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一、“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莎莎[1](2021)在《喀喇昆仑山近期跃动冰川研究》文中认为冰川作为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冰川运动不仅是冰川动力学的基本过程,同时也是重要参数,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为冰川资源高效利用及冰川变化预测提供基础支撑数据。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多数冰川呈退缩趋势,但喀喇昆仑山部分冰川却表现出前进或跃动等异常行为,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注意,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冰川跃动是指冰川周期性地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快速运动的现象。通过研究跃动冰川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预防由于冰川跃动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对推动跃动冰川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喀喇昆仑山冰川跃动识别研究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在Randolph冰川编目(RGI6.0)的基础上,提取出已报道的跃动冰川,并进行特征总结和编目;基于遥感技术识别1970s至今的跃动冰川并补充到上述编目中(包括类似跃动冰川);本文共补充8条跃动冰川,并根据冰川运动速度时谱数据判断跃动冰川的跃动起止时间、峰值速度等信息;利用Hexagon、ITS LIVE等数据,分析发现乌尔多克冰川于1991-1998年发生过跃动,沙克斯干冰川在1991年冰流速呈明显过快,最大值可达187m a-1,1995年冰流速呈现稳定趋势。并在3年稳定期后,冰川流速又呈现增加趋势,且于2006年冰流速再次达到峰值(141 ma-1),2012年减速至稳定状态。(2)跃动冰川时空差异对比基于上述编目数据,对比喀喇昆仑山东西部以及中部区域跃动冰川的数量以及规模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喀喇昆仑山西部(53条)及中部(54条)区域的跃动冰川最多,东部区域36条。喀喇昆仑西部冰川面积大于50km2的跃动冰川最多,且东北向面积分布最广;对比跃动冰川在不同季节的冰川运动特征,研究发现:冰川流速表现出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强烈的季节控制,冬夏流速具有明显差异,观察到夏季冰川流速普遍大于冬季。二是研究区也存在许多冰川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都保持着相对较高的流速。三是一条冰川的各个部位对季节变化的响应可能各不相同;对比不同时间段跃动冰川发生的频率,发现1990年之后跃动冰川发生频率较高,但是可能与遥感技术的发展有关。(3)跃动冰川与常态冰川对比研究对比跃动冰川与常态冰川的冰川流速、几何形态、地形差异以及在不同规模冰川数量的差异。发现跃动冰川高差显着,坡度较陡、坡向偏南且面积较大。从冰川尺度量化跃动冰川与常态前进冰川的冰川流速变化及高程变化特征,跃动冰川的冰川流速在加速过程有一个明显的突变,而常态前进冰川的冰流速则没有明显的突变。跃动冰川与常态前进冰川的表面高程变化形态也不一致,跃动冰川的纵剖面分别有一个明显的凹陷和隆起的区域,而常态前进冰川则只在冰川末端出现隆起。(4)冰川跃动原因本文提取分析了喀喇昆仑山的气候变化特征,气温及降水的增加对跃动冰川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950-2019年,喀喇昆仑山整体的温度呈上升趋势,西南部降水比较稳定,东北部则有轻微的增加或趋于稳定。1950-1979年,喀喇昆仑山的气温及降水趋势与1950-2019年整体分布相似,气温略微增加,但西北部的降水量较东南部有所增加。1980-2019年,喀喇昆仑山的年平均气温升高速率明显高于1950-1979年,降水则明显呈降低趋势。最后探讨了水文转换模型与热力机制模型在喀喇昆仑山跃动冰川所起的作用。图[41]表[8]参[121]

任冲[2](2016)在《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遥感影像林业应用的深入,应用中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森林类型精细识别和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虽然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森林类型信息获取中仍存在精度不高、详细程度和可信度差等技术难点,以及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尚未完全克服信息获取周期长、变化信息提取困难、新方法应用少、自动化程度低、成果质量和精度欠佳等突出问题。本文面向国家森林资源监测调查的行业应用需求,重点研究高精度森林类型精细识别方法和森林资源动态变化监测技术,为及时、准确掌握森林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趋势提供可靠支撑,为森林资源空间配置、优化调整与辅助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以嘉陵江上游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百花林场为例,探讨复杂中山区域、多源数据支持下,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层次化精细分类方法。以SPOT5和高分一号(GF-1)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综合利用影像光谱特征、植被指数特征、纹理特征与时相特征、地形特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与林相图等辅助信息,及典型地类与主要森林类型外业调查样本数据,发展了针对暖温带典型天然次生林区、复杂山区地形条件下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多层次信息提取与森林类型精细识别的有效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独立检验样本对分类结果中7类林地与森林类型进行精度验证,并对5类主要森林类型精细识别结果进行面积统计,与“二类调查”及影像解译结果各类型面积统计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发展的分类方法对森林类型信息提取精度较高,有林地、其他林地、苗圃地等7类林地和森林类型总体分类精度达92.28%,总Kappa系数为0.899 6;油松林、华山松林、日本落叶松林、栎类落叶阔叶林、其他落叶阔叶混交林等5类主要森林类型面积统计结果的平均相对精度为92.4%。本文发展的多源数据支持下的多层次森林类型精细分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森林类型信息精准监测方法,具有精度高和可信度高的优势,且森林类型精细识别详细程度达到优势树种(组)级别,是解决复杂山区森林类型信息提取与精细识别的一种有效手段,可满足森林资源调查、变化监测、数字更新等林业应用需求。