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论文_周建永

导读:本文包含了文艺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艺,心理学,达斡尔族,弗洛伊德,中国,中国当代,心理。

文艺心理学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永[1](2019)在《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了简化。出现这一现象既和弗洛伊德理论结构庞大、复杂有关,也和国内相关资料不足和文艺学学者的学术取向有关。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化主要表现为本能理论的简化、心理人格/心理结构理论的简化和潜意识理论的简化。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化,既有适当的取舍,同时也存在着忽视弗洛伊德理论复杂的心理学内涵和对弗洛伊德理论产生误读的问题。对弗洛伊德理论简化后的借鉴,一方面使中国的文艺心理学在文艺创作研究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弗洛伊德理论批判上的偏差和理论创新方面的不足。(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探新》期刊2019年06期)

柯汉琳[2](2019)在《《探究隐秘世界的努力——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反思》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田忠辉教授的新着《探究隐秘世界的努力——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反思》是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学案史的重要成果,是一部首次对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反思总结的颇有学术价值的论着。作者用了叁年时间,对繁多的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材料进行爬梳甄别、提炼整理,从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历程、新时期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展开背景、新时期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人物、新时期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学科问题、研究中的主体、媒介融合(本文来源于《美育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朴英玉[3](2019)在《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析金学铁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出发,对金学铁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其逝世前期间所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在八十五年多灾多难的人生历程中,金学铁创作了无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真实性、主张记录事实的他,创作了许多反映其亲身经历的自传类文学。本文试通过分析其文学作品,寻找金学铁的文学创作动机和创作意图,以期对金学铁研究以及重新诠释其文学创作倾向提供有益借鉴。金学铁的文学作品内容丰富庞大且写实性强,具有史料价值,不仅体现出他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观,更从反映人类真实情感的角度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和愤怒,也体现出他深深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因此,本文认为运用文艺心理学理论对金学铁及其文学创作进行深入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主要运用文艺心理学的作家体验论和需要论,以金学铁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民族舒情与抗日叙事、参与现实的意识四个方面,结合格式塔心理学和文学治疗学观点,深入分析金学铁的缺乏性体验、丰富性体验、愧疚体验和崇高体验,以及归属与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其中得以实现的一系列过程。具体来说,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文坛上以歌颂类作品、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为主流的时代背景,对金学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创作进行分析。这一时期,当刚刚定居延边的金学铁看到人民欣欣向荣的生活面貌时,便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在心底由衷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呼,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和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在高昂的创作热情下,他创作了歌颂类作品《乔迁之日》、《扎根的土壤》等短篇小说和《说吧,海兰江》等长篇小说。这些作品虽然是金学铁出于“政治义务感”而创作的,但也反映了他希望尽快加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行列的内心诉求。因此,金学铁这一时期的创作心理可以归结为对确立身份认同和寻求社会归属感的需要。其次,围绕《奇怪的休假》等一系列短篇小说,深入剖析金学铁从单纯的歌颂类作品创作逐渐转向以批判性思维揭露分析社会问题的过程及其原因,并结合当时破冰回暖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内部的政治形势,对《二十世纪的神话》进行深入解读。可以看出,在他如此深爱的社会主义国家所经历和感受的几近绝望的愤怒,是驱使他提笔倾吐自己心底冤屈的显着动机。从文艺治疗学的角度来说,书写这部被称为典型的“怨刺上政”类政治小说的《二十世纪的神话》,是金学铁解开内心的“怨恨”、实现自我治愈的过程。再次,对金学铁的抗日叙事作品《抗战别曲》、《最后的分队长》和《激情时代》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金学铁创作此类作品前,还没有人真实记录下朝鲜义勇军的抗日历史。战士们的赫赫战功、战友们的英勇牺牲未能得以传诵,这对于金学铁来说,是一种沉痛的缺乏性体验。这种体验的缺乏感便成为了激发了他强烈创作欲望的显动机,抗日叙事类作品的创作意图就是表达战友情深。而书写朝鲜义勇军抗日斗争史、设立纪念碑则是其创作的潜动机。因此,可以说金学铁的抗日叙事作品是其各种创作动机有机结合的结果。最后,主要从参与现实的层面,从爱与批判这两种思想情感的对象入手,对金学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1年去世前创作的散文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对于金学铁而言,爱的情感对象包括对家庭的热爱、对文学巨匠的崇拜、对高尚人格的赞扬和对弱者的同情,批判的情感对象则包括对个人崇拜的批判、对独裁专制的否定、对奴性的谴责、对官本主义的唾弃和对文坛上不良现象的批评。通过一系列分析可以得出,金学铁的散文创作动机来源于对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总之,本文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出发,对金学铁及其文学作品和创作历程进行了立体的、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方法论的拓展和延伸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并为挖掘金学铁文学的重要价值,为其在中国乃至朝鲜、韩国文坛树立一席之地发挥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19)

