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型藻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藻类,敏感性,光谱,马尾藻,玉环,引物,岩礁。
大型藻类论文文献综述
王图锦,周富春,潘瑾,刘雪莲[1](2019)在《大型溞与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典型浮游动物大型溞(Daphnia magna)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牧食生态关系,选取有毒藻和无毒藻富营养化水体水样,分析测试藻类与大型溞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有毒藻水样对大型溞的生长繁殖产生极大负面影响,在有毒藻水样原液中大型溞体长最大仅为1.18mm,仅为无毒藻水样对照组大型溞最大体长的52.91%,且最长寿命仅为13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d。无毒藻水样对照组中大型溞累积产幼量为71个,随着有毒藻浓度的上升大型溞产幼量逐渐下降,在高浓度有毒藻水样下完全丧失繁殖能力。在较低浓度有毒藻水样中,大型溞表现出对有毒藻的抗性,基本能够正常生长繁殖,24h藻类去除率达到45.61%。研究表明在有毒藻浓度较低的条件下,虽然大型溞的生长繁殖受到一定抑制作用,但大型溞还能够维持种群的生存繁衍,对藻类维持足够的摄食压力,可有效控制藻密度。(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7期)
赵静,姜大为,郝振林,郭栋,王路平[2](2019)在《一种新型贝壳鱼礁的大型底栖藻类附着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价贝壳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投礁1个月后,3个区域藻类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小,随着投礁时间延长,混凝土构件礁区和贝壳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和种类均大于空白对照区,其中贝壳礁区藻类生物量和种类增加得更为显着,且相较于另外2个区域,藻类群落结构更早趋于稳定。环境因子对藻类生物量影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不同藻类生物量的环境因子有差别。分别对3个区域的藻类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指标进行冗余分析发现,影响3个区域藻类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均为水温,影响自然礁石和混凝土构件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氮、磷营养盐等,而影响贝壳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溶解氧和叶绿素a。(本文来源于《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伍尔魏,俞存根,蔡厚才,陈万东,曾贵候[3](2019)在《浙江玉环披山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浙江玉环披山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布设5个岩相潮间带断面,于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分季度对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岩相潮间带共有大型底栖藻类43种,其中,红藻16种、褐藻5种、绿藻5种、蓝藻1种。春夏秋冬四季的大型底栖藻类的平均生物量为167.97 g·m-2,其中春季最高(337.49 g·m-2),夏季最低(99.76 g·m-2)。根据其适温性分析,该调查区域的大型底栖藻类以暖温带种类为主,占总种类数的63%;其次是亚热带种。鼠尾藻是四季唯一共有优势种。大型底栖海藻类四季物种丰富度指数(D)总平均值为0.50,均匀度指数(J′)为0.32,多样性指数(H′)为0.43,叁者数值按季节从大到小排序均为春>冬>秋>夏。(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程净净[4](2018)在《我国海域大型藻类的详细图解——《南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和《黄、渤海及东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书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和《黄、渤海及东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套书日前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套书鉴定我国南海海域大型海藻101种,黄、渤海及东海海域大型海藻118种,首次详细记录我国海域常见大型海藻的外观形态以及组织和细胞结构,是目前该领域少有的、较全面的图鉴。大型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力,在光合固碳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本文来源于《海洋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12期)
张延青,李雪莹,秦菲,周浩然,郭策[5](2018)在《大型藻类应用于循环水养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循环水养殖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先进的养殖模式,与传统的养殖方式相比,具有节水、节地、高密度集约化和排放可控的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今后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已在国内外推广应用,但其对处理后水质要求更高。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水处理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生物处理技术,单一的生物处理技术难以满足循环水用水的水质要求,采用大型藻类与微生物相结合的生物处理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COD、N、P等污染物。本文对大型藻应用于循环水养殖的可行性进行了讨论,并对其未来前景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粮食科技与经济》期刊2018年10期)
安德玉,邢前国,魏振宁,李琳[6](2018)在《黄海典型漂浮大型藻类光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实测高光谱和多光谱相机数据对在黄海海域采集的浒苔和马尾藻样本进行光谱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漂浮大型藻类的高光谱反射率均值(Rmean_H)与多光谱反射率均值(Rmean_M)、高光谱藻类指数(VB-FAHH)与多光谱藻类指数(VB-FAHM)之间的相对误差小于15.6%,说明这两种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基于光谱特征波长的反射率建立比值光谱指数,其中浒苔和马尾藻的差异最为明显的是R640/R554指数;基于多光谱相机计算反射谷深度指数(T-depth),采用阈值法来区分浒苔和马尾藻,T-depth阈值的区分精度分别为69.6%±30.0%和69.6%±24.3%,稍优于虚拟基线漂浮藻类指数(VB-FAH)阈值的区分精度。(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8年05期)
高婧怡[7](2018)在《海洋大型藻类基质碳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生物质材料可以制备出具有独特结构且电化学性能优越的多孔碳材料,并且来源广、成本低、对环境友好,现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海洋生物质材料大型藻类为前体,通过氯化锌活化制备活性炭,从而去除水溶液中苯酚等有害物质,使用两步法制备活性炭,采用BJH法计算比表面积,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以及酸碱滴定法等手段对其组成进行了表征,进行了苯酚的吸附实验,并应用粉末微电极对其电催化性能影响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大型藻类长柄马尾藻和绿色旋体藻制备的活性炭从水溶液中可以有效去除苯酚等有害物质,并且当活化剂藻类样品的质量比为1:1时,制备的活性炭因其保持纤维管状结构,具有更优的电催化性能。(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期刊2018年25期)
