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反向差动系统构建初探

火炮反向差动系统构建初探

一、炮兵逆向差分系统构建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桃花,麻强,郑舒文[1](2021)在《中国无人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跨越》文中认为伴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整合变迁、信息技术的革命演化,无人机作为高性能复杂产品,不仅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受到世界军事强国的高度重视,对落实国家安全战略起着重要作用。中国无人机开发虽起步较晚,但却在不到二十年时间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难关的同时,在全球出口市场份额中占有一席之地。

束哲[2](2018)在《体系架构超网络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现代战争的作战模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武器装备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频繁,作战体系化和网络化的特征愈发明显,尤其是无人装备和集群作战样式的兴起,使得作战体系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尤为突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作战需求牵引下,传统地考虑单系统性能的优劣、单装备的效能提升已经无法满足作战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联合作战的高度,从体系建设发展的角度,引入网络化的建模方法、体系级仿真实验、智能计算方法,科学地对作战体系进行优化配置,谋求在联合作战条件下未来作战的先机。体系架构反映了体系中组分的配置以及组分之间、组分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关系,承载了体系的物理实体、信息结构和体系能力,是体系的核心框架。体系架构的作用过程贯穿了体系规划设计、需求论证、原型开发、应用测试以及实战运用全寿命周期。因此,论文将研究对象设定为作战体系架构,通过对作战体系架构进行合适的形式化表达和优化,实现对作战体系的优化配置。论文针对作战体系架构优化问题,提出了作战体系架构建模与优化框架,将该优化问题拆解为体系架构建模和体系架构优化两个部分。首先,从体系和体系架构网络化特性出发,通过对体系架构进行网络化建模,统一对体系架构的客观认知,为后续优化工作达成统一的形式化表述的基础。其次,采用计算实验的体系效能仿真数据分析的方法获取体系架构知识。在超网络模型和架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构造架构优化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目标数大于等于三个),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偏好信息的高维多目标进化算法较好地解决架构优化问题,为作战决策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内容总结如下:(1)提出了面向架构设计的体系架构建模与优化框架。论文分析了现有的体系架构设计方法在架构建模与优化方面的不足,提出了“网络化建模+仿真数据挖掘+架构方案优化”的新体系架构建模与优化框架,从体系架构超网络建模、基于计算实验的仿真数据挖掘、基于高维多目标进化进化算法的体系架构方案优化三个方面解决体系架构优化问题。其中,架构超网络模型是架构方案优化的基础,提供形式化问题描述;基于计算实验的仿真数据挖掘是架构方案优化的有力支撑,提供体系架构在多使命仿真环境中的获得架构先验知识;基于高维多目标进化进化算法是架构方案优化的核心,提供架构方案空间寻优的方法流程和计算方法。(2)设计了作战体系架构超网络模型。基于视图的传统体系架构建模方法虽然可以反映架构元素的构成及相应的关联关系,但是无法体现体系架构网络化的动态演化特征。论文从体系能力生成机理出发,分别构建了作战活动子网络、功能装备子网络和组织结构子网络,同时根据作战活动、功能装备和指控单元三者之间的逻辑交互关系构建了子网络间的超边网络连接,生成了具有多结构层次,包含大量异质节点和多重属性连接的作战体系架构超网络模型。在构建超网络模型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体系架构超网络模型生成算法,提供了模型自动化生成的方法,进一步支持体系架构方案编码和优化工作。(3)实现了基于计算实验的体系效能仿真数据分析研究。影响因子众多的体系能力生成过程直接导致了体系架构方案空间指数级增大,同时体系模型也日益复杂,这使得采用方案遍历的体系架构仿真优化方法无法应用到实际应用中。论文通过近正交拉丁超立方的计算实验方法,大幅度缩减了仿真方案空间,可以通过蒙特卡洛仿真快速获得效能仿真数据。论文进而采用决策树的回归模型对仿真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获得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并作为体系架构先验知识支持下一步的架构方案优化工作。(4)提出了体系架构方案优化方法流程及高维多目标进化算法。论文在架构超网络模型和架构先验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体系架构方案优化问题中体系总性能水平、使命任务完成率、体系完成时间、体系总成本、组织结构负载等多个冲突目标,构建体系架构方案多目标优化问题(Optimization Problem of Combat System-of-Systems Architecture,CSoSAOP)。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优化问题,论文采用了具有目标向量的偏好启发协同进化算法(Preference-Inspired Co-evolutionary Algorithm with goal vectors,PICEA-g),并设计了局部主成分分析算子(Loc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Local PCA),用来提高算法在高维空间平面上的搜索能力。最后论文通过两组案例演示实验,验证了算法在基准测试集上的先进性和在作战想定上的有效性。

