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带气旋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带气旋,时空特征,强度预测,深度学习
热带气旋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郝坤,张天坤,史振威[1](2019)在《基于时空特征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我国每年都深受其带来的灾害困扰.目前热带气旋的强度预报业务以统计预报方法为主,通过利用气候持续因子对热带气旋未来的强度建立回归模型,不仅需要进行复杂的特征选择,而且缺乏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利用,预报精度多年以来都未能有显着提升.提出了一个能同时提取时序特征与空间特征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测网络,针对环境场物理量因子对热带气旋的影响,使用卷积层学习其空间信息,结合循环神经单元对热带气旋的历史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实现端到端的预测输出.在对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样本进行测试后,结果表明该24 h强度预测网络显着优于上海台风研究所公布的相应时段其他预报方法,故可作为一种新的智能预测模型,为预报员提供有价值的客观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03期)
[2](2019)在《李晴岚研究员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研究取得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李晴岚研究员团队主导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研究"取得进展。相应成果为"Li QL,Li ZL,Peng YL,et al.Statistical regression scheme for intensity predic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J].Weather and Forecasting,2018,33:1299-131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回归预报方法研究)。"(本文来源于《集成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廖菲,李文婷,张子然,苏冉,齐彦斌[3](2019)在《1949–2017年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统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认识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统计特征,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1949–2017年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热带气旋发生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由强热带风暴快速加强为台风、以及由台风快速加强为强台风是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加强发生频率最多的事件;强度快速加强次数以1次居多,一般不会超过2次;但大部分途经南海的热带气旋出现快速加强时都在南海以外的地区,在南海出现快速加强的概率仅为9.8%。(2)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其强度的维持时间长短对其强度快速加强有重要影响,一般在该强度的前24 h是快速加强的最佳阶段,当其中心气压下降速度超过-12.0 hPa/(6 h)时容易出现台风级别或以上的强度快速加强,且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容易出现在海温偏高地区。(3)南海地区热带气旋路径的偏转主要出现在西行路径中,其中以5°~30°的偏转为最常见,占到全部热带气旋总数的48.65%,不过,按照定义的路径快速转向标准,路径快速转向的概率仅有15.13%。随着热带气旋强度的增强,南海地区发生路径快速转向的频次迅速减少,路径快速转向主要出现在近海岸地区和南海中北部偏东区域。这些结果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对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王科,吴立广[4](2019)在《初始涡旋结构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中尺度WRF模式,通过构造3个位于不同高度上强度相同的初始涡旋暖心中心(分别称为Low试验、Mid试验和High试验),认识暖心垂直结构对热带气旋发展的影响。理想数值试验发现,在积分6 h后在Low试验和Mid试验中最大风速半径开始收缩,眼墙内对流发展,高层暖心发展明显比High试验强,强度增加明显快于High试验,达到快速增强的标准。进一步诊断发现,暖心偏低的试验中初始CAPE值较大,低层风垂直切变较强,有利于眼墙内对流发展,非绝热加热在高层暖心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最大风速半径收缩比High试验快,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增加。本研究清楚表明,数值预报模式中构造初始涡旋的暖心高度对模拟热带气旋的强度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气象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李劲松[5](2019)在《加快协调磨合 做好“叁防”工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劲松)6月5日下午,叁亚召开2019防汛防风防旱工作会议。副市长、市叁防指挥部指挥长张兆腾在会上强调,随着汛期来临,叁亚各成员单位要加快协调磨合,6月下旬全市有关单位将进行一次联合演练,以应对7月上旬有可能出现的首个影响叁亚的热带气旋。$(本文来源于《叁亚日报》期刊2019-06-06)
