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毒性能论文_王建设,马云,程相林,赵建宏,宋成盈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中毒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催化剂,毒性,选择性,低温,碱土金属,碱金属,巯基。

抗中毒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设,马云,程相林,赵建宏,宋成盈[1](2018)在《GRR制备Pd-CeO_2/Au/CNTs甲酸盐电氧化催化剂:高金属利用率及抗中毒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贵金属Pd的利用率,通过Cu欠电位沉积及Cu-Pd置换反应制备了具有单原子层Pd的Pd-Au/CNTs催化剂,并进一步引入CeO_2制得Pd-CeO_2/Au/CNTs催化剂。与Pd-Au/CNTs相比,Pd-CeO_2/Au/CNTs在保证高活性的同时,抗中毒性能显着提升,在Au表面构建单层Pd并与CeO_2形成界面同时提高了Pd的利用率及抗毒性。(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8年04期)

王芃芦[2](2018)在《铈钛纳米管负载型核壳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及其抗中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氧化物(NO_x)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_3-SCR)是目前效率最高、研究最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在国内外的电厂和锅炉中取得广泛应用。商用SCR催化剂(V_2O_5-WO_3/TiO_2、V_2O_5-MoO_3/TiO_2)具有较高的脱硝活性,但不同类型毒物(碱/碱土金属、磷酸盐、重金属等)所导致的催化剂失活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生物质燃料锅炉、垃圾焚烧炉、水泥炉窑以及玻璃炉窑中,催化剂的失活现象更为严重。针对该应用瓶颈问题,本文开发了具有优异脱硝活性、N_2选择性、稳定性、抗水抗硫性能以及良好碱/碱土金属、磷酸盐、重金属抗性的铈钛纳米管负载型核壳催化剂,为解决我国脱硝催化剂的中毒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首先,本文选取钛纳米管为载体,氧化铈为活性组分,构建了“核壳”结构的脱硝催化剂,并考察了乙醇改性钛纳米管对催化剂脱硝性能及抗碱/碱土金属性能的影响。SCR活性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前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基本一致,但抗碱/碱土金属Na、K、Ca的中毒性能分别提高了 15%、60%、35%。乙醇改性的催化剂保持了原有的氢钛酸纳米管结构,使其具有物理隔绝毒性物质的先决条件;表面增多的OH基团能够与碱金属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将其固定在纳米管层间,使活性物质免受毒害。另外,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增多,促进了反应物的吸附以及碱金属的中和,且活性物种Ce~(3+)和氧空位在添加碱/碱土金属后未发生明显变化。其次,论文进一步考察了硫酸化处理钛纳米管载体对催化剂碱金属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钛纳米管的硫酸化处理能显着提高抗碱金属K中毒性能,且硫酸处理的浓度不宜超过0.5 mol/L。使用0.1 mol/L的硫酸改性钛纳米管负载氧化铈制得的催化剂,在290-470℃区间内取得近100%的脱硝活性和碱金属K抗性。硫酸化处理极大地丰富了催化剂表面的OH基团和Br(?)nsted酸性位点,且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氧比例有所提高,有效促进了催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基于改性钛纳米管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采用含有阳离子活性基团(VOSO_4)和阴离子活性基团(NH_4VO_3)的钒前驱体与钛纳米管结合制备钒负载钛纳米管脱硝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还原NO_x的性能。研究表明,VOSO_4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均匀负载在钛纳米管上,活性相高度分散。纳米管的限域效应能够有效调控活性相的物化特性,进而取得优异的脱硝活性及抗碱金属K中毒性能。当V_2O_5的质量分数为4%时,钒负载钛纳米管催化剂在300-450℃区间内取得95%以上的NO_x转化率和90%以上的碱金属K抗性。为进一步提高钒负载钛纳米管催化剂的同时抗碱金属和磷酸盐中毒能力,在此基础上添加催化助剂MoO_3。研究结果表明,Mo不仅将沉积在载体孔道中及活性相表面的磷酸盐转移至其表面,释放活性位点和酸性位;同时Mo掺杂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态NO_x物种能够有效参与SCR反应,使其取得优异的脱硝活性和同时抗碱金属/磷酸盐中毒性能。当Mo/V的摩尔比为0.25时,Mo改性的钒负载钛纳米管催化剂在300-450℃区间内具有95%以上的脱硝活性及95%以上的同时抗碱金属K和磷酸盐中毒的性能,并取得优越的N_2选择性、稳定性和抗水抗硫性能。鉴于钛纳米管催化剂的优异脱硝活性和抗碱金属/磷酸盐中毒性能,结合氧化铈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尝试合成了铈纳米管载体材料,筛选负载一系列过渡金属(铌、铬、锰、钴、铜等)氧化物作为活性组分构筑“核壳”催化剂。其中,氧化铌负载的铈纳米管催化剂取得优异的脱硝活性和碱金属/磷酸盐/氧化铅抗性。在350℃时NO_x去除效率为98%,且在添加K、P、Pb之后仍分别具有78%、90%和95%的脱硝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氧化铈和氧化铌优越的氧化还原性能、氧化铌表面丰富的酸性位以及氧化铈纳米管特有的中空管状结构,是其具备优异脱硝活性和抗中毒性能的关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20)