宋莉[3](2017)在《基于混合模型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多元化社交网络的流行,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喜欢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微博的迅速发展恰恰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分析某件事在微博评论中舆论大众的情感倾向,对于获取某个产品下用户的意见和建议,公关机构引导舆论导向,问答系统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情感分析做了很多研究,而由于中文无空格分隔,有歧义等特性,造成在情感分析方面,中文相较于英文具有更大的难度。目前国内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微博平台,本文选取用户比例最高的新浪微博评论作为数据来源,通过新浪提供的API获取训练数据,生成一个先打分后分类的分层情感分析系统,关注评论数据中的情感特征以及表情特征,构建训练集特征。然后通过分析带有情感的评论在所有评论中所占的比例,生成一个关于处理正面和负面情感评论数据不平衡的集成分类器EmotionClassifier,构建了一个多层分类系统。其中,第一层认为所有带有情感倾向的数据是同一类,而不带有情感倾向的数据是另一类,第二层再区分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最后,使用COAE2014年的评测数据作为本文实验的测试数据。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构建的关于先打分,后分类的基于混合模型的情感分析系统在训练集上取得了 92.15%的准确率,同时在测试数据上取得了 84%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了本文系统方法在进行微博评论情感分析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燕厚仪[4](2016)在《面向指挥所方案研讨的多人多设备交互研究》文中提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条件下,战争中的决策优势对于战争的打赢起到决定性作用。指挥所中方案研讨的高效运行保障了指挥控制中决策优势的获取。融合新型交互设备和交互理念的指挥所多人多设备交互系统能够促进方案研讨的高效运行。因此研究面向指挥所方案研讨的多人多设备交互具有重要意义。指挥所的交互本质是指挥人员利用交互资源辅助完成指挥控制任务,本文基于指挥所的三个基本元素——用户、资源、任务建立了三元模型,模型中的用户资源匹配与任务资源匹配是两个核心问题。用户资源匹配就是多人多设备交互问题,用户与设备之间的认知负担是制约多人多设备交互实现的因素,而手势通道是用户负担的最主要来源,因此手势通道的多人多设备交互需要重点研究。任务资源匹配是任务分析与匹配算法,任务分析可以将任务分解到终端交互需求,需求与设备的匹配算法需要研究需求端的交互资源调度和设备端的交互需求排序。另外,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旨在提高方案研讨数量和质量的创造性交互机制也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本文研究面向指挥所方案研讨的多人多设备交互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指挥所的用户-资源-任务三元模型,手势通道的多人多设备交互实现,多人多设备交互的资源调度算法与需求排序算法、面向方案研讨的创造性交互机制。其中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指挥所用户-资源-任务三元模型的建立。通过方案研讨案例描述,为指挥所的三个基本交互元素建模,并建立了三元模型,分析了制约方案研讨任务解决的交互难点,包括用户资源之间的认知负担和任务资源之间的认知鸿沟,并提出解决思路。(2)手势通道多人多设备交互的实现机制。明确了交互设备与手势交互的相关概念后,从输入、输出和信息处理三方面建立了多人多设备交互模型,在物理层扩展了四类手势交互,并提出了基于红外图像的辅助非触摸交互的实现方法,然后分别实现了多人单设备交互和单人多设备交互,也就是基于通用手势集的面向多设备的手势交互系统,基于分区协作模式的面向多点触摸平台的多人协作系统。(3)多人多设备交互的实现算法。任务资源之间认知鸿沟的解决包括任务分解和匹配算法。将方案研讨任务列举式分解得到终端交互需求后,交互需求与交互设备之间的匹配存在两个问题,面向交互需求的交互资源调度问题,面向交互设备的交互需求排序问题。语音和视觉是最主要的设备输出通道,语音和手势是最主要的用户输出通道,语音通道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因此在视觉通道和手势通道对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建模,提出了解决算法。(4)多人多设备交互的创造性应用机制。通过实验分析了方案研讨中的交互难点,进而提出了外围的头脑风暴规则与内部的创造性思维激励法相结合的交互模型。根据头脑风暴方法的收益与障碍,设计了面向方案研讨的头脑风暴式交互规则;建立了面向方案研讨任务的意见流模型,分析了常见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基于任务库和关键词网络的创造性思维激励方法。任务分析采用基于终端交互需求的可用子任务列举方法,终端交互需求是面向方案研讨的创造性交互机制的最终输出,其分解粒度由用户主导。最后,提出了多系统可用性对比实验的设计与验证方法;基于面向指挥所方案研讨的多人多设备交互方法在研究项目中实践了三种智能指挥所;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理论的有效性。

程杰[5](2016)在《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飞行特性与弹道模型降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概念为炮射旋转弹的精确化改造提供了低成本的新思路,成为国内外精确打击弹药的研究热点。但是,旋转稳定弹的动力学模型具有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加之非对称、双旋的气动布局特性复杂,给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研究和应用提出了难题。因此,本文围绕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飞行特性与控制方法,开展双旋部件和弹道的数学建模,以数值仿真和飞行试验的方式研究修正弹对控制力的动态响应,并构建适合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降阶预测控制方法。以弹轴矢量法构建双旋弹道,提出动力平衡角的响应模型,研究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对操纵力的动态响应特性。在刚体弹道的基础上,以弹轴矢量和速度矢量表示作用在修正弹上力的方向,通过在弹轴方向添加双旋滚转通道作为第七个自由度,得到双旋弹道模型。在飞行稳定和小攻角的假设下,提出以动力平衡角描述弹体响应特性的方法,并建立含修正项的动力平衡角响应模型,理论和数值都表明鸭式旋转弹的动力平衡角对修正力的响应方向与控制力输入方向存在近似180°的相位差Δγ。将弹轴运动轨迹可视化,得到修正力作用下旋转弹的稳定、临界稳定和失稳的变化特性,根据动力平衡角的收敛性能够判断修正弹的飞行稳定性。落点的散布规律表明,动力平衡角对修正力的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偏置响应是弹道修正的机理所在,落点响应方向与修正力方向也存在约180°的相位差。为完善弹道模型中的气动力模块,建立隔转鸭舵的准静态气动力模型。采用数值和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修正弹在不同马赫数、攻角条件下的气动力数据库,结果表明:修正弹的阻力系数仍服从43年阻力定律,鸭舵的增阻效果达14%,但操纵舵的升力作用能使射程衰减率降至10%;鸭舵斜置角对修正弹的升力系数影响效果远大于阻力;差动舵导转效果随马赫数和舵偏角增加而提高。通过小扰动分解建立的准静态气动力模型能够考虑复攻角和鸭舵相位角的综合效应,非定常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小攻角范围内利用对称拟合表征修正弹阻力的误差小于3.3%,阻力受鸭舵相位角的影响可以忽略;升力表现为正弦周期特性,但侧向力在鸭舵相位角γp=180°时会出现二次正弦叠加。基于非定常数值计算和改进形式的LuGre摩擦,建立修正弹的双旋动力学模型。非定常数值模拟采用滑移网格的方法,给鸭舵输入正弦角速率,研究不同攻角下升阻和导转力矩的响应规律。对准静态气动力模型进行参数辨识后,得到模型对鸭舵修正力和导转力矩的估计相对误差小于4 ×10-3,修正力受鸭舵相位角的影响,但鸭舵滚转速率会影响导转力矩的估计精度。将LuGre模型中的库仑效应改进为轴向气动压力相关项,将动态效应与双旋弹相对转速关联,得到改进形式的LuGre摩擦。将准静态气动力与改进形式的LuGre摩擦联合即可得到双旋动力学模型,模型能够独立、快速地预测双旋滚转运动。在获取气动和摩擦系数后,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发射条件下修正弹的双旋特性。忽略双旋弹的高频角运动,构建基于降阶模型的落点预测控制器,并在双旋弹飞行控制模拟系统内进行效能评估。以弹轴和速度矢量的相互关系表示修正弹的动力平衡角矢量αR,推导出含修正力项的αR解析解,从而能够在仅已知速度和转速的低成本导航平台上近似求解弹体姿态,得到四状态降阶模型(ROM)。通过数值模拟验证降阶模型对落点的预测精度和飞行控制效能,研究结果表明,ROM对落点的预测精度比修正质点弹道(MPM)更高;采用寻优方式得到的控制指令能够对响应相位差△γ进行自适应,控制效率更高,但更新率略低;两种方法都能将传统弹的CEP从175m减小至30m范围内。为验证修正弹双旋动力学模型、动态响应相位差和修正能力,完成了双旋测试和操纵性能的飞行试验。分别计算试验条件下的弹道轨迹和双旋参数,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得到:双旋模型能够有效地预测鸭舵在弹道中的自由滚转,验证了鸭式旋转弹响应与修正力之间近似180°的相位差,操纵力作用下双旋弹的修正能力不小于600m,与双旋弹道计算结果相吻合。

