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南侨批业与天一信局的兴衰(论文文献综述)
刘伯孳[1](2019)在《探析捷兴信局和源兴信局的侨批经营及互相关系》文中指出侨批、银行汇票、银行电汇单和相关文献资料等说明了捷兴信局和源兴信局从1912年到1957年间的经营脉络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两个侨批局在马来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香港等地和闽南地区之间建立的网络经营关系,与华侨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业务关系。源兴信局在经营网络中拓展和完善自己的经营网络系统,以确立自身的市场地位。捷兴信局与华侨银行业务往来的汇票和电汇单,表明其业务能充分利用华侨银行的跨国网络调拨款项,通过调查发现两个经营者有同宗同地缘关系和经营网络的交叉也是业务开展的主因。捷兴、源兴信局在东南亚与闽南地区之间形成一个经营网络,这个经营网络触及闽南人在东南亚侨居地与闽南地区各主要侨乡。这个网络是建立在闽南方言群的基础上,而以地缘和血缘为主的社会资本为其经营网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
班国瑞,刘宏,康婉盈,董佳如[2](2019)在《侨批贸易及其在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对“跨国资本主义”的另一种阐释》文中研究说明侨批贸易是以侨批的汇寄为主要业务,是一种集商业贸易、金融货币、政治经济、交通运输、人文信息等为一体的多重性综合服务行业。有些研究认为侨批贸易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跨国资本主义"。这种观点认为侨批贸易依赖于对非个人化规则体系的信任,而非一种依靠文化或家族血缘关系的"‘华人资本主义’的一种独特形式",在这种体系中侨批商人通过有效的经济实践来实现跨国经营。本文针对这样一种观点,旨在寻找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另一种解释,这些世界主义的解释认为现代是一种多元的而非模式化的概念。族群和身份认同对海外华人的商业文化影响重大,成为华人企业家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的来源,这种影响在海外华人社会形成初期尤为明显。商业家族主义、社会
王晓靖[3](2017)在《挖掘侨批资源 保护侨批文物——从《闽南侨批大全》说起》文中研究指明《闽南侨批大全》编委会整合了闽南地区个人与公共收藏单位的侨批资源,编撰出版了这一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闽南侨批大全》资料全面详实、分类明晰,内容丰富。本文根据《闽南侨批大全》的相关内容,对侨批产生的缘起、侨批丰富的可研性及其重要价值做出阐述,并根据自己在博物馆工作的实践,对侨批文物征集和保护提出粗浅看法。
邓芳蕾,邓达宏[4](2017)在《从侨批视角解读传统家风的传承》文中研究表明侨批,是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福建侨批是福建侨乡移民运动的珍贵史料遗存。侨批中涵盖了中华诸多优秀家风文化,如何进一步挖掘侨批中的优秀家风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本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魏罗刚[5](2017)在《战后侨批业探析 ——以正诚信局为例(1945-1949)》文中研究指明与战前相比,战后侨批业呈现出许多新的特色。如,侨汇运转网络的变革、资金流转渠道的变化、竞争领域的变化、黑市交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等。所有的变革都与事关侨批的六大行为主体密切相关。这六大行为主体包括政府、银行、邮局、民信局、侨胞、侨眷。侨批业的正常运行基于六大主体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竞争、冲突与合作又不断形塑着侨批业。在这六大主体中,侨胞与侨眷作为侨批业的根源,一直是各方争夺的对象,其终极诉求便是希望侨胞在海外的辛劳所得能够安全便捷并以最小的损耗到达侨眷手中。作为最缺乏力量的群体,他们深受通货膨胀、侨批积压拖延之苦。银行与邮局在侨汇经营方面纠葛不多,但他们与民信局的关系均可谓纷繁复杂,既通过订立各种契约达成合作关系,又通过各种规章限制民信局以获取竞争优势。民信局作为侨汇经营群体中的弱者,通过自身高效快捷的服务,利用战后国内通货膨胀的机遇,建立起侨汇黑市网络,获得厚利。尽管侨汇黑市遭到政府、银行、邮局等多方围追堵截,依旧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最终成为主流。国民政府坚持内战,为尽可能多地获得外汇,在官方银行、邮局吸收侨汇侨汇成效不彰的局面下采取一系列措施吸收侨汇、遏止黑市,侨批业的竞争由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然而国民政府的利益却时常与银行、邮局产生冲突,甚至国民政府内部各部门也存在冲突,导致国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多得不到彻底贯彻落实,无法实现既定目标。以至于闽粤地方银行邮局甚至会对中央政策阳奉阴违,并加入到侨汇黑市网络之中。尽管战后侨批业竞争激烈、黑市问题严重,但是以正诚信局为代表的广大小型民信局其实能够长期稳定地与合作伙伴保持合作关系,并且其业务经营与侨汇黑市并无太大关系。
