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秒激光与铝纳米结构及其介质环境作用机理研究

飞秒激光与铝纳米结构及其介质环境作用机理研究

论文摘要

本论文对不同形态铝纳米结构及Al/SiO2芯/壳纳米结构介导下的飞秒激光诱导沉积基底和介质环境光学击穿机理进行了研究。飞秒激光诱导光学击穿物理场模型涉及:用于描述纳米粒子近场增强的电磁场(EM)模型,用于描述纳米粒子电子、晶格温度的双温模型(TTM),用于描述介质环境(基底、周围介质)电子密度变化的等离子体(PLASMA)模型,以及用于描述纳米粒子向周围介质传热和介质等离子体吸热的传热(HT)模型。本研究实现了上述四个物理场模型的全耦合计算。对不同环境(真空、水、空气水膜)中,不同形态铝纳米结构、Al/SiO2芯/壳纳米结构介导下的近场增强,激光击穿阈值,电子、晶格温度,介质电子密度变化,介质传热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计算了真空环境中,单体、二聚体、三聚体和纳米棒等铝纳米结构的近场增强,飞秒激光对沉积基底的电离击穿阈值,基底电子密度的变化过程,以及在基底击穿过程中,铝纳米粒子、纳米棒的电子与晶格温度的变化。相同纳米粒子直径下的单体、二聚体、三聚体的近场增强能力逐渐增强。与二聚体、三聚体相比,同长径比铝纳米棒的近场增强能力有所下降。对同一形态纳米粒子而言,消光截面与最大电场增强均在同一谐振波长处达到峰值。对于不同沉积基底而言,近场增强的位置和效果也有所不同,铝基底对近场增强效果有明显的提升。真空环境中,本研究中所有形式的铝纳米粒子、纳米棒在各自激光击穿阈值下的晶格温度均低于熔点(933K),但聚合态铝纳米粒子(二聚体、三聚体)因其较强近场增强能力,在介导沉积基底击穿应用中更具优势。(2)计算了水中不同形式Al/SiO2芯/壳纳米粒子及纳米棒介导下,飞秒激光对水的击穿过程,求解出不同形式Al/SiO2芯/壳纳米粒子及纳米棒的近场增强及其消光截面,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达饱和密度时的激光能量阈值,及在此能量阈值下的晶格温度,水域电子密度变化过程,介质环境温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Al/SiO2芯/壳纳米粒子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的近场增强能力逐渐提高。在一个激光脉冲作用周期(4tp)内,等离子体一旦生成(2tp时间内),便急剧吸收激光能量,纳米粒子邻域等离子体温度速度升高。与单体、纳米棒不同,在各自激光能量阈值下,二聚体和三聚体的晶格温度低于熔点。(3)计算了空气环境中水膜包覆下,不同形式Al/SiO2芯/壳纳米粒子、纳米棒介导下,飞秒激光对包覆水膜及SiO2基底的电离击穿,求解出纳米粒子近场增强,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达饱和密度时的激光能量阈值,铝纳米粒子、纳米棒晶格温度变化。得出下列结论:相同直径、水膜厚度的铝纳米粒子三聚体的近场增强能力高于二聚体。对于相同直径下的二聚体、三聚体而言,当水膜厚度在1050 nm范围变化时,其近场增强能力随水膜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与纳米棒不同,二聚体、三聚体的铝芯晶格温度低于熔点。与全水域中Al/SiO2芯/壳纳米结构相比,空气环境中纳米水膜覆盖下的Al/SiO2芯/壳纳米结构近场增强能力有所增强,说明局部介质环境的改变直接影响纳米结构近场增强效果。(4)在热致烧蚀模型研究中,建立了随温度变化的动态反射率R、吸收系数α的飞秒激光热致烧蚀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电子温度的迅速升高,R和α快速降低。与使用室温下常数R和α计算相比,使用随温度变化的动态R和α计算,材料表面可获得更大的沉积能量,更高的电子、晶格温度,产生更大的烧蚀深度,与高功率,长波长(λ>600 nm)飞秒激光烧蚀的实验结果更为接近。同时,利用弹性力热平衡方程和双曲双温模型,计算了铝基底中热电子爆炸力,并利用固体力学模拟了激波(冲击波)在基底中的传播过程。随着激波向基底的不断传播,基底产生随时间变化的位移和应力振荡。研究结果表明,在铝纳米结构及Al/SiO2芯/壳纳米结构介导下,通过纳米粒子组装(二聚体、三聚体),改变纳米结构形态,或改变纳米结构局部介质环境,进而提高纳米结构近场增强能力,可有效降低介质环境击穿所需的飞秒激光能量阈值。不论是在上述哪种环境中,在相应激光击穿阈值下,二聚体、三聚体形式的铝纳米粒子及Al/SiO2芯/壳结构纳米粒子的晶格温度均低于熔点,这说明聚合态铝纳米粒子在介导沉积基底、环境介质击穿中,更利于维持粒子形貌,减少损耗,在介导飞秒激光诱导光学击穿中更具优势。本论文研究工作可预测飞秒激光击穿阈值,纳米粒子晶格温度,激光诱导光学击穿发生时间等,在飞秒激光诱导纳米粒子沉积基底表面纳米孔成型,飞秒激光诱导水中空化,飞秒激光生物医学应用等前沿领域中有重要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纳米粒子介导飞秒激光光学击穿机理
