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中第三段的议论文

游褒禅山记中第三段的议论文

问:游褒禅山记第三段感悟
  1. 答: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是全文的重点。
    “于是余有叹焉”6字承上启下,“是”指代上文游事,“叹”字承上文之“悔”字,领起下文,自然地转入议论。先言古人,使议论有参照,有铺垫,力度得深一层也。
    夷近游众,险远至少,止于游也;非常之观常在险远,而人所罕至,起于游已非止于游。“故”后所言,则已延及世间万事万物也。“志”“力”“物”之论,层次分明,层层深入,轻重判然,逻辑严密,淋漓尽致,一贯而下,气势沛然。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心得,是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古喻今,可见今人若要有收益,也必须有这种坚毅的探索精神。然后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还应有足够的力量,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
    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三个条件是按其重要性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创作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一篇游记。
    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更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2. 答: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问:以《游褒禅山记》第三段,写一遍作文
  1. 答: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是的,成功源于奋斗。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问:游褒禅山记第三段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 答:作者阐明了达到目的所需要的三个条件,即“志”“力”“物”。
    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然后还要有“物”。其中,“志”是最根本的,但要取得成功,三者缺一不可。
游褒禅山记中第三段的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