宋存伟[6](2015)在《炮兵团射击训练安全管理方法》文中认为安全不仅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求,还关系着社会的稳定。随着军队改革进程的推进,军队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现代化炮兵部队,机械化程度高、信息技术密集、武器威力巨大,加之对人员素质要求高,训练控制难度较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轻则装备损坏、人员受伤,重则导致人员重大伤亡,影响军队稳定和改革进程。本文将炮兵团射击训练安全活动作为管理项目,对训练项目的安全管理方法进行研究。引入了社会技术系统思想,提出了基于约束的层次控制模型理论,通过对该模型的层次闭环结构、约束运行过程和安全缺陷的分析,探讨了安全约束的生成方法,提出了基于约束的管理方法。然后,分析了部队的社会技术特性,为应用该模型方法提供了依据。之后,运用基于约束的层次控制模型理论,结合炮兵团射击训练的实际,构建了炮兵团射击训练的安全控制模型,应用安全控制缺陷表分析了各控制结构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后,通过改进安全管控结构、健全安全管控制度、丰富安全管理控制约束,提出了一套适用于炮兵团射击训练的安全管理控制机制,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案例分析,说明了基于约束的层次安全控制理论和方法在射击训练项目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魏华[7](2015)在《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定价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包括军事技术内部转移和军民技术转移。军事技术内部转移是指军事技术在军事系统内部的转移,包括不同装备采办环节间的技术转移以及不同军事项目或不同军事部门间的技术转移。军民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军事系统和非军事系统之间的转移,包括军事技术转民用和民用技术转军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军事技术的先进程度对于战争的成败与国家安全的影响变得举足轻重。国家投入巨额经费进行军事技术的研发,形成了大量高新技术成果。但这些军事技术成果往往只应用于其研发时所设定的专用领域,未能进行有效的转移。军事系统内部各单位间,甚至同一单位不同项目间,技术转移都存在困难。由于装备采办的分段管理,研制与生产经常是在独立的两个单位进行,两者之间的技术转移只能依靠行政命令强制进行,核心技术往往得不到有效转移。很多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由于应用对象的不同才造成了二者的分离,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互用。长期以来,我国军事系统与民用系统相互隔离,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相互独立发展,造成了重复投入与资源浪费,阻碍了技术进步。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大势所趋。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的融合是军民融合最关键的领域,加快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转移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提供了必要途径和现实手段。技术转移的经济本质是技术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转换,利益分配合理与否对于技术转移的成败具有决定性影响。价格是利益分配的决定性因素,促进军事领域技术的有效转移,定价机制是核心与关键。军事领域技术转移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定价也要符合一般的经济规律。军事技术内部转移一般采取的是委托开发的技术转移模式,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需要在委托代理模型框架下,采用激励定价机制。军民技术转移一般采取许可的技术转移模式,应根据市场结构和技术转移双方的市场地位确定其定价机制。军事技术转民用,如果技术需求方存在竞争,单边垄断市场定价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其价格的决定;如果技术需求方垄断,军方作为技术的持有者,在谈判中占有优势地位,此时可以参照一般技术许可方式,采用两部定价模型设计许可合同。民用技术转军用市场结构一般是双边垄断的,供需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讨价还价模型是分析其价格决定的主要工具。研究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定价机制,深入了解现状和深刻理解特点是前提。采用问卷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装备研制和生产单位技术转移定价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对象包括军内和国防科工系统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和院校,实地调研走访了北京、成都、绵阳、南京、武汉5地,举办了11场座谈会,参加人员涵盖单位领导、相关部门领导、科研生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一线科研生产人员、高校教师等共计160余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通过调研,了解了现实装备研制生产中技术转移情况和实践中采用的技术定价方法,掌握了我国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定价现状的第一手材料。发现不仅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转移不畅,军事技术内部转移也存在诸多困难;自发的技术转移很少,重复研发现象严重;研制与生产分离造成研制单位与生产单位间利益分配不公;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政策不明,造成技术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合理的技术转移定价机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凸显了论文研究内容的强烈现实需求。我国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多为单一来源且相互分离的特点,使得军事技术内部转移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借鉴委托代理理论有关建模思想,将我国现行军事技术内部转移价格形成机制抽象为一个包含成本、努力和风险的数学模型,从中分析出其导致的三个问题:一是原有技术向科研项目转移中重复研发的逆向选择问题;二是研制过程中不注意降低成本的道德风险问题;三是研制与生产相互独立造成的研制中不考虑生产成本和研制到生产技术转移动力不足问题。对于原有技术的使用,提出建立激励相容的技术定价机制,使研制方真实报告原有技术获得的利润不小于重复研发所获得利润,从而促使其主动采用原有技术,避免重复研发,最终减少军方支出。为了防范研制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设计了基于目标成本的激励合同,使研制方分摊部分成本风险,以增加其降低研制成本的努力。研究结果发现,在激励合同中,研制单位的成本分摊系数设定主要考虑努力成本系数、研制单位的风险规避系数和成本风险,系数的大小应与这些因素负相关。为解决研制生产分离造成的问题,提出采取研制单位向生产单位收取技术使用费的方式促进技术从研制单位到生产单位的转移,技术使用费以目标生产成本降低额的一定比例来确定。通过数值模拟,与不收取技术使用费的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证明该方案可以降低军方总支出,既可以促使研制单位优化设计,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其将核心技术向生产单位转移,并使其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长期致力于某一型装备的持续创新。军事技术转民用,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对美国相关政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了适当放权可以有效的促进军事技术转移。我国民用领域也在逐步放开相关限制。军事领域也应该摒弃保守的收权思想,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赋予军事技术开发单位军事技术成果的所有权,激励其军技民用。军事技术转民用面临的市场情况与一般商业技术并无根本区别,但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两点:一是前期技术研发费用已由财政补偿,没有收回研发成本的压力;二是技术转移过程需要二次开发以及因保密造成的技术转移成本较高。在借鉴一般技术转移有关模型分析军事技术转民用的定价机制时,充分考虑了这两点不同。在技术需求方竞争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垄断市场定价模型分析出军事技术转民用最优定价应该是最高效用评价值与技术转移成本的平均值。与普通商业技术相比,由于技术转移成本高,同等效用军事技术的转移价格要高于普通商业技术,且交易量要低,但由于没有偿还研发成本的压力,军事技术拥有方能够接受较低的利润水平。在垄断的市场环境下,遵循一般的商业惯例,采用技术许可的两部定价模型,分别研究了完全信息和不完信息条件下的定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当军方具有完全信息时,采用固定费用是较好的策略,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当信息不完全时,则要根据具体情况从固定费用或固定费用加提成费用两种定价策略中进行选择。军事技术转移给军方造成的成本不会影响军事技术的定价,只是对军方的利润产生影响。军事技术转移使民方增加的成本将会降低民方付给军方的固定费用,但对提成费用没有影响。因此在军事技术转移定价时可以参照民用领域同行业的技术分成率进行提成费用的定价,这为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民用技术转军用常常面临的是一个双边垄断的市场,军方与民方处于平等地位,讨价还价成为必然。军方出价依据主要是技术带来的价值,但不像商业技术,其价值难以评估。介绍了资产评估中的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在军事技术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思路,认为还需根据民用技术转军用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信息不完全是民用技术转军用的突出特点,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线性报价模型,在模型设立时将预期成本和预期价值的分布拓展为一般的均匀分布,产生了新的发现:除剩余分配率、技术对军方价值、技术转移成本外,预期成本下限和预期价值上限也是均衡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完全信息会降低市场成交效率并对均衡价格产生不确定性影响;预期成本下限的提高会提高成交效率,预期价值上限的提高会降低成交效率。这打破了传统认为的不完全信息必将造成均衡价格下降的看法,也使加强军民信息沟通的政策实践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求取线性报价模型均衡解基础上,还进行了改进的机制设计,通过改变市场成交规则,促使军民双方真实报告自己的价值信息和成本信息,从而简化了讨价还价过程。根据调研中收集的案例,进行了x型声纳研制案例分析、某型防腐涂料技术军技民用案例分析和某型军用雷达主板修理民技军用案例分析。从中发现的问题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并根据理论研究成果对部分问题提出了解决思路。通过激励定价机制在b型炮弹研制中的模拟运用分析、军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转民用模拟定价分析和高温合金熔模精密铸造技术转军用模拟定价分析,对研究制定的定价方法进行了模拟运用,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主要创新点如下:(1)在军事技术内部转移激励定价合同设计时,统筹考虑研制与生产阶段,提出通过收取技术使用费的方式促进军事技术从研制阶段到生产阶段的转移,技术使用费按照研制阶段优化设计造成的生产成本节约额的一定比例确定。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证明了该方案的优越性,可以降低军方总支出,并激励研制单位在设计时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技术成果从研制到生产的顺利转移。(2)在双边垄断市场军技民用定价机制研究中,分别构建了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两部定价模型,分析了军方最优定价策略的选择,发现军事技术转民用与一般商业技术许可相比,区别在于固定费用和利润的不同,不会影响提成费用。因此在军事技术转民用许可定价时技术的分成率可以参考民用相关行业的标准,为相关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3)在民技军用讨价还价模型设计中,将双方不确定信息随机变量的分布拓展为一般均匀分布形式,使得预期成本和预期价值变量进入了模型,发现了预期价值的上限和预期成本的下限也是均衡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不完全信息会降低市场成交效率并对均衡价格产生不确定性影响,打破了不完全信息必然带来均衡价格下降的传统看法。