李岳川[6](2016)在《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侨批馆建筑文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侨批馆是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中极具特色的建筑类别,它产生于侨乡特有的金融行业——侨批业,较为直接地反映了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在建筑形态和空间分布上,闽南与潮汕侨批馆建筑文化一方面表现出多样性、依附性与层级性等共通特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地缘性与业缘性的发展趋向差异。
邓芳蕾,邓达宏[7](2016)在《讲好侨批故事 传播优秀文化》文中指出福建侨批是福建侨乡移民的珍贵史料遗存。侨批档案"申遗"后,就如何讲好侨批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打造福建特色文化品牌,打好福建"侨牌",凝聚福建华人华侨的向心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提出了七点建议。
李岳川[8](2015)在《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闽南与潮汕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着名的侨乡,二者气候相似、地缘相接、风俗相近,都具有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又皆以鲜明的商贸和海洋文化特色着称于世。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原移民入闽后,再持续南下迁徙,直至潮汕地区,可见两地文化同根同脉,都是汉民族在不断的南迁过程中,与当地住民长期融合的结果。同样出于对生存空间的开拓,地处沿海的闽南和潮汕地区很早就有人向南洋移民,并在近代达到高潮,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侨乡文化,而建筑文化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侨乡文化中较为直观的表现形式。然而两地侨乡建筑的产生虽具有较近似的历史渊源,却因为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走向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本文以跨学科综合研究为方法定位,以建筑史学为基础,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这种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侨乡建筑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互相之间的复杂多变关系,从而完善侨乡建筑的研究体系,深化建筑史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并为当代侨乡城乡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思路和启发。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表现出不同的社会组织变迁,这是导致两地建筑文化差异性发展的原动力。在闽南乡村,传统的宗族组织开始松弛,作为宗族组成单元的华侨家族和家庭的独立性增强,使民居建筑相应的呈现单体化演进的趋势,尤其是大量单体式洋楼的建造大为改变了乡村聚落的景观面貌。而潮汕乡村建筑大多呈现群体性的特征,这是由于潮汕华侨较为重视宗族内本房派的建设,其典型的“祠宅合一”的建筑群落形式是对古代潮州地区府第式建筑的调整,也是对新兴华侨家族结构特征的适应。侨乡化也使得大量人口迁往或停留于城市,促进了城市建筑文化的繁荣,由于社会构成等因素的不同,两地侨乡城市民居表现出享乐性与务实性的差异。与此同时,人口骤增使城市面临巨大的空间环境压力,成为城市改造的促因之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加强,又兼有华侨资金的支持,使得大规模城市改造得以实施,并以两地侨乡开埠城市为代表,表现出对原有城市空间结构重构和延续的差异。侨乡经济的驱动是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得以发展繁荣的物质基础。侨汇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促成侨批业这样具有鲜明侨乡特色的行业类型的产生,并伴随产生了侨批馆这一特殊的建筑类型,另一方面也使得侨乡发展成为消费型社会,建筑文化因此表现出娱乐性、商务性等特征。这些是侨汇之于建筑文化的间接作用。而在直接作用方面,房地产业是投资型侨汇的主要去向,而开埠城市则集中了两地侨乡绝大部分的房地产投资,与其近代城市建设相辅相成,并以骑楼建筑为典型代表。除了对气候的适应性和政府的推广外,骑楼下店上宅,灵活自由的开间布局也适应于“量少而分散”的华侨资本结构特点,因此得以作为闽南和潮汕侨乡房地产业的主要“商品”形式而大量生产,而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的不同则使两地建筑文化趋向于商业化与商品化的差异。在近代中外文化融合背景下,两地侨乡建筑发展也表现出审美文化的机制作用,并具体呈现于中外建筑文化的冲突、分化和整合现象中。根据接触程度的不同,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冲突主要表现出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差异,由此导致在冲突结果上,闽南侨乡从城市到乡村都广泛表现出以外廊样式为代表的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在潮汕侨乡,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大体局限于汕头等城镇,而对乡村的影响并不明显,城乡建筑文化表现出不平衡性。而在建筑文化分化中,两地华侨在建筑样式选择、公益性的建筑活动、居住和环境观念等方面表现出变革性与改良性的价值取向区别,在建筑文化整合中,闽南侨乡倾向于以外来建筑文化的价值观念和形式对旧的建筑体系进行改造,呈现外向性的文化性格特征;而在潮汕侨乡,各种外来建筑要素则被吸收为本土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丰富了本土建筑的表现形式,表现出内敛性的文化性格。