(2)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以1990年2015年五期冬夏时相landsat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辅助数据和外业实地样本点,在对光谱特征、指数特征、时相特征等分类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ndvi、ndwi、ndi和mtvi等四个指数作为特征变量,发展了基于两种非参数分类器(随机森林(rf)和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posvm))分类后比较法的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多元特征和稳健、优化的非参数分类器,可显着提高分类精度和分类结果的可信度,降低类别混淆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两种分类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且时序分类结果及逐期变化分析结果可准确、客观地反映该区域近30年来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随机森林(rf)分类方法在分类精度、效率、计算量和稳定性方面明显优于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posvm)分类方法,随机森林(rf)方法对于复杂地形、破碎地貌区域和典型植被(森林-灌草-草地)交错过渡区具有的较强的适应性,可应用于大区域、复杂地形、过渡区域的植被/森林制图和动态变化监测。监测结果表明:1990年1996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3.764%,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3.024%。林地面积净减少0.74%。1996年2002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5.648%,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2.914%。林地面积净减少2.734%,林地减少呈现加剧趋势。2002年2008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5.574%,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6.631%。林地面积净增加1.057%。2008年2015年林地转化为非林地为6.563%,非林地转化为林地为15.446%。林地面积净增加为8.883%。该区域近30年来森林资源变化的总体趋势:以2002年(2002期影像)为界,林地面积为先减少后增加,2002年后林地面积增加显着。林地面积增加主要原因为其它类型向有林地转化,由于1999年以后,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得该区域森林覆盖率上升趋势明显,林地面积显着扩大。林地面积明显减少的区域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武山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林地与其他地类交错过渡地带、林缘区域表现尤为明显,尤其在2002年之后。林地面积减少的可能原因为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影响使该区域原有的森林、灌木群落等植被遭到破坏,林地转变为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局部生态环境状况有进一步恶化的风险和可能。(3)在对地类、林地-非林地信息提取与变化监测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其他林地”三类林地内类型的动态变化(转化)进行深入分析,对四个时间段内三类林地内类型的“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变化区域、空间分布和变化程度状况进行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990年1996年间,“常绿针叶林”类型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均较为明显。增加区域分布于秦岭南坡小陇山林区的各个林场;减少区域位于秦岭北坡、沿渭河流域的带状区域,以及嘉陵江上游低海拔区域的河流及山谷两侧。1996年2002年间、2002年2008年间,在整体上“常绿针叶林”类型增加、减少均不明显。2008年2015年间,“常绿针叶林”类型增加十分显着。增加区域分布于小陇山林区、西秦岭林区和关山林区的所有林场,仅在龙门林场中部有小片减少区域。(2)1990年1996年间,“落叶阔叶林”类型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均较为明显。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太碌、立远、东岔林场,以及党川、观音林场、龙门林场南部;减少区域分布于秦岭南坡小陇山林区的各个林场,尤其在小陇山林区北部边缘区域和林区中部表现尤为明显。1996年2002年间、2002年2008年间,“落叶阔叶林”类型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小陇山林区的麦积林场、东岔林场、立远林场等。“落叶阔叶林”类型减少主要分布于东岔、立远林场及小陇山林区北部边缘区域。2008年2015年间,“落叶阔叶林”类型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秦岭北坡渭河南岸区域、麦积林场,以及天水市辖温泉、尖山林场。“落叶阔叶林”类型减少主要分布在麦积林场和滩歌林场。(3)1990年2015年间,“其他林地”类型增加(转入)、减少(转出)区域均主要分布于林区边缘,增减变化幅度不大。基于两种非参数分类器分类后比较法的遥感影像变化监测技术,探讨了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与陇山-西秦岭山地交接过渡区域近30年来森林资源空间分布规律、时间变化趋势及变化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区域森林动态变化定量分析及综合评价、森林资源空间配置与优化调整、经营管理与辅助决策、林业工程进展监测、生态环境评价以及森林保护措施制定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闫兴涛[3](2013)在《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推扫式红外遥感成像技术在高分辨对地观测领域的重要地位,结合我国红外遥感技术发展现状和长线阵红外探测器技术水平,本文研究了利用线面转换的异型红外光纤传像束线阵端实现大视场推扫,面阵端每根光纤与成熟的小面阵红外焦平面阵列像元间一对一耦合获得高分辨红外遥感图像的方法。该方法规避直接获取长线阵红外探测器的技术难度,对我国红外遥感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全文对基于红外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相机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系统像质评价方法、各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光纤传像束与光学系统间高效率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并进行了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原理演示实验。分析出的系统调制传递函数表达式和仿真结果可用于系统的像质评价,对其它离散采样成像系统的光学系统设计和评价也具有指导意义。所介绍的像方远心型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设计方法简单快速,利用该方法设计的Wetherell型离轴TMA光学系统不仅可作为本文红外相机的前置望远系统,还可用作成像光谱仪等其它要求像方远心结构的各类仪器中。所设计的两种型式后继耦接系统结构参数、成像质量、温度灵敏度和公差分析结果等均满足设计要求,还可用作其它要求100%冷光阑效率的红外中继系统。所设计的用于红外光纤传像束耦合的微透镜阵列解决了系统填充率低、焦比退化引起耦合损耗大等问题,模拟结果表明,引入微透镜后可使系统的光能利用率提高40%以上,且所述设计方法还可设计用于红外焦平面耦合的微透镜阵列。最后进行了光纤传像红外系统推扫成像演示实验,获得了良好像质的拼接图像,实验结果及分析表明利用红外光纤传像束实现推扫成像具有可行性和优越性,为后续进一步的原理样机实现奠定了基础。