宋琦[8](2014)在《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钱学森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工程的重要建设者之一,是新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荣誉的人民科学家。他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还创造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师承教育在钱学森的成长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钱学森在国防科技工程领域中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本文将钱学森的军事工程师承分为教育师承和工程实践师承,考察了钱学森由学生到军事工程咨询者,再到军事工程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转变,分析了钱学森在美国20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对他日后教育理念、工程管理模式的突出影响。将新中国工程力学教育同国防科技建设相联系,以培养国家急需的工程人才为背景,基于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手档案资料,分析了钱学森从创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到建立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的办学理念、治学方针和实践成果,阐述了他建立、完善中国工程力学教育体制的具体过程。从导弹工程、人造卫星工程两个大科学工程入手,以钱学森和孙家栋、王永志等第二代航天人才组成的师承人才链为核心,探讨了钱学森在建立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培养大科学工程所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的具体细节,从而更深入地考察了钱学森培养国防科技人才的具体过程,揭示了钱学森工程师承思想对中国当代大科学工程人才培养的启示。

杨闽湘[9](2013)在《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备科研是装备建设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装备科研投资是落实装备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装备科研投资激励问题的研究,对于提升装备科研投资的效率,完善装备经济理论体系,推动装备建设自主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回顾我国装备科研投资的发展历程,我国装备科研投资由单一走向多元,逐步呈现投资主体、融资渠道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装备科研投资逐步建立起了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形成了国家财政拨款、企业投入、市场融资等多种经费投入支持装备科技创新活动的新局面。但在推进装备科研投资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难题,概括起来主要包括:1.公平竞争与准入壁垒之间的矛盾;2.政策鼓励与政策歧视之间的矛盾;3.装备定价与研发补偿之间的矛盾。这三个问题贯穿装备科研投资的整个过程,是装备科研投资激励面临的主要矛盾。行业准入是装备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基本前提,不解决好公平准入问题,装备科研投资激励无从谈起,唯有解决好公平准入问题,才能使更多有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装备科研投资领域,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财税激励是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中间环节,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是其内在属性的必然要求,唯有解决好装备科研投资中的政策歧视问题,才能形成公平的政策环境,促进装备科研投资领域的有效竞争;投资补偿是确保装备科研投资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唯有解决好装备科研投资中的补偿问题,才能充分调动装备科研投资主体的积极性,确保投资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准入、财税优惠和投资补偿,是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研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当前我国装备科研投资激励工作的总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各种激励方式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保障着装备科研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在行业准入问题上,通过对装备科研投资利益相关方进行行为分析和博弈分析,运用复杂系统建模的思路,把Agent建模仿真方法应用于装备科研投资准入决策过程,构建了装备科研投资准入的Agent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对装备科研投资准入进行了仿真。根据Agent建模仿真的结果,装备科研投资准入激励要从进入者参与装备科研投资对装备市场结构与竞争效率的影响出发,考虑装备市场的结构和民营企业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特点,适度准入民营企业参与装备科研投资。可以通过打破条块分割格局,降低准入门槛;制定装备专业目录,实施分类准入;协调军用民用标准,减小程序壁垒;搭建高效信息平台,减弱信息壁垒等方法改革和完善我国装备科研投资准入激励制度。在财税优惠问题上,通过对我国装备科研投入制度现状和财税政策对企业参与装备科研投资的激励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财税激励对装备科研投资具有积极的作用,增值税减免等方式确实拉动了装备科研投入的增长,但是激励作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退税工作周期长和税收条件不平等是导致财税激励有效性滞后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制定一视同仁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体系提高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财税激励的效率。在投资补偿问题上,通过分析装备科研投资补偿发生的动因和与国外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的主要做法进行比较发现,当前我国在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具体体现在对基础性研究的补偿不够重视、补偿方式不合理等方面。对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方式进行了设计,推导出固定补偿和比例补偿的比率公式,提出了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的基本思路:可以通过保护知识产权,鼓励民企参与;实施风险补偿,严格责任追究;坚持军民融合,分散投资风险等补偿方式建立健全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采用固定补偿和比例补偿相结合的办法设计契约,合理地确定固定补偿和比例补偿的份额,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促使代理人主动提高科研努力程度,达到激励装备科研投资的目的。装备科研投资准入激励、财税激励和补偿激励“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从装备科研投资实践的要求及特点规律出发,丰富和拓展了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理论内涵;采用Agent建模仿真方法量化分析装备科研投资准入激励中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关系,建立装备科研投资准入利益相关主体行为的全过程仿真模型,并根据经验数据对装备科研投资准入进行仿真,为装备科研投资准入激励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参与装备科研投资的部分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定量分析了影响装备科研投资财税激励有效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相比定性分析而言,本文的经验分析和实证分析为装备科研投资财税激励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首次将补偿激励纳入装备科研投资激励范畴,丰富了我国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研究的内容,并对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方式进行了设计,推导出固定补偿和比例补偿的比率公式,为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提供了理论依据。

