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人工接种论文-王惠哲,邓强,张有为,李淑菊,杨瑞环

苗期人工接种论文-王惠哲,邓强,张有为,李淑菊,杨瑞环

导读:本文包含了苗期人工接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瓜,黑星病,SSR鉴定,抗病性

苗期人工接种论文文献综述

王惠哲,邓强,张有为,李淑菊,杨瑞环[1](2019)在《SSR标记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黄瓜抗黑星病种质资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抗黑星病黄瓜种质,为分子设计育种提供抗源,利用与黄瓜抗黑星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CSWCTT02D对102份黄瓜种质资源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黄瓜种质间抗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存在遗传变异性,明确了102份种质抗黑星病基因的标记基因型,3份种质存在抗病标记(2.94%),1份种质为杂合型(0.98%),98份种质不存在抗病标记(96.08%);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有高度抗病种质4份(3.92%),高度感病种质98份(96.08%)。SSR分子检测结果与苗期人工接种基本一致,有2份材料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不符。‘南9436’(华南型)接种为感病,标记为抗病;‘K92’(华南型)接种为抗病,标记为感病,符合率达98.04%。抗病材料选择应以人工接种结果为依据,因此初步鉴定出4份抗黑星病种质,分别为日本类型‘Q6’和‘NINIA’、华南型‘南9427’和‘K92’,病情指数均为0。该研究为华北型黄瓜抗黑星病品种的遗传改良奠定了技术与种质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3期)

胡建坤,黄蓉,方荣,石博,周坤华[2](2017)在《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高效、准确的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对灌根法、伤根灌根法、剪根蘸根法等接种方法及菌株致病力、菌液浓度、菌液量等因素对接种技术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用于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且鉴定结果趋于一致。灌根法发病较慢,伤根灌根法人为造成的实验误差较大,剪根蘸根法效率更高,结果更准确。不同方法接种后适宜调查时间不同,灌根法为接种后45 d,剪根醮根法与伤根灌根法为接种后30 d。研究表明,菌株致病力强弱是影响抗性鉴定结果的关键要素。在此试验范围内菌液浓度、菌液用量的不同可影响茄子黄萎病发展快慢,但不影响最终抗性鉴定结果,推荐接种菌液浓度1×107个/m L,菌液量10 m L/穴。(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吴丽艳,郭志祥,曾莉,鲍锐,黎志彬[3](2017)在《云南野生茄资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萎病是目前茄子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广泛收集、鉴定、筛选抗性资源,尤其是从野生近缘种中发掘抗性基因并培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茄子黄萎病危害的优选途径。云南省拥有丰富的野生茄子资源但尚未有效利用。本研究针对云南省茄子主产区收集到的3种黄萎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和真菌18S r DNA/ITS鉴定,均属于大丽轮枝菌,并通过致病力鉴定,筛选出一株强致病力菌株(QZ-S);应用菌株QZ-S,通过苗期人工接种的方法对45份云南野生茄子资源开展黄萎病抗性鉴定,最终筛选出2份高抗材料(蒜芥茄和喀西茄)、2份抗病材料(水茄和多裂水茄)、6份中抗材料(1份刺天茄和5份红茄);此外,还筛选到了1份黄萎病高感材料239-3-2。本研究筛选出的材料可应用于茄子黄萎病抗病育种,为茄子及其他作物黄萎病抗病育种提供抗源。(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房舒,王春梅,关巍,刘志恒,蔡春[4](2009)在《水稻苗期纹枯病菌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采用4种人工接种方法对水稻苗期进行接种试验,统计各接种方法的发病时间和严重度,并且评价了各自优缺点。结果认为:菌碟套入法是比较理想的人工方法,其特点是能够快速发病,操作较为简便,病情指数均一,病情调查方便;其次是玉米沙接种法、牙签接种法,菌核悬浮液接种法较差。(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沈奕,高智谋,杜雷,王革[5](2009)在《烟草赤星病菌苗期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红大和K326为供试烟草品种,以烟草赤星病菌强致病力菌株GY-31为供试菌株,采用菌丝块接种、孢子喷雾接种、孢子液棉球接种、孢子悬滴接种和菌丝悬滴接种等5种方法接种烟草7叶期幼苗,结果表明,孢子液棉球接种和菌丝块接种在2个烟草品种上都能引致发病,而且重复性好,适用于烟草赤星病苗期接种;孢子喷雾接种和孢子悬滴接种成功率低,菌丝悬滴接种在红大上引致叶片枯萎,在K326上未引起发病,重复性差,均不适合于烟草赤星病苗期接种。进一步研究孢子悬浮液浓度和湿度对孢子液棉球接种法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供试孢子悬浮液浓度范围内,接种所致病叶率随着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悬浮液浓度低于104个.mL-1,接种所致病叶率低于35%;悬浮液浓度为105~107个.mL-1,接种所致病叶率为70%~92%;接种后保湿能显着提高接种所致病叶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罗婷,张显,魏永新[6](2009)在《西瓜不同品种苗期人工接种炭疽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西瓜苗期炭疽病抗性与叶片组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关系。【方法】以抗性不同的西瓜品种西农八号、M08(抗病品种)和红小玉、玲珑王(感病品种)为材料,在苗期用1×106mL-1炭疽病菌孢子悬浮液接种,于接种当天(接种前)及接种后第2,4,6,8天,对西瓜叶片中与抗性有关的POD、PPO活性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西瓜炭疽病抗性与叶片组织中POD、PPO活性以及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密切相关。接种炭疽病菌后,各品种西瓜叶片组织中POD和PPO活性都显着提高,抗病品种POD和PPO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正相关;接种后各西瓜品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但感病品种峰值出现时间较抗病品种早。【结论】不同抗性西瓜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与POD、PPO活性及叶绿素含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2期)