  •   1.3 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     1.3.1 激光诱导光学击穿(LIOB)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     1.3.2 热致烧蚀模型研究现状
  •     1.3.3 纳米粒子光学特性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 课题来源与论文结构
  •     1.5.1 课题来源
  •     1.5.2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飞秒激光诱导光学击穿理论模型及其耦合计算方法
  •   2.1 电磁场模型(EM)
  •     2.1.1 铝纳米粒子介电函数
  •     2.1.2 邻域环境介质介电函数
  •   2.2 双温模型(TTM)
  •   2.3 等离子体模型(PLASMA)
  •     2.3.1 等离子体速率方程
  •     2.3.2 光致电离
  •     2.3.3 雪崩电离
  •     2.3.4 光热发射
  •   2.4 传热模型(HT)
  •   2.5 多物理场耦合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真空中铝纳米结构介导沉积基底击穿
  •   3.1 铝纳米粒子近场增强
  •     3.1.1 纳米粒子形态对近场增强的影响
  •     3.1.2 不同基底对近场增强的影响
  •   3.2 铝纳米粒子介导铝基底击穿
  •     3.2.1 激光阈值及基底电子密度变化过程
  •     3.2.2 铝纳米粒子电子和晶格温度
  •   3.3 铝纳米棒近场增强及介导铝基底击穿
  •     3.3.1 铝纳米棒近场增强
  •     3.3.2 激光阈值及基底电子密度变化过程
  •     3.3.3 铝纳米棒电子和晶格温度
  •   3.4 本章小结
  • 2 芯/壳纳米结构介导水击穿'>第四章 水中Al/SiO2芯/壳纳米结构介导水击穿
  • 2 芯/壳纳米粒子近场增强'>  4.1 Al/SiO2芯/壳纳米粒子近场增强
  • 2壳厚对近场增强的影响'>    4.1.1 铝芯直径及SiO2壳厚对近场增强的影响
  • 2基底近场增强及其消光截面'>    4.1.2 沉积于SiO2基底近场增强及其消光截面
  • 2 芯/壳纳米粒子介导击穿'>  4.2 Al/SiO2芯/壳纳米粒子介导击穿
  •     4.2.1 激光阈值及水域电子密度变化过程
  • 2 芯/壳纳米粒子铝芯晶格温度及水域等离子体温度'>    4.2.2 Al/SiO2芯/壳纳米粒子铝芯晶格温度及水域等离子体温度
  • 2 芯/壳纳米棒近场增强及介导击穿'>  4.3 Al/SiO2芯/壳纳米棒近场增强及介导击穿
  • 2 芯/壳纳米棒水中近场增强'>    4.3.1 Al/SiO2芯/壳纳米棒水中近场增强
  •     4.3.2 激光阈值及水域电子密度变化过程
  • 2 芯/壳纳米棒铝芯晶格温度及水域等离子体温度'>    4.3.3 Al/SiO2芯/壳纳米棒铝芯晶格温度及水域等离子体温度
  • 2 芯/壳纳米粒子及纳米棒对比'>  4.4 不同形态Al/SiO2芯/壳纳米粒子及纳米棒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2 芯/壳纳米结构介导击穿'>第五章 空气中水膜包覆下Al/SiO2芯/壳纳米结构介导击穿
  • 2 芯/壳纳米粒子二聚体和三聚体'>  5.1 Al/SiO2芯/壳纳米粒子二聚体和三聚体
  •     5.1.1 几何模型
  • 2基底上二聚体和三聚体的近场增强'>    5.1.2 SiO2基底上二聚体和三聚体的近场增强
  •     5.1.3 激光阈值及纳米粒子晶格温度
  • 2芯/壳纳米棒'>  5.2 Al/SiO2芯/壳纳米棒
  •     5.2.1 几何模型
  • 2基底上铝纳米棒近场增强'>    5.2.2 SiO2基底上铝纳米棒近场增强
  •     5.2.3 激光阈值及纳米棒晶格温度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真空中飞秒激光热致烧蚀与激波传播模型
  •   6.1 飞秒激光对铝纳米粒子的热致烧蚀模型
  •     6.1.1 介电函数模型
  •     6.1.2 有限元模型
  •     6.1.3 双温模型(TTM)
  •     6.1.4 耦合计算方法
  •     6.1.5 计算结果
  •     6.1.6 理论模型可靠性验证
  •     6.1.7 与EM-TTM耦合计算结果对比
  •   6.2 激波在基底中的传播
  •     6.2.1 热电子爆炸力
  •     6.2.2 计算模型及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th与最大有效相对电场增强关系'>    7.1.1 激光阈值Jth与最大有效相对电场增强关系
  • th与消光截面关系'>    7.1.2 激光阈值Jth与消光截面关系
  • th与纳米结构体积关系'>    7.1.3 激光阈值Jth与纳米结构体积关系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博士论文

