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AID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在全球广泛流行和传播、毁灭性质的传染病。UNAIDS预计,在全球内新生艾滋病病例中,15~24岁的青年人达到了50%及以上,全世界范围内青年人以每分钟五人的速度遭受着艾滋病的侵袭。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年大学生,对艾滋病的知晓率低,防范意识薄弱,成为罹患艾滋病的主要人群。当下,高校健康教育是防控艾滋病卓有成效的“疫苗”,有条不紊地落实行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大学生艾滋病调查现状
近几年,艾滋病疫情在我国有显著的抬头趋势,高校大学生也成了艾滋病防范教育的重点人群。据了解,大学生对艾滋病常识总体的了解度为88.1%;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渠道最多来源于书籍和媒体,占75.0%以上,来自学校健康教育如教师授课等获得知识的比例仅为23.0%。大学生处在性活跃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的性常识,但缺少对性保护全面系统的了解,对艾滋病认知也不够。除了性接触传染性极高,抽血、针灸、牙科、美容整形等工具器械以及公共卫生,也有通过血液途径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因此,高校关于艾滋病的教育意义深远。
2.现阶段高校艾滋病防范教育处于的困境
2.1各大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国家注重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但部分高校未响应国家政策并付诸行动,追本穷源,是一些高校对艾滋病教育的必要性理解不够,态度犹豫,没有危机意识,未能将艾滋病健康教育归入教学日历之中。艾滋病教育实效差的情况普遍存在,对这一局面的改善迫在眉睫。
2.2教育形式单调、宣传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主要以专题讲座的传统方式宣传艾滋病,形式各样的大学生活使枯燥乏味的耳提面命式艾滋病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并且忽略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核心地位,学生不能从中感受到乐趣,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下降,从而造成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关注程度和危险性的认识不足,造成不良后果。学校仅限在“世界艾滋病日”开展教育,而且每年宣传内容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重复度高,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
2.3知识、态度、行为教育不同步
调查显示,艾滋病基础知识的增长并不足以影响大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很多大学生存在恐艾和排斥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提示高校对大学生对待艾滋病和艾滋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教育还远远不足。
3.提高大学生艾滋病防范教育实效的措施和建议
3.1变选修为必修,实现常态化教育
为响应国家号召把艾滋病教育归入课程大纲,选修课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主要形式。但是处于学生参与度不高、宣传范围有限的困境之中。各高校应该开设《艾滋病学》专门课程体系,以必修课的身份出现在高校的课堂。从艾滋病的当前状况和发展趋向到艾滋病病因、症状、传播方式、预防措施等,连贯性教学和正规的考试使整个大学生群体能够全面系统的掌握艾滋病知识。
3.2联手学生组织,进行参与式自我教育
联手学生组织,启动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月,开展能让大学生广泛参与的自我教育活动。具有相同背景、共同语言的人们能创造一个相对随意轻松的氛围,通过交流和参与活动分享知识、观点和行为技能。通过举办签名仪式、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记录片、情景剧等活动来调动大学生学习艾滋病知识的积极性,趣味性。
3.3“高校-社区—乡”健康教育模式
最大程度体现高校在服务社会中的价值,把学校教育与社会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和“三下乡、四进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抗艾防艾活动根据地,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深入乡镇和社区。把艾滋病相关知识传授给公民,转变其对艾滋病和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与行为,为全民防艾抗艾的终极目标贡献一份力量,发挥整体教育效能。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加深了作为艾滋病高危群体的大学生自身对艾滋病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3.4创建同地区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教育联盟和综合督查体系
各高校可以成立和组建艾滋病防范教育联盟体。以区域为基本单位,对该地区大学生进行艾滋病了解程度基础调查,明确教育的方向,从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教育举措。同地区高校间整合、共享艾滋病健康教育资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统一培训、共同开展活动、交流经验。联盟的建立可由各大高校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学生学骨干“挂帅”,联合该地卫生机构组建“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并且建立健康教育综合督查体系,高校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和监督,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工作,并根据教育成效不断做出教育实质和举措的调整,形成艾滋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正处于艾滋病防范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艾滋病防范教育宣传的主力军。高校有效的防范教育抵御艾滋病侵袭,规范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认识艾滋病以及转变艾滋病人的态度,从而引领他人,影响社会。
【课题项目】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2016-2017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6dlskyb094).艾滋病防范背景下高校性教育对策研究——以大连地区高校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周艳.菏泽市医专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现状调查[D].山东大学.2012
[2]刘春梅.健康教育课对工科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态度即时效果评价来源[J].中国健康教育.2012年6期
[3]郭振友,李胜联,谭盛葵,孟繁文.“高校-社会”艾滋病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2年3期
[4]郝继伟.艾滋病高发区大学生艾滋病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
[5]黄熙.桂林市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作者简介】李妩祎(1980—),女,辽宁大连人,讲师,研究方向:大学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葛精精(1987—),女,辽宁大连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