钱远鸿[4](2013)在《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中期至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地理信息产业在世界范围蓬勃兴起,地理信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应急救灾、政府决策、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基地,优化地理信息产业布局,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实际,对地理信息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在企业调研、行业诊断、产业政策等一手资料及二手资料的基础上,主要从市场发展规模、现有3S技术、人才和企业结构和规模趋势以及现行法律法规发展现状四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环境,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对比,对我省地理信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对产业中的集聚指标进行定量计算和测评,从中总结产业水平发展趋势、发现未来机遇等因素。借鉴世界上几大科技产业集聚的地区总结出的科学城模式、技术城模式、高新技术产业带模式和高新技术加工带模式的成功案例,结合我国在北京、广州、浙江、黑龙江等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地理信息产业园区的运作模式开展研究,以期寻找一条适合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的道路,最后对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本论文主要由七章组成: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第二章论述产业的相关概念;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回顾;第三章对福建省情的综述;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swot分析产业的优劣势以及面对的机遇和挑战;第四章采用统计数据对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的集聚度进行测评;对产业发展模式选择分析及未来产生的效应进行预测;第五章根据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提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最后一章对上述研究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展望。

董晴晴[5](2011)在《穆龙套型金矿床成矿黑色岩系遥感识别技术研究 ——以萨瓦亚尔顿金矿为例》文中认为本文选择新疆境内最大的穆龙套型金矿床——萨瓦亚尔顿金矿作为研究区,利用光谱范围覆盖宽的ASTER数据和高空间分辨率的ALOS数据对其黑色岩系进行遥感识别,为快速寻找黑色岩系型金矿提供技术支持和找矿方向。在研究区采集典型黑色岩系样品,进行地物波谱测试,得到样品的反射波谱曲线,选取ASTER波段;对ASTER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几何精校正以及降噪处理,其中几何精校正在ALOS数据基础上进行;选择最佳波段组合,进行非监督分类和监督分类,结合已有地质资料进行人机交互解译,提取研究区内岩性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研究区内蚀变信息,包括Fe3+离子信息、-OH基团信息、碳酸盐化信息,主要特征蚀变矿物有赤铁矿、黄钾铁矾、针铁矿、绢云母、蒙脱石、埃洛石、伊利石、黑云母、绿泥石、方解石、白云石等;根据采集的典型黑色岩系样品的反射波谱曲线选取ASTER波段,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研究区黑色岩系信息,根据采样点位置,判断出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可作为寻找黑色岩系型金矿的一种辅助手段。

张志超[6](2011)在《太阳帆板驱动机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卫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其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的特殊性,对卫星运行稳定性和正确性的要求极高,一旦卫星进入轨道开始正常工作,任何微小的故障都是致命的。因此,在卫星发射之前对卫星的地面测试是卫星研制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卫星在上天之前需要对其各部件进行详细的测试。本文研究的系统的测试对象即是卫星的太阳帆板驱动机构,对其电气性能和机械性能进行测试。随着卫星研制的系列化的进程,以前针对单一型号的卫星进行开发专用测试软件的方法已经渐显乏力;同时之前的手动控制人工记录测试结果的测试方法也不能适应目前研发任务增加和研发周期缩短的现状。因此需要一种通用化和自动化的测试系统,可以对不同型号的卫星部件进行自动测试。本文以测试系统的硬件架构为基础,分析了系统软硬件之间的通讯方式,总结了软硬件通讯协议的特点。针对设备系列化的特点,对系统的通讯机制进行抽象,引入数据库将之前的通讯协议抽象成数据表存放在系统中,设计并实现了满足通用化要求的太阳帆板驱动机构测试系统,使得新的系统可以对不同型号的太阳帆板驱动机构进行测试。并且从客户的测试过程中总结规律,对系统的测试过程进行抽象,将用户的测试方案也抽象成数据表存放于数据库中,系统可以按照数据表中存储的测试步骤逐条对机构进行自动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实现了将之前的需要用户值守进行操作和记录的测试过程,转化成系统自动测试并记录测试结果的无人值守测试过程。最终实现太阳帆板驱动机构测试系统的通用化与自动化。该项目成果已经应用到现有的系列二和系列四的太阳帆板驱动机构的测试中,实践证明其通用性能够大幅降低测试系统软件的开发成本,同时其自动性也为系统用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测试成本。