    作者: 林卿

    导师: 任乃飞

    关键词: 飞秒激光,铝纳米结构,激光诱导光学击穿,近场增强,激光烧蚀机理

    来源: 江苏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信息科技

    专业: 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无线电电子学

    单位: 江苏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航空,新型能源关键结构,器件激光制造及性能控制(2011CB013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快激光对金属材料烧蚀的超快动力学及超快结晶过程的机理研究(11504144)

    分类号: TN249;TB383.1;O614.31

    总页数: 116

    文件大小: 6484K

    下载量: 67

    相关论文文献

    • [1].飞秒激光应用前沿[J]. 国际学术动态 2010(02)
    • [2].飞秒激光直写铜微电极研究[J]. 中国激光 2019(10)
    • [3].宁夏全飞秒激光高峰论坛暨宁夏眼视光系列论坛启动仪式圆满落幕[J]. 宁夏医学杂志 2018(05)
    • [4].飞秒激光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J].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8(13)
    • [5].飞秒激光背部湿刻石英玻璃微通道的研究[J]. 激光技术 2017(02)
    • [6].基于飞秒激光时空聚焦技术的三维微纳加工[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04)
    • [7].飞秒激光改变聚苯乙烯的润湿性[J]. 光电工程 2017(04)
    • [8].飞秒激光加工蓝宝石超衍射纳米结构[J]. 物理学报 2017(14)
    • [9].微信平台在全飞秒激光近视手术患者术后随访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10)
    • [10].飞秒激光改性硅材料的物理机理及其性质研究[J]. 科学家 2016(16)
    • [11].材料微加工中飞秒激光的应用分析[J]. 知音励志 2017(05)
    • [12].飞秒激光手术新进展[J]. 人人健康 2017(12)
    • [13].观察夏天无滴眼液治疗鹰视FS200飞秒激光术后视疲劳的临床效果[J]. 饮食科学 2017(06)
    • [14].飞秒激光直写制备蛋白质功能化器件[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3(08)
    • [15].飞秒激光LASIK术的围术期护理[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17)
    • [16].飞秒激光[J].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物理) 2012(Z6)
    • [17].飞秒激光[J]. 初中生世界(初二物理版) 2009(Z6)
    • [18].10TW装置飞秒激光传输与布局的设计[J].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11(00)
    • [19].惊人的飞秒激光[J]. 科学中国人 2008(03)
    • [20].平顶飞秒激光经圆锥透镜在熔融石英中成丝及超连续辐射[J]. 物理学报 2020(04)
    • [21].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在多种材料加工领域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20(09)
    • [22].飞秒激光仿生制备极端浸润性表面[J]. 科学通报 2019(12)
    • [23].我国飞秒激光临床研究主题的可视化分析[J]. 甘肃医药 2019(02)
    • [24].飞秒激光过饱和掺杂硅材料的研究及发展[J]. 光电工程 2017(12)
    • [25].飞秒激光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2018(02)
    • [26].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16例护理配合与体会[J]. 中国乡村医药 2018(11)
    • [27].全飞秒激光连续撕镜法[J].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8(05)
    • [28].空气中相位板调制下的飞秒激光成丝过程[J].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 2017(01)
    • [29].飞秒激光成丝制备毫米级深孔[J]. 中国激光 2017(04)
    • [30].飞秒激光频率梳精密测距技术综述[J]. 仪器仪表学报 2017(08)

    标签:;  ;  ;  ;  ;  

    飞秒激光与铝纳米结构及其介质环境作用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