初剑锋[10](2010)在《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指挥信息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日益增强,其效能评估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对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进行评估,不仅对于充实指挥信息系统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认清指挥信息系统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出制约其效能发挥的因素,为提高其自身和使用效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立足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化战争,结合部队实际作战训练的情况,针对目前炮兵旅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提出了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的基本原则,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在充分分析现代战争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需求后,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详细说明,然后针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存在的不确定因素,提出以云模型为主,层次分析法为辅的综合评估方法对系统效能进行评估。最后通过案例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以云模型为主的云重心评判法对指挥信息系统的效能评估研究还是初步的,但可以为炮兵指挥信息系统完成作战任务提供及时的效能评估,为实兵演习及日常训练中的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进行综合评估。此方法为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炮兵逆向差分系统构建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炮兵逆向差分系统构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无人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跨越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跨越
    01长鹰顶层设计突破关键卡脖子技术
    02彩虹投入应用促进型谱迭代
    03翼龙服务于国内国外、军用民用不同市场需求
总结与启示

(2)体系架构超网络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作战体系架构定义
        1.2.2 体系架构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1.2.3 体系架构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4 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组织结构及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具体问题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作战体系架构建模与优化研究框架
    2.1 研究对象及基本内涵限定
        2.1.1 作战体系架构特征分析
        2.1.2 基于能力的方法
    2.2 基于体系架构视角的作战能力生成机理分析
    2.3 面向作战体系架构设计的架构建模与优化框架
        2.3.1 体系架构建模与优化框架的功能需求分析
        2.3.2 体系架构建模与优化框架的逻辑流程
    2.4 体系架构建模与优化框架的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2.4.1 基于超网络理论的架构方案建模方法
        2.4.2 基于计算实验的体系效能仿真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2.4.3 基于协同进化算法的架构方案优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超网络的作战体系架构建模方法研究
    3.1 基本概念内涵和特性分析
        3.1.1 超网络基本构成及特性
        3.1.2 超网络特性
    3.2 基于超网络理论的作战体系架构建模
        3.2.1 作战体系超网络模型的内涵规范
        3.2.2 作战活动网络
        3.2.3 功能装备网络
        3.2.4 组织结构网络
        3.2.5 子网络之间的交互关系
    3.3 作战体系架构超网络模型生成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计算实验的体系效能仿真数据分析方法研究
    4.1 面向作战体系的计算实验方法研究概述
    4.2 基于ABMS的体系计算实验过程
        4.2.1 基于ABMS的体系效能仿真开发过程
        4.2.2 基于ABMS的体系计算实验流程框架
    4.3 近正交拉丁超立方实验设计方法
        4.3.1 基于近正交拉丁超立方的计算实验流程
        4.3.2 近正交拉丁超立方矩阵构造方法
    4.4 基于决策树的仿真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4.4.1 决策树算法模型框架
        4.4.2 基于CART算法的仿真数据分析流程
    4.5 案例分析
        4.5.1 问题描述
        4.5.2 实验设计过程
        4.5.3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ICEA算法的作战体系架构方案优化方法研究
    5.1 PICEA算法研究概述
        5.1.1 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5.1.2 多目标进化算法综述
    5.2 面向特定使命的作战体系架构优化模型
        5.2.1 要素定义与相关前提假设条件
        5.2.2 数学模型表述与问题内涵限定
    5.3 基于偏好信息的高维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策略
    5.4 改进的偏好信息启发式协同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
        5.4.1 改进的偏好信息启发式协同进化多目标优化算法框架
        5.4.2 局部主成分分析(Local PCA)算子设计
        5.4.3 方案编码与带约束的交叉变异过程
    5.5 案例分析(一)——基于公共测试集的算法性能分析
        5.5.1 对比算法选择
        5.5.2 测试问题描述
        5.5.3 评价指标选择
        5.5.4 实验参数设定
        5.5.5 实验结果分析
    5.6 案例分析(二)——面向作战想定的算法效果测试
        5.6.1 测试问题描述
        5.6.2 试验参数设定
        5.6.3 实验室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512次仿真实验中24个可控实验因子参数水平设定与6个仿真统计量结果统计

