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错配修复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直肠肿瘤,腺癌,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异议和争论
错配修复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姜武,凌逸虹,吴晓丹,蔡木炎,张惠忠[1](2019)在《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误判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结直肠癌错配修复(MMR)状态可以指导肿瘤筛查和治疗决策,目前已成为病理检测的常规内容。目的探讨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判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诊并进行MM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的结直肠腺癌患者,共3 357例。回顾性分析其MM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报告,并进行再评估,筛选其中判读不规范和存在争议的病例,总结并重读MMR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结果共发现103例患者的判读结果表述存在争议,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1)以百分数形式描述免疫组化结果,如MLH1(80%+)等,共计25例患者;(2)以半定量形式描述免疫组化结果,即表述为弱+、局灶+、部分+、个别+等半定量形式,共计65例患者的75个染色指标;(3)免疫组化结果模糊表述为+/-,共计13例患者的14个染色指标。再次阅片判读,重读结果如下:(1)25例以百分数形式描述的免疫组化结果,重读结果均为染色阳性。(2)75个以半定量形式描述的免疫组化结果,重读后69个指标为染色阳性,5个指标显示染色阴性,1个指标仍无法判定(肿瘤组织缺失,无法重染复核)。(3)14个免疫组化结果模糊表述为+/-的指标,重读后13个指标为染色阳性,1个指标为染色阴性。3例4个MMR蛋白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的患者,经重新切片染色后,1例4个MMR蛋白均染色阳性;1例为MSH6蛋白染色阴性;1例为MLH1、PMS2蛋白成对染色阴性。结论 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判读存在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以百分数形式描述、以半定量形式描述、模糊表述为+/-以及4个MMR蛋白染色结果均为阴性等情况,应注意MMR蛋白免疫组化结果只有阴性和阳性,且极少存在4个蛋白全部表达缺失,复核有疑问的染色结果有助于提高判读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24期)
敖永琴[2](2019)在《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结直肠癌患者检测错配修复蛋白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2018年1-12月收治结直肠癌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另收集同期接受体检健康人群正常肠黏膜上皮组织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标本均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PMS2)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MSH2、MSH6、MLH1、PMS2蛋白缺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出现淋巴结转移者MSH2、MSH6、MLH1、PMS2缺失率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错配修复蛋白进行检测,能够对结直肠癌患者起到明显的诊断效果,尤其能够推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有较高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22期)
孙伟杰,徐莹,杨静,褚以忞,杨大明[3](2019)在《散发性结直肠癌DNA错配修复系统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系统蛋白MLH1(mutL homolog 1)、MSH2(mutS homolog 2)、MSH6(mutS homolog 6)和PMS2(postmeiotic segregation increased 2)在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SCRC)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8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SCRC患者的癌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符合标准的209例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的MLH1、MSH2、MSH6、PMS2和p53蛋白,并对其中67例癌组织行荧光定量PCR检测KRAS癌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209例患者的癌组织中,MLH1、MSH2、MSH6及PMS2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7.2%(36/209)、2.4%(5/209)、12.9%(27/209)、16.7%(35/209)。MMR系统蛋白总的缺失率为30.1%(63/209),在55岁以下、肿瘤位于右半结肠、肿瘤直径>6 cm及黏液腺癌的SCRC患者中较高(均P<0.05)。p53基因突变患者的MLH1缺失率显着高于未突变患者(P=0.012),KRAS基因突变患者的MLH1缺失率显着低于未突变患者(P=0.044)。这些SCRC患者中,MLH1和PMS2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MMR系统蛋白缺失可能与SCRC患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小和病理组织分型相关,MLH1蛋白缺失可能与p53基因及KRAS基因的突变相关。(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张立英,乔星,祁晓莉,沈丹华,谢丽梦[4](2019)在《子宫内膜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行全子宫切除术并经病理诊断的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SH2、MSH6、MLH1、PMS2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 8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MMR蛋白总表达缺失率为14.8%(12/81),其中MLH1/PMS2配对表达缺失率最高(66.7%,8/12),MSH2/MSH6配对表达缺失次之(16.7%,2/12),MSH6或PMS2单独表达缺失最少(8.3%,1/12)。MMR表达缺失组与MMR表达正常组在脉管内癌栓、淋巴结转移、累及子宫下段、临床FIGO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有无复发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R蛋白表达异常可辅助用于初步筛选子宫内膜癌相关Lynch综合征患者,并有助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刘欢,孙丹,李文会,辛彦[5](2019)在《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主要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人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错配修复缺陷(defective mismatch repair,d MMR)与胃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在120例人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公共数据库下载432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检测结果,分析MSI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TCGA的数据分析高频度微卫星不稳定(MSI-H)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120例胃腺癌组织中,MMR蛋白表达正常(p MMR)组106例(88. 3%),MMR蛋白表达缺失(d MMR)组14例(11. 7%),其中MLH1缺失2例(1. 