王志浩[7](2011)在《中国—巴西能源合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能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就目前中国国内的能源的储量、开采量和利用状况来看,前景不容乐观。并且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提高,常规能源如煤炭和石油的高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恶化国内环境的同时,在国际上也屡屡使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地位。因此近年来中国在大力开采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同时,也积极地推进节能减排,探索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但是从当前严峻的能源形势来看,单凭中国自身之力很难在短期内破解我国的能源困局。为了保障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近年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我国能源供应的多元化,以确保中国的能源安全。而在这个过程中,能源潜力巨大的拉美地区第一大国巴西无疑是我们理想的合作对象之一,除了其蕴藏量巨大的深海石油之外,其在发展清洁能源方面巨大的技术优势,更是我们难得的潜在的合作伙伴。本文主要以新时期中巴(西)能源合作为主题,从目前中巴(西)两国国内面临的能源形势出发,认真分析了中国和巴西进行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而依据大量的事实,说明目前双方能源合作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然后重点探讨了中巴(西)能源合作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尤其是突出了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双方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有很大的合作空间和光明的合作前景。同时,双方也应该以能源合作为平台促进经济合作,进而把中巴(西)双边政治关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黄晨[8](2011)在《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卫星姿态控制系统是卫星的核心部分,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卫星所能实现的在轨功能。要保证遥感卫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的在轨长期运行,必须保证足够的指向精度和控制稳定度。论文研究了卫星姿态控制系统中的多个关键技术,包括星敏感器姿态测量算法、基于鲁棒Hoo滤波器的姿态确定算法和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器的姿态跟踪控制算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证实了提出的方法能够充分保证卫星上有效载荷的成像精度。论文所作的主要工作如下:建立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相关数学模型,包括姿态动力学、轨道动力学模型,测量矢量参考模型,执行机构数学模型,空间干扰力矩模型,定义了常用坐标系,姿态描述方法,以及卫星在轨运行的工作模式和逻辑转换关系。简要介绍了星敏感器的技术指标,工作模式和误差来源,实现了观测星图模拟算法,重点研究了星敏感器的姿态测量方法,采用SAO星表建立导航星库,对观测星图进行预处理及质心定位提取,归纳总结了现有的几类星图识别算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对数极坐标变换的改进栅格方法,采用对数极坐标变换将二维特征向量降维描述,设计新的特征向量表示规则,采用哈希表建立和查找导航星库,仿真验证该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和提高星图识别算法的性能指标。给出矢量确定算法的基本原理,将离散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应用到“星敏感器+陀螺仪”组合中,推导误差模型,估计姿态参数和其它参数,分析滤波器初始值对结果的影响。建立基于“星敏感器+陀螺仪”的系统模型,将非线性时变系统转换为线性时不变系统,采用鲁棒H∞滤波器估计卫星姿态参数,建立鲁棒滤波器方程,推导增广滤波误差方程,根据有界实引理及Schur补引理,将对传递函数H∞范数的约束条件转换为矩阵不等式,采用变量替换的方式得到关于鲁棒滤波器系数矩阵的线性矩阵不等式,采用LMI工具箱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的可行解得到滤波器的系数矩阵,迭代求解状态误差量。引入基于Delta算子离散化系统的鲁棒Hoo滤波器,推导滤波误差方程,根据有界实引理及Riccati不等式推导带采样周期的矩阵不等式,应用Schur补引理推导新的矩阵不等式,联合两个不等式采用ILMI方法迭代求解最小化的扰动衰减因子γ,求解参数γ稳定下的滤波误差方程系数矩阵,推导得到鲁棒滤波器系数矩阵,迭代估计卫星姿态参数,这种方法对于采样周期较小的系统具有较好的效果。建立误差运动学与误差动力学方程,在卫星姿态跟踪控制中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控制律,与PD方法对比分析控制效果。设计提出了一种混合参数积分滑模控制器并应用到卫星姿态跟踪中,设计混合参数积分滑模面函数,选择指数趋近律作为切换函数,采用基于李亚普诺夫函数的方法推导了控制量的选取方式,并证明了系统的渐近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基于混合参数积分滑模控制器收敛、响应速度快,稳态误差小,控制精度高。为克服趋近运动阶段鲁棒性较弱的缺点,设计了一种全鲁棒变结构控制器,构建非线性切换函数使系统轨线从开始就落在滑模面上,结合改进的指数趋近律函数,减小振颤,推导干扰力矩有界情况下的控制律函数,保证系统的全程鲁棒性,仿真实验证明了这种全鲁棒变结构控制器具有较好的性能指标,能够满足三轴稳定卫星指向精度和控制稳定度的要求。

李翔[9](2010)在《浙江省绍兴—诸暨铁矿预测区遥感信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遥感找矿是遥感技术在地质应用中一个重要的新兴领域,其主要是利用遥感数据提取地层、岩性、构造和矿化蚀变信息,尤其是从复杂的地质信息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是遥感找矿的关键。本次研究选择绍兴-诸暨地区为研究区,利用Envi4.5对获得的ETM+数据进行了预处理,包括几何校正、最佳波段选取、图像融合、图像增强、植被抑制等,增强和提取了遥感找矿五要素,特别是隐伏断裂和隐伏岩体,并对它们进行了分析,发现已知矿点大多存在与线性构造与环形构造的交汇部位或者是环形构造内部。同时研究了常见的蚀变围岩在ETM+图像上的光谱特征和光谱差异,据此建立基于光谱特征的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分类提取和增强提取的波段组合方案。然后对ETM图像进行掩膜处理,以主成分分析方法为主,结合比值法、光谱角制图法,定量的提取了预测区遥感矿化蚀变信息,并与ASTER数据提取的蚀变信息做了对比,发现后者在植被覆盖区进行蚀变提取具有优势。最后,基于GIS技术,在Mapgis6.7软件平台下,将所获得遥感找矿五要素信息、遥感蚀变异常信息,并结合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信息进行多元数据融合分析。通过对典型矿床的研究和分析,建立遥感地质信息的预测要素和找矿地质模型,进行成矿预测,初步圈定了5个预测靶区,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避免野外工作的盲目性。

