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作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褐煤,界面,机理,作用,渭河,浮选,辛基。
界面作用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冕,韩卫忠[1](2019)在《金属材料界面与辐照缺陷的交互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能粒子辐照在材料内部产生大量的辐照缺陷,如间隙原子、空位、位错环、空洞和气泡等.大量辐照缺陷的形成和演化引起材料微观结构的失稳并造成严重的辐照硬化和脆化.界面工程是一种调控材料抗辐照性能的有效方法.通过引入高密度的晶界、相界、自由表面等来增加空位和间隙原子的复合概率,能有效降低辐照缺陷的积聚,提高材料的结构稳定性,消除或减弱辐照的有害效应.本文简述了几种典型金属材料界面与不同类型辐照缺陷的交互作用机理,分析了界面结构、缺陷类型和辐照条件对交互作用过程的影响,最后讨论了本领域需进一步关注的热点问题,期望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更好地揭示辐照损伤过程并设计新型抗辐照损伤材料.(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刘英,汪行,陈嘉威[2](2019)在《界面多应力作用下乙丙橡胶的特性变化及破坏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研究电缆附件绝缘材料在电、热和机械等多种应力耦合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以110 kV预制式电缆中间接头用叁元乙丙橡胶为研究对象,搭建了模拟电缆附件绝缘界面应力作用状况的多应力耦合试验装置。对交联聚乙烯-乙丙橡胶界面中的橡胶试样施加不同的机械拉伸和电应力,应力作用不同时间后,采用显微观察、机械性能测量、体积电阻率及交联度测试、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试样进行了观察及测试。研究结果显示,乙丙橡胶表面分子中的部分原有基团在电应力作用下被破坏并氧化,生成—OH、C=O等氧化基团,机械拉伸应力对上述反应具有一定的协同促进作用,而机械性能、体积电阻率和交联度等反映材料体积特性的参数变化幅度不大。这表明,上述多应力耦合作用对乙丙橡胶的破坏主要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体积内部,原因可能是乙丙橡胶材料中的大量添加物和填料暴露在表面后,阻挡了放电粒子和活性基团对试样内部的进一步破坏。(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文豪[3](2019)在《小球藻浮珠浮选采收技术及相界面间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可再生能源、绿色食品与药品等工业及日用产品的消耗及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生产这些产品的原材料(如传统化石能源、农作物)受到资源的限制而供应量日趋紧张。微藻生物基材料作为一种潜在的原材料,因其生产成本低,培养条件要求不高,而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采收困难成为了制约微藻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传统的浮选采收技术普遍存在采收成本高、能耗过高的问题。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微藻采收技术,对促进微藻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并发展了一组新型的微藻无泡浮选采收技术,以小球藻为研究对象,借助响应面优化法系统考察了新技术中各种因素对于小球藻采收率的影响,并结合表面能测试与界面相互作用的XDLVO理论(extended Derjaguin-Laudau-Verwey-Overbeek)对浮珠与小球藻之间的相界面物理化学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以空心硅硼酸钠微珠作为载体代替传统气浮法的气泡,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无泡浮选采收技术----浮珠浮选技术,通过对比硅硼酸钠、粉煤灰、空心玻璃珠、乳胶颗粒四种材料的浮珠,发现硅硼酸钠的疏水性更强,浮珠采收率最高,且高于不添加浮选剂条件下气浮法的采收率。当硅硼酸钠浮珠浓度为1g/L时采收率最高,为63.24%。其余叁种材质采收率较差,采收率在10~25%不等。通过XDLVO理论计算,发现微藻浮珠之间叁种相互作用能的作用形式、范围及大小因浮珠种类不同而不同;其中硅硼酸钠与小球藻之间的总相互作用能在16.6nm处存在第二能穴,是其采收率优于其余材料的主要原因。2)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浮珠浮选技术进行了参数优化,探明搅拌速率、浮珠浓度和浮珠粒径是影响浮珠浮选小球藻采收率的叁个显着因素。在实验条件下得出了基于空心硅硼酸钠浮珠的无泡浮选技术的最优采收条件:搅拌速率133rpm,浮珠粒径56μm,浮珠浓度0.546g/L,预测最优采收率为83.7%,实验验证值为85.4±3.2%,模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3)为了进一步改进浮珠浮选技术的采收效率,又提出了微藻预絮凝耦合浮珠浮选的新技术。