刘立忠,韩俊风,张彧,佟欣宇,李志强[3](2018)在《Mn-Fe/USY催化剂的低温脱硝和抗中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USY为载体,Fe和Mn复合氧化物为活性组分,通过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不同比例粉末状的Mn-Fe/USY催化剂,应用于脱硫除尘后的低温SCR脱硝。考察了活性组分含量对催化剂活性以及抗SO2和H2O中毒性能的影响。采用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表征了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固相结构、微观形貌及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7Mn-Fe/USY有较好的低温脱硝活性,在空速为10 000 h-1,氧气含量为5%(体积分数),反应温度为210℃时,脱硝效率可达到60%;有较好的抗水能力和抗SO2能力,但同时抗水抗SO2能力较差;同时H2O对催化剂的影响是可逆的,SO2对催化剂造成不可逆的失活。各种表征表明,Mn-Fe/USY催化剂有较大的比表面积,Mn Ox和Fe Ox呈无定形态均匀分散在载体USY上,载体表面有大量的Bronsted酸位和较多的活性中间产物。(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8年01期)

刘俊娟[4](2017)在《无机多孔膜包覆的核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和抗中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无机膜包覆的贵金属核壳结构催化剂利用分子级别的孔道和贵金属催化活性组分间的耦合协同作用,对不同尺寸的烯烃分子进行选择性加氢反应。核壳结构催化剂中壳层的存在有效地阻止了内核活性组分与毒物分子的接触,防止其中毒失活,同时由于膜层孔道的筛分作用,可提高反应的选择性。该类型催化剂是一种集晶体材料、金属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材料的优势于一体的多功能性催化剂,在分子分离、催化反应和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无机多孔材料中,由于沸石基纳米材料均一的排列空穴结构、分子级别的孔道尺寸和丰富的酸性位点以及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沸石拓扑结构,孔径可调性、官能团多样性、高表面积和高稳定性等优势,俩者被广泛用于无机多孔膜材料的制备。本文中,利用小孔道的LTA分子筛(孔径为0.4 nm),SOD分子筛(0.3 nm)和沸石咪唑骨架材料ZIF-67(0.34 nm)的筛分作用来阻止小分子硫化物(硫化氢,噻吩)进入核层内部毒化贵金属催化剂,同时允许小分子氢气和活性氢自由出入壳层而提高催化剂加氢活性,因而叁种材料被选为壳层对贵金属核壳催化材料进行有效包覆。研究主要考察不同核壳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对烯烃分子的选择性加氢反应活性测试,膜层完整性及结构稳定性测试,以及催化剂的抗中毒能力测试。采用黏胶-水热法分别合成了LTA和SOD包覆的核-壳结构催化剂,分子筛膜连续、致密,膜层厚度分别为2.1μm和5.3μm;通过步步合成法得到金属有机骨架膜材料ZIF-67膜包覆型核壳催化剂,晶体间交错互生程度较高,膜均一且无瑕疵,膜层厚度为4.3μm。分别用己烯与环己烯测试催化剂加氢选择性与结构稳定性,以噻吩为毒物探针分子检验核壳型催化剂的抗毒性能。实验发现叁种核壳催化剂均具有一定的加氢选择性和抗硫性能,且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连续反应四次后仍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中,SOD核壳催化剂的加氢选择性最高,且具有最优异的抗中毒能力。分析由于SOD分子筛的孔径只有0.3 nm,1-己烯的动力学直径为0.16 nm,可以自由扩散进出膜层,在贵金属催化下可加氢饱和,而环己烯(0.42 nm)及H_2S(0.36 nm)等大尺寸分子无法进入孔道内部接触内核活性组分参与加氢反应或使催化活性组分中毒,因此SOD无机多孔膜具有最优异的筛分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7-05-01)