连尉平,卢大伟,邹锐,陈涛,武金涛,马海建,孙建中,杨大克[10](2009)在《遥感卫星的防震减灾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整理了遥感卫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遥感卫星的特点、卫星遥感数据的现状及其应用于防震减灾领域的前景。在此基础上,研究卫星遥感应用于防震减灾的优势、面临的困难和目前的现状,并深入分析了卫星遥感数据应用于汶川地震救灾的成就和不足。最后对进一步推动卫星遥感的防震减灾应用展开了分析和讨论。

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喀喇昆仑山近期跃动冰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跃动冰川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喀喇昆仑山跃动冰川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地理与气候
    2.2 研究区冰川概况
3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数字高程数据
        3.1.3 气候数据
        3.1.4 其他数据
    3.2 数据处理方法
        3.2.1 冰川边界
        3.2.2 冰川流速提取
        3.2.3 KH-9 DEM的提取方法
        3.2.4 误差评估方法
4 跃动冰川识别与编目
    4.1 跃动冰川识别
    4.2 基于文献的跃动冰川编目
    4.3 跃动冰川编目补充
        4.3.1 1985~2018年跃动冰川补充
        4.3.2 1970s~2000年跃动冰川补充
5 跃动冰川时空差异对比
    5.1 跃动冰川的空间分布特征
    5.2 跃动冰川的时间变化特征
        5.2.1 跃动冰川运动季节变化特征
        5.2.2 跃动冰川周期变化特征
    5.3 典型跃动冰川监测分析
    5.4 小结与讨论
6 跃动冰川与常态冰川的对比
    6.1 与常态冰川对比
        6.1.1 跃动冰川与常态冰川地形对比
        6.1.2 跃动冰川与常态冰川冰川运动速度对比
    6.2 与常态前进冰川对比
    6.3 小结与讨论
7 冰川跃动原因
    7.1 气候因子对冰川运动速度的影响
        7.1.1 气候变化特征
        7.1.2 冰川流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7.2 跃动机制讨论
        7.2.1 冰川运动特征
        7.2.2 水文转换模型与热力机制模型
    7.3 小结与讨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总结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技术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区与数据
    2.1 重点研究区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森林资源概况
    2.2 整体研究区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森林资源概况
    2.3 数据获取
        2.3.1 遥感数据
        2.3.2 辅助数据
        2.3.3 外业数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本原理与方法
    3.1 术语及规范
    3.2 分类方法及基本原理
        3.2.1 最大似然法
        3.2.2 人工神经网络
        3.2.3 支持向量机
        3.2.4 决策树
        3.2.5 随机森林
        3.2.6 组合分类器
    3.3 变化监测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源数据森林类型精细分类方法研究
    4.1 遥感数据预处理
    4.2 分类系统
    4.3 特征分析
        4.3.1 光谱特征
        4.3.2 植被指数
        4.3.3 纹理特征
        4.3.4 地形特征
    4.4 森林类型精细分类方法
    4.5 结果与分析
        4.5.1 精度验证
        4.5.2 面积统计
        4.5.3 对比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30年天水市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遥感监测
    5.1 数据预处理
    5.2 分类系统
    5.3 特征分析
        5.3.1 光谱特征
        5.3.2 植被指数
        5.3.3 时相特征
    5.4 分类结果
        5.4.1 随机森林(RF)分类结果
        5.4.2 参数优化支持向量机(POSVM)分类结果
    5.5 森林动态变化监测
    5.6 林地内类型变化监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3)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红外遥感技术发展历程
        1.2.2 国内红外遥感技术发展现状
        1.2.3 国外红外探测器研究现状
        1.2.4 国内红外探测器研究现状
    1.3 基于光纤传像束原理的长线阵红外探测器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工作原理与分析
    2.1 引言
    2.2 光纤传像束简介
        2.2.1 光纤传像束的结构特点
        2.2.2 光纤传像束的主要参数
        2.2.3 红外光纤传像束的研究现状
    2.3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工作原理及设计原则
        2.3.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3.2 系统各部分关键技术分析
    2.4 系统其他关键技术分析
        2.4.1 系统的光束限制和光瞳匹配
        2.4.2 系统的像质评价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平均调制传递函数
    3.1 引言
    3.2 离散采样系统平均光学传递函数基本理论
        3.2.1 空间不变线性系统的性质
        3.2.2 光学传递函数的定义
        3.2.3 离散采样理论
        3.2.4 光纤传像束的离散采样数学模型
        3.2.5 红外光纤传像系统的平均传递函数
    3.3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 MTF 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传像束前后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指标要求及其各部分基本参数