采收实验表明,在使用FeCl_3和壳聚糖作为预絮凝剂时,小球藻的最大采收率分别提高到88.52%和92.04%。通过吸附实验,明确了这两种预絮凝剂在小球藻表面上的吸附行为分别为静电吸附和补丁吸附。通过微藻表面特性检测发现,FeCl_3通过改变微藻表面电性,降低微藻间静电斥力使其絮凝,形成絮体后,浮珠以镶嵌的方式与小球藻絮体结合。而壳聚糖则是通过补丁吸附方式吸附在小球藻表面,同时,壳聚糖预絮凝处理后的浮珠表面也贴附了大量的壳聚糖聚集体,可以在微藻与浮珠表面之间形成架桥作用,促进了“小球藻-浮珠”结合体的形成。4)基于化学沉淀法包覆技术,在硅硼酸钠浮珠表面包裹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DA)和辣木籽提取物,开发了两种新型浮珠(SLPMs和辣木浮珠),在浮珠浓度为0.7g/L,SLPMs在pH值为9时,采收率最高,可达到98.43%;辣木浮珠在pH值为7时,采收率最高,可达到89.13%,pH值对于辣木浮珠采收率的影响要比SLPMs大。通过Zeta电位、FTIR等表征实验,揭示新型浮珠材料提高小球藻采收率的作用机理为:(1)PDDA包裹在硅硼酸钠表面,导致浮珠最外层带正电,与小球藻间静电斥力变为引力;在强静电引力作用下,SLPMs周围形成一圈微藻“外套”,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实现高效采收;(2)辣木提取液包覆改变了浮珠表面疏水性,与小球藻之间亲水斥力由变为疏水引力,同时,辣木籽中含有导致微藻絮凝的活性物质,在采收过程中会释放到藻液中,导致微藻絮凝,以絮体的形式附着在浮珠表面,提高了小球藻的采收率。上述研究成果可以为开发高效、低耗与环境友好的微藻采收新技术,实现微藻生物制造产业化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15)
任强,王振宇,孙玉海[4](2018)在《二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介观模拟方法对二元复合驱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油水界面的分布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均分布在油水的界面,单独使用时对界面张力的降低均有一个极值,但两者协同作用时呈互补的状态,使油水界面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分布密度增大,更多地占据油水界面层,从而能够更多地降低界面张力;聚丙烯酰胺不能降低界面张力,但自身能够通过分子链的缠结向四周延伸,形成一个空间网状结构,将周围的油滴连结起来,使油分子更容易聚集。(本文来源于《石油炼制与化工》期刊2018年09期)
时洋,李绍武,张华勤,陈汉宝,周然[5](2018)在《波流作用下围油栏油水界面失稳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溢油对自然资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损害.围油栏是一种常用收集海上溢油设备.围油栏工作效率因常受到波浪和水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大大降低,油水界面不稳定是围油栏失效的主要原因.基于特征函数理论,研究了两层流体中表面波模态的波浪与刚性围油栏的相互作用问题.以水流流速、油水密度比值、油层厚度、围油栏吃水深度和波要素等为参数,对波流作用下压力梯度的变化及其对油水界面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压力垂直结构决定了油水界面的稳定性,油水界面处的液体压力梯度才是判断油水界面稳定性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8年07期)
何亚群,王婕,魏华,谢卫宁,王帅[6](2018)在《基于分子结构模型的褐煤与浮选药剂界面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褐煤表面亲水性强,在浮选过程中需添加表面活性剂提高其疏水性,研究褐煤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作用有助于提高褐煤浮选效率。通过测试褐煤结构参数,建立了内蒙古锡林浩特褐煤分子结构模型,并对比了实际测试与模型计算的红外光谱图,验证了该分子结构的代表性。模拟结果表明:水分子通过静电作用在褐煤表面形成水化膜,吸附了表面活性剂的褐煤表面与水分子之间的界面作用能显着降低,特别是吸附了失水山梨醇油酸酯之后,水分子在远离褐煤表面的上方形成了聚集状态,阻碍了水分子的吸附,改善了褐煤表面的疏水性。褐煤浮选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来源于《选煤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焦卫卫[7](2018)在《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界面设计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以轻质、高强和可设计性强等优点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替代材料。乙烯基酯树脂的固化速率快,成型加工性能好,能够满足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需求。