袁猛,钟玮[6](2018)在《基于偏角方差技术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定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偏角方差技术(Deviation angle variance technique,简称DAV-T)作为一种可以对热带气旋进行定位定强的客观分析方法,已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多个地区得到应用(Pineros et al.,2010;Wood et al.,2015)。在DAV-T方法中计算半径的选取对于云团DAV值的分布具有显着影响,需要与热带气旋的尺度相适应。然而,由于在不同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区,大尺度环境场及热带气旋的生成模式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相应地区对DAV-T的应用时的计算半径进行敏感性实验。此外,以往的DAV-T定强方法采取云团DAV特征值单个参数作为热带气旋强度预测因子的方法具有显着缺陷。研究表明,当热带气旋呈现出不闭合的分布特征时,DAV计算过程中会受到热带气旋的非闭合眼墙中具有较大尺度的深对流系统的影响,MMV所在位置会趋向于云团对流旺盛的区域而偏离实际的环流中心。因此无论是MMV还是环流中心的DAV值,都难以完整准确地代表热带气旋整体的组织化程度。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2016年间西北太平洋地区超级台风的全生命史过程,结果发现,热带气旋的MMV所在位置与云团系统的环流中心之间的与其强度大小有关,且热带气旋的强度越强,这种对应关系就越好;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DAV值分布也具有一定差异。因此,除MMV的量值大小外,MMV所在位置与热带气旋环流中心相对距离(Relative distence,简称RD)、DAV值分布特征等对热带气旋的强度也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在MMV的基础,将其他的辅助预测因子引入到模型中以提高DAV-T定强能力。在本文中,我们利用FY系列卫星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地区2015~2017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关于DAV-T计算半径的敏感性实验,并探讨了基于MMV、RD以及热带气旋亮温和位置等多个预测因子的多种拟合模型在热带气旋定强过程中的误差差异。这些研究能够进一步方便该DAV-T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广泛应用,并为热带气旋定强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4 2018年全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术研讨——热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生成机理和预报技术学术研讨》期刊2018-10-24)
李晴岚,李增录,彭玉龙,王霄雪,李磊[7](2018)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提出一个用于在西北太平洋预报热带气旋(台风)未来12,24,36,48,60和72小时强度变化的统计模型。研究资料用的是上海台风所(STI),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的最佳路径数据,时间跨度2000年至2015年。除了应用传统的气候与持续性因子以外,本研究提出一个新的变量-海水/陆地比例(海陆比)进入统计回归模型,特别关注陆地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对热带气旋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热带气旋在广阔海洋面(深海),近海,以及热带气旋登陆以后的强度变化进行了研讨。研究使用2000年至2011年的数据进行模式的标定,使用2012年至2015年的数据进行模式的检验。结果显示,过去12小时的强度变化(DVMAX),热带气旋未来潜在强度变化(POT),区域范围(200-800公里)平均1000-300百帕的垂直风切变(SHRD)是影响热带气旋在深海,以及近海时强度变化的最重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当模型考虑加入海陆比因子后,热带气旋在近海及登陆后强度预报性能有适当提高。本研究考虑了热带气旋全生命周期的强度变化,所提出的预报模型可以为业务预报员预报深海、近海以及登陆以后的热带气旋强度变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8-10-24)
张宸[8](2018)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内核区微波亮温特征及其在气旋强度预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内核区的对流活动不仅能够提供潜热释放,还可以输送质量和动量,是TC维持和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首先利用美国国防气象卫星(DMSP)的专用微波辐射计(SSM/I)和热带降雨测量计划任务卫星(TRMM)的微波辐射计(TMI)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不同强度变化阶段和迅速增强(Rapid Intensification,RI)前后内核区85 GHz和37 GHz的微波亮温特征及其在RI预报中的应用,然后类似统计动力预报模型(STIPS)方案,建立了一个西北太平洋TC强度估计模型,分析了内核区85 GHz和37 GHz微波信号在TC强度预报中的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弱风切变环境下,RI阶段TC与其他强度变化阶段TC相比,内核区反映对流和降水的微波亮温主要集中于风切变的左侧区域,且平均面积比右侧大。在RI发生前12小时,190-225 K、225-250 K的85 GHz极化修正温度(PCT)和260-270 K的37 GHz极化修正温度面积分别不超过内核区总面积的30%、50%和60%。随着RI的发生,亮温会由切变左侧逐渐向中心附近移动形成环形。此外,RI阶段内核区PCT85最小值小于190 K的频率高于其他强度变化阶段,PCT37最小值小于250 K的频率也高于除迅速衰减外的其他阶段,且这二者在RI发生前均有增加趋势。(2)强风切变环境下,RI阶段TC内核区反映对流和降水的微波亮温主要集中在逆风切变区,其中强散射信号在顺逆风切变两侧平均面积差均比其他强度变化阶段TC大。