        4.2.1 系统总体指标要求
        4.2.2 选用光纤传像束的基本参数
        4.2.3 前置望远光学系统的基本参数
        4.2.4 后继耦接光学系统的基本参数
    4.3 前置望远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
        4.3.1 常用望远物镜光学系统型式
        4.3.2 离轴三反型前置望远光学系统设计
        4.3.3 Wetherell 型离轴 TMA 系统的公差与装调分析
    4.4 后继耦接光学系统的选型设计
        4.4.1 后继耦接光学系统的特点
        4.4.2 后继耦接系统的选型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用于红外光纤传像系统耦合的微透镜阵列设计
    5.1 引言
    5.2 微透镜阵列的作用
    5.3 微透镜阵列的选型设计
        5.3.1 入射端微透镜单元参数计算
        5.3.2 出射端微透镜单元参数计算
        5.3.3 设计实例与模拟仿真
    5.4 微透镜阵列加工工艺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推扫式红外光纤传像系统成像演示实验
    6.1 引言
    6.2 系统演示实验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原理
        6.2.3 实验过程
        6.2.4 实验结果
        6.2.5 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说明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1.1 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极大的推动了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1.1.1.2 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提供了支撑
        1.1.1.3 国家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
        1.1.1.4 “数字福建”加快了地理信息产业在福建的快速集聚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理信息产业集聚理论述评
    2.1 地理信息产业的基本概念
        2.1.1 地理信息的概念和特性
        2.1.1.1 地理信息的概念与特性
        2.1.1.2 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性
        2.1.1.3 地理信息产业的概念与特性
    2.2 国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工业区位论
        2.2.3 新贸易理论
        2.2.4 竞争优势理论
    2.3 国内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章 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3.1 福建省省情综述
        3.1.1 福建自然概况
        3.1.2 福建经济概况
        3.1.3 福建人文概况
    3.2 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3.2.1 市场发展现状
        3.2.2 技术发展现状
        3.2.2.1 建成了完整标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3.2.2.2 全方位软硬件装备的提升
        3.2.2.3 信息技术为产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3.3 人才及企业发展现状
        3.3.1 从业人员结构及分布分析
        3.3.2 从企事业单位构成和规模分析
    3.4 法律法规发展现状
        3.4.1 国家出台的地理信息产业相关法规政策
        3.4.2 福建省出台的地理信息产业相关法规政策
        3.4.3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法规环境现存问题
    3.5 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聚程度测度
        3.5.1 区位商专业化水平评价
        3.5.2 基尼系数区域专业化评价
第四章 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的SWOT分析
    4.1 优势
        4.1.1 政府投入逐年加大,市场需求初具规模
        4.1.2 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丰富
        4.1.3 地理信息技术初具规模,软硬件装备得到显着提升
        4.1.4 人才交流,资源整合
    4.2 劣势
        4.2.1 企业规模小,利润微薄,生存困难
        4.2.2 数据标准不一,互访困难,共享困难
        4.2.3 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缺少品牌龙头企业
        4.2.4 未有明确产业扶持政策及指导产业发展的意见出台
    4.3 机遇
        4.3.1 经济及信息化建设推进,地理信息需求出现新热点
        4.3.2 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和规范地理信息产业
        4.3.3 地理信息重大重点项目的开展,大力推进产业发展
    4.4 威胁
        4.4.1 国外大型地理信息企业垄断产业链的上中下游
        4.4.2 盗版、“问题地图”以及互联网地图的监管不力扰乱市场秩序
第五章 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5.1 高新科技产业园集聚模式
        5.1.1 科学城模式
        5.1.2 技术城模式
        5.1.3 高新技术产业带模式
        5.1.4 高新技术加工带模式
    5.2 国内地理信息产业园发展情况
    5.3 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发展模式选择
        5.3.1 政策指导层
        5.3.2 产业基础层
        5.3.3 产业开发层
第六章 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建议和对策
    6.1 调整产业结构
    6.2 促进产政研用的联合创新体系
    6.3 政策扶持和指导产业发展
    6.4 标准化建设
    6.5 资源共建共享
    6.6 人才培养
    6.7 市场监管
第七章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5)穆龙套型金矿床成矿黑色岩系遥感识别技术研究 ——以萨瓦亚尔顿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黑色岩系型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遥感异常信息提取的研究现状
