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途径论文_刘利强,刘洁玉,杨子龙,王斌,刘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离途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球菌,素养,太行,鉴定,纺锤,途径,雏鸡。

分离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刘利强,刘洁玉,杨子龙,王斌,刘娜[1](2019)在《1日龄病死弱太行雏鸡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病原菌传播途径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1日龄太行雏鸡感染病原菌种类和传播途径,试验选取41只1日龄病弱雏鸡进行剖检观察病变;从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菌,结合菌体形态、菌落特征和序列比对,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孵化厂蛋壳细菌污染和消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病死弱雏鸡皮下呈胶冻样水肿,卵黄吸收不良,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肝脏窦状隙充满红细胞,肝细胞胞质疏松;肺泡管内有大量红细胞。共分离到细菌67株,分离率为78.80%(36/41),共感染率为46.34%(19/41)。鉴定出7种菌,其中大肠杆菌21株(31.34%)、粪肠球菌19株(28.36%)、志贺氏菌8株(11.94%)、阴沟肠杆菌5株(7.46%)、沙门氏杆菌3株(4.48%)、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 2株(2.99%)、Massilia alkalitolerans 1株(1.49%),新发现的菌株8株(11.94%)。来自两个孵化厂的种蛋蛋壳粪肠球菌污染率为94%、66%,用甲醛或戊二醛熏蒸消毒后分别降为84%、0。在孵化后期,粪肠球菌可穿过蛋壳,渗入蛋内。说明1日龄太行鸡病死雏的感染涉及多种病原菌,但以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为主,细菌可能通过污染蛋壳渗入蛋内引起雏鸡感染。(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6期)

鲁梅芳[2](2019)在《CRIPT通过氧化还原传感途径调节微管解离来影响染色体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细胞增殖的过程是程序性的,被严格的控制和调节,以此来确保在细胞周期中通过纺锤体运动将染色体分离到子细胞时的保真度,其中纺锤体的组装和解离是具有高度动态性和组织性的。尽管人们已经对纺锤体如何组装有了很多了解,但是如何快速且不可逆地解离纺锤体是完全未知的。另一方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表明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可以作为调节细胞增殖的“第二信使”,而氧化还原信号是否对纺锤体运动起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CRIPT,可能是通过氧化还原感应途径控制纺锤体解离进程的关键分子。目的:主要研究内容1.CRIPT对有丝分裂进程的影响2.CRIPT在细胞内的分布3.不同CRIPT突变体对有丝分裂中纺锤体解离和染色体分离的影响4.探究与CRIPT相互作用蛋白有哪些,并且可能的作用途径5.CRIPT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1.通过敲除和沉默CRIPT基因,检测CRIPT蛋白的缺失对有丝分裂的影响,当恢复其表达时观察是否能消除这种影响2.运用延时显微镜记录C3Y突变载体转染的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变化,了解其影响纺锤体运动的过程3.对不同位置的半胱氨酸进行突变构建突变荧光载体,转染细胞观察其对纺锤体运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不同位置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现象4.通过免疫共沉淀、GST-pull down和质谱分析等实验方法,确定与其相关的相互作用蛋白5.制作肿瘤模型,用转染了突变载体的外泌体,验证突变的蛋白是否能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否对肿瘤产生抑制作用结果: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得出CRIPT在细胞增殖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它在分裂间期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的核仁,在分裂期时会和骨架蛋白相互作用定位于胞质内。其和骨架蛋白及CKAP1/TBCB相互作用,可能形成复合体参与纺锤体的解离。CRIPT突变体可以通过抑制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解离来使细胞停滞在中期,并且可能是以氧化还原的途径调节纺锤体的运动。通过突变体能够将细胞抑制在中期,具有和紫杉醇一样的抑癌机制,设想是否对肿瘤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在裸鼠上构建肿瘤模型,将转有突变质粒的外泌体注入肿瘤处,培养观察到阻止肿瘤进一步生长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现象出现。从而判定CRIPT突变体蛋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9-03-08)

