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生长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时空特征
气候生长期论文文献综述
王天强[1](2018)在《1960-2016年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生产是一个对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依赖程度很强的过程,气候资源变化必然对其产生重大影响。热量资源是农业生产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积温、起止日期和持续日数又是衡量热量资源多寡和可利用程度的指标。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必然会引起与农作物生长期密切相关的热量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目前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中国北方作为不同气候区的过渡带、敏感区,又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其气候变化常常会对农作物生长期造成甚大影响。因此,本文基于中国北方喜凉作物分布区所在的137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法、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二元线性回归模型、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止日、日数及生长期间有效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近57年来,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具有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后、日数延长、生长期间有效积温增加的变化趋势,其倾向率分别为-1.389d/10a、1.223d/10a、2.612d/10a、75.346℃/10a。且20世纪70年代,华北地区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始日提前、终止日推后、日数延长、生长期间有效积温增加的变化趋势最明显。而20世纪90年代,东北地区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始日推后、终止日提前、日数缩短、生长期间有效积温增加的变化趋势最显着。(2)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止日、日数及生长期间有效积温的空间差异十分显着,但四者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均呈现出由南向北起始日推后、终止日提前、日数缩短、生长期间有效积温减少的变化特征。其中,华北地区生长期起始日提前趋势最明显,而生长期终止日推后趋势、日数延长趋势和生长期间有效积温增加趋势最大都在西北地区。(3)Mann-Kendall突变分析表明: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止日、日数及生长期间有效积温分别在1993年、1989年、1993年、1995年发生突变。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止日、日数及生长期间有效积温均存在11a左右中尺度与2a的短尺度优势周期,与大气环流2~4a周期及太阳活动11a周期较吻合;此外,4a、5a、6a、8a的短周期,与厄尔尼诺2~7a的周期基本一致。(4)影响因素分析表明:3月平均气温、海拔高度和纬度是影响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的主要驱动因子;但生长期日数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要比起始日和终止日更加明显;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起止日、日数及生长期间有效积温主要受北极涛动、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亚洲区极涡强度指数、东亚大槽强度和西风指数的影响,与上述Morlet小波分析得出的周期结果相一致。(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王春娟,床晨阁[2](2015)在《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关中西部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记录。结果表明,在近50年中,宝鸡市日平均气温≥0℃和≥10℃的气候生长期显着增加,1981—2010年是气候生长期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时期,2007年是近50年气候生长期最长的年份。渭河川道区气候生长期最长,塬区及千河河谷一带增长趋势最明显,北部山区比南部山区气候生长期长。近50年,关中西部气候生长期显着增加,总农事季节延长,作物生长发育空间扩展,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农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余忠水,唐叔乙,云丹尼玛[3](2015)在《1971-201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1-201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拉萨、日喀则、泽当和江孜4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各界限温度气候生长期以5~8 d·(10a)-1的速率增加,其中≥0℃和≥10℃界限温度的气候生长期都增加了30天左右,≥5℃气候生长期增加了20天左右;以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来判断,该地区冬半年时间在缩短,夏半年时间在延长。(2)该地区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的初日提前、终日推后,持续天数和活动积温增加趋势显着;≥10℃界限温度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趋势显着,分别以19 mm·(10a)-1和1.5 d·(10a)-1的速率增加,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表明该地区稳定通过10℃界限温度的水热条件显着地向暖湿变化。(3)各界限温度的终日年际变化相对较稳定,其他要素年际变化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年代际变化上,≥10℃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持续天数以及各界限温度的活动积温保持台阶式变化,其他要素呈波动变化,最小值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4)≥10℃界限温度的终日、持续天数和活动积温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突变现象,表明≥10℃界限温度的终日显着推后趋势对夏半年的延长贡献最大。(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5年02期)
张立波,魏丽华,沈国强[4](2013)在《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55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近50年中国≥0℃和≥10℃气候生长期的趋势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对近20年(1991-2010年)与前30年(1961-199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0℃和≥10℃初终日期及气候生长期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0℃和≥10℃气候生长期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增幅最大的区域分别位于华北和青藏高原;全国及位于110°E以东地区≥0℃和≥10℃气候生长期比较明显的转折主要出现在1990年前后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110°E以西地区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前30年比较,近20年来≥0℃和≥10℃气候生长期普遍增加,其是受初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初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立波[5](2011)在《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55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近50年中国稳定通过0℃、3℃、5℃和10℃气候生长期的趋势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对近20年与前3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稳定通过各界限温度初终日期及气候生长期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稳定通过0℃、3℃、5℃和10℃气候生长期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比较明显的转折主要出现在1990年前后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前30年比较,近20年来稳定通过0℃、3℃、5℃和10℃气候生长期普遍增加,增幅最大的区域分别位于华北、华东、华东和青藏高原,气候生长期普遍增加是受初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而初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本文来源于《第八届长叁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期刊2011-11-30)