因此碳纤维增强乙烯基酯树脂(CF/VE)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CF/VE复合材料界面的结合强度较低,影响了复合材料的整体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采用碳纤维表面接枝改性法、乙烯基酯树脂共混迁移法和不饱和上浆剂处理叁种方法对CF/VE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了改性,分析了不同界面的作用机理,建立了界面微观结构与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对应关系。碳纤维表面的上浆剂为环氧上浆剂,其与乙烯基酯树脂的分子结构相近,但固化机理不同,导致CF/VE复合材料的界面缺乏化学键的连接,界面结合强度较低。通过碳纤维表面上浆剂接枝改性的方法在不影响碳纤维自身强度的前提下实现了纤维表面的乙烯基官能团化。分子模拟结果表明,丙烯酰胺与碳纤维表面的单位原子结合能最强,与环氧上浆剂反应的驱动力最大。最终确定接枝改性剂为1.0%的丙烯酰胺水溶液,反应条件为80℃下反应10分钟。接枝改性后,碳纤维与树脂基体间形成化学键连接,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78.65%。基于碳纤维表面对丙烯酰胺分子的定向吸附作用,采用乙烯基酯树脂共混迁移法对CF/VE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了改性。建立了脱浆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和上浆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界面模型,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乙烯基酯树脂与碳纤维表面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脱浆碳纤维与上浆碳纤维表面都形成了结构与性能完全不同于树脂基体的界面层,上浆碳纤维表面界面层的厚度大于脱浆碳纤维表面。在两个界面层内,丙烯酰胺都具有较大的浓度,结合树脂基体及界面层中的元素组成,证明了丙烯酰胺向碳纤维表面的迁移。迁移驱动力为来自纤维表面及其它树脂单体的范德华力以及静电相互作用的合力。动力学模拟平衡后,两种碳纤维与乙烯基酯树脂的界面相互作用能都明显下降。在树脂固化过程中,迁移到界面区域的丙烯酰胺分子能够将碳纤维与乙烯基酯树脂通过化学键连接,提高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其中上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83.96%。该方法能够避免表面接枝改性对碳纤维加工性能的影响,提高界面化学键连接的均匀性。设计并制备了一种乳液型碳纤维不饱和上浆剂,上浆剂的主浆料N-(4,4'-二氨基二苯甲烷)-2-甲基丙烯酸羟丙酯(DMHM)由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分子动力学模拟对比分析了环氧上浆剂、接枝改性环氧上浆剂和不饱和上浆剂在界面的作用以及对界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MHM与碳纤维表面的结合强度最大,且在液态乙烯基酯树脂中具有良好的溶胀作用。上浆处理后的碳纤维外观和加工性能良好,表面极性官能团的数量明显增加,表面能增大了57.35%。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提高了96.56%。界面改性后,CF/VE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得到明显提升,其中碳纤维表面接枝改性后提高了43.50%,乙烯基酯树脂共混改性后提高了55.61%,不饱和上浆剂处理后提高了66.07%。界面改性后,复合材料的II型层间断裂韧性也得到了明显增强,采用接枝改性环氧上浆剂的复合材料提高了32.70%,采用不饱和上浆剂的复合材料提高了59.05%。优化了CF/VE片状模塑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制备了具有不同界面性能的片状模塑复合材料板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界面改性后片状模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不饱和上浆剂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拉伸强度提升了49.67%,拉伸模量提升了43.62%,弯曲强度提升了64.35%,弯曲模量提升了46.34%,冲击韧性提高了31.31%。界面改性后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阻尼性能和使用温度也得到了提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崔寒[8](2018)在《新型界面剂作用下新老混凝土粘结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混凝土结构的修补加固工程中,加大截面法是一种最为常用的方式,但由于加大截面法关系到了新老混凝土的粘结问题,因此为了能够增强新老混凝土的粘结质量,在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便是在老混凝土表面涂刷界面剂后再进行新混凝土的浇筑~([1])。