刘洁玉,杨子龙,王斌,刘娜,杨俊奇[3](2018)在《1日龄病弱太行雏鸡病原菌分离及传播途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弄清1日龄太行雏鸡感染病原菌种类和传播途径,取41羽1日龄病、弱雏鸡,进行病理学观察;从肝脏等器官分离细菌,结合菌体形态、菌落特征和序列比对,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并对孵化场蛋壳细菌污染和消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剖检显示病弱雏鸡皮下呈胶冻样水肿,卵黄吸收不良,肝脏肿大、呈土黄色;病理组织学显示肝窦状隙充满红细胞,肝细胞胞质疏松;肺泡管内有大量红细胞。共分离67株菌,分离率为78.80%(36/41),共感染率为46.34%(19/41)。鉴定出7种菌,其中大肠杆菌21株(31.34%)、粪肠球菌19株(28.35%)、志贺氏菌8株(11.94%),阴沟肠杆菌5株(7.46%)、沙门氏菌3株(4.48%)、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 2株(2.99%)、Massilia alkalitolerans 1株(1.50%),新发现的菌株8株(11.94%)。蛋壳细菌污染情况调查发现蛋壳粪肠球菌污染率为66%~84%,且在孵化后期,粪肠球菌可穿过蛋壳,渗入蛋内。这些提示1日龄太行鸡病雏的感染涉及多种病菌,但以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为主。细菌可能通过污染蛋壳,渗入蛋内,引起雏鸡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8-07-27)

张凯华[4](2018)在《债权与抵押权分离之救济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裁判要旨】借款人与出借人签订借款合同,约定借款人将自己名下房屋抵押在出借人名下,但办理抵押登记过程中借贷双方未按合同约定履行,而将房屋实际抵押登记在第叁人名下。在出借人提起的实现担保物权的诉讼中,若借款人对抵押权提出异议,因审判庭的特别审理程序只进行形式审查,故难以支持出借人实现担保物权的申请。但是在强制执行程序中,出借人通过债权转让方式将债权转移给抵押权人,使抵押权人与债权人在主体上获得同一,执行部门经实质审查,认为债权转让合法有效的,应裁定强制执行。(本文来源于《人民司法(案例)》期刊2018年17期)

梁胜彪,沈卫海,李少梅,杨美,蔡志强[5](2018)在《新型二恶烷降解菌D21的分离及降解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从污水环境中筛选获得1株以二恶烷(二氧六烷或1,4-二氧六烷)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菌株D21,结合生理生化与16S rDNA鉴定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申氏杆菌(Shinella sp.)。在pH 7.0、30℃的条件下,35 h的时间内,该菌株可将500 mg/L二恶烷完全降解。通过GC-MS研究D21代谢二恶烷的中间产物主要为1,4-二氧六环-2-酮和甲基乙基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S1期)

