰值最大可衰减66%,较隔震墩单独隔震时可使隔震层相对位移衰减40%以上。表明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使上部结构加速度衰减的同时有效降低了隔震层的相对位移,能够较为全面地降低结构的动力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摩擦阻尼器论文参考文献
[1].宋明波,廖明夫,王四季.折返式可控弹支干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减振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9
[2].尚守平,刘超.钢筋混凝土摩擦阻尼器在隔震层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3].朱立华.新型格栅式摩擦阻尼器减震结构的试验与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4].戢广禹,庄鹏,何骁.SMA弹簧-摩擦阻尼器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18
[5].韩建强,张会峰,乔杨.滑动长孔高强螺栓摩擦阻尼器滞回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8
[6].张敏,杜曜涵.带摩擦阻尼器底部框架砌体减震结构地震响应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8
[7].隋伟宁,周魁,董锐.新型转动型摩擦阻尼器设计及应用[J].建筑结构.2018
[8].张玉敏,谷玉珍.摩擦阻尼器在建筑结构减震应用的现状研究[J].建筑结构.2018
[9].谷玉珍.摩擦阻尼器在预制剪力墙竖缝的应用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
[10].樊江,戴琦晖,王晋斌,申秀丽,胡殿印.带涂层干摩擦阻尼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J].航空动力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