7%)、PMS2缺失13例(10. 8%)、MLH1和PMS2共同缺失2例(1. 7%)、MSH2和MSH6共同缺失1例(0. 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d MMR与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P=0. 022),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无关。TCGA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显示,MSI-H与胃腺癌患者年龄(P=0. 001)、性别(P=0. 000)、原发肿瘤部位(P=0. 000)、Lauren分型(P=0. 011)、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P=0. 024)、淋巴结有无转移(P=0. 008)有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MSI-H型胃腺癌患者有预后更好的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70)。结论:120例中国胃腺癌患者中MSI/d MMR型胃腺癌占比为11. 7%,且d MMR状态与胃腺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 MSI-H型胃腺癌患者具有年龄大、多为女性、肿瘤多位于胃远端、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低、无淋巴结转移的特征,且MSI-H型胃腺癌具有预后更好的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SI状态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大样本数据的验证。(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王铁延,陈修文,李妞妞,姚莉,汤显斌[6](2019)在《316例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及Lynch综合征初步筛查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提出Lynch综合征的筛查策略。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316例结直肠癌病例,每例患者均随访有无家族史。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肿瘤进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对MLH1蛋白缺失的肿瘤,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检测MLHl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及检测BRAF V600E突变状态。胚系突变检测由上海奥斯泰临床检验所检测。结果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缺失30例(9.5%),其中MLH1和PMS2共缺失20例(6.3%),19例检测出MLH1甲基化,其中2例检测出BRAF V600E突变,MSH2和MSH6共缺失9例(2.8%),1例MSH6单缺失(0.3%)。符合Am sterdamⅡLynch综合征筛选标准的4例,符合国内Lynch综合征筛选标准的5例。5例进行胚系突变检测进一步证实为Lynch综合征。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状态,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BRAF基因突变状态,可初步筛选Lynch综合征。由于中国人结直肠癌BRAF突变率低,对于MLH1/PMS2缺失的肿瘤,首先检测MLH1启动子甲基化可能取得更好的成本效益。(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吴畅,张继君,赵夫娟,王俊普,文继舫[7](2019)在《湖南地区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及PMS2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191例)中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情况,将4种MMR蛋白中的1种及以上表达缺失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全部阳性判定为错配修复基因完整(pMMR),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191例中pMMR组159例,MMR蛋白表达率83.2%,dMMR组32例,MMR蛋白缺失率为16.8%。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6%、2.6%、8.9%及14.7%;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SH2-MSH6、MLH1-PMS2及4种共同缺失者分别为4例(2.1%)、14例(7.3%)、2例(1.0%)。(2)CRC癌患者dMMR与pMMR在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MR蛋白与CRC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MMR蛋白对预测CRC的恶性程度、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方面可能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13期)
王青杰[8](2019)在《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居全球恶性肿瘤的第叁位和第二位,其发生途径主要为染色体不稳定(chromosomal instability,CIN)途径和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途径,MSI结直肠癌是由于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基因发生胚系突变、甲基化或缺失,出现DNA错配修复缺陷引起,12%左右与散发性结直肠癌相关,大约3%与Lynch综合征有关。分析结直肠癌中四种常见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微卫星不稳定CR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1.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手术切除且术前未经放化疗确诊的,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310例CRC病例。2.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四种MMR蛋白在310例CRC中的表达情况,对其中部分病例采用MSI分子检测及MMR基因突变检测,并回顾性分析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与MMR蛋白表达缺失(deficient mismatch repair,dMMR)情况的关系。3.应用SPSS 17.0电脑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1.四种MMR蛋白在CRC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性分析310例CRC中,58例表现为dMMR,缺失率为18.7%,MLH1、MSH2、MSH6、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12.3%、2.3%、2.3%、14.8%。58例dMMR中,MLH1与PMS2蛋白联合缺失33例(56.9%),MSH2和MSH6蛋白联合缺失4例(6.9%)。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MLH1与PMS2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_s=0.758,P<0.05),MSH2与MSH6蛋白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r_s=0.708,P<0.05)。CRC中MMR蛋白常联合表达缺失,以MLH1与PMS2联合缺失为主。2.dMMR和MMR表达正常CRC病例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310例CRC,均经免疫组化检测,58例dMMR CRC中26例(44.8%)男性,32例(55.2%)女性;年龄从15~79岁,平均年龄56(±14)岁,中位年龄57岁,≤60岁33例(56.9%);肿物最大径≤5cm 37例(64.0%);右半结肠30例(51.7%),左半结肠11例(19.0%),直肠17例(29.3%);高分化1例(1.7%),中分化50例(74.1%),低分化7例(24.2%);黏液腺癌或含有较多细胞外黏液11例(19.0%);TNM分期Ⅰ-Ⅱ期37例(63.8%),Ⅲ-Ⅳ期21例(36.2%);淋巴结转移20例(34.5%),脉管癌栓22例(37.9%),神经侵犯12例(20.7%)。