宋立锦[6](2018)在《具核梭杆菌通过非定植途径引起母婴分离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并加剧内脏高敏感》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一般认为与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异常、精神心理应激、脑-肠轴功能障碍、免疫系统激活和肠道菌群紊乱等因素有关。尽管对于肠道微生物与IBS之间的关联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是IBS中的特异性微生物特征仍然难以捉摸。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IBS特征性的内脏高敏感有关,例如,益生菌可以有效缓解IBS患者的症状,IBS患者的粪便移植到无菌小鼠中可以诱发内脏高敏感。其中,梭杆菌属在母婴分离大鼠粪便菌群中的相对丰度与其内脏敏感性程度存在相关性。梭杆菌属下的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可表达多种致病因子,在结直肠肿瘤、炎症性肠病、阑尾炎组织中含量升高,参与了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致病过程。内脏敏感性升高可见于多种动物应激模型,其中,母婴分离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紊乱特征与IBS存在相似性。因此,本研究使用母婴分离大鼠模型探究具核梭杆菌对内脏敏感性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和机制。目的1.探讨具核梭杆菌对正常大鼠和母婴分离大鼠内脏敏感性的作用。2.探讨具核梭杆菌对正常大鼠和母婴分离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3.探讨具核梭杆菌在肠道内的定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1.构建动物模型:将3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母婴分离造模大鼠(n=16)和正常喂养大鼠(n=16)。母婴分离组大鼠在出生后2至14天内每天母婴分离3小时(上午9时至12时),正常喂养组大鼠不作处理。大鼠断奶后,将上述两组大鼠分别随机分为具核梭杆菌灌胃组和生理盐水灌胃组,即所有大鼠被分为4组:D组(母婴分离和具核梭杆菌灌胃),M组(母婴分离和生理盐水灌胃)、F组(具核梭杆菌灌胃)、N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操作分别在第4、5、6、7、8周,D组和F组大鼠的具核梭杆菌灌胃量为109CFU,灌胃体积根据大鼠体质量确定(1ml/100g),M组和N组在相同时间点以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2.内脏敏感性测定:在大鼠12周龄时,通过向固定于大鼠结直肠内的球囊中注射不同体积生理盐水(0.2,0.4,0.6,0.8,1.0,1.2,1.4,1.6ml),观察各组大鼠对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的不同反应,记录腹壁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 reflex,AWR)评分。为了衡量每只大鼠的内脏敏感性程度,将球囊体积为0.4ml,0.6ml,0.8ml,1.0ml,1.2ml,1.4ml时的AWR评分相加,作为内脏敏感性指数(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index,VHI)进行统计分析。3.粪便菌群检测:收集大鼠在第3、8、12周末的粪便样本保存于-80℃。提取粪便DNA后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各组的肠道菌群变化。4.具核梭杆菌特异性IgA检测:该部分借鉴蛋白印迹法。收集SD大鼠在第3、8、12周末的粪便样本以适当体积生理盐水稀释(lg/7ml),离心后取上清作为一抗备用。收集具核梭杆菌重悬于生理盐水中,超声破碎法获得具核梭杆菌总蛋白。将等量的高浓度菌体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蛋白分离后转移至PVDF膜,用牛奶封闭后,依次置于大鼠粪便上清、辣根过氧化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HRP)标记的山羊抗大鼠IgA alpha链抗体中进行孵育,ECL发光液显色曝光。大肠杆菌BL21(DE3)用同样的方法作为对照。5.抗原鉴定与验证:将SDS-PAGE电泳后的具核梭杆菌蛋白进行考马斯亮蓝染色,选取与特异性条带位置一致的蛋白进行鉴定。构建FomA基因的重组大肠杆菌,诱导其分泌重组蛋白后,超声破碎获得细菌总蛋白,按前述方法检测大鼠粪便上清中针对重组大肠杆菌的特异性IgA,并对考马斯亮蓝染色后的凝胶进行蛋白鉴定。结果1.内脏敏感性评价:4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D组和M组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分别高于F组和N组,D组大鼠内脏敏感性高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和N组大鼠内脏敏感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肠道菌群改变:具核梭杆菌灌胃和母婴分离造模均造成了大鼠肠道菌群的紊乱,二者均可降低大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造成菌群结构改变,但是各组均未检测到具核梭杆菌的定植。3.特异性IgA抗体检测与抗原鉴定:第3周时,各组条带颜色均较浅;第8、12周时,D组和F组在40kDa和130kDa处出现明显条带,而M组和N组在该位置的条带颜色较浅。大肠杆菌BL21(DE3)用作对照后发现,蛋白条带颜色浅且条带位置组成均不相同。因此可初步认为大鼠肠道内产生了较多针对具核梭杆菌特异性的IgA抗体。蛋白质鉴定结果显示在40 kDa和130 kDa处均检测出由FomA基因编码的蛋白。FomA基因重组大肠杆菌以同样方法行蛋白印迹实验后,相比于普通大肠杆菌,在40 kDa处出现了明显条带,蛋白鉴定也确认了 FomA蛋白的存在,即FomA蛋白是引起特异性IgA产生的抗原成分。结论1.具核梭杆菌灌胃可以加剧母婴分离大鼠的内脏敏感性,但是不能使正常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升高。2.具核梭杆菌灌胃和母婴分离造模均可引起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具核梭杆菌灌胃可通过非定植途径引起肠道菌群的结构改变。3.具核梭杆菌灌胃使大鼠肠道内特异性IgA分泌增多,其中,IgA可以特异性识别具核梭杆菌FomA蛋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4-25)