(3)基于混合模型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历程及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及安排
第二章 情感分析介绍
    2.1 情感分析与自然语言处理
    2.2 英文领域情感分析及微博发展历程
    2.3 中文领域情感分析及发展历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博特点及模型前期准备
    3.1 微博特点及数据预处理
    3.2 情感词典构建
    3.3 分词方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算法设计及实现
    4.1 情感词典打分系统构建
    4.2 集成分类系统构建
        4.2.1 特征构成
        4.2.2 算法构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 测试数据及评测指标
    5.2 实验方法比较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面向指挥所方案研讨的多人多设备交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军事决策支持系统
        1.2.2 智能空间
        1.2.3 多人多通道交互技术
        1.2.4 创造性交互
        1.2.5 当前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指挥所方案研讨任务分析与建模
    2.1 方案研讨案例描述
    2.2 用户-资源-任务三元交互模型
        2.2.1 资源模型
        2.2.2 任务模型
        2.2.3 用户模型
        2.2.4 三元模型
    2.3 方案研讨任务分析
        2.3.1 指挥所任务类别
        2.3.2 方案研讨任务的特点与难点
        2.3.3 任务形式化方法
    2.4 交互难点与解决思路
        2.4.1 任务与资源之间的认知鸿沟
        2.4.2 资源与用户之间的认知负担
    2.5 小结
第三章 手势通道的多人多设备交互
    3.1 多人多设备交互基础
        3.1.1 交互设备的相关概念
        3.1.2 多人多设备交互的发展要求
    3.2 多人多设备交互模型
        3.2.1 输入与输出
        3.2.2 信息处理
    3.3 手势交互的物理层实现
        3.3.1 扩展的手势交互
        3.3.2 裸手触摸交互的实现
        3.3.3 辅助非触摸交互的实现
    3.4 基于通用手势集的多设备交互
        3.4.1 通用手势集的生成
        3.4.2 通用手势集的分解与指定
        3.4.3 手势映射
    3.5 基于分区模式的多人交互
        3.5.1 分区描述
        3.5.2 多人协作交互的实现机制
    3.6 小结
第四章 多人多设备交互的实现与应用
    4.1 交互资源的匹配与调度
        4.1.1 视觉交互资源的调度
        4.1.2 手势通道资源的匹配
    4.2 视觉交互需求的排序
    4.3 MUMDI在方案研讨中的创造性应用
        4.3.1 研讨任务的创造性需求
        4.3.2 创造性交互机制
        4.3.3 基于头脑风暴的外部规则
        4.3.4 创造性思维激励法
    4.4 小结
第五章 指挥所方案研讨系统案例设计与验证
    5.1 可用性对比试验设计与验证方法
    5.2 指挥所方案研讨系统设计案例
        5.2.1 军事物流指挥所设计
        5.2.2 应急指挥中心系统设计
        5.2.3 消防总队智能指挥系统设计
    5.3 指挥所多人多设备交互性能验证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作者在学期间申请的专利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项目

(5)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飞行特性与弹道模型降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旋转弹低成本修正组件的研制进展
        1.2.1 国内外旋转弹修正组件的研制历程
        1.2.2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技术特点
    1.3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飞行控制特性研究现状
        1.3.1 双旋弹的弹道特性与动力学建模
        1.3.2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对修正力的动态响应
        1.3.3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气动特性
        1.3.4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试验参数辨识
        1.3.5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预测控制方法
        1.3.6 基于研究现状尚存在的难题
    1.4 本文研究框架
2 双旋弹的弹道模型与动态响应
    2.1 基于弹轴矢量法的刚体弹道模型
        2.1.1 弹轴矢量法中的坐标定义和力分解
        2.1.2 基于弹轴矢量法的六自由度刚体弹道
    2.2 隔转鸭舵提供的力和双旋弹道模型
        2.2.1 隔转鸭舵提供的修正力和导转力矩
        2.2.2 七自由度双旋弹道模型
    2.3 旋转弹动力平衡角对修正力的响应相位差
        2.3.1 含修正项的动力平衡角响应模型
        2.3.2 鸭式旋转弹对修正力的响应相位差
    2.4 全弹道过程中角运动和落点的响应规律
        2.4.1 修正力对角运动和稳定性的影响
        2.4.2 修正力对落点散布和修正能力的影响
    2.5 小结
3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准静态气动力模型
    3.1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气动特性分析
        3.1.1 基于网格装配法的气动力计算模型
        3.1.2 修正弹气动力计算模型的风洞校验
        3.1.3 鸭舵对修正弹绕流特性的影响
        3.1.4 修正弹的升阻和导转系数规律
    3.2 隔转鸭舵与弹体的气动干扰特性
        3.2.1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升力分解
        3.2.2 鸭舵对弹体升力的干扰因子
    3.3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准静态气动力模型
        3.3.1 阻力系数的对称拟合
        3.3.2 升力与侧向力的小扰动分解
        3.3.3 含操纵项的俯仰力矩模型
    3.4 准静态模型参数对修正弹气动力的影响
        3.4.1 模型的参数估计和数值验证
        3.4.2 模型参数对修正弹气动力的影响
    3.5 小结
4 鸭舵导转与机构阻尼作用下的双旋动力学特性
    4.1 隔转鸭舵的导转气动特性
        4.1.1 鸭舵非定常气动力数值计算
        4.1.2 准静态气动力模型的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4.2 隔转机构的摩擦阻尼模型
        4.2.1 改进形式的LuGre摩擦模型
        4.2.2 摩擦模型中参数对鸭舵滚转的影响
    4.3 气动与摩擦耦合条件下的双旋动力学模型
        4.3.1 耦合条件下的双旋动力学模型
        4.3.2 耦合条件下的双旋风洞试验研究
    4.4 全弹道过程中的双旋特性研究
        4.4.1 不同发射条件对双旋特性的影响
        4.4.2 双旋特性对执行机构的需求分析
    4.5 小结
5 基于降阶模型的双旋弹落点预测控制
    5.1 双旋修正弹弹道特性和基本假设
        5.1.1 抛物线弹道的操纵与稳定特性
        5.1.2 高速旋转弹的频谱特性
    5.2 双旋弹道模型的降阶处理
        5.2.1 双旋弹道的四状态降阶模型
        5.2.2 四状态降阶模型的预测精度
    5.3 基于降阶模型的双旋弹落点预测控制
        5.3.1 落点预测控制器设计
        5.3.2 双旋修正弹飞行控制模拟系统
    5.4 落点预测控制器的飞行控制性能评估
        5.4.1 远程榴弹的射弹散布分析
        5.4.2 两种降阶模型预测控制器的性能比较
    5.5 小结
6 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飞行特性的试验验证
    6.1 飞行试验方案与样机设计
        6.1.1 双旋修正组件原理样机概述
        6.1.2 飞行试验的方案设计
        6.1.3 修正弹操纵性能的观测判据
    6.2 修正弹双旋特性的飞行试验验证
        6.2.1 双旋测试试验概述和先验弹道仿真
        6.2.2 实测双旋特性曲线分析和模型验证
    6.3 修正弹的操纵性能飞行试验验证
        6.3.1 动态响应和修正能力试验概述
        6.3.2 旋转修正弹的动力平衡角响应模型验证
        6.3.3 转鸭舵式修正炮弹的修正能力验证
    6.4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炮兵团射击训练安全管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安全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安全理论研究现状
        1.2.3 军事安全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研究目的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约束的管理方法概论
    2.1 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概述
    2.2 层次控制模型STAMP简介
    2.3 STAMP的结构功能分析
        2.3.1 层次结构
        2.3.2 闭环反馈结构
    2.4 安全控制缺陷
    2.5 安全约束
        2.5.1 约束的本质
        2.5.2 约束的生成方法
        2.5.3 安全约束的完善
    2.6 基于约束的管理方法
第三章 炮兵团射击训练项目安全管理
    3.1 炮兵射击训练项目介绍
        3.1.1 炮兵训练概述
        3.1.2 炮兵射击训练的项目特点
        3.1.3 炮兵团安全管理的社会技术性分析
    3.2 建立射击训练的安全控制结构
        3.2.1 射击准备阶段安全管控结构
        3.2.2 射击实施阶段安全管控结构
        3.2.3 射击完成阶段安全管控结构
    3.3 射击训练的安全控制缺陷
        3.3.1 射击准备阶段可能存在的安全控制缺陷
        3.3.2 射击实施阶段可能存在的安全控制缺陷
        3.3.3 射击完成阶段可能存在的安全控制缺陷
    3.4 制定射击训练安全控制约束
        3.4.1 射击准备阶段的安全控制约束
        3.4.2 射击实施阶段的安全控制约束
        3.4.3 射击完成阶段的安全控制约束
第四章 传统安全管理的改进
    4.1 改进安全管理结构
        4.1.1 传统安全管理结构的不足
        4.1.2 建立项目型安全管理组织
        4.1.3 构造层次化闭环安全管理模型
    4.2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4.2.1 安全管理组织
        4.2.2 安全管理职能
        4.2.3 安全工作制度
    4.3 丰富安全管理措施
第五章 约束方法在射击事故中的应用
    5.1 由射击训练引发的火灾事故
    5.2 应用约束方法对射击训练进行管理
        5.2.1 识别引发火灾事故的危险因素
        5.2.2 分析控制危险因素需要的约束
        5.2.3 建立射击训练项目的安全管理模型
    5.3 应用约束方法分析火灾事故
        5.3.1 射击训练管理中的失效分析
        5.3.2 查找控制失效的原因
    5.4 约束方法的有效性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问题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思路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及其定价情况
    2.1 国外军事领域技术转移情况
    2.2 国内军事领域技术转移情况
    2.3 国内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定价调研
    2.4 主要问题和研究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军事技术内部转移定价与激励机制
    3.1 引言
    3.2 现行军事技术内部转移定价方法建模分析
    3.3 原有军事技术向科研项目转移定价思路
    3.4 研制过程激励定价机制设计
    3.5 研制到生产技术转移激励机制设计
    3.6 案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军事技术转民用利益分配与定价机制
    4.1 引言
    4.2 军事技术转民用特征分析
    4.3 军事技术转民用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
    4.4 技术需求方竞争情况下的定价分析
    4.5 技术需求方垄断情况下的定价分析
    4.6 案例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用技术转军用定价机制
    5.1 引言
    5.2 民用技术转军用特征分析
    5.3 民用技术转军用价值评估
    5.4 不完全信息下线性报价均衡分析
    5.5 军民双方直接报价机制设计
    5.6 案例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和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一:国防科研项目知识产权使用情况调查表
附件二:装备生产知识产权使用情况调查表