蔺卓玮,陆强,唐昊,李慧,董长青[5](2017)在《平板式V_2O_5-MoO_3/TiO_2型SCR催化剂的中低温脱硝和抗中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低温锅炉烟气脱硝技术需求的特点,采用等体积浸渍法,以V_2O_5为活性组分、MoO_3为助剂,制备了高钒高钼含量的V_2O_5-MoO_3/TiO_2型粉末和平板式SCR脱硝催化剂,考察了活性组分和助剂含量对催化剂活性以及抗SO_2和H_2O中毒性能的影响,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微观表征,并针对最优催化剂研究了其在不同烟气工况下催化剂的脱硝性能。结果表明,提升V_2O_5负载量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脱硝活性;MoO_3助剂的添加也可以提高催化剂的脱硝活性。XPS、XRF、FTIR等表征结果表明,MoO_3的含量会影响催化剂中V~(4+)/V~(5+)的比值,其相对含量的增加有利于催化剂中非化学计量钒物种的形成以及化学吸附氧比例的增加,钼与钒物种间的交互作用是抑制SO_2和H_2O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的关键。3V_2O_5-10MoO_3/TiO_2平板式催化剂在温度为200℃、空速为3 500 h~(-1)含SO_2和H_2O烟气条件下,经30 d连续反应,脱硝效率稳定维持在82%左右,该催化剂在中低温下具有优异的抗SO_2和H_2O中毒性能以及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卞婧[6](2016)在《介孔碳复合体负载纳米金催化剂抗中毒性能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孔碳负载纳米Au催化剂被应用于选择氧化、加氢领域,展现较Pt族催化剂更优的选择性和抗中毒性能。但Au与碳载体的亲合力差,在催化剂制备的焙烧甚至还原过程中易团聚,且在反应中易流失,可能导致活性下降。此外,含硫化合物存在导致纳米Au催化剂中毒也是限制其应用的障碍之一。因此,本文提出利用巯基功能化介孔聚合物载体负载Au,获得纳米Au催化剂。将其用于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考察催化剂中S含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及抗含硫、含氮化合物的中毒性能。首先,以巯基功能化介孔聚合物为载体,利用巯基与金的配位作用,稳定Au物种。研究了热解温度和时间对金纳米粒子尺寸以及催化剂中硫含量影响。结合XRD、TEM数据可知,材料具有有序的介观结构。即使热解温度为600℃,金纳米粒子尺寸控制约为3.1 nm。元素分析、ICP-AES、XPS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升高,S含量逐渐下降(质量分数由9.2%下降到0.7%),表明SO2等小分子的脱除;Au含量逐渐增加(质量分数由1%上升到1.4%),主要是由于炭化过程小分子脱除导致载体质量损失。进一步探究了巯基含量对催化剂在硝基苯酚还原反应中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过量NaBH4为还原剂时,催化剂中S含量对纳米Au催化剂转化数(TOF)没有显着影响。Au-SH-OMC-as-made(S:Au=63:1),4-NP的TOF可达4.3 min-1,与炭化后去除S物种的纳米Au催化剂活性相当。催化剂热解过程中表面沉积碳物种是导致催化剂随着热解温度升高(250-600℃)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升高热解温度和延长时间去除表面积碳,可提高催化剂活性。从中毒试剂的溶解度、空间效应、电子效应、浓度等方面考察了不同巯基含量金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在水中溶解度大的中毒试剂CN2H4S和NaSCN表现出的抗中毒性要比在水中溶解度小的中毒试剂C3H8S、C12H26S和C9H7N表现出的抗中毒性强,巯基含量高的Au-SH-OMC-as-made和Au-SH-OMC-BH抗中毒性更差;含有较长碳链的硫醇在金催化剂表面的强吸附,以及较长碳链可能带来的空间位阻作用,对催化剂中毒作用最为明显;氮与金配位作用弱于巯基,导致喹啉对催化剂中毒程度较弱;通过热解消除S物种的催化剂抗中毒性越强,即使加入CN2H4S(nCN2H4S:nAu=40:1)时,催化剂也不发生中毒现象。(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3-20)