冯丽,魏洪,黄亚励,徐红,孙晓红[7](2018)在《贵长猕猴桃腐烂菌的侵染途径及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贵长猕猴桃腐烂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可能的侵染途径,选取其花、鲜果及腐烂果为研究对象,进行菌种分离、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猕猴桃花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为漏斗多孔菌(Polyporus arcularius)、平革菌属(Phanerochaete sp.)、曲霉属(Aspergillus sp.)、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枝孢菌属(Cladosporium sp.)、镰刀菌属(Fusarium sp.);从猕猴桃鲜果果肉中分离到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鲜果果皮中分离到3种真菌,分别是蔡氏轮层炭壳菌(Daldinia childiae)、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es);从腐烂果中分离到6种真菌,分别是小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拟茎点霉(Phomopsis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3株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其中小新壳梭孢菌和拟茎点霉是贵长猕猴桃腐烂的主要病原菌,贵长猕猴桃病原菌的侵染途径可能主要是在采收、运输和包装过程中进入猕猴桃内,引起猕猴桃的腐烂。(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8年02期)

潘则南,曹育红[8](2017)在《高中化学实验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的思考与实践——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信息素养、合作交流能力、科学态度、社会责任。通过苏教版化学1(必修)教材内容"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的案例,可以从3个方面说明实验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及其原理的理解,选择优秀案例进行充分挖掘,及时渗透转化观与定量观。(本文来源于《实验教学与仪器》期刊2017年10期)