方卫东[9](2014)在《厦门文化信息网闽南侨批文化专题建设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闽南侨批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厦门文化信息网闽南侨批文化专题的更新和维护,阐述建立厦门文化信息网文化专题服务的内容和方法,并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王晓欧,苏燕梅,喻艮[10](2013)在《“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会议综述》文中指出为促进侨批文化价值的研究,福建省档案馆、福建省档案学会和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会议2012年12月11-1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日本、泰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大陆的70多位专家学者、档案工作人员以及民间收藏家,围绕侨批的文化价值、经营管理方式以及跨区域比较等内容进行发言讨论。在为期两天的讨论中,与会者对侨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形成了《"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二、闽南侨批业与天一信局的兴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南侨批业与天一信局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1)探析捷兴信局和源兴信局的侨批经营及互相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捷兴信局的经营时间和范围 |
二、捷兴信局在马来亚的经营背景 |
三、源兴信局的经营 |
三、捷兴信局与源兴信局的关系 |
1. 捷兴信局经营时间的下限 |
2. 源兴信局的经营人变更和与“捷兴”的关系 |
结论 |
(2)侨批贸易及其在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对“跨国资本主义”的另一种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侨批贸易及其商业模式 |
二、侨批贸易与侨刊现象 |
三、资本主义与侨批贸易 |
(3)挖掘侨批资源 保护侨批文物——从《闽南侨批大全》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一、侨批与侨批业之缘起 |
(一) 所谓侨批 |
(二) 侨批及侨批业的兴衰 |
二、侨批内容丰富, 意义重大 |
(一) 侨批反映了华侨近代革命爱国的史实 |
(二) 侨批反映了华侨对侨乡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 |
(三) 侨批反映了华侨网络社会 |
(四) 侨批研究的现实意义 |
三、扩大侨批征集范围, 保护侨批文物资源 |
(一) 侨批的收藏现状 |
(二) 侨批相关文物的收藏和保护 |
(4)从侨批视角解读传统家风的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侨批中的家风文化 |
(一) “孝悌为本”之家风 |
(二) “家国一体”之家风 |
(三) “诚信处世”之家风 |
(四) “勤俭持家”、“勤学向上”之家风 |
二、优秀家风传承的动因 |
(一) 家风传承关乎家族的生存与发展 |
(二) 家风传承影响家庭的事务与管理 |
三、家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家风受到世风冲击, 优良家风亟待培育和弘扬 |
(二) 诚信缺失, 成了家风建设的瓶颈 |
(三) 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离散 |
四、弘扬侨批精神, 传承优秀家风的路径 |
(一) 坚持古为今用, 创新发展优秀家风。 |
(二) 各界合作, 形成合力, 助推优秀家风建设。 |
(三) 注重法律制度保障, 推进优秀家风传承。 |
(四) 传导家国同构文化新内涵, 推进新家风建设。 |
(5)战后侨批业探析 ——以正诚信局为例(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概念界定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材料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内容框架 |
第一章 侨批业概况 |
第一节 战前侨批业发展状况 |
第二节 战后侨批业概况 |
第三节 战后正诚信局业务介绍 |
第二章 竞争格局下的正诚信局 |
第一节 侨批业的恢复与重建 |
第二节 侨批业内激烈的竞争局面 |
第三节 正诚信局的经营模式 |