dMMR/MSI-H结直肠癌与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神经侵犯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物大小、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无关(P>0.05)。3.四种MMR蛋白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LH1蛋白的表达在肿物发生部位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MS2蛋白的表达在肿物大小、发生部位、分化程度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MSH2蛋白的表达在年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H6蛋白的表达在分化程度及组织学类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部分CRC MSI分子检测及MMR基因检测310例结直肠癌中14例行MSI分子检测,7例显示MSI-H,7例显示为MSS。16例行MMR基因突变检测,4例可见MMR基因胚系突变,均表现为MSI-H,均有结直肠癌家族史,确诊为Lynch综合征。结论1.结直肠癌中MMR蛋白常联合表达缺失,常见MLH1与PMS2、MSH2与MSH6联合缺失,以MLH1与PMS2的联合缺失为主;2.dMMR/MSI-H结直肠癌常发生于右半结肠、以低分化为主,常为黏液腺癌或较多细胞外黏液,较少发生神经侵犯,MSH2蛋白表达缺失者发病年龄小,PMS2蛋白表达缺失者肿物可能较大;3.结直肠癌MMR蛋白的检测对于筛查Lynch综合征有帮助。(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宇阳,丁祺,董丽儒,吴晨阳,王潇飞[9](2019)在《错配修复蛋白MLH1 MSH2 MSH6及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标本中4种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表达缺失情况,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42例结直肠癌标本MMR蛋白的表达,分析错配修复蛋白在CRC中的表达情况与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242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织标本中,总缺失率14.04%,其中单独hMLH1蛋白缺失率10.33%(25/242),h PMS2蛋白缺失率11.16%(27/242)、hMLH2蛋白缺失率1.2%(3/242),hMSH6蛋白缺失率1.2%(3/242)。h MLH1与hPMS2共同缺失率9. 50%(23/242),hMSH2与h MSH6共同缺失率0. 83%(2/242)。②4种MMR蛋白表达缺失均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与分化程度及大小有关(P<0.05); hPMS2蛋白的表达缺失与肿瘤的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及大小有关(P <0.05)。结论:①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及分化程度影响CCR中错配修复蛋白h MLH1、h PMS2蛋白的表达,②hMLH1与hPMS2、hMSH2与hMSH6两两协同表达,且hMLH1、h PMS2蛋白的缺失更为常见。(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吴畅,刘海玲,赵夫娟,王俊普,文继舫[10](2019)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子宫内膜样腺癌(EA)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MMRP)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中的所有标本取自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EA患者。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162例EA患者中MMRP及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将4种MMRP中的1种以上表达缺失定为微卫星不稳定组(MSI组),全部阳性表达设为微卫星稳定组(MSS组)。分析MMRP与p5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两种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62例中,MSS组120例,MSI组42例。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3.7%、6.2%、10.5%及17.9%;其中共同缺失表达类型为MSH2-MSH6和MLH1-PMS2者分别为4例(2.5%)、15例(9.3%)。MMRP表达情况在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在年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分析得出,MSI与p53成正相关(r=0.189,P<0.05)。结论在EA患者中存在MMRP缺失,且MLH1、PMS2缺失表达较MSH2和MSH6多见。MSI及p53与EA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密切,对EA的预测以及恶性程度的评估具有参考价值,且两者成正相关,可能参与EA的发生、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10期)
错配修复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对结直肠癌患者检测错配修复蛋白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方法:2018年1-12月收治结直肠癌患者55例作为观察组,另收集同期接受体检健康人群正常肠黏膜上皮组织5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标本均实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析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PMS2)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MSH2、MSH6、MLH1、PMS2蛋白缺失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出现淋巴结转移者MSH2、MSH6、MLH1、PMS2缺失率均明显低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错配修复蛋白进行检测,能够对结直肠癌患者起到明显的诊断效果,尤其能够推测结直肠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有较高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错配修复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姜武,凌逸虹,吴晓丹,蔡木炎,张惠忠.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误判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9
[2].敖永琴.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9
[3].孙伟杰,徐莹,杨静,褚以忞,杨大明.散发性结直肠癌DNA错配修复系统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4].张立英,乔星,祁晓莉,沈丹华,谢丽梦.子宫内膜癌错配修复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9
[5].刘欢,孙丹,李文会,辛彦.DNA错配修复蛋白表达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意义[J].现代肿瘤医学.2019
[6].王铁延,陈修文,李妞妞,姚莉,汤显斌.316例结直肠癌错配修复蛋白检测及Lynch综合征初步筛查策略[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7].吴畅,张继君,赵夫娟,王俊普,文继舫.湖南地区结直肠癌中错配修复蛋白MSH2、MSH6、MLH1及PMS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9
[8].王青杰.错配修复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郑州大学.2019
[9].李宇阳,丁祺,董丽儒,吴晨阳,王潇飞.错配修复蛋白MLH1MSH2MSH6及PMS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19
[10].吴畅,刘海玲,赵夫娟,王俊普,文继舫.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错配修复蛋白和p53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