为了能够优选出一种粘结性能好,施工便捷,价格适中的新型界面剂,本文通过对无界面剂(不涂抹任何界面剂,直接浇筑)、水泥净浆界面剂、9种改性环氧界面剂共11种界面剂进行优选试验,从试验中选取一种最优界面剂应用在本次试验中。根据界面剂优选试验结果,采用无界面剂、水泥净浆界面剂和优选出的自制新型环氧界面剂,在考虑老混凝土龄期、老混凝土强度、老混凝土粘结面粗糙度、新混凝土浇筑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进行新老粘结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测试比较界面剂的粘结效果,分析新老混凝土的粘结机理。结果表明:1、老混凝土龄期影响下,新老粘结混凝土的劈拉强度和斜剪强度变化规律比较复杂。总体上来看,在同条件下使用新型环氧界面剂的新老混凝土粘结效果优于水泥净浆界面剂以及无界面剂时的使用效果。2、老混凝土强度影响下,新老粘结混凝土的强度随着老混凝土强度的提高而提高。在同等条件下,使用新型环氧界面剂的新老粘结混凝土的粘结效果要优于使用水泥净浆界面剂以及无界面剂时的使用效果。3、老混凝土粘结面粗糙度以及新混凝土浇筑方式影响下,在同条件下,使用新型环氧界面剂的新老粘结混凝土的粘结效果要优于使用水泥净浆界面剂以及无界面剂时的使用效果。4、通过对使用水泥净浆和使用新型环氧界面剂的新老粘结混凝土试件切片进行电镜微观分析,可以看到,水泥净浆界面剂时缝隙较宽,缝宽约10μm,渗透层有明显的缝隙,强效应层质地非常的密实,使用新型环氧界面剂时缝隙较窄,几乎不明显,渗透层与强效应层紧密衔接,且粘结性能很好。(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8-06-01)
冯传馨[9](2018)在《木塑复合材料界面作用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塑复合材料(wood-plastic composite,简称WPC)是指以木质纤维与热塑性树脂基体为主要原料,润滑剂、界面改性剂等为必要助剂,经机械混合、熔融分散、成型加工等工序制得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本文将环氧树脂(EP)包覆木粉与高密度聚乙烯、典型木塑复合材料润滑剂和界面改性剂混合制备木塑复合材料(木粉填充量为60%),系统研究了环氧树脂包覆木粉对木塑助剂相互作用的影响。进一步用动态流变方法研究了低填充体系中不同助剂对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氧树脂处理木粉:用可溶物含量、热失重、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结果表明一步加料法可以提高环氧树脂用量较低时的包覆效果,避免分散效应。6-8%的环氧树脂处理可使木粉的表面结构和状态达到一个基本的稳态;(2)高填充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在高填充木塑复合材料配方条件下,用力学性能、旋转流变性、挤出工艺性、吸水性等实验方法分析比较环氧树脂包覆木粉对体系组分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对木粉表面多孔结构的填充包覆可以抑制PE蜡/石蜡润滑剂对MAPE的协同增效作用或TPW604润滑剂的负效应,表明了木质材料多孔结构在木塑复合材料增强改性中的重要作用;(3)低填充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在低填充体系下,PE蜡/石蜡润滑剂和TPW604润滑剂对WPC界面的影响也受环氧树脂包覆影响,这样可以初步认为WPC的界面增强改性与木粉的表面粗糙度和孔粒结构有很大相关性。30%木粉含量的复合熔体拥有相对最佳的界面性能,进一步说明了由于木粉的不规则性和粗糙性所致的界面互锁机理的存在和重要性。不同润滑剂封闭了木粉的多孔结构降低了MAPE对界面的增强作用,从而证实了多孔结构对界面增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5-23)
童秀娟[10](2018)在《微生物对渭河河床沉积物—水界面Cr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黏粒含量沉积物中铬的其赋存形态及释放潜能,分析了沉积物对Cr的还原吸附特征。通过厌氧耗氧条件下水槽模拟实验对比研究,阐明了水动力条件对微生物介导下沉积物-水界面Cr迁移转化和赋存形态变化影响。结合微生物培养、纯化、形态观察及菌种鉴定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对沉积物-水界面铬迁移转化和赋存形态变化的影响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沉积物基本特征为:不同黏粒含量沉积物的pH呈中性,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电导率均>600μm/cm,沉积物中重金属Cr均高于其环境背景值;而渭南段的黏粒和有机质含量高于咸阳段。同时,渭河两段河水水质存在部分指标超标现象。2)不同黏粒含量的渭南段和咸阳段沉积物,连续浸提时其沉积物Cr的生物有效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结合态)所占比例均远小于残渣稳定态,其残渣态所占比例>97%。铬的吸附还原实验结果显示铬的还原率大部分在40%以上,吸附率较小,低于15%;渭南段黏粒土质对铬的吸附还原量大于咸阳段沙质土。不同黏粒含量的沉积物,其单一浸提剂的提取铬的效果存在差异性,渭南段黏粒含量较高沉积物中重金属Cr的提取率高低顺序CaCl_2>DTPA>HCl,而咸阳段黏粒含量较低沉积物的为HCl>CaCl_2>DTPA,且咸阳段黏粒含量较低沉积物中重金属Cr比渭南段黏粒含量较低的更容易释放到水环境中。