(8)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师承
        1.3.2 军事工程与技术科学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的基础
    2.1 中国传统教育
        2.1.1 庭训——责任、立志与救国
        2.1.2 蒙师——文理艺结合全面发展
        2.1.3 授业师——科学理论为工程实践服务
        2.1.4 问业师——投身航空事业
    2.2 美国工程教育及传统
        2.2.1 汉萨克:我们有一颗一等星
        2.2.2 哥廷根学派的传承:冯·卡门
        2.2.3 CIT教学理念的传承
    2.3 美国的军事工程实践
        2.3.1 工程研究的瓶颈——在麻省理工的困惑
        2.3.2 军事工程的实践——加盟火箭小组
        2.3.3 军事工程的咨询——参与军方规划、决策
        2.3.4 军事工程的升华——创立《工程控制论》
第三章 钱学森在工程力学教育中的师承
    3.1 工程力学教育兴起的迫切性
        3.1.1 国防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
        3.1.2 导弹工程的迫切需要
        3.1.3 工程教育本身的迫切需要
    3.2 适应急需——创办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研究班
        3.2.1 工程力学研究班的规划与筹办
        3.2.2 重视基础理论教育
        3.2.3 强调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3.2.4 培养理工结合的工程创新人才
    3.3 苏联模式与哥廷根传统的融合——创办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
        3.3.1 借鉴苏联“所系结合”的办学模式
        3.3.2 为军事工程服务的专业设置
        3.3.3 传承“基础理论+工程应用”的培养原则
        3.3.4 效仿加州理工创建力学系火箭小组
        3.3.5 培养尖端工程人才、确立中国工程力学教育体系
第四章 钱学森在航天工程中的师承
    4.1 建立中国特色的工程管理体系
        4.1.1 创立导弹研究机构
        4.1.2 健全责任制、确立“两位一体”的工程指挥制
        4.1.3 借鉴美苏工程管理经验、形成系统工程管理模式
    4.2 培养中国国防科技工程科技帅才、骨干力量
        4.2.1 培养造就第二代洲际导弹总设计师王永志
        4.2.2 培养人造卫星技术骨干
        4.2.3 培养提携人造卫星技术帅才孙家栋
    4.3 工程师承的文化传统
        4.3.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工程精神
        4.3.2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程传统
        4.3.3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工程理念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1.1 理论指导工程
        5.1.2 民主、平等的科研氛围孕育创新
    5.2 启示
        5.2.1 改变知识的掌握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求学精神
        5.2.2 发扬民主、平等的科研传统,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1959 年学员名额分配表(抽调在校五年级学生部分)》
附录B 清华大学力学班学员部分毕业专题研究题目
附录C 清华大学力学班专业课程设置表
附录D 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力学系专业课程设置