蒋筱玲[4](2019)在《文艺心理学视阈下的杜甫晚年追忆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年的杜甫漂泊异乡,诗歌创造力依旧旺盛,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诗篇。杜甫晚年因长期遭逢乱离,坎坷失志,知交零落,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其诗歌笼罩着浓重的忆旧怀人情绪,体现着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对亲朋的怀念。本文以杜甫永泰元年(公元765)至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期间创作的诗歌为研究对象,探讨诗作中的“追忆”成分,这些以回忆形式出现的作品,寄托了杜甫关怀国事、忧伤时乱的深厚情感。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叁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论证本论题的价值,介绍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正文由五个章节组成。首先,探讨杜甫晚年追忆诗的内容,从回忆长安、追忆盛世、怀念故交叁个方面切入,将追忆往事的作品进行归类,总结出忆昔是对长安风物、人事的怀念,对长安经历的反思和渴望入仕长安的执着。其次,阐释晚年追忆诗的思想内涵,追忆并不是诗人暮年潦倒,远离社会现实的精神慰藉,杜甫没有简单的往事复现,也不是单纯地追怀友朋的生死存亡。杜甫晚年“回忆往昔”的诗歌题材,与其抒发爱国主义的诗篇并无大异,饱含着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忧国伤时之叹和美好人事的怀想。接着,详细探讨杜甫晚年追忆之作密度之高和容量之大的形成原因。杜甫以自己亲身的经历、认识和感受,试图对天宝后期以来的数十年间的历史进行总结,以便汲取教训找到一条中兴“太宗业”的复兴之路。诗人晚年饱受时局动荡、颠沛流离之苦,贫病交加、老来哀伤,当盛世难再、重返故里的期待落空时,痛定思痛写下了这些饱蘸时代血泪的追忆诗篇。再者,从文艺心理学角度,重点探讨杜甫晚年追忆诗的结构特征与审美回忆,包括追忆诗的时空结构、主要特质、回忆的审美特征及追忆诗的审美意义。回忆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歌创作中的回忆以鲜活的、富有特征的细节创造出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情境。最后,探讨杜甫晚年追忆诗的价值和地位,杜甫晚年的追忆诗逐渐形成自己的特征,这种诗作形式有一定的发展土壤,与陆游的追忆诗存在异同点,对白居易的创作产生影响。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概述与总结。(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5-08)

赵爽[5](2019)在《文艺心理学视域下的毕飞宇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当代作家,毕飞宇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同时也十分关注人的心灵困境。通过其小说的内容与形式,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的心理轨迹,也可以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毕飞宇小说无论是在语言、叙述等形式层面,还是在小说人物、母题等内容层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之处与作者的心理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体现了作者的创作追求。通过对其小说的心理蕴涵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作者、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可籍此指导新的创作。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出发,以毕飞宇的小说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本中所蕴涵的心理内容及其带给读者的心理体验。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探讨毕飞宇小说形式层面的心理蕴涵,主要从语言和叙述两方面展开。语言的心理蕴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陌生化、音乐性、本色化以及辞格的运用。叙述的心理蕴涵是指叙述行为、情节方面的心理蕴涵,因这里的情节侧重讲述其在结构层面的意义,故放在形式这一章。第二章探讨毕飞宇小说内容层面的心理蕴涵,主要从小说人物和母题两方面展开。小说人物方面涉及人物的心理矛盾、人物的心理流程、人物的心理系统以及人物的心理感应。母题方面主要分析毕飞宇小说中比较公认的两个母题:“疼痛”母题和“恐惧”母题以及其中涉及的意象。第叁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分析毕飞宇小说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心理蕴涵。这一章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毕飞宇小说作品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的事实,第二部分分析其作品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的心理蕴涵。文艺作品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时代、社会、文化、作者经历及预期读者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往往包孕着丰富的心理内涵。我们要完整地分析一部作品,心理层面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对毕飞宇小说作品心理蕴涵的分析,为毕飞宇小说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也为文艺心理学研究注入活力。(本文来源于《伊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郭靖宣,王渊杰[6](2018)在《文艺心理学视野下的达斡尔族小说——以《牛老汉》和《达斡尔青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的思想家中,对西方精神世界冲击最大的,要算弗洛伊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的学说猛烈地冲击了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社会风尚、道德伦理,激起一阵又一阵波澜。如今,社会学、美学、人类学、教育学、法学、神话学都不能弃他不顾。弗洛伊德对文艺问题十分关注,总想猜透艺术家内心深处的隐秘的东西。他运用心理分析学来解释文艺的心理起源和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虽然他同时也承认,心理分析方法很难解答艺术功能的本质,无力(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17期)

