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分解菌株论文-白冰,李光春

纤维素分解菌株论文-白冰,李光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素分解菌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秸秆,稻草,纤维素分解菌,半纤维素分解菌

纤维素分解菌株论文文献综述

白冰,李光春[1](2017)在《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菌株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的存活性、酶活性及对秸秆分解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MYB3菌株存活的最适条件为35℃,pH值8时;YB1菌株为30℃,pH值9。2种菌在发酵中生成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19.28U/mL(MYB3-玉米秸秆-3d)和19.5U/mL(YB1-稻草-3d);半纤维素酶最高分别达到6.66 U/mL(MYB3-玉米秸秆-2d)和17.17 U/mL(YB1-稻草-4d);淀粉酶活性最高分别达到9.84U/mL(MYB3-玉米秸秆-3d)和10.65U/mL(YB1-稻草-5d)。MYB3菌株适合玉米秸秆发酵,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率(5d)分别为39.03%和14.67%;YB1菌株适合稻草发酵,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率(5d)分别为31.53%和37.44%。(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农学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李莹,董桂军,方旭,刘小胖,王归归[2](2016)在《简化的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F1的菌株组成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简化的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F1,研究复合菌系在纤维素分解过程中的菌株组成比例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根据滤纸分解率确定了复合菌系F1的最适生长温度及p H,并检测培养过程中体系的p H变化,使用液相色谱测定了复合菌系F1的挥发性发酵产物,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分析纤维素分解过程中的各菌株组成比例的动态。结果表明:F1最适生长条件与原复合菌系WSC-9类似,分别为培养温度50℃和初始p H 7.0。培养的不同时期,代谢产物乙醇、乙酸、丙酸等有机酸的含量以及培养体系的p H均发生变化,培养不同时期组成F1的3株细菌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培养第3天,W-5、W-A、W-B所占比例分别为67%、12%、21%;培养第5天时,W-5、W-A、W-B的比例分别为25%、31%、44%;培养第9天,W-5、W-A、W-B的比例分别为1%、46%、53%。复合菌系简化后仍具有较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为研究复合菌系纤维素分解机理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赵萍,夏文旭,郭健,雷晨瑶,王聪[3](2016)在《一株玉米秸秆纤维素分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分离可以分解玉米秸秆纤维素的菌株。【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能够分解玉米秸秆纤维素的菌株,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同时以菌株Penicillium spp.(CICC40361)作为对照,比较菌株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的活性,研究不同因素对菌株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确定菌株纤维素酶动力学常数Km值。【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命名为PL2#,经生理生化及分子鉴定后,确定菌株PL2#为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菌株PL2#的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活力高于对照菌株Penicillium spp.;菌株PL2#的最优酶活测定条件为:1%CMC底物浓度,pH 4.8,50°C,酶反应时间60 min以及2 m L DNS添加量。【结论】羊毛状青霉(Penicillium lanosum)菌株PL2#比对照菌株Penicillium spp.具有更好地降解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6年05期)

廖瀚峰,周礼红,潘肇仪,高燕燕,韦名科[4](2014)在《除臭效果菌株中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菌株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同时具有除臭和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采用滤纸崩解试验初筛筛选到6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通过用DNS法测定其滤纸酶、内切葡聚糖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进行复筛,最终筛选到具有较高产纤维素酶能力的菌株G2,其酶活力分别为1.737、3.179、1.232 IU/m L。通过形态学观察及16S r DNA分子鉴定,初步确定该菌株为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从而为微生物除臭菌剂的制备提供了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2期)