(9)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装备
        1.2.2 装备科研
        1.2.3 装备科研投资
        1.2.4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技术创新与装备科研投资激励
        1.3.2 管制理论的发展与武器装备市场准入
        1.3.3 财税政策与创新激励
        1.3.4 武器装备研发成本补偿与国防知识产权保护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比较研究
    2.1 我国装备科研投资的历史演进
        2.1.1 政府直接的行政拨款投资(1949~1978 年)
        2.1.2 政府主导的银行信贷投资(1979~1992 年)
        2.1.3 企业自主的多源渠道投资(1993 年至今)
    2.2 当前我国装备科研投资激励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军民融合与准入壁垒的矛盾
        2.2.2 政策鼓励与政策歧视的矛盾
        2.2.3 装备定价与研发补偿的矛盾
    2.3 外军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经验借鉴
        2.3.1 外军装备科研投资总体情况分析
        2.3.2 外军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主要做法
        2.3.3 经验借鉴与启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分析框架
    3.1 研究的基本假设
        3.1.1 装备科研投资主体的行为特性
        3.1.2 装备科研投资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3.2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基本原则
        3.2.1 利益最大原则
        3.2.2 参与约束原则
        3.2.3 激励相容原则
    3.3 装备科研投资的动力及约束机制
        3.3.1 装备科研投资的动力机制
        3.3.2 装备科研投资的约束机制
        3.3.3 激励与约束的相机抉择
    3.4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框架设计
        3.4.1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目标
        3.4.2“准入-财税-补偿”的总体框架
        3.4.3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的互动融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装备科研投资的准入激励
    4.1 装备科研投资准入壁垒与门槛
        4.1.1 装备科研投资的进入壁垒
        4.1.2 装备科研投资的利益相关方
        4.1.3 装备科研投资准入门槛的设置
        4.1.4 装备科研投资准入的阶梯模型
    4.2 装备科研投资利益相关方的行为分析
        4.2.1 在位者的动机及行为分析
        4.2.2 进入者的动机及行为分析
        4.2.3 管制者的动机及行为分析
    4.3 装备科研投资利益相关方的博弈分析
        4.3.1 在位者与进入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4.3.2 管制者与在位者之间的博弈分析
    4.4 装备科研投资准入建模仿真
        4.4.1Agent简介和模型的体系框架
        4.4.2 装备科研投资准入Agent建模
    4.5 装备科研投资准入激励的实施
        4.5.1 保障企业经济利益
        4.5.2 维护国家战略利益
        4.5.3 适度准入民营企业参与装备科研投资
    4.6 改革装备科研投资准入激励制度的对策建议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备科研投资的财税激励
    5.1 政府干预企业研发投资的财税激励方式
        5.1.1 财政资助
        5.1.2 税收优惠
        5.1.3 两种激励方式的比较
    5.2 我国科技财政拨款资助与税收优惠
        5.2.1 财政科技拨款制度不断调整
        5.2.2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间接投入
    5.3 财税政策对企业参与装备科研投资的影响机理及激励效应
        5.3.1 税收激励对装备科研投资的影响机理
        5.3.2 财政补贴对装备科研投资的激励效应
        5.3.3 税收优惠对企业装备科研投资的激励效应
    5.4 装备科研投资财税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5.4.1 企业研发投资财税激励效应的评估方法
        5.4.2 理论模型与指标体系
        5.4.3 调查对象的总体情况
        5.4.4 主要实证结论
    5.5 优化装备科研投资财税激励的对策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装备科研投资的补偿激励
    6.1 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6.1.1 由外部性造成的投资不足
        6.1.2 由竞争不充分造成的投资不足
        6.1.3 由沉没成本造成的投资不足
    6.2 装备科研投资补偿的概念界定
        6.2.1 装备科研投资补偿
        6.2.2 装备科研投资补偿的对象
        6.2.3 装备科研投资补偿的内容
    6.3 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的比较及启示
        6.3.1 外军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的基本经验
        6.3.2 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的基本思路
    6.4 我国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机制设计
    6.5 建立健全装备科研投资补偿激励的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装备科研投资准入Agent建模仿真程序
附录B 装备科研投资激励效果调查问卷

(10)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发展现状
        1.2.1 炮兵指挥信息系统
        1.2.2 系统效能评估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云模型的效能评估过程
    2.1 云的基本理论
        2.1.1 云的基本概念
        2.1.2 云的数字特征
        2.1.3 云发生器
    2.2 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过程
    2.3 基于云模型的效能评估方法
        2.3.1 确定指标集及各指标权重
        2.3.2 将各指标用云模型来表示
        2.3.3 系统状态的表示
        2.3.4 用加权偏离度来衡量云重心的改变
        2.3.5 用云模型实现评测的评语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权重分析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3.2 现代战争对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需求
        3.2.1 现代战争的几个特点
        3.2.2 炮兵在现代战争中作战的特点
        3.2.3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组成及任务功能
        3.2.4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应具备的能力
    3.3 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指标体系基本框架
        3.3.2 有关评价指标的分析
    3.4 指标分类和量化方法
        3.4.1 指标的分类
        3.4.2 指标量化方法
    3.5 效能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效能评估工具设计
    4.1 功能需求
    4.2 总体设计
        4.2.1 设计目标
        4.2.2 总体结构
        4.2.3 工具界面设计
    4.3 工作流程及功能描述
        4.3.1 工具工作流程
        4.3.2 功能详细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评估示例
    5.1 各级能力效能分析
        5.1.1 确定水平指标参数
        5.1.2 各指标状态值的求取方法
        5.1.3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相应指标的仿真分析
        5.1.4 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的各指标值
        5.1.5 求各指标的云模型表征及期望值和熵
        5.1.6 求各指标的权重
        5.1.7 求加权综合云重心向量和加权偏离度
        5.1.8 各能力指标的云评测图
    5.2 系统总体效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炮兵逆向差分系统构建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无人机产业从跟跑到并跑的技术跨越[J]. 欧阳桃花,麻强,郑舒文. 数据, 2021(09)
  • [2]体系架构超网络建模与优化方法研究[D]. 束哲.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3]基于混合模型的中文微博情感分析[D]. 宋莉. 厦门大学, 2017(07)
  • [4]面向指挥所方案研讨的多人多设备交互研究[D]. 燕厚仪.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5]隔转鸭舵式修正炮弹飞行特性与弹道模型降阶研究[D]. 程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6]炮兵团射击训练安全管理方法[D]. 宋存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7]军事领域技术转移定价机制研究[D]. 魏华. 中央财经大学, 2015(02)
  • [8]钱学森军事工程师承关系研究[D]. 宋琦.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3)
  • [9]装备科研投资激励研究[D]. 杨闽湘.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1)
  • [10]基于云模型的炮兵旅指挥信息系统效能评估研究[D]. 初剑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2)

标签:;  ;  ;  ;  

火炮反向差动系统构建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