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键组装论文_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氢键组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氢键,分子,隧道,四重,结构,多巴胺,共聚物。

氢键组装论文文献综述

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1](2019)在《氢键组装的超分子液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典型的氢键组装的超分子液晶材料的组装方法和分子结构,对比其光电性能和自组装特点,并对其在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进行展望。这类材料依据氢键组装的方式和分子结构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封闭型和结构开放型。与后者相比,前者具有易于结构修饰和易于精确调控性能的特点。但两者内部的分子结构变化时,组装的超分子液晶材料的性能均受到显着影响。分子间氢键作用组装的超分子液晶材料具有高度有序性和可精确调控性,因此作为新型材料在有机光电器件和纳米器件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2019年11期)

孙佳星,聂静,杨曙光[2](2019)在《相对分子质量对含多巴胺氢键薄膜的组装行为和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巴胺改性的聚丙烯酸(PAA-dopa)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ON)为组装物,在氢键作用下,通过层层组装技术成功制备了PVPON/PAA-dopa薄膜。其中,PAA-dopa和PVPON分别作为氢键给体和受体,PAA-dopa上的羧基和酚羟基均可与PVPON上的羰基形成氢键,并研究了组装物相对分子质量对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AA-dopa以较舒张的链构象参与组装,与PVPON组装可获得较为光滑的薄膜;随着PAA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PAA-dopa分子内氢键作用增强,以紧密的链构象参与组装,形成疏松粗糙的薄膜,薄膜厚度随之增大;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VPON与PAA-dopa进行层层组装均可获得结构规整且表面光滑的薄膜;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PVPON分子链移动性减弱,薄膜的厚度逐渐降低。(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卢杰[3](2019)在《氢键驱动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氢键驱动的刚柔嵌段分子聚集体在超分子材料领域被广泛研究,由于氢键受温度、酸碱度以及溶剂的影响,导致氢键型超分子聚集体具有可调控性,从而使其备受广大材料学家的关注及应用。在此研究中,设计并合成了分别具有巴比妥酸盐(Ba)头部以及汉密尔顿楔(Hw)头部的TM1、TM2以及TM3叁个两亲性刚棒-线团分子。根据Ba头部可与Hw头部之间向锁钥一般配对并形成较稳定的六重氢键,可将TM2溶解在氯仿溶剂中分别与TM1及TM3按合适的摩尔比通过氢键连接形成A-B(TM1-TM2)及A-B-A(TM2-TM3-TM2)型超分子。首先,通过核磁(1H-NMR、13C-NMR)以及飞行质谱(MALDI-TOF-MASS)对叁个小分子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随后通过氢谱中活泼氢化学位移值变化、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IR)以及变温紫外吸收峰值的改变确认了分子间氢键的形成,最后,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原子力显微镜(AFM)以及透射电镜(TEM)等仪器研究了分子在氯仿中的聚集能力,主要研究了氢键对叁个小分子以及A-B型和A-B-A型两个超分子聚集体形貌的影响。实验现象表明,当分别含有Hw头及Ba头的两个小分子混合后,可以通过六重氢键连接形成超分子,并使超分子在氯仿中能稳定存在。与叁个小分子相比较,两个超分子具有更大的刚性体积分数,而且,由于六重氢键的存在,使其刚棒部位平面化,在π-π堆积的作用下,聚集成不同于小分子纳米纤维结构的纳米片状结构。(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6-04)

隋丽冉,刘亚文,林琳[4](2019)在《半夹心金属铱大环化合物的碳氢键活化现象和配位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