王杰[7](2015)在《介孔Au/C催化剂中Au颗粒尺寸对甘油氧化的影响和抗中毒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颗粒的尺寸对其催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但在碳载体负载Au纳米颗粒尺寸控制较难。此外,负载Au纳米粒子容易吸附硫中毒。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通过配位辅助表面活性剂自组装技术,一步合成有序介孔金/碳催化剂(Au/C),具有金纳米颗粒在3-18 nm尺寸可调控且无配体辅助剂的特点。研究了负载金纳米催化剂催化水介质中甘油选择性氧化反应的性能,探讨了金纳米颗粒尺寸对反应的影响并考察了Au纳米催化剂抗中毒性能。全文共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介孔材料、介孔碳材料、金碳催化剂在甘油选择性氧化反应中的研究进展。第二章研究了Au/C催化剂Au颗粒尺寸对水介质中甘油选择性氧化的影响。在9-18 nm范围内,随着金纳米颗粒尺寸减小,甘油转化率增加,甘油酸的选择性基本保持不变。其中Au纳米颗粒尺寸为9 nm的Au/C催化剂具有最好的氧化效果,转化率为51%,选择性为80%。通过热过滤实验和添加巯基化介孔氧化硅(SH-SBA-15)固体捕获剂的研究,证明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是固载在介孔碳孔内的金纳米颗粒,而非液相中流失的Au物种。催化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重复使用至少5次以上。第叁章研究了Au纳米颗粒尺寸为9 nm的Au/C催化剂对硫化物的抗中毒性能。含硫中毒试剂包括硫氰酸钾、L-半胱氨酸、硫脲、十八烷基硫醇。其阻抑催化活性顺序如下:十八烷基硫醇>硫氰酸钾≈L-半胱氨酸>硫脲。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十八烷基硫醇和金的比例很高时(S/Au=33mol/mol)时,催化剂可保持16%的活性,表明Au/C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抗硫中毒特性。第四章为全文总结。(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王杰,王帅,万颖[8](2014)在《介孔碳负载Au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Au催化剂的抗中毒稳定性值得关注。最近,我们获得了有序介孔聚合物和碳孔道限阈纳米Au颗粒[1,2]。这一催化剂具有有序的介孔碳结构、高比表面积(1800 m2/g),大孔容(1.19 cm3/g),双孔分布(<2.0和4.0nm),并且9 nm Au颗粒被"镶嵌"在介孔碳孔墙中。以此催化剂为对象,我们考察了硫氰酸钾、L-半胱氨酸、硫脲、十八烷基硫醇等毒物分子对其催化苯甲醇和甘油选择氧化性能的影响。在甘油选择氧化中,阻抑催化活性的顺序如下:十八烷基硫醇>硫氰酸钾≈L-半胱氨酸>硫脲。值得注意的是,在S/Au=33(mol/mol)时,负载纳米Au催化剂的活性仍可保持。例如在KSCN存在时,甘油或苯甲醇转化率为初始值的30%,此时,SCN-/Au(表面原子)约为200(mol/mol)。这一抑制中毒现象可能与纳米Au颗粒的合成过程以及介孔碳载体有关。在Au纳米颗粒的合成过程中,使用巯基硅烷偶联剂,利用其与Au的配位作用(Au-S),稳定Au离子,阻抑Au在高温炭化过程中的聚集。最终形成的Au表面原子上含硫毒物分子的吸附可能被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期刊2014-08-04)

杜振,付银成,钱徐悦,朱跃[9](2014)在《V-Sb-Nb/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抗中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浸渍法制备了负载Sb、Nb的V-Sb-Nb/TiO2催化剂,研究了典型中毒物质对其脱硝活性的影响,并将其催化性能与V2O5/TiO2、V2O5-WO3/TiO2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与V2O5/TiO2相比,V-Sb-Nb/TiO2具有良好的抗金属氧化物及氯化物中毒的能力,同时其抗氯化物中毒的性能优于V2O5-WO3/TiO2。另外,在V-Sb-Nb/TiO2催化剂的基础上添加少量的WO3可以进一步提高催化剂脱硝活性。试验表明,Sb和Nb氧化物替代V2O5-WO3/TiO2催化剂(VWTi催化剂)中的WO3在经济技术上可行。(本文来源于《热力发电》期刊2014年07期)