        1.2.3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萨瓦亚尔顿金矿床地质特征
        2.1.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2 萨瓦亚尔顿矿区地质特征
        2.1.3 萨瓦亚尔顿矿床地质特征
    2.2 穆龙套金矿床地质特征
    2.3 矿床类型对比
第三章 研究区遥感信息及预处理
    3.1 常用地球资源卫星及其图像特性
        3.1.1 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3.1.2 法国SPOT 卫星
        3.1.3 中巴卫星CBERS
        3.1.4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IKONOS
        3.1.5 高空间分辨率卫星QuickBird
    3.2 研究区所用遥感数据来源及其特征
        3.2.1 ASTER 数据来源
        3.2.2 ASTER 数据基本特性
        3.2.3 ALOS 数据来源及其特征
    3.3 遥感数据预处理
        3.3.1 遥感数据处理软件ENVI 简介
        3.3.2 几何精校正与影像配准
        3.3.3 降噪处理
        3.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面光谱数据采集与处理
    4.1 测试仪器
    4.2 光谱数据测试
    4.3 光谱数据测试结果和ASTER 波段选择
第五章 研究区遥感地质信息提取
    5.1 岩性信息解译
        5.1.1 ASTER 数据的岩性解译
        5.1.2 岩性解译结果
    5.2 蚀变信息提取
        5.2.1 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基本原理
        5.2.2 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蚀变信息提取的主要方法
        5.2.3 研究区蚀变信息提取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太阳帆板驱动机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太阳帆板驱动机构的国内外现状
        1.2.1 太阳帆板驱动机构国外研究现状
        1.2.2 太阳帆板驱动机构国内研究现状
        1.2.3 太阳帆板驱动机构测试系统的发展近况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测试系统硬件设备概述
        2.1.1 硬件架构
        2.1.2 系统软硬件之间的通讯
    2.2 系统软件平台的需求分析
        2.2.1 用户需求
        2.2.2 功能需求分析
        2.2.3 非功能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设计
    3.1 整体结构设计
        3.1.1 系统功能设计
        3.1.2 系统结构设计
        3.1.3 系统整体流程设计
    3.2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 系统详细设计
        3.3.1 系统的设置与初始化
        3.3.2 系统指令轮询机制
        3.3.3 用户交互
        3.3.4 数据处理
        3.3.5 数据标定
        3.3.6 组合测试
        3.3.7 对外接设备的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功能的实现
    4.1 系统的开发运行环境
        4.1.1 系统运行环境
        4.1.2 系统开发环境
    4.2 系统中的全局变量
    4.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4.3.1 系统设置和初始化的实现
        4.3.2 系统轮询机制的实现
        4.3.3 用户交互功能
        4.3.4 系统数据处理
        4.3.5 数据标定功能的实现
        4.3.6 组合测试的实现
        4.3.7 程控外接设备功能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的测试
    5.1 系统的测试方案
    5.2 系统测试
        5.2.1 单元测试
        5.2.2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国—巴西能源合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巴(西)两国能源合作的背景
    (一) 中国能源状况概述
    (二) 巴西能源状况概述
    (三) 加强中巴能源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中巴(西)两国能源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巴能源合作的现状
    (二) 中巴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 中巴能源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中巴(西)能源合作中问题的解决途径及其前景
    (一) 做好中巴能源合作的三项基础性工作
    (二) 加强传统能源领域的中巴合作
    (三) 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的中巴合作
结语 进一步思考:中巴(西)能源合作与两国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8)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星敏感器相关发展状况
        1.2.2 姿态确定算法研究现状
        1.2.3 姿态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相关模型
    2.1 常用坐标系定义
    2.2 姿态描述方法
    2.3 姿态动力学与轨道动力学
        2.3.1 姿态运动学
        2.3.2 姿态动力学
        2.3.3 轨道动力学
    2.4 卫星工作模式及转换
        2.4.1 工作模式
        2.4.2 工作模式转换
    2.5 测量参考模型
        2.5.1 太阳矢量模型
        2.5.2 星光矢量模型
        2.5.3 地磁场模型
    2.6 典型执行机构数学模型
        2.6.1 飞轮
        2.6.2 磁力矩器
        2.6.3 推力器
    2.7 空间干扰力矩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星敏感器姿态测量方法研究
    3.1 星敏感器的特点
        3.1.1 技术指标
        3.1.2 工作模式
        3.1.3 误差分析
    3.2 观测星图模拟方法研究