缪栋,苏蕾,张倩倩,包卫洋,龚骏[8](2018)在《养殖水体叁种大型爆发性海洋藻类孢子/配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些大型海洋藻类在近海养殖环境中快速生长且容易形成青苔,严重威胁到养殖生物的安全并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检测青苔孢子的数量与动态,理解青苔爆发的环境生态学机制是防控与预警的基础。使用PCR方法,利用特异性引物对非爆发期的生物量进行检测,是监控有害藻类的有效方法。本工作针对海参养殖池塘叁种常见的青苔藻(两种石莼Ulva cf.linza,Ulva sp.和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设计了以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为靶区域的种类特异性PCR引物,通过藻类和环境水样DNA对照实验检验其特异性和适用性。本工作建立了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检测养殖水体中藻类孢子/配子体含量,并实验得出该方法在叁种藻类中的最低检出量,可最低检出200~400ITS rDNA拷贝。使用qPCR方法对烟台海参养殖水体2014年12月—2016年3月6个季度环境水样中的萱藻孢子/配子进行了定量检测,发现样品中萱藻孢子/配子ITS拷贝数的季节变化与青苔爆发规律呈现较高的吻合度,萱藻爆发前期伴随水体中孢子/配子量的增高,初步显示藻类爆发可用qPCR方法预测。(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8期)
姜龙,李一平,章双双,王文才,翁晟琳[9](2018)在《大型浅水湖泊藻类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太湖作为典型湖泊在之前研究基础上建立藻类模型,对模型中与藻类有关的40个参数进行拉丁超立方抽样,并使用区域敏感性分析方法和普适似然不确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的40个参数中,有7个参数是敏感的参数,对模拟的结果影响较大.在藻类生长、基础代谢、牧食和沉降4个藻类变化过程中藻类生长的敏感参数最多,影响最大;在藻类生长项中,叶绿素的消光系数是藻类生长光照限制中的最敏感参数,而最低适宜生长温度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系数则是温度限制中的敏感参数;并且不同湖区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差异明显,对于藻类低浓度湖区和藻类暴发期的模拟需要加以关注.(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蔡霞[10](2018)在《大型藻类对氮的吸收利用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海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受海藻本身的生理状态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国内外关于大型藻类对营养盐吸收的研究有很多。随着网箱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大型海藻在生长过程中大量吸收环境中的营养盐,因此大型藻类对网箱养殖区的生物修复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选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视化软件Vensim建立海带生长模型。藻类生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光照、营养盐、pH值、海水盐度、透明度以及海水流速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温度、光照和营养盐。本模型模拟在这叁个主要限制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海带的生长情况,并设计了四种情况。模型模拟的结果有:1、海带干重在中营养区和富营养区分别达43g和77g,而在贫营养区只有17g,还达不到商品海带的要求。2、不同的NH_4-N/NO_3-N比对海带的生长有影响,且在氨氮浓度较高时,海带生长的比较好。3、海带干重在网箱养殖区>普通海区>海带养殖区,所以海带在网箱养殖区的生长比较好,对网箱养殖区具有生物修复作用。并且第二种情况的模拟结果也证明了氨氮浓度较高时海带的生长比较好,而网箱养鱼的主要排泄就是氨氮。4、完全吸收掉养殖产量为53t的大黄鱼排放的溶解无机氮所需的海带养殖面积为0.023km~2。(本文来源于《浙江海洋大学》期刊2018-05-01)
大型藻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海域选取A、B、C 3个区域,于2013年11月向A区和C区分别投放混凝土构件礁和新型贝壳鱼礁,B区作为空白对照区,于投礁1个月、半年和1年后对3个区域开展环境因子和大型底栖藻类资源状况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评价贝壳礁上藻类的附着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投礁1个月后,3个区域藻类种类和数量差异较小,随着投礁时间延长,混凝土构件礁区和贝壳礁区大型底栖藻类的生物量和种类均大于空白对照区,其中贝壳礁区藻类生物量和种类增加得更为显着,且相较于另外2个区域,藻类群落结构更早趋于稳定。环境因子对藻类生物量影响的去趋势对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不同藻类生物量的环境因子有差别。分别对3个区域的藻类群落和主要环境因子指标进行冗余分析发现,影响3个区域藻类群落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均为水温,影响自然礁石和混凝土构件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氮、磷营养盐等,而影响贝壳礁上藻类群落的次要因子为溶解氧和叶绿素a。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型藻类论文参考文献
[1].王图锦,周富春,潘瑾,刘雪莲.大型溞与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相互作用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赵静,姜大为,郝振林,郭栋,王路平.一种新型贝壳鱼礁的大型底栖藻类附着效果初探[J].水产科学.2019
[3].伍尔魏,俞存根,蔡厚才,陈万东,曾贵候.浙江玉环披山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藻类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研究[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程净净.我国海域大型藻类的详细图解——《南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和《黄、渤海及东海常见大型海藻图鉴》书评[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8
[5].张延青,李雪莹,秦菲,周浩然,郭策.大型藻类应用于循环水养殖的研究进展[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
[6].安德玉,邢前国,魏振宁,李琳.黄海典型漂浮大型藻类光谱特征分析[J].海洋与湖沼.2018
[7].高婧怡.海洋大型藻类基质碳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8
[8].缪栋,苏蕾,张倩倩,包卫洋,龚骏.养殖水体叁种大型爆发性海洋藻类孢子/配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初探[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姜龙,李一平,章双双,王文才,翁晟琳.大型浅水湖泊藻类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J].湖泊科学.2018
[10].蔡霞.大型藻类对氮的吸收利用模型研究[D].浙江海洋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