刘通伟[10](2011)在《CeO_2对体相过渡金属磷化物选择加氢性能及抗中毒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制备了体相磷化物催化剂,然后用Ce02作为助剂,以共沉淀法和表面浸渍法制备了改性的磷化物催化剂(分别记为Cex-Ni2P, Cex-Ni2P(Ⅰ), Cex-MoP, Cex-MoP (Ⅰ), x为Ce/Ni摩尔比)。用质量分数为1%的苯乙炔乙醇溶液作为反应原料,考察了MoP催化剂及CeO2改性MoP催化剂的加氢能力。通过原料中引入哌啶和CS2,考察了含氮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对非负载磷化物及CeO2改性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XRD结果表明Ni2P催化剂上CeO2的引入抑制了杂晶相Ni5P4的生成,减小了Ni2P催化剂的颗粒尺寸,CeO2改性的MoP催化剂上MoP的特征衍射峰强度变弱,颗粒尺寸减小。XPS结果表明,在改性Ni2P催化剂上CeO2物种主要位于催化剂表面,并与催化剂表面物种存在较强的电子相互作用,使得催化剂表面处于“富电子”状态。引入Ce02显着提高了MoP催化剂加氢活性,并且在实验考察的Ce/Mo摩尔比范围内,Cex-MoP催化剂加氢活性随CeO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起到助催化作用的主要是高温还原过程产生的Ce3+,Ce3+具有强的给电子能力,能够将电子转移给MoP,提高催化剂表面的电子云密度,从而促进磷化钼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哌啶和二硫化碳都能够抑制磷化物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但哌啶主要是通过与苯乙烯在催化剂加氢活性中心上的竞争吸附抑制苯乙烯向乙苯的转化,对苯乙炔的加氢反应没有影响;二硫化碳不仅抑制苯乙烯向乙苯的转化,同时对苯乙炔的加氢也强烈抑制,说明二硫化碳强烈的毒化了催化剂加氢活性中心。少量引入CeO2不能显着提高磷化物催化剂的抗氮中毒能力,只有当CeO2引入量较大时催化剂的抗氮中毒能力才显着提高。CeO2改性后的催化剂上二硫化碳的毒害作用减弱,并且随着CeO2引入量的增加而减弱,在催化剂表面二硫化碳优先吸附在Ce表面,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抗硫中毒能力。(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1-05-22)

