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手卫生防控院内感染发生的临床意义

做好手卫生防控院内感染发生的临床意义

黄远芳

(四川省宜宾县人民医院644600)

【摘要】医务人员手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手带有大量细菌,容易传播微生物而引起感染的情况发生。故做好手部的卫生非常重要,其可有效降低感染,避免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国家对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情况也有明确的要求。不良的手卫生是引起卫生保健相关性感染、促使耐药菌的传播、导致感染性疾病出现爆发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手卫生;防控;院内感染发生

【中图分类号】R821.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184-0

院内感染是一个众多学者比较重视的课题,也是一个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较强的工作,而如何控制也是众多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课题。有文献显示,美国各医院中有5%的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发生。我国6-8%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发展国家,其给患者带来很大影响和伤害,甚至致使200-300多万人出现死亡的严重后果。相关数据显示做好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可明显降低院内感染发生,其也比较直接,有效。文献研究表面控制手卫生可降低25%-50%的患者发生感染。故控制此举措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暴发的重要措施,是具有很高成本效益与成本效果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1]。因此美国在1997年制定了《手卫生指南》,我国也于2009年4月1日颁布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来具体指导手卫生的实施。全面提高所有医务工作人员的手卫生意识,从而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临床资料

1.1手卫生定义

1.1.1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1.1.1洗手医务人员用消毒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1.1.2卫生手消毒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1.1.1.3外科手消毒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消毒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2]。

1.1.2洗手的依从性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方便、最有效、最积极的方法是进行手卫生,但非手触式开关,洗手剂、速干手消毒剂等,实现这些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医生和护士从事医疗活动,但应该洗手的次数和医务人员实际洗手的次数相差很大。通过对医护人员手卫生方面的宣传教育,以改变对手卫生的认识。护士在干预后从干预前的50%降到了31%。经过8周的干预,已有50%的医生能够做到每天3次以上使用快速手消毒液;3次/d进行消毒液洗手的护理人员可达到76%。上述资料表明其已经了解到此操作的重要,也对含醇类手消毒液有所了解。

1.2手部卫生发展史

李六亿曾在会议上对150年来手卫生的发展进行阐述。最早维也纳的医疗人员发现做尸解的医生和医学生,在接生时,通过他们未清洗的手感染了产妇,使产妇死亡;而对用漂白粉洗手后再去接生,使这一住院部的产褥热病死率从18.3%稳定降至5%以下[3]。2002年,美国医疗机构感染控制实践咨询委员会等机构联合推荐,“医疗卫生机构手部卫生指南”。该指南可谓当前最具权威性手部卫生指南,被美国和全球各地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4-5]。

1.3手卫生的基础

1.3.1手部常居的菌群分为常居菌和暂居菌。常居菌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1.3.2手部的暂居菌是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大部分暂居菌与宿主皮肤结合得并不紧密,可用清洗或消毒清除。医务人员手部的暂居菌导致了绝大多数的医院感染暴发[1]。

1.3.3对41名医务人员洗手前、后携带病原菌状况调查,发现洗手前医务人员手采样培养出细菌共18种,其中检出革兰阳性(G+)球菌4种(22.2%),革兰阴性(G-)杆菌13种(72.2%),G+杆菌1种(5.5%);洗手后采样培养出细菌减少为11种,其中G+球菌4种(36.4%),G-杆菌6种(54.5%),G+杆菌1种(9%)。G+球菌以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链球菌属、肠球菌属为主;G-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属、鲍曼不动杆菌菌属、大肠埃希菌属、肠杆菌属、G+杆菌1株,为芽孢杆菌属。不同科室医务人员洗手前后手带菌超标率有所不同,重点科室相对较低,而医技科室(包括功能、放射科、药剂科)最高,达40%。这与平时对重点部门要求严格、手卫生培训及手卫生依从性较好有关。

1.4手卫生的细菌清除

实践表明,普通洗手液洗手15秒,可清除手部细菌对数值达(0.6-1.1)(30秒的对数值达1.8-2.8);而含醇擦手剂在30秒内的杀灭细菌对数值达到3.2-5.8。可见,普通洗手液对皮肤的不良刺激以及除菌功能却不如含醇擦手剂;而后者因不含去污剂,对污染的手使用受到限制。

2手卫生措施的落实在临床中的意义

2.1手卫生的落实

2.1.1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以下原则[2]:

2.1.1.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消毒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2.1.1.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2.1.2在下列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根据1.1的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2.1.2.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1.2.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

2.1.2.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2.1.2.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2.1.2.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2.1.2.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2.1.3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进行手卫生消毒:

2.1.3.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1.3.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2.1.4洗手方法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1.4.1取适量消毒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2.1.4.2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钟,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具体揉搓步骤为:①掌手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②手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④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⑤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⑥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2.1.4.3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2.1.5戴手套不能代替手卫生手套有可能存在小的不易察觉的破损,或者在使用时被撕破,在摘除手套时也可能污染到手。因此,在接触不同患者时未能正确更换手套对于感染控制是很危险的。

2.1.6提供便捷的手卫生设施,在治疗车、换药车、诊疗车及病室门口或床尾放置速干手免洗手液,方便医务人员及病人家属取用,以提高手卫生的执行及落实。

2.1.7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切断由于医务人员的手造成医院感染最直接的传播途径的现象,从而保证病人安全,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3讨论

手部卫生创议进入中国的时间不是很长,需要长期进行宣传和督导,医务人员应学会如何进行手部卫生清洁,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各级医院的管理者应在此方面给予重视,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以让全员了解手卫生的相关知识。长期坚持会让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其改善不良习惯,从而有效地降低院内感染疾病的发生率。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细节,消毒液应放置在醒目的位置上,方便使用,并在洗手池边粘贴六步洗手的方法图谱,便于进行操作;其次,医院层面应适当考虑科室成本核算,承担适当的支出,有促于手卫生制度的更好落实与坚持;实践结果显示对医疗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的干预前后有明显改善,故目前我国医疗产业的整体基础仍然比较差,但全力推广手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南,文细,毛龚瑞,娥冯丽,等.手卫生监测实用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技术,2007,04:146-147.

[2]刘玉村,李六亿,曾光,巩玉秀,胡必杰,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2009.06.

[3]王力红.医院感染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2.

[4]张丽芳,杨玲珍,黄芳,等.原际增进手卫生依从性运动的效果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1,20:180-181.

[5]任淑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10.7.5:487-488.

标签:;  ;  ;  

做好手卫生防控院内感染发生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