费岚,邵飞,贾睿,胡乐琴,何培民[5](2014)在《浒苔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纤维素酶活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腐烂浒苔和浒苔暴发区域的海水中筛选出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的菌株,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粗选,得到8株透明圈较大的菌株。将8株菌株分别接种到3种不同碳源的液体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6 d后,分别测定滤纸(FPA)酶活力、羧甲基纤维素(CMC)酶活力与水解浒苔纤维素的效果。8株菌株中得到H3、H4、H6、Q1四种产酶较好的菌株并鉴定。3种液体发酵培养基中,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碳源的条件下,H3的CMC酶活力最高,为56.98 U/mL。H3与H4的浒苔水解效果较好,还原糖得率分别为10.4%和12.8%。(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孟凡旭[6](2014)在《藏猪源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藏猪是我国特有的草食型猪种,具有耐粗饲、抗病等优良特性,为了探究藏猪的食草机理、分离高效的纤维素分解菌株,本研究选取8月龄健康藏猪和太湖猪(对照)的盲肠内容物作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培养基初筛,并结合酶活复筛,获得了一株藏猪源的高效纤维素分解菌株BY-3;通过单因素设计和响应面试验对菌株BY-3的发酵条件和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粗酶液的酶学特性,为揭示藏猪的食草机理,以及该菌株及其纤维素酶的工业利用提供了试验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先后采用改良CMC平板初筛和酶活复筛,筛选出一株藏猪源的纤维素分解菌,经理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将其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Y-3。2、通过测定菌株生长曲线和酶活的关系,B. subtilis BY-3在振荡培养6h后进入对数期,在21h后逐渐进入稳定期;纤维素酶的生产高峰出现在发酵培养后24h左右,最大酶活为1.603±0.039U/mL。3、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菌株BY-3的最佳发酵条件:接种量3%、发酵温度42℃、转速220rpm、装剂量50mL/250mL。4、利用单因素设计与响应面相结合的试验设计方法,对B. subtilis BY-3的产酶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菌株BY-3产酶的理想碳源为玉米秸秆,最适氮源为豆粕;筛选出NaCl (X3)和玉米秸秆(X6)2个能显着影响纤维素酶活性的因素,并得到最优的产酶发酵培养基(g/L):MgSO4·7H2O0.3,K2HPO4·3H2O1.5,NaCl5.772,酵母粉0.5,豆粕20,玉米秸秆28.499,CaCl2·2H2O0.1,吐温800.1%(v/v),在此培养基中发酵24h,酶活性达到5.305±0.073U/mL,与模型预测值(5.263U/mL)拟合良好。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酶活较基础发酵培养基条件下(1.683±0.049U/mL)提高了3.15倍。5、酶学特性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5.5和60℃,且具有良好的酸碱稳定性和耐热性;粗酶液对玉米秸秆、大麦秸秆、小麦秸秆、麦麸等作物废料具有很强的降解能力,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对该菌株及其所产粗酶液的研究,对揭示藏猪的食草机理、秸秆饲料的开发以及酶制剂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牛彦波,吴皓琼,曹亚彬,郭立姝,殷博[7](2013)在《高温菌株混合发酵对纤维素分解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从堆肥中分离得到的6株高温菌为研究对象,通过菌株单一发酵和混合发酵后的纤维素分解能力进行测定,发现混合发酵后菌群的纤维素的分解能力远大于单一菌株的分解能力,混合发酵的纤维素酶活的达到68.99U。(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郑鹏,李勤奋,李光义,侯宪文[8](2012)在《8个菌株的纤维素分解能力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羧甲基纤维素、滤纸和木薯渣的分解能力、产酶活性等指标比较嗜热侧孢霉、黑曲霉、康宁木霉、白腐菌等8株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结果表明:这8株菌均具有较好的纤维素分解能力,其中康宁木霉、白腐菌、无花果曲霉水解圈效果明显;康宁木霉产纤维素酶能力比较稳定,且酶活性较高;康宁木霉、白腐菌、嗜热侧孢霉、无花果曲霉对滤纸和木薯渣的实际分解效果较好。固体发酵培养到第5天时,对粗纤维和纤维素分解率较高的依次为无花果曲霉(23.98%、20.76%)、康宁木霉(23.35%、20.22%)、白腐菌(23.08%、20.16%);固体发酵培养到第10天时,对粗纤维分解率较高的是无花果曲霉(39.22%)、嗜热侧孢霉(36.39%)、米曲霉(35.11%),纤维素分解率较高的是嗜热侧孢霉(42.37%)、无花果曲霉(39.99%)、康宁木霉(38.97%)。(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赵明智,王立英,金元宝,吴丽艳,孟凡欣[9](2011)在《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及形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从东北农村地区收集的腐烂土样中,分离具有纤维素降解能力的真菌,并通过对其发酵玉米秸产秆膳食纤维进一步考察,将分解膳食纤维含量较高的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和遗传稳定性考察,并对其进行简单的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菌株JZ-11的发酵液中,膳食纤维含量最高,达到335.25 mg/L,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114.29 mg/L,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220.96 mg/L。并对菌丝形态观察,发现具有明显的霉菌特征。(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1年09期)

王小娟,袁旭峰,王慧,李培培,王小芬[10](2011)在《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WSD-5组成菌株的分离及其产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菌系WSD-5具有高效的分解能力和产酶能力,以探明WSD-5的协同分解机理和优化高效组合为目的,通过纯培养分离手段,获得了11株细菌和3株真菌。16S rDNA比对结果表明,细菌分别为Pseudomonas sp.、Pseudomonas aeruginosa、Achromobacter sp.、Stenotrophomonas sp.、Bacillus fusiformis、Bacillus cereus、Brevundimonas sp.、Ochrobactrum sp.、Cytophaga sp.、Benzo(a)pyrene-degrading bacter、Flavobacterium sp.的近缘种;26S rDNA比对结果表明3株真菌分别为Pseudallescheria boydii、Coprinus cinereus的近缘种。分离菌株中有4株细菌和3株真菌能在CMC平板上产生透明圈,但以糖化力法测定酶活结果只有3株真菌具有产酶能力。3株真菌的酶活动态测定结果,酶活的高峰均出现在7?14 d,并且呈现多峰变化;3株真菌的酶活种类表现为,滤纸酶活性、纤维素内切酶活性和外切酶活性均以菌株F1最高,分别达到了1.05、5.53和0.56 U/mL,β-葡萄糖甘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以菌株FC最高,分别达到0.44和58.95 U/mL,其木聚糖酶活为F1最高值的6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1年04期)

纤维素分解菌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简化的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F1,研究复合菌系在纤维素分解过程中的菌株组成比例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根据滤纸分解率确定了复合菌系F1的最适生长温度及p H,并检测培养过程中体系的p H变化,使用液相色谱测定了复合菌系F1的挥发性发酵产物,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分析纤维素分解过程中的各菌株组成比例的动态。结果表明:F1最适生长条件与原复合菌系WSC-9类似,分别为培养温度50℃和初始p H 7.0。培养的不同时期,代谢产物乙醇、乙酸、丙酸等有机酸的含量以及培养体系的p H均发生变化,培养不同时期组成F1的3株细菌所占比例也有所不同,培养第3天,W-5、W-A、W-B所占比例分别为67%、12%、21%;培养第5天时,W-5、W-A、W-B的比例分别为25%、31%、44%;培养第9天,W-5、W-A、W-B的比例分别为1%、46%、53%。复合菌系简化后仍具有较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为研究复合菌系纤维素分解机理提供了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素分解菌株论文参考文献

[1].白冰,李光春.纤维素、半纤维素分解菌MYB3和YB1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7

[2].李莹,董桂军,方旭,刘小胖,王归归.简化的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F1的菌株组成动态[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

[3].赵萍,夏文旭,郭健,雷晨瑶,王聪.一株玉米秸秆纤维素分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酶学性质[J].微生物学通报.2016

[4].廖瀚峰,周礼红,潘肇仪,高燕燕,韦名科.除臭效果菌株中具有分解纤维素能力菌株的筛选及鉴定[J].江苏农业科学.2014

[5].费岚,邵飞,贾睿,胡乐琴,何培民.浒苔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鉴定与纤维素酶活特性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

[6].孟凡旭.藏猪源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学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牛彦波,吴皓琼,曹亚彬,郭立姝,殷博.高温菌株混合发酵对纤维素分解能力的影响[J].黑龙江科学.2013

[8].郑鹏,李勤奋,李光义,侯宪文.8个菌株的纤维素分解能力比较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

[9].赵明智,王立英,金元宝,吴丽艳,孟凡欣.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株的筛选及形态观察[J].广东化工.2011

[10].王小娟,袁旭峰,王慧,李培培,王小芬.木质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WSD-5组成菌株的分离及其产酶特性[J].微生物学通报.2011

标签:;  ;  ;  ;  

纤维素分解菌株论文-白冰,李光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