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剩余油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剩余,油藏,构型,数值,塔河,因素,渤海湾。
剩余油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耿博川,苏培东,耿玉宝[1](2019)在《庙125×1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L油田油藏动用程度高、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等问题,加强剩余油分布研究,分析油藏分布影响因素,做好油藏进一步挖潜工作,成为L油田二次开发的重要手段。文章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叁维地质模型对目标区的构造特征和储层物性进行了分析;结合油藏数值模拟对L油田庙125×1断块剩余油在纵、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化研究,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综合研究表明,纵向上各小层顶部含水低,剩余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渗透率相对较低的地带,井网不完善的部位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井网分布及油藏非均质性控制。(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34期)
李振泉,郭长春,王军,黄迎松,闫萍[2](2019)在《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砂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高含水期是陆相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而剩余油研究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根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特高含水期的3口密闭取心井和17口新钻井资料,从平面、层间和层内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剩余可动油在研究区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矿场生产动态实践也验证了该认识的正确性。根据研究区夹层分布规律及储层韵律性建立了全遮挡型、半遮挡型和韵律型3大类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其中,半遮挡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油井遮挡型、水井遮挡型和井间遮挡型3小类,韵律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正韵律型和均匀型2小类。新认识突破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局部集中的传统认识,对河流相老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9年06期)
翟上奇,孙广义,常会江,吴穹螈,雷源[3](2019)在《水平井开发浅水叁角洲相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以渤海A油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海上水平井开发油田,剩余油的研究应建立在明确主控因素基础之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主控因素下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对于浅水叁角洲沉积类型油田,剩余油主要由储层韵律、沉积微相、夹层发育状况、开发方式共同控制。总结了各主控因素剩余油富集位置及合理的开发方式。其中,层内夹层及多期河道迭置控制下的剩余油占比最重,是未来调整和挖潜的主要对象。(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嘉新,周彦[4](2019)在《塔河4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主要由大型溶洞、裂缝及溶孔组成,其中大型溶洞是主要的储油与产油空间。大型溶洞洞内流体流动为自由流,与砂岩孔隙中的流体流动具有较大的差别。在溶洞内油水两相流时,实际上固体介质对流体流动阻力是不存在的,所以表现为油水间的重力作用突出,油水界面比较清晰,油水间重力分异较迅速。溶洞之间由裂缝相连通,耦合后流动更加复杂,裂缝内流体流动表现为高速达西流动,底水沿裂缝水窜速度快。本文在塔河4区缝洞型油藏储集体描述、预测的基础上,结合油井措施及生产动态资料分析,综合运用油藏工程、油藏地质和数模建模等技术手段,对油水分布规律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指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唐韵[5](2019)在《边底水块状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边底水块状油藏高含水期油水运动规律及调整潜力,通过剖析典型区块陈堡油田K_2t_1~3油藏,从储层构型研究、储量动用评价、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四个方面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确立了适用于边底水块状油藏的产量劈分方法,在定量描述剩余油分布的同时,按成因将剩余储量分为近井物性遮挡型、井间未完全驱替型和油层内部顶部未控制型叁类。研究结果表明:构型单元的分布及迭置模式与块状油藏的油水运动关联度高,油层内部顶部未控制型剩余油是下步挖潜的重点。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实践后收效明显,为同类型油藏剩余潜力评价与挖潜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9年03期)
李俊飞,王鹏飞,尚宝兵,霍春亮,徐静[6](2019)在《基于储层构型的叁角洲前缘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油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油藏为叁角洲前缘储层,非均质性强,长期注水开发导致储层水淹样式多,剩余油分布复杂。在深入剖析叁角洲前缘储层构型模式的基础上,利用动、静态资料分析储层构型及其控制下的储层质量差异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表明:层间隔层和层内夹层的存在,使得注入水分段水洗,水驱效果好;侧向隔挡体的存在,使得注入水无法驱替周围砂体,剩余油富集;层间非均质性造成层间干扰,注入水优先沿储层质量好的砂体运移,剩余油主要分布于薄层、低孔渗层中;坝主体受韵律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剩余油分布复杂;水下分流河道以底部水淹为主,中上部富集剩余油;坝缘储层质量差,平面上易被旁超,形成大量剩余油。(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9年05期)