第三章 侨汇黑市与正诚信局的汇兑方式 |
第一节 战后侨汇黑市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竭力遏制黑市 |
第三节 正诚信局的汇兑方式 |
第四章 货币新形式下的正诚信局 |
第一节 金圆券的发行与侨批业的短暂复兴 |
第二节 菲律宾民信业歇业风波与正诚信局 |
第三节 侨批业中止前夕的正诚信局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6)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侨批馆建筑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两地侨批馆建筑文化的共通性 |
2 两地侨乡批馆在建筑形态上的地缘性和业缘性差异 |
2.1 地缘性特征在闽南批馆建筑形态上的反映 |
2.2 业缘性特征在潮汕批馆建筑形态上的反映 |
3 两地侨乡批馆建筑空间分布的地缘性与业缘性差异 |
结语 |
图、表来源 |
(7)讲好侨批故事 传播优秀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侨批故事的常见类型 |
(一)“善事父母”的孝悌故事 |
(二)“舍生取义”的献身故事 |
1.坚定抗战必胜信念故事 |
2.坚决抵制日货故事 |
3.请缨浴血奋战故事 |
(三)“信义”立本的商号文化故事 |
(四)建设桑梓故事 |
二、讲好侨批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义 |
三、讲好侨批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七点建议 |
(8)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近代侨乡建筑研究概况 |
1.2.2 现有侨乡建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2.3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
1.3.1 闽南与潮汕侨乡近代建筑发展的时空范围 |
1.3.2 近代侨乡建筑概念的核心内涵探讨 |
1.4 研究方法 |
1.4.1 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定位 |
1.4.2 实地调查与文献研究 |
1.4.3 比较研究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近代社会组织变迁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
2.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
2.1.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宗族、家族、家庭组织的变迁 |
2.1.2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城市社会组织的变迁 |
2.2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单体化与群体性差异 |
2.2.1 近代两地侨乡的宗族、房派、家族与家庭 |
2.2.2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闽南侨乡建筑文化的单体化特征 |
2.2.3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潮汕侨乡建筑文化的群体性特征 |
2.2.4 宗族组织变迁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
2.3 华侨家庭城居化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享乐性与务实性差异 |
2.3.1 近代闽南侨乡城市民居的享乐性特征 |
2.3.2 近代潮汕侨乡城市民居的务实性特征 |
2.3.3 两地城市民居发展反映的社会结构差异性变迁 |
2.4 民间团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依附性与专门化差异 |
2.4.1 民间团体在两地城市空间分布的对比 |
2.4.2 民间团体办事场所的建筑形态差异 |
2.5 政府权力强化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重构性与延续性差异 |
2.5.1 厦门与汕头近代城市改造之前的历史溯源 |
2.5.2 近代厦门与汕头城市改造的迫切性 |
2.5.3 开拓新区比较 |
2.5.4 道路建设比较:破除束缚与扩展延伸 |
2.5.5 地方政府与华侨合作关系差异对两地侨乡城市建筑文化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近代侨乡经济发展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
3.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经济背景 |
3.1.1 近代两地侨乡的对外贸易发展 |
3.1.2 近代两地侨乡房地产业的发展 |
3.1.3 近代两地侨乡侨批业的发展 |
3.1.4 近代两地侨乡服务业的发展 |
3.2 对外贸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内地城镇格局变迁 |
3.2.1 闽南侨乡内地城市格局的变迁 |
3.2.2 潮汕侨乡内地城市格局的变迁 |
3.2.3 近代两地侨乡乡镇墟市的比较 |
3.2.4 对外贸易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
