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论文_阮清和

导读:本文包含了通俗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通俗,文学,中国,小说,京派,社会,经典。

通俗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阮清和[1](2019)在《影响力大PK通俗文学VS经典名着》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名着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任务形象,且以语言文字为工具,能形象地反应客观现实和艺术,并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文字作品能被广泛流传。但通俗文学拥有众多读者,适合大众水准,人人可读,能够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那么在当今时代,通俗文学和经典名着,哪种对人的影响更大呢?(本文来源于《青春期健康》期刊2019年21期)

石娟[2](2019)在《从流行到经典:媒介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中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时至今日,对于"文学经典"的界定,主流意见大致分为两类,朱国华先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一类为"本质主义经典化理论",一类为"建构主义经典化理论"。而"我们今天的文学经典,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经典化机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获得其特权位置的"。无论文学经典产生的历史语境如何变化,如下几方面都应该被视为一部文学经典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1)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2)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创性;(3)具有阐释的多义性。由于历史语境以及接受对象的不同,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经典存在根本差异:通俗文学经典是"雅俗共赏"的,纯文学经典则有许多"俗不能赏"。从文学(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9年10期)

林慧频[3](2019)在《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比较——从人物塑造方面谈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通俗文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从具体表现来说,它与传统小说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在文学发展与传统小说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步伐,经过合理创新与幻想得出的时代表现的产物,受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极力追捧。本文主要从人物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对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进行对比,分析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0期)

乔光辉,游思平[4](2019)在《万卷楼刊本《叁国志通俗演义》插图楹联的文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插图楹联作为明清时期常见的一种插图题赞形式,其大规模出现始自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金陵万卷楼刊行的《叁国志通俗演义》。万卷楼本插图楹联呈现出较强的情感倾向与道德评判色彩,可以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语-图"双重视域下,插图楹联不仅具有强烈的文本干涉功能,而且作为附载在小说插图上的"题画诗",也是对基于文本的插图图像的精确引导。以韵文形式出现的插图楹联,渊源于"论诗诗"的传统批评类型。落实到具体文本上,万卷楼刊本插图楹联在意象选择、技法运用与批评主旨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批评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5](2019)在《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2月,是由池州学院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科研以及通俗文学研究的相关人员组成的学术团体。中心以张恨水史料的搜集、整理为基础,通过对张恨水小说创作实践、现象的研究,探讨通俗小说创作理论以及小说创作与市场关系等规律,进而延展至中国现当代其他通俗文学作家的研究。中心成立五年来,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加强团队合作,项目带动研究。围绕研究方向,先后申报并完成了国家社科项目(本文来源于《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晓林,汤哲声[6](2019)在《市场需求与人文关怀的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起步于清末民初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重诗文轻小说的文学观念,将小说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尽管这一时期学者们对小说的性质和特点的看法并不统一,但这并不妨碍小说在中国社会中地位的大幅提升。现代通(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8-28)

汤哲声[7](2019)在《中国通俗文学:民国京派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持人语:这一期推出的"民国京派小说研究"中的文章在学界有点"冷"。一是文类"冷"。进入民国,北京成为新文学的发源地,也成为新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地区。然而就在新文学高声呐喊之地,还有一批连载于北京各类报刊上的京派小说也同样蓬勃地生长、红火地发展,构成了民国北京文学图像的另一景观。这批京派连载小说作家之多、数量之巨、读者之众远超新文学,然而,研究者们很少关注(本文来源于《苏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乐汶[8](2019)在《通俗文学生产、传播中的“倪匡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倪匡被誉为香江四大才子之一。他集着名作家、百万编剧、名嘴主持于一身,其作品流播于各种媒体之上,在中国的内地、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形成"倪匡现象"。本文尝试从香港媒体的生态特性、倪匡作品的特点及媒体的营销策略入手,分析"倪匡现象"出现的原因,揭示通俗文学市场运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以及香港大众文化的基本形态。(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9](2019)在《《探幽发微 开拓时空 重构史观——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论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史料整理、文本阐释再到史观重建从"不同寻常的拓荒"到"改变文学史格局"再到"空间拓展"2009年,以范伯群教授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将改变文学史的整体格局》为先声,《苏州教育学院学报》开设"中国通俗文学与大众文化"专栏。迄今恰满十年。十年间,栏目共发文200余篇,专题40余个,发表的文章涉及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既有宏观论述,也有微观的作家作品探讨及文献考证;既有历史追述,也有当下分析;既有文类批评,也(本文来源于《现代中文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赵益[10](2019)在《明清“乡村祭祀剧”与通俗文学的传化及宗教生活的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六世纪开始渐次兴盛的通俗文学,通过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建构、抟合和传化,在近世中国社会—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俗文学虽然是书写文本,但可以被融入各种表演艺术从而实现对广大庶民的传化。"乡村祭祀剧"即是这些表演艺术形式中的典型之一,作为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仪式部分,它承载着通俗文学的核心价值,实施着通俗文学深入传化的功能,并由此发挥了通俗文学对社会一般宗教生活的反向建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通俗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至今日,对于"文学经典"的界定,主流意见大致分为两类,朱国华先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一类为"本质主义经典化理论",一类为"建构主义经典化理论"。而"我们今天的文学经典,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经典化机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获得其特权位置的"。无论文学经典产生的历史语境如何变化,如下几方面都应该被视为一部文学经典得以确立的必要条件:(1)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2)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独创性;(3)具有阐释的多义性。由于历史语境以及接受对象的不同,通俗文学与纯文学经典存在根本差异:通俗文学经典是"雅俗共赏"的,纯文学经典则有许多"俗不能赏"。从文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通俗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阮清和.影响力大PK通俗文学VS经典名着[J].青春期健康.2019

[2].石娟.从流行到经典:媒介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中的功能[J].社会科学文摘.2019

[3].林慧频.网络通俗文学与传统小说比较——从人物塑造方面谈网络通俗文学对传统小说的继承与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9

[4].乔光辉,游思平.万卷楼刊本《叁国志通俗演义》插图楹联的文学批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通俗文学与张恨水研究中心[J].池州学院学报.2019

[6].杨晓林,汤哲声.市场需求与人文关怀的融合[N].文艺报.2019

[7].汤哲声.中国通俗文学:民国京派小说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8].陈乐汶.通俗文学生产、传播中的“倪匡现象”[J].上海文化.2019

[9]..《探幽发微开拓时空重构史观——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论集》[J].现代中文学刊.2019

[10].赵益.明清“乡村祭祀剧”与通俗文学的传化及宗教生活的展开[J].中国文学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纪念中国期刊出版业改革开放30周年改革开放...:1920年代初期上海通俗文学期刊...弗罗纳·拉依:《圆形世界》2001年纯文学...专文关于文学发展的几点思考周1949~2000年期刊出版记事1990(5)

标签:;  ;  ;  ;  ;  ;  ;  

通俗文学论文_阮清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