抗中毒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氮氧化物(NO_x)是我国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_3-SCR)是目前效率最高、研究最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在国内外的电厂和锅炉中取得广泛应用。商用SCR催化剂(V_2O_5-WO_3/TiO_2、V_2O_5-MoO_3/TiO_2)具有较高的脱硝活性,但不同类型毒物(碱/碱土金属、磷酸盐、重金属等)所导致的催化剂失活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生物质燃料锅炉、垃圾焚烧炉、水泥炉窑以及玻璃炉窑中,催化剂的失活现象更为严重。针对该应用瓶颈问题,本文开发了具有优异脱硝活性、N_2选择性、稳定性、抗水抗硫性能以及良好碱/碱土金属、磷酸盐、重金属抗性的铈钛纳米管负载型核壳催化剂,为解决我国脱硝催化剂的中毒问题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首先,本文选取钛纳米管为载体,氧化铈为活性组分,构建了“核壳”结构的脱硝催化剂,并考察了乙醇改性钛纳米管对催化剂脱硝性能及抗碱/碱土金属性能的影响。SCR活性测试及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前后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基本一致,但抗碱/碱土金属Na、K、Ca的中毒性能分别提高了 15%、60%、35%。乙醇改性的催化剂保持了原有的氢钛酸纳米管结构,使其具有物理隔绝毒性物质的先决条件;表面增多的OH基团能够与碱金属离子进行离子交换,将其固定在纳米管层间,使活性物质免受毒害。另外,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增多,促进了反应物的吸附以及碱金属的中和,且活性物种Ce~(3+)和氧空位在添加碱/碱土金属后未发生明显变化。其次,论文进一步考察了硫酸化处理钛纳米管载体对催化剂碱金属抗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钛纳米管的硫酸化处理能显着提高抗碱金属K中毒性能,且硫酸处理的浓度不宜超过0.5 mol/L。使用0.1 mol/L的硫酸改性钛纳米管负载氧化铈制得的催化剂,在290-470℃区间内取得近100%的脱硝活性和碱金属K抗性。硫酸化处理极大地丰富了催化剂表面的OH基团和Br(?)nsted酸性位点,且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氧比例有所提高,有效促进了催化还原反应的进行。基于改性钛纳米管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采用含有阳离子活性基团(VOSO_4)和阴离子活性基团(NH_4VO_3)的钒前驱体与钛纳米管结合制备钒负载钛纳米管脱硝催化剂,并考察了催化还原NO_x的性能。研究表明,VOSO_4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均匀负载在钛纳米管上,活性相高度分散。纳米管的限域效应能够有效调控活性相的物化特性,进而取得优异的脱硝活性及抗碱金属K中毒性能。当V_2O_5的质量分数为4%时,钒负载钛纳米管催化剂在300-450℃区间内取得95%以上的NO_x转化率和90%以上的碱金属K抗性。为进一步提高钒负载钛纳米管催化剂的同时抗碱金属和磷酸盐中毒能力,在此基础上添加催化助剂MoO_3。研究结果表明,Mo不仅将沉积在载体孔道中及活性相表面的磷酸盐转移至其表面,释放活性位点和酸性位;同时Mo掺杂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态NO_x物种能够有效参与SCR反应,使其取得优异的脱硝活性和同时抗碱金属/磷酸盐中毒性能。当Mo/V的摩尔比为0.25时,Mo改性的钒负载钛纳米管催化剂在300-450℃区间内具有95%以上的脱硝活性及95%以上的同时抗碱金属K和磷酸盐中毒的性能,并取得优越的N_2选择性、稳定性和抗水抗硫性能。鉴于钛纳米管催化剂的优异脱硝活性和抗碱金属/磷酸盐中毒性能,结合氧化铈优异的氧化还原性能,尝试合成了铈纳米管载体材料,筛选负载一系列过渡金属(铌、铬、锰、钴、铜等)氧化物作为活性组分构筑“核壳”催化剂。其中,氧化铌负载的铈纳米管催化剂取得优异的脱硝活性和碱金属/磷酸盐/氧化铅抗性。在350℃时NO_x去除效率为98%,且在添加K、P、Pb之后仍分别具有78%、90%和95%的脱硝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氧化铈和氧化铌优越的氧化还原性能、氧化铌表面丰富的酸性位以及氧化铈纳米管特有的中空管状结构,是其具备优异脱硝活性和抗中毒性能的关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中毒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设,马云,程相林,赵建宏,宋成盈.GRR制备Pd-CeO_2/Au/CNTs甲酸盐电氧化催化剂:高金属利用率及抗中毒性能[J].新能源进展.2018

[2].王芃芦.铈钛纳米管负载型核壳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及其抗中毒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

[3].刘立忠,韩俊风,张彧,佟欣宇,李志强.Mn-Fe/USY催化剂的低温脱硝和抗中毒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18

[4].刘俊娟.无机多孔膜包覆的核壳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加氢性能和抗中毒性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7

[5].蔺卓玮,陆强,唐昊,李慧,董长青.平板式V_2O_5-MoO_3/TiO_2型SCR催化剂的中低温脱硝和抗中毒性能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7

[6].卞婧.介孔碳复合体负载纳米金催化剂抗中毒性能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7].王杰.介孔Au/C催化剂中Au颗粒尺寸对甘油氧化的影响和抗中毒性能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8].王杰,王帅,万颖.介孔碳负载Au催化剂的抗中毒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2014

[9].杜振,付银成,钱徐悦,朱跃.V-Sb-Nb/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抗中毒性能研究[J].热力发电.2014

[10].刘通伟.CeO_2对体相过渡金属磷化物选择加氢性能及抗中毒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1

论文知识图

系统(左)和DPF(右)示意图单金属催化元件抗硫性能对比不同核壳结构催化剂之间的抗中毒性@Pt/Al2O3催化剂(PAS)的抗中@Pt/Al2O3催化剂(PAA)的抗中@Pt/Al2O3催化剂(PAZ)的抗

标签:;  ;  ;  ;  ;  ;  ;  

抗中毒性能论文_王建设,马云,程相林,赵建宏,宋成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