        3.2.1 视轴方位计算
        3.2.2 导航星星点位置计算
        3.2.3 星等灰度计算
        3.2.4 角距检测法
    3.3 星敏感器测姿方法研究
        3.3.1 导航星库建立方法
        3.3.2 星图预处理及质心提取
        3.3.3 现有星图识别算法
        3.3.4 基于LPT变换的改进栅格星图识别算法
        3.3.5 姿态输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鲁棒H_∞滤波的状态估计法
    4.1 卫星姿态确定方法分类
        4.1.1 矢量确定法
        4.1.2 状态估计法
    4.2 基于离散EKF的状态估计法
        4.2.1 离散卡尔曼滤波
        4.2.2 状态估计误差模型建立
        4.2.3 滤波器设计
    4.3 基于鲁棒H_∞滤波的状态估计法
        4.3.1 鲁棒H_∞滤波状态估计法
        4.3.2 基于Delta算子和ILMI的鲁棒H_∞滤波状态估计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模变结构姿态跟踪控制方法研究
    5.1 滑模控制器设计
        5.1.1 传统滑模控制方法描述
        5.1.2 问题描述
        5.1.3 控制目标
        5.1.4 控制律设计
        5.1.5 仿真分析
    5.2 混合参数积分滑模控制器设计
        5.2.1 传统积分滑模控制方法描述
        5.2.2 问题描述
        5.2.3 控制目标
        5.2.4 控制律设计
        5.2.5 仿真分析
    5.3 全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5.3.1 全滑模变结构控制方法描述
        5.3.2 问题描述
        5.3.3 控制目标
        5.3.4 控制律设计
        5.3.5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浙江省绍兴—诸暨铁矿预测区遥感信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遥感技术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沉积岩建造
    2.2 侵入岩建造
    2.3 区域构造
    2.4 成矿作用初探
    2.5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第三章 遥感数字图像预处理
    3.1 遥感数据源选取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大气校正
        3.2.2 几何校正
        3.2.3 图像镶嵌
    3.3 图像增强
        3.3.1 波段选取和假彩色合成
        3.3.2 边缘增强和纹理分析
        3.3.3 定向滤波
        3.3.4 图像融合
        3.3.5 植被抑制
第四章 遥感地质找矿信息解译
    4.1 线要素信息解译
        4.1.1 线要素解译标志
        4.1.2 线要素解译结果分析
    4.2 环要素信息解译
        4.2.1 环要素解译标志
        4.2.2 环要素解译结果分析
    4.3 环要素信息解译
    4.4 色要素信息解译
    4.5 带要素信息解译
第五章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5.1 蚀变异常找矿原理
    5.2 岩石矿物波谱特征
        5.2.1 岩石遥感光谱特征研究原理
        5.2.2 常见矿物岩石反射光谱特征
        5.2.3 常见矿物岩石发射光谱特征
    5.3 异常信息提取方法
        5.3.1 面向特征主分量选择法
        5.3.2 比值法(Band Radio)
        5.3.3 光谱角分类法(SAM,Spectral Angle Mapper)
    5.4 ETM+数据遥感羟基铁染蚀变异常提取
        5.4.1 预处理
        5.4.2 羟基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4.3 铁染蚀变异常信息提取
        5.4.4 异常分级
    5.5 ASTER数据遥感蚀变异常提取
    5.6 异常信息提取结果分析
第六章 遥感综合研究与成矿预测
    6.1 遥感找矿方法
    6.2 典型矿床遥感地质特征
    6.3 预测靶区
        6.3.1 娄家坞预测区
        6.3.2 诸暨双峰尖(漓渚铁矿南面)
        6.3.3 东坞、塔石林预测靶区(漓渚北西)
        6.3.4 杨家坞、丁家坞、汪家坞预测区
        6.3.5 诸暨墨城-琢玉村预测区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10)遥感卫星的防震减灾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遥感卫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 国内外遥感卫星近况
3 卫星遥感的防震减灾应用优势和现状
4 卫星遥感的防震减灾应用发展分析
5 结语

四、“中巴地球资源卫星”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喀喇昆仑山近期跃动冰川研究[D]. 张莎莎.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森林类型精细分类与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技术研究[D]. 任冲.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1)
  • [3]基于光纤传像束的推扫式红外成像系统研究[D]. 闫兴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13(06)
  • [4]福建省地理信息产业集聚模式研究[D]. 钱远鸿. 福州大学, 2013(09)
  • [5]穆龙套型金矿床成矿黑色岩系遥感识别技术研究 ——以萨瓦亚尔顿金矿为例[D]. 董晴晴. 新疆大学, 2011(12)
  • [6]太阳帆板驱动机构通用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志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05)
  • [7]中国—巴西能源合作: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D]. 王志浩.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8]三轴稳定卫星姿态确定与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黄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9]浙江省绍兴—诸暨铁矿预测区遥感信息应用研究[D]. 李翔. 浙江大学, 2010(04)
  • [10]遥感卫星的防震减灾应用研究[J]. 连尉平,卢大伟,邹锐,陈涛,武金涛,马海建,孙建中,杨大克. 国际地震动态, 2009(11)

标签:;  ;  ;  ;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