李金鑫,杨树青,王莉莉,吴少鹏,杨杰[9](2017)在《肠炎沙门菌SDBL-1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选择1株来自于AA肉鸡的肠炎沙门菌SDBL-1分离株,探究其半数致死量、生长特性、药敏试验、毒力因子;将SDBL-1分离株定量至7.09×109CFU·mL-1,感染组灌服0.5mL,同时对照组和空气传播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在灌服后不同时间测定空气传播组、感染组和对照组血液常规、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运用细菌分离的方法分析鸡在灌服后0~20d排毒规律,同时对空气传播组口腔拭子、泄殖腔拭子、羽毛囊以及剖检脏器等分离与鉴定沙门菌,测定环境(饲料、饮水、蚊蝇等)中沙门菌;应用平板凝集方法测定空气传播组抗体变化。结果显示:1)血液指标方面,空气传播组、感染组淋巴细胞比率下降,粒细胞比率、粒细胞数量以及中间细胞比率上升,同时淋巴细胞亚群CD4+、CD8+以及CD4+/CD8+比例出现下降;2)脏器指数方面,空气传播组肝指数显着增大(P<0.05),胸腺指数显着减小(P<0.05);3)感染情况,空气传播组发生感染,感染鸡通过粪便间歇性排毒,其口腔拭子、羽毛囊、泄殖腔拭子和部分脏器分离到沙门菌,其中沙门菌在食道的分离率最高,空气传播组在感染后第4天初次检测到沙门菌抗体,在感染后第14天血清均呈现抗体阳性;4)环境沙门菌检出情况,水线及饲料中分离到沙门菌,但羽毛和蚊蝇中没有分离到沙门菌。可见SDBL-1分离株能通过空气传播并引起鸡的感染,导致机体炎症反应,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和器官不同程度损伤;感染鸡通过粪便、口腔、泄殖腔间歇性排毒,环境拭子(如料槽中的饲料、水线)可分离到沙门菌,本研究探究了肠炎沙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不同传播途径,为控制、预防沙门菌的流行和传播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姜帆[10](2017)在《α-亚麻酸热致异构反式产物分离鉴定及形成途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α-亚麻酸是食用油中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重要脂肪酸。食用油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加热,顺式α-亚麻酸的几何构型就会发生改变,生成一定量的反式α-亚麻酸异构体。研究证实摄入过量的反式α-亚麻酸异构体能够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α-亚麻酸在食用油脂中主要以α-亚麻酸甘油叁酯的形式存在。因此,本研究以α-亚麻酸甘油叁酯为典型对象,模拟食用油的热加工,建立了α-亚麻酸甘油叁酯热致异构反式亚麻酸异构体有效分离的气相色谱方法;并对亚麻酸反式异构体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和量子化学计算;提出了控制亚麻酸反式异构体形成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建立了气相色谱有效分离反式亚麻酸异构体的方法。首先采用高极性的离子液色谱柱(SLB-IL111,200 m×0.25 mm×0.2μm),建立了亚麻酸甲酯顺反异构体有效分离的色谱条件:进样量:1μL;进样口温度:230℃;分流比:60:1;柱温:60℃,SLB-IL111毛细色谱柱的初始温度设置为60℃,保留5min后,以20℃/min升温达到175℃,继续保持15min,再以1℃/min的速度升至185℃,最后保留70 min;FID温度:230℃。该方法的精密度高,检出限低,能够满足顺式和反式亚麻酸异构体的定性定量要求,得到α-亚麻酸甘油叁酯在200℃~240℃加热后,有3种单反式α-亚麻酸、2种双反式α-亚麻酸和1种叁反式α-亚麻酸异构体生成,并且其含量随着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加。(2)采用建立的气相色谱方法对200℃~240℃加热生成的主要反式亚麻酸异构体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顺式α-亚麻酸甘油叁酯的降解反应属于二级反应,反式亚麻酸异构体的形成反应属于零级反应。根据反应速率常数可知,α-亚麻酸甘油叁酯热致异构途径是:先形成C18:3-9t,12c,15c、C18:3-9c,12t,15c、C18:3-9c,12c,15t单反式异构体,再形成C18:3-9c,12t,15t、C18:3-9t,12c,15t、C18:3-9t,12t,15c双反式异构体,最后形成C18:3-9t,12t,15t叁反式异构体。(3)利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基组水平上对α-亚麻酸甘油叁酯热致异构途径进行了研究。首先对异构反应路径上的反应物(α-亚麻酸)、过渡态和终产物(反式亚麻酸)的几何构型进行了优化,获得了各结构的键长、二面角等信息;通过振动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发现了反应物、过渡态和终产物的相关性以及异构反应过渡态、中间体结构的变化;证实α-亚麻酸甘油叁酯异构化过程包含6条途径和12种过渡态,阐明了其热致异构的反应途径。(4)研究油脂中添加茶多酚、迷迭香提取物、V_E和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α-亚麻酸甘油叁酯加热后反式亚麻酸异构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对热致反式亚麻酸异构体的控制效果与加热的温度、时间以及所加入油脂中的添加剂种类有关。其中:0.2%TBHQ对α-亚麻酸甘油叁酯240℃加热形成的反式异构体的抑制作用最大,0.2%茶多酚、0.1%V_E和0.2%迷迭香提取物的控制效果依次降低。并对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进行动力学初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05-01)