蓝小梅[7](2018)在《文艺心理学教学策略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文艺心理学教学中心理学理论指导有待增强、教学关系有待优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文艺心理学教学策略:运用新型技术,优化中外文艺心理学教学关系;开展写作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开展深入会谈,做好心理评估教学;营造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8年19期)

贾琳[8](2018)在《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期,朱光潜借鉴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的理论,创作了《文艺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文艺心理学”学科名称为题名的专着,标志着文艺心理学学科的初步建立。书中,朱光潜既从西方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的理论中寻找依据,又立足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以生活中的事件为例,用浅显朴实的话语对文艺心理学理论进行解释说明,旨在以艺术净化人心,帮助国人通透地理解文艺心理学,促进了文艺心理学理论的传播。《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对文艺心理学中的主要论题——直觉学说、心理距离学说、移情学说以及想象学说展开探讨。直觉学说中,朱光潜对克罗齐等人的思想进行梳理,并对“直觉”进行了重新界定,要求物的形象呈现于心,运用美感的态度进行观赏;心理距离学说中,朱光潜以布洛的距离说为依托,提出要保持不即不离的心理距离,并运用超脱与孤立对这一观点进行补充;移情学说中,朱光潜介绍了立普斯、谷鲁斯等人关于移情的观点,对移情作用与美感经验、移情作用与外射作用做出区分,指出移情作用是物我之间双向的交流;想象学说中,朱光潜延续里波的想象学说,对创造的想象中理智成分、情感成分及灵感做出分析,肯定了分想作用与联想作用、情感的选择与调协作用以及灵感的重要性。作为文艺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文艺心理学》奠定了文艺心理学学科的范式,是该学科确立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材料以及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依据。同时,该书启示美学理论要与对文艺作品的具体分析相结合、将心理因素纳入文艺研究范围内、发挥心理学的学术价值,共同构成多层次、多侧面的综合性研究。(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8-05-01)

张郁乎[9](2018)在《朱光潜前期对康德—克罗齐美学的批评——从《文艺心理学》到《克罗齐哲学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光潜前期的美学思想并没有囿于康德—克罗齐的形式主义美学,而毋宁是一个走出康德—克罗齐的影响,反思、批判康德—克罗齐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文艺心理学》(1936),完成于《克罗齐哲学述评》(1948)。《文艺心理学》中,朱光潜接受了康德—克罗齐所给出的美感经验原理,但不同意克罗齐对艺术的看法,争论的核心是艺术与实际人生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他试图找到克罗齐错误的艺术观的根源,但并不成功。《克罗齐哲学述评》纠正了《文艺心理学》中对克罗齐的误会,找到了克罗齐错误的艺术观的根源,同时也打碎了克罗齐唯心主义哲学的根基。他还借对克罗齐哲学的述评,对唯心主义哲学作了一次总检讨,发现唯心主义打破心物二元的企图结果只是一个"惨败"。这一切都为他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埋下了伏笔。(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8年02期)

