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活动温室气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温室,气体,人类,气溶胶,内蒙,内蒙古,沙尘。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论文文献综述
宋长春,王毅勇,王跃思,赵志春[1](2006)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叁江平原淡水沼泽湿地及垦殖农业利用下CO2、CH4、N2O排放变化。不同类型湿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以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草甸最大,湿地垦殖后土壤呼吸速率明显增大。不同类型沼泽湿地CH4排放在时空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植物群落类型和生长状况有密切关系。沼泽湿地及垦殖后农田土壤在植物生长季都为N2O的源,常年积水沼泽湿地在植物生长季N2O排放通量值较小,而土壤水分常年处于非饱和的草甸灌丛土壤N2O排放相对较高,垦殖后农田土壤N2O排放通量最大,沼泽湿地土壤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垦殖后农田土壤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06年01期)
王明星,杨,昕[2](2002)在《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 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5年来中国在温室气体源和汇,碳循环,气溶胶以及对流层臭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者着重介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碳循环模式,亚洲沙尘气溶胶,对流层臭氧前体物的来源以及大气有机化合物的浓度观测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稻田甲烷排放和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02年02期)
王艳芬,纪宝明,陈佐忠,杜睿,汪诗平[3](2001)在《人类活动对内蒙古草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和开垦目前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两种人类生产活动,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原主要温室气体(CH_4、N_2O和CO_2)地-气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同时结合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对放牧生态系统碳素收支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对开垦前后内蒙古草原CH_4吸收和N_2O排放的季节、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不同牧压梯度下内蒙古草原碳的损失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本文来源于《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01-11-01)
王艳芬[4](2001)在《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放牧和开垦目前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两种人类生产活动,采用静态箱-气象色谱法对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原主要温室气体(CH_4、N_2O和CO_2)地-气交换通量进行了原位观测,同时结合草原生态系统碳循环特征对放牧生态系统碳素收支状况进行了初步探讨,首次对开垦前后内蒙古草原CH_4吸收和N_2O排放的季节、昼夜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不同牧压梯度下内蒙古草原碳的损失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内蒙古草甸草原开垦是大气CH_4的汇,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植物系统吸收大气CH_4的能力增强。测定期间,农田与邻近的天然草原CH_4平均吸收通量为23.38和24.57ugCm~(-2)h~(-1);尽管农业活动改变了草原CH_4地-气交换通量,但是通量的量级仍是由当地季节性变化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其CH_4吸收通量具有强烈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春秋季高,夏季低”的特点;耕作使得土壤-植物系统CH_4吸收通量的季节变化趋于平缓。 2.内蒙古天然草甸草原是大气N_2O的源。测定期间的平均排放通量为1.922ugNm~(-2)h~(-1),通量范围为-0.484~7.425ugNm~(-1)h~(-1);天然草原N_2O排放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特征,排放通量出现两个高峰期,整个生长季表现为高(5月中旬)—低(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高(7月下旬至8月中旬)—低(8月下旬至9月)的趋势;农垦增强了土壤-植物系统排放N_2O的能力。观测期间平均排放通量为2.914ugNm~(-2)h~(-1) ,比天然草原高52%,排放通量的季节规律性减弱,整个生长季呈现波动性变化,通量变化与天然草原相比趋于平缓。 3.内蒙古冷蒿-小禾草草原与天然草甸草原一样,起着CH_4汇、N_2O源的功能。主要温室气体CH_4、N_2O和CO_2的地-气交换通量受水热因子控制,与温度之间存在显着相关关系,具有季节变化特征;时间尺度对于讨论不同放牧压力下甲烷通量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放牧率处理9年后,土壤吸收甲烷的能力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下没有显着变化;放牧对草原N_2O排放通量影响显着,依次是轻度放牧<围栏封育<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放牧增大了CO_2排放通量,观测期间四种处理间CO_2通量差异显着,CO_2排放通量四种处理依次为:围栏封育<轻牧<重牧<中牧。 4.对内蒙古草原放牧条件下碳收支状况的研究表明,冷蒿-小禾草草原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双重作用存在由碳库(积累碳)向碳源(释放碳)转化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1-04-01)
骆高远,肖建成[5](1997)在《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温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广泛参阅了国内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综合论述分析了几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源、汇及其浓度变化特征,研究分析了其增暖潜力、温室效应的强度和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提出人类为保护自身的生存环境,必须严格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1997年04期)
马树庆,郭东燕[6](1990)在《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球表面接收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获得热量,同时又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散发热量,从而维持自身的能量收支平衡,保持地表面温度相对稳定。大气中存在CO_2及其它一些微量气体(CFCs,N_2O和CH_4等),这些气体有透过太阳短波辐射、阻止地面长波辐射的特性。因此,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1990年04期)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5年来中国在温室气体源和汇,碳循环,气溶胶以及对流层臭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者着重介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碳循环模式,亚洲沙尘气溶胶,对流层臭氧前体物的来源以及大气有机化合物的浓度观测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稻田甲烷排放和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论文参考文献
[1].宋长春,王毅勇,王跃思,赵志春.人类活动影响下淡水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变化[J].地理科学.2006
[2].王明星,杨,昕.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2
[3].王艳芬,纪宝明,陈佐忠,杜睿,汪诗平.人类活动对内蒙古草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C].第七次“土壤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1
[4].王艳芬.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
[5].骆高远,肖建成.人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温影响综述[J].热带地理.1997
[6].马树庆,郭东燕.温室气体、温室效应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J].环境科学.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