分离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细胞增殖的过程是程序性的,被严格的控制和调节,以此来确保在细胞周期中通过纺锤体运动将染色体分离到子细胞时的保真度,其中纺锤体的组装和解离是具有高度动态性和组织性的。尽管人们已经对纺锤体如何组装有了很多了解,但是如何快速且不可逆地解离纺锤体是完全未知的。另一方面,最近的研究发现表明细胞活性氧(ROS)水平可以作为调节细胞增殖的“第二信使”,而氧化还原信号是否对纺锤体运动起作用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富含半胱氨酸的蛋白质CRIPT,可能是通过氧化还原感应途径控制纺锤体解离进程的关键分子。目的:主要研究内容1.CRIPT对有丝分裂进程的影响2.CRIPT在细胞内的分布3.不同CRIPT突变体对有丝分裂中纺锤体解离和染色体分离的影响4.探究与CRIPT相互作用蛋白有哪些,并且可能的作用途径5.CRIPT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方法:1.通过敲除和沉默CRIPT基因,检测CRIPT蛋白的缺失对有丝分裂的影响,当恢复其表达时观察是否能消除这种影响2.运用延时显微镜记录C3Y突变载体转染的细胞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变化,了解其影响纺锤体运动的过程3.对不同位置的半胱氨酸进行突变构建突变荧光载体,转染细胞观察其对纺锤体运动的影响,进一步了解不同位置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会产生什么不同的现象4.通过免疫共沉淀、GST-pull down和质谱分析等实验方法,确定与其相关的相互作用蛋白5.制作肿瘤模型,用转染了突变载体的外泌体,验证突变的蛋白是否能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否对肿瘤产生抑制作用结果: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得出CRIPT在细胞增殖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它在分裂间期主要定位于细胞核的核仁,在分裂期时会和骨架蛋白相互作用定位于胞质内。其和骨架蛋白及CKAP1/TBCB相互作用,可能形成复合体参与纺锤体的解离。CRIPT突变体可以通过抑制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解离来使细胞停滞在中期,并且可能是以氧化还原的途径调节纺锤体的运动。通过突变体能够将细胞抑制在中期,具有和紫杉醇一样的抑癌机制,设想是否对肿瘤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在裸鼠上构建肿瘤模型,将转有突变质粒的外泌体注入肿瘤处,培养观察到阻止肿瘤进一步生长甚至有不同程度的坏死现象出现。从而判定CRIPT突变体蛋白可能是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离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1].刘利强,刘洁玉,杨子龙,王斌,刘娜.1日龄病死弱太行雏鸡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病原菌传播途径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2].鲁梅芳.CRIPT通过氧化还原传感途径调节微管解离来影响染色体分离[D].安徽医科大学.2019

[3].刘洁玉,杨子龙,王斌,刘娜,杨俊奇.1日龄病弱太行雏鸡病原菌分离及传播途径分析[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兽医病理学家第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

[4].张凯华.债权与抵押权分离之救济途径[J].人民司法(案例).2018

[5].梁胜彪,沈卫海,李少梅,杨美,蔡志强.新型二恶烷降解菌D21的分离及降解途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

[6].宋立锦.具核梭杆菌通过非定植途径引起母婴分离大鼠肠道菌群紊乱并加剧内脏高敏感[D].山东大学.2018

[7].冯丽,魏洪,黄亚励,徐红,孙晓红.贵长猕猴桃腐烂菌的侵染途径及分离鉴定[J].中国酿造.2018

[8].潘则南,曹育红.高中化学实验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的思考与实践——以“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一课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

[9].李金鑫,杨树青,王莉莉,吴少鹏,杨杰.肠炎沙门菌SDBL-1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传播途径探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7

[10].姜帆.α-亚麻酸热致异构反式产物分离鉴定及形成途径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论文知识图

对人参二醇型皂苷的...两种分离途径抑菌谱的对比薇甘菊化感活性化合物的分离途径PI解析中有必要分离途径不同的...金属-半导体电荷分离途径[52]1 富集分离途径及相应的微生物群...

标签:;  ;  ;  ;  ;  ;  ;  

分离途径论文_刘利强,刘洁玉,杨子龙,王斌,刘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