3.3 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商业化与商品化差异 |
3.3.1 华侨房地产投资主要集中在开埠城市 |
3.3.2 其他城镇华侨投资的房地产业 |
3.3.3 骑楼建筑形式对房地产业发展的适应 |
3.3.4 房地产商业化和商品化差异在骑楼建筑性质上的表现 |
3.3.5 房地产商业化和商品化差异在两地侨乡发展规模上的表现 |
3.3.6 房地产商品化和商业化差异在运作方式上的表现 |
3.3.7 房地产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的对比总结 |
3.4 侨批业发展影响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地缘性与业缘性差异 |
3.4.1 近代两地侨乡侨批馆的建筑特征 |
3.4.2 两地侨乡批馆在建筑形态上的地缘性和业缘性差异 |
3.4.3 两地侨乡批馆建筑空间分布的地缘性与业缘性差异 |
3.5 服务业发展影响下两地侨乡建筑文化的娱乐性与商务性差异 |
3.5.1 影剧院建筑的对比 |
3.5.2 旅栈业建筑的对比 |
3.5.3 其他服务业建筑的对比 |
3.5.4 两地侨乡社会经济结构差异对服务业建筑发展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外文化融合背景下的两地侨乡建筑文化差异 |
4.1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发展的文化背景 |
4.1.1 殖民文化的影响 |
4.1.2 从士绅文化到华侨文化 |
4.1.3 西风东渐下社会风尚的变迁 |
4.2 整体性与局部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冲突差异 |
4.2.1 冲突内容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差异 |
4.2.2 冲突结果的整体性与局部性差异 |
4.2.3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冲突的对比总结 |
4.3 变革性与改良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分化差异 |
4.3.1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华侨阶层建筑样式选择中的表现 |
4.3.2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侨乡公益性建筑活动中的表现 |
4.3.3 变革性与改良性分化差异在两地侨乡民众环境观念中的表现 |
4.3.4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分化的对比总结 |
4.4 外向性与内向性:近代两地侨乡的建筑文化整合差异 |
4.4.1 造型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
4.4.2 空间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
4.4.3 装饰整合的外向性与内向性差异 |
4.4.4 两地侨乡近代建筑文化整合的对比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之处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的记忆 |
二、对侨批局经营模式的个案分析 |
三、跨国纽带:侨批文化的传承 |
四、结语 |
四、闽南侨批业与天一信局的兴衰(论文参考文献)
- [1]探析捷兴信局和源兴信局的侨批经营及互相关系[J]. 刘伯孳. 八桂侨刊, 2019(04)
- [2]侨批贸易及其在近代中国与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作用——对“跨国资本主义”的另一种阐释[J]. 班国瑞,刘宏,康婉盈,董佳如. 南洋问题研究, 2019(01)
- [3]挖掘侨批资源 保护侨批文物——从《闽南侨批大全》说起[J]. 王晓靖. 客家文博, 2017(03)
- [4]从侨批视角解读传统家风的传承[J]. 邓芳蕾,邓达宏.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03)
- [5]战后侨批业探析 ——以正诚信局为例(1945-1949)[D]. 魏罗刚. 厦门大学, 2017(11)
- [6]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侨批馆建筑文化比较研究[J]. 李岳川. 南方建筑, 2016(03)
- [7]讲好侨批故事 传播优秀文化[J]. 邓芳蕾,邓达宏.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1)
- [8]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建筑文化比较研究[D]. 李岳川.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9]厦门文化信息网闽南侨批文化专题建设的实践探索[A]. 方卫东. 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着名图书馆学家--金云铭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10]“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会议综述[J]. 王晓欧,苏燕梅,喻艮. 八桂侨刊,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