芦燕,张鲁刚[7](2008)在《陕西省大白菜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大白菜抗黑腐病的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提供技术保障,以陕西省大白菜主产区致病力强的黑腐病病菌株YL-17做菌源,以4个不同抗病性的大白菜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苗龄、接种浓度和发病温度对抗病性鉴定的影响,建立了优化的大白菜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即接种方法采用喷雾法,接种菌量为1.0×108pfu/mL,接种时期为4~5叶期,发病温度控制26℃。该方法鉴定结果准确可靠,能客观反映不同大白菜品种的抗病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曾红霞,孙玉宏,陈伟,张利红,杜念华[8](2008)在《西瓜新组合苗期对枯萎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0个西瓜新品种(组合)K1-K10及2个对照品种(Crimson Sweet和西农8号)进行了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K1和K2属高抗组合,K3,K4,K8和西农8号属中抗组合,K5,K9和K10属轻抗组合,K6,K7和Crimson Sweet属感病组合(品种)。(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08年08期)

李淑菊[9](1999)在《黄瓜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技术是在实施国家“八五”、“九五” 国家攻关计划过程中,针对抗病品种选育及抗源材料筛选的需要而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完善原有黄瓜主要病害的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1999年06期)

张慧[10](1999)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苗期人工接种细菌计数方法研究—混浊度计数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苗期人工接种时,必须先测定接种物浓度,而细菌太小,计数方面就比较困难。用计数计计数法计数时,需稀释染色;平板菌落计数法时间又太长。而用混浊度计数法,在作抗源筛选时,只要提前将其标定一下,便可长期使用,不受时间和其它因素的限制。因此不失为一(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1999年06期)

苗期人工接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建立高效、准确的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技术,对灌根法、伤根灌根法、剪根蘸根法等接种方法及菌株致病力、菌液浓度、菌液量等因素对接种技术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索。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用于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且鉴定结果趋于一致。灌根法发病较慢,伤根灌根法人为造成的实验误差较大,剪根蘸根法效率更高,结果更准确。不同方法接种后适宜调查时间不同,灌根法为接种后45 d,剪根醮根法与伤根灌根法为接种后30 d。研究表明,菌株致病力强弱是影响抗性鉴定结果的关键要素。在此试验范围内菌液浓度、菌液用量的不同可影响茄子黄萎病发展快慢,但不影响最终抗性鉴定结果,推荐接种菌液浓度1×107个/m L,菌液量10 m L/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苗期人工接种论文参考文献

[1].王惠哲,邓强,张有为,李淑菊,杨瑞环.SSR标记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黄瓜抗黑星病种质资源[J].中国瓜菜.2019

[2].胡建坤,黄蓉,方荣,石博,周坤华.茄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

[3].吴丽艳,郭志祥,曾莉,鲍锐,黎志彬.云南野生茄资源黄萎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7

[4].房舒,王春梅,关巍,刘志恒,蔡春.水稻苗期纹枯病菌人工接种方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9

[5].沈奕,高智谋,杜雷,王革.烟草赤星病菌苗期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

[6].罗婷,张显,魏永新.西瓜不同品种苗期人工接种炭疽病菌后的生理生化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芦燕,张鲁刚.陕西省大白菜黑腐病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方法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

[8].曾红霞,孙玉宏,陈伟,张利红,杜念华.西瓜新组合苗期对枯萎病抗性人工接种鉴定的初步研究[J].长江蔬菜.2008

[9].李淑菊.黄瓜苗期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技术[J].天津科技.1999

[10].张慧.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苗期人工接种细菌计数方法研究—混浊度计数法[J].北方园艺.1999

标签:;  ;  ;  ;  

苗期人工接种论文-王惠哲,邓强,张有为,李淑菊,杨瑞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