3)在高铬水不断更新条件下,使得微生物为适应新环境其数量和种群变化主要经历四个时期:初步适应期,微生物数量较少菌种较杂;快速增长期,微生物数量持续增高杂菌较多;竞争生长期,微生物数量逐渐降低,杂菌较少;稳定期,微生物数量稳定均为耐高Cr菌种(蜡样芽孢杆菌、蕈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假蕈状芽孢杆菌)。而渭南段黏粒和有机质含量较高的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菌落和种群数明显高于咸阳段的沙土质。4)耗氧和厌氧条件下渭南段和咸阳段不同黏粒含量沉积物-水界面Cr~(6+)的含量均随水体更新率变化先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而Cr~(3+)的含量随水体更新率变化先快速增长,后仍持续增长,但其增长速度较之前缓慢;厌氧条件下Cr~(6+)和Cr~(3+)的整体含量高于耗氧条件下的,渭南段Cr~(6+)和Cr~(3+)的含量整体低于咸阳段的。这主要是渭南段沉积物黏粒和有机质含量高微生物作用导致的,咸阳段沉积物黏粒和有机质含量较低,铬的价态变化易受耗氧厌氧环境条件变化影响。渭南段黏粒土沉积物铬的释放强度小于咸阳段沙质土沉积物。5)在水动力作用下,不同黏粒含量沉积物表层中铬残渣态所占比例大于95%,铬的生物有效态中有机结合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呈递增趋势;在耗氧厌氧条件下渭南段和咸阳段沉积物生物有效态表现为:耗氧渭南段>厌氧咸阳段>耗氧咸阳段>厌氧渭南段;与原沉积物铬赋存形态相比,铬的赋存形态向Fe-Mn氧化物结合态转化,该形态较易释放到水环境中。6)渭南段黏粒土质沉积物-水界面铬的迁移转化机理由微生物和物理化学共同作用影响,蜡样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释放还原性酶将六价铬转化成叁价铬形成Cr(OH)_3,同时物理化学作用主要是还原性离子将六价铬还原成叁价铬,最终叁价铬沉淀一部分自然沉降到沉积物表层,一部分与微生物吸附络合形成菌胶团悬浮在水体中,从而减少水体中铬含量。而咸阳段黏粒含量较小的沉积物-水界面铬的迁移转化主要受物理化学作用影响,还原性离子将六价铬转化成叁价铬,并形成絮状沉淀被有机物络合吸附形成胶状聚集体悬浮在水体中。(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5-09)
界面作用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深入研究电缆附件绝缘材料在电、热和机械等多种应力耦合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以110 kV预制式电缆中间接头用叁元乙丙橡胶为研究对象,搭建了模拟电缆附件绝缘界面应力作用状况的多应力耦合试验装置。对交联聚乙烯-乙丙橡胶界面中的橡胶试样施加不同的机械拉伸和电应力,应力作用不同时间后,采用显微观察、机械性能测量、体积电阻率及交联度测试、衰减全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手段对试样进行了观察及测试。研究结果显示,乙丙橡胶表面分子中的部分原有基团在电应力作用下被破坏并氧化,生成—OH、C=O等氧化基团,机械拉伸应力对上述反应具有一定的协同促进作用,而机械性能、体积电阻率和交联度等反映材料体积特性的参数变化幅度不大。这表明,上述多应力耦合作用对乙丙橡胶的破坏主要停留在表面,并未深入体积内部,原因可能是乙丙橡胶材料中的大量添加物和填料暴露在表面后,阻挡了放电粒子和活性基团对试样内部的进一步破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作用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思冕,韩卫忠.金属材料界面与辐照缺陷的交互作用机理[J].物理学报.2019
[2].刘英,汪行,陈嘉威.界面多应力作用下乙丙橡胶的特性变化及破坏机理[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3].文豪.小球藻浮珠浮选采收技术及相界面间物理化学作用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9
[4].任强,王振宇,孙玉海.二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界面的作用机理[J].石油炼制与化工.2018
[5].时洋,李绍武,张华勤,陈汉宝,周然.波流作用下围油栏油水界面失稳机理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8
[6].何亚群,王婕,魏华,谢卫宁,王帅.基于分子结构模型的褐煤与浮选药剂界面作用机理研究[J].选煤技术.2018
[7].焦卫卫.碳纤维/乙烯基酯树脂界面设计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8].崔寒.新型界面剂作用下新老混凝土粘结影响因素及机理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8
[9].冯传馨.木塑复合材料界面作用机理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10].童秀娟.微生物对渭河河床沉积物—水界面Cr迁移转化的作用机理[D].长安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