张雷,刘江[6](2011)在《近50年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东北地区70个气象观测站点1960~2010年逐日的地面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近50年的农业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叁省平均年气候生长期随着纬度的增加依次减少,分别为221.80、197.75、182.19 d;辽宁、吉林、黑龙江叁省的气候生长期都出现了增长的趋势,每10 a变化趋势为2.06、2.482、.74 d,其中黑龙江省生长期增加得最明显,辽宁省增加得最慢;从空间分布上,黑龙江小兴安岭西北部、松嫩平原东部和辽宁西部地区气候生长期增加得最明显,辽宁东部沿海地区、吉林东南部生长期的变化比较缓慢。生长期的延长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所造成的,这种影响在我国东北较高纬度的地区表现得更明显。(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程惠艳,马荣田,周雅清,郭继奋,马宁[7](2009)在《晋中地区近45年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山西中部地区11个站点1961—2005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记录、无霜冻期记录、≥0℃、≥10℃的积温,讨论分析了山西中部地区45年来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45年中,气候生长期平均增加了3.3天,无霜期90年代较历年平均偏多了3.1天,≥0℃的积温,90年代较历年平均增加了207.3℃,≥10℃的积温,90年代较历年平均增加了148.8℃,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长较明显的时期,气候生长期呈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9-10-14)
李元华[8](2008)在《河北省近4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京、津、冀区域内1961-2000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记录,分析研究了河北省1961-200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40a中,气候生长期在全省范围平均增加了15.0d,冀北高原区5.4d,燕山丘陵区5.9d,冀东平原区21.3d,太行山区12.6d,山前平原区22.9d,全省及各区域生长期的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长最明显的时期。对气候生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山前平原区、冀东平原区是气候生长期增长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刘学锋,李元华,秦莉[9](2007)在《近40年河北省气候生长期的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京、津、冀区域内1961-2000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记录,分析研究了河北省 1961-200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40a 中,气候生长期在全省范围平均增加了15.0d, 冀北高原区5.4d,燕山丘陵区5.9d,冀东平原区21.3d,太行山区12.6d,山前平原区22.9d,全省及各区域生长期的变化均呈增加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长最明显的时期。对气候生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山前平原区、冀东平原区是气候生长期增长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本文来源于《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7-10-01)
李元华,刘学锋,秦莉,谷永利[10](2006)在《河北省近4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京、津、冀区域内1961-2000年70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记录,分析研究了河北省1961-200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40a中,气候生长期在全省范围平均增加了15.0d,冀北高原区5.4d,燕山丘陵区5.9d,冀东平原区21.3d,太行山区12.6d,山前平原区22.9d,全省及各区域生长期的变化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长最明显的时期。对气候生长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山前平原区、冀东平原区是气候生长期增长趋势最明显的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6-09-01)
气候生长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关中西部气候生长期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宝鸡市11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记录。结果表明,在近50年中,宝鸡市日平均气温≥0℃和≥10℃的气候生长期显着增加,1981—2010年是气候生长期增加趋势最明显的时期,2007年是近50年气候生长期最长的年份。渭河川道区气候生长期最长,塬区及千河河谷一带增长趋势最明显,北部山区比南部山区气候生长期长。近50年,关中西部气候生长期显着增加,总农事季节延长,作物生长发育空间扩展,利于作物产量的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生长期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天强.1960-2016年中国北方喜凉作物气候生长期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西北师范大学.2018
[2].王春娟,床晨阁.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特征[J].农学学报.2015
[3].余忠水,唐叔乙,云丹尼玛.1971-2010年雅鲁藏布江中游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15
[4].张立波,魏丽华,沈国强.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J].科技通报.2013
[5].张立波.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C].第八届长叁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2011
[6].张雷,刘江.近50年东北地区气候生长期的变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
[7].程惠艳,马荣田,周雅清,郭继奋,马宁.晋中地区近45年气候生长期变化特征分析[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2009
[8].李元华.河北省近4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C].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2008
[9].刘学锋,李元华,秦莉.近40年河北省气候生长期的变化特征分析[C].2007农业环境科学峰会论文摘要集.2007
[10].李元华,刘学锋,秦莉,谷永利.河北省近4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C].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