赵言领[10](2018)在《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文艺心理学得以重建,在之后的二叁十年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审美主义和生态主义四种主要研究范式,在文学研究方法论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重建有着较为复杂的背景。一方面是国家层面上的文艺政策的重大调整为新时期文艺心理学重建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另一方面是新时期开始的理论争鸣为新时期文艺心理学重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思路,其中“文艺规律”讨论使人们开始关注文艺的创作规律、内部规律、美学规律,“共同美”与“人性论”讨论涉及到了文艺审美活动的生理、心理基础,促使人们关注作家和人物的内部心理世界,“形象思维”讨论使人们意识到必须借助文艺心理学才能解决文艺创作的关键问题。科学主义是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第一种方法论形态。金开诚借鉴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提出“自觉表象运动”“从大脑说起”“主客观统一”等命题,开创了科学主义路向的文艺心理学。黎乔立引进生理学方法,对审美“非功利性”等美学核心问题进行全新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节变律”和“缓解律”两个审美生理学命题。李志宏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上具有科学主义方法的自觉性,通过引进现代认知科学建立“认知美学”,提出了“形式知觉力”“认知模块说”等命题。人本主义是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第二种方法论形态。金开诚的科学主义的文艺心理学中已经有了人本主义的萌芽,表现在重视文艺活动的“主观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刘再复把“内心世界审美化”作为小说审美、人物美学的最高法则,并由之推衍出“性格二重组合原理”,论证了文学对象的主体性。鲁枢元打开了文学、心理学、人学叁者的通道,把人学作为联结文学与心理学的中介,突显创作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吕俊华通过肯定潜意识、激情、变态等非理性心理因素,证明了人必须释放天性、自由抒情,由此确立文学审美活动的情感性。审美主义是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第叁种方法论形态。八十年代初,钱中文和王元骧等学者借助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审美反映论,以对传统反映论文论进行修正。八十年代中后期,审美体验成为重要的审美心理学概念受到重视,胡经之、童庆炳、王一川等人以审美体验作为核心概念或建立新的美学分支学科,或更新原有的美学学科观念。叶朗、胡经之、汪裕雄等人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对审美意象展开研究,提出了“艺术本体”“感性世界”“审美意向”“意象思维”“审美物象”“知觉性意象”“想象性意象”等命题。生态主义是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的第四种方法论倾向。吕俊华较早把生态主义引入到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来,形成了一系列带有鲜明生态主义色彩的文艺心理学命题,如“寄情自然”、“物我一体”、“扩大的同情”。鲁枢元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视角解决人类生态危机,倡导建立“精神生态学”,通过“低物质能量的高层次运转”“恢弘的弱效应”等命题论证了文艺的精神生态价值。曾永成通过以节律形式为中介的节律感应确立了文艺审美活动的生态本性,提出了生态学化的文艺心理学新命题“心身互动共融”。从历史成就看,新时期文艺心理学自成一体,学科性和理论性的完成度较高,通过方法论变革维持了学科的活力,对当代文艺学发展起到了长期的积极作用。从存在不足看,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在学科性质及研究思路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哲学美学与心理学美学之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争、文艺心理学与心理文艺学之争。新时期文艺心理学将从这些争议中获得未来发展的启示,其学术生命仍将继续。(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3-01)

文艺心理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田忠辉教授的新着《探究隐秘世界的努力——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反思》是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学案史的重要成果,是一部首次对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反思总结的颇有学术价值的论着。作者用了叁年时间,对繁多的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材料进行爬梳甄别、提炼整理,从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历程、新时期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展开背景、新时期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人物、新时期以来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学科问题、研究中的主体、媒介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艺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1].周建永.中国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弗洛伊德理论的“简化”[J].心理学探新.2019

[2].柯汉琳.《探究隐秘世界的努力——中国当代文艺心理学研究反思》评介[J].美育学刊.2019

[3].朴英玉.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析金学铁文学[D].延边大学.2019

[4].蒋筱玲.文艺心理学视阈下的杜甫晚年追忆诗研究[D].集美大学.2019

[5].赵爽.文艺心理学视域下的毕飞宇小说[D].伊犁师范大学.2019

[6].郭靖宣,王渊杰.文艺心理学视野下的达斡尔族小说——以《牛老汉》和《达斡尔青年》为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7].蓝小梅.文艺心理学教学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2018

[8].贾琳.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8

[9].张郁乎.朱光潜前期对康德—克罗齐美学的批评——从《文艺心理学》到《克罗齐哲学述评》[J].中国文学批评.2018

[10].赵言领.新时期文艺心理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朱光潜--图1朱光潜--图2朱光潜--图3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

标签:;  ;  ;  ;  ;  ;  ;  

文艺心理学论文_周建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