齐兆英,李阳,吴东军,冯晓伟,王兆庆[7](2019)在《石家河注水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家河注水区开采注水时间长,层内及层间油水关系复杂,油水运移情况复杂,运移规律难以预测。油藏动态分析法研究剩余油是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中具有较广应用前景的一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动静态资料和监测测试资料,相对准确预测对高含水时期剩余油分布,较为清楚认识油水的运移规律,明确剩余油的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18期)
李振鹏,欧银华,刘洪洲,刘建国,曲炳昌[8](2019)在《浅水叁角洲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模式研究——以渤海海域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单一分流河道间复杂接触关系及储层非均质性影响,QK油田剩余油分布复杂,开发效果变差,早期以小层为单元的构型研究无法满足油田后期开发的精度要求。利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资料对QK油田明下段浅水叁角洲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对不同控制因素影响下剩余油分布模式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水叁角洲复合砂体可划分为6~3级构型单元,分别对应浅水叁角洲沉积体、叁角洲前缘沉积体、复合河道及单一分流河道沉积。从垂向及平面两个方向对单一分流河道边界进行了识别,并确定了单一分流河道规模,单一分流河道厚度在1.5~4.0m之间,宽度为270~1700m,砂体宽厚比为90~425。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定量表征了储层厚度、夹层展布及注采井距叁种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并针对性提出了注水井调剖、分层注水及井网加密叁种开发对策。(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天然气》期刊2019年03期)
张卫刚,陈德照,张天涯,郭龙飞,陈中伟[9](2019)在《JY油田C335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335区长8油藏为研究对象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定量表征了研究区各小层的剩余储量,整体采出程度较低,剩余储量主要集中在长812-2小层。在此基础上结合导流能力、剩余储量丰度,采用优势潜力场参数描述了剩余油分布规律,指明了剩余油潜力区平面上主力小层长812-2富集在不同开发单元的中部或东北部;剖面上主要富集在目前油层尚未动用或储层物性较差、非均质性强注入水难以驱替的区域。(本文来源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龙龙,夏晓冬,高滔,张锴卓[10](2019)在《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评《油气田开发地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油天然气作为优质能源、化工原料及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其储量及自主产能始终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国内不少油田多进入后期生产开发,复杂地质条件的油气藏相继增多,高含水油田的出现也更频繁,这愈加需要完善的油气田开发理论及更先进的科学技术,针对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尤为重要。《油气田开发地质》一书正是基于此,介绍了油藏中不同流体的物理化学(本文来源于《新疆地质》期刊2019年03期)
剩余油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高含水期是陆相油藏开发的重要阶段,而剩余油研究是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根据孤岛油田中一区特高含水期的3口密闭取心井和17口新钻井资料,从平面、层间和层内对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剩余可动油在研究区普遍分布、局部富集,矿场生产动态实践也验证了该认识的正确性。根据研究区夹层分布规律及储层韵律性建立了全遮挡型、半遮挡型和韵律型3大类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其中,半遮挡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油井遮挡型、水井遮挡型和井间遮挡型3小类,韵律型剩余油局部富集模式可进一步分为正韵律型和均匀型2小类。新认识突破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高度分散、局部集中的传统认识,对河流相老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剩余油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耿博川,苏培东,耿玉宝.庙125×1断块剩余油分布及影响因素数值模拟研究[J].化工管理.2019
[2].李振泉,郭长春,王军,黄迎松,闫萍.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新认识——以孤岛油田中一区Ng~上3砂组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9
[3].翟上奇,孙广义,常会江,吴穹螈,雷源.水平井开发浅水叁角洲相储层剩余油分布研究——以渤海A油田为例[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
[4].王嘉新,周彦.塔河4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J].石化技术.2019
[5].唐韵.边底水块状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与应用[J].复杂油气藏.2019
[6].李俊飞,王鹏飞,尚宝兵,霍春亮,徐静.基于储层构型的叁角洲前缘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S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油组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9
[7].齐兆英,李阳,吴东军,冯晓伟,王兆庆.石家河注水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8].李振鹏,欧银华,刘洪洲,刘建国,曲炳昌.浅水叁角洲储层剩余油控制因素及分布模式研究——以渤海海域歧口油田明下段地层为例[J].新疆石油天然气.2019
[9].张卫刚,陈德照,张天涯,郭龙飞,陈中伟.JY油田C335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9
[10].李龙龙,夏晓冬,高滔,张锴卓.高含水油藏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评《油气田开发地质》[J].新疆地质.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