在RI发生前12小时,225-250 K的PCT85面积不超过总面积的40%。随着RI的发生,仅225-250 K的PCT85和260-270 K的PCT37出现了近似环形的特征。此外,RI阶段TC内核区PCT85和PCT37最小值分别小于190K和250 K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强度变化阶段TC,但前者在RI发生前后变化较小,而后者在RI发生前先减小而RI发生后增大。(3)利用亮温特征对RI预报的结果表明,弱风切变下当内核区切变左侧小于190 K、190-225 K的PCT85和260-270 K的PCT37面积比分别同时比右侧大0.5%、2%和5%时,RI出现的频率比气候平均值提高了一倍左右,强风切变下当内核区逆切变区小于190 K、190-225 K的PCT85和小于260 K的PCT37面积比同时比顺切变区大0.6%时,RI出现的频率比气候平均值提高了两倍左右。在使用单一亮温特征对RI进行识别时,小于190 K的PCT85面积特征在强弱切变下预报效果均较好。(4)TC强度估计模型的评估结果表明,在弱、强风切变环境下,加入内核区微波亮温因子的预报结果均好于未加入微波因子,但强风切变时的结果改善程度小于弱风切变的结果。在独立样本拟合试验中,加入微波因子后弱风切变下各时刻预报结果均提升了4%以上,其中12小时和72小时的结果改善较为明显,强风切变下各时刻的预报结果提升幅度均低于4%,其中36小时至60小时结果改善较大。个例强度模拟结果显示,加入微波因子后,弱、强风切变环境下的预报结果均有所改进,其中未发生RI的个例强度预报改善较大,而发生RI的个例则改善较小。(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5-01)
纪忠华,王璐,李亮,吴珍梅[9](2018)在《中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及对核电厂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发布的1949—2014年热带气旋资料,筛选出了登陆我国东南沿海以及进入位于东南沿海核电厂址的400km半径范围内的热带气旋样本。采用Mann Kendall趋势检验及突变检验方法对筛选出的热带气旋样本序列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登陆我国东南沿海的热带气旋年平均气压强度增强趋势显着,而在核电厂址调查区域内的样本的增强趋势并不明显,但显示出一定的地区差异;进入广东以南地区的4个厂址调查区域内热带气旋样本序列在2004年前后都发生了突变;2014年数据显示,使得相关核电厂址千年一遇热带气旋中心气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以发生了突变的热带气旋样本降低幅度最大。(本文来源于《核安全》期刊2018年02期)
申敏夏[10](2018)在《热带气旋越“丰满”越强大》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以其强大的破坏力着称,每年都在全球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准确预报对于有效防御至关重要。目前,各国对热带气旋的路径预报已取得明显进展,但对于其强度的预报却始终有一定的难度。甚至,有些尺度很小但强度很强的热带气旋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反之(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报》期刊2018-04-19)
热带气旋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中心李晴岚研究员团队主导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方法研究"取得进展。相应成果为"Li QL,Li ZL,Peng YL,et al.Statistical regression scheme for intensity prediction of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J].Weather and Forecasting,2018,33:1299-1315(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统计回归预报方法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带气旋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郝坤,张天坤,史振威.基于时空特征的热带气旋强度预测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19
[2]..李晴岚研究员团队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研究取得进展[J].集成技术.2019
[3].廖菲,李文婷,张子然,苏冉,齐彦斌.1949–2017年南海海域热带气旋强度和路径快速变化统计特征[J].海洋学报.2019
[4].王科,吴立广.初始涡旋结构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科学.2019
[5].李劲松.加快协调磨合做好“叁防”工作[N].叁亚日报.2019
[6].袁猛,钟玮.基于偏角方差技术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定强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2018年全国热带与海洋气象学术研讨——热带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生成机理和预报技术学术研讨.2018
[7].李晴岚,李增录,彭玉龙,王霄雪,李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预报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8
[8].张宸.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内核区微波亮温特征及其在气旋强度预报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8
[9].纪忠华,王璐,李亮,吴珍梅.中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及对核电厂的影响分析[J].核安全.2018
[10].申敏夏.热带气旋越“丰满”越强大[N].中国气象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