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性音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主体性,音乐教育,音乐,中国传统,少数民族,中印,实体。
主体性音乐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赵丽[1](2019)在《浅论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唯物辩证法中强调观察事物要一分为二,而往往两者又是对立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要认清事物的两面性而不能单纯强调任一要素,将二者比较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二者有机结合最终达到两者融会贯通之统一要求,将这一要求应用到音乐教育当中这就要求我们要看到教师"教"的方面,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学"的方面,两方面要面面俱到、各个分析,双方互补走上以"教学为引导,学习为主导"的双主体道路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以兴趣作为"教"与"学"的纽带,深入剖析学习中的心理发展趋势,确定"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音乐学习思路,初步形成对音乐"美"的思想,最终形成教师以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学生以兴趣来巩固知识推进学习的素质化教育模式。(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4期)
梁榆悉[2](2019)在《后殖民时代中印高等音乐教育主体性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时代的中印高等音乐教育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课程体系方面,印度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中国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这特别体现在基础性课程的设置上。在音乐语言和教学方式上,印度贯彻民族语言和口传心授的传统,中国则转向西方范式。面对当前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现出的一些后殖民特征,应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重建一种新的以传统为基底的主体性。(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07期)
李睿[3](2018)在《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之主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从国家层面、民族层面、地域层面、个体层面对传统音乐教育当中的主体性进行探讨,分别以国家作为传统音乐中的"大我",民族、地域作为传统音乐当中的"小我",和个体的我为主体,从中国特殊的多民族国家出发,梳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以及地域认同、个体认同形成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从而达到文化自信的文化教育过程,做好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的"源"与"流"。(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23期)
薛静[4](2017)在《审美主体性视角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调查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深化的阶段,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当下改革的重心是恢复创新能力。从审美主体性的视角,则是恢复主体的自我意识,策略则是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并实现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本文来源于《通俗歌曲》期刊2017年04期)
赵志扬[5](2015)在《反主为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反主为客"是当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较为明显的一种状况。站立在主体间性的哲学立场上观照当下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校教育,其"反主为客"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在主体性的人、主体性的文化本体以及主体性的习得方式等叁个方面的现代性置换、修正与规训。而在此现状的背后,学校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危机已经浮现。探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进化论调根深蒂固;主体性同一性哲学依然是当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音乐教育所建构的专家系统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无端地施以霸权;当代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走的仍然是一条去生态化的"祛魅"道路。(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5年02期)
俞萍[6](2015)在《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何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教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就是发挥学习者、施教者的积极主动性,他们是学习和教学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作为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一个维度,作为美育中的一种,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音乐教育其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以及小学生独特的生理特点与心理认知规律,弘扬主体性原则更为必要、更为突出,更要求老师和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翟宁[7](2014)在《初中音乐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及带入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初中音乐教育中存在着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不多,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不足,教师教学方式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强化师资力量的方式来解决,让学生真正成为音乐的主人。(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资源》期刊2014年05期)
许启雪,张应华[8](2014)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主体性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主体性重建迫在眉睫,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高等音乐教育中的部分理念与模式在与西方音乐交流的文化选择中,既不追问"我是谁",也不追问"我不是谁",一定程度造成了在当今音乐院校专业教育教学中我国传统音乐的"主体性缺位"和以西方音乐为标杆的"依附性发展"。在人类社会开始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从集中化、标准化生产转向分散化、多元化生产的当口,一方面增强中国传统音乐的主体性认同和主体性自觉,一方面重拾起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积淀,建构起自成体系的中国传统音乐的观念体系、乐学体系、乐律体系以及表演体系,已然成为当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现实课题。(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期刊2014年01期)
朱玉江[9](2012)在《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范式及其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教育的发展与特定时代的哲学思潮密不可分,主体性哲学是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础。以西方主体性哲学范式来观照音乐教育,其表现为技术理性的音乐教育观、实体思维的音乐课程建构、作为客体存在的音乐审美教育、音乐教育中的单一主体性"独白"和音乐教育中生活世界的遮蔽,这些图景难以经得起当今音乐教育哲学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拷问。(本文来源于《音乐探索》期刊2012年04期)
刘平[10](2011)在《音乐教育与儿童主体性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主体性,使其主体性得以张扬。如何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主体性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1年06期)
主体性音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殖民时代的中印高等音乐教育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课程体系方面,印度以本民族传统音乐为主体,中国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主体,这特别体现在基础性课程的设置上。在音乐语言和教学方式上,印度贯彻民族语言和口传心授的传统,中国则转向西方范式。面对当前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体现出的一些后殖民特征,应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重建一种新的以传统为基底的主体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性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赵丽.浅论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性[J].现代职业教育.2019
[2].梁榆悉.后殖民时代中印高等音乐教育主体性之比较研究[J].艺术评鉴.2019
[3].李睿.论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之主体性[J].北方音乐.2018
[4].薛静.审美主体性视角下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调查情况分析[J].通俗歌曲.2017
[5].赵志扬.反主为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危机[J].中国音乐.2015
[6].俞萍.论小学音乐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及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
[7].翟宁.初中音乐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及带入方式分析[J].中学课程资源.2014
[8].许启雪,张应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主体性重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
[9].朱玉江.音乐教育主体性哲学范式及其批判[J].音乐探索.2012
[10].刘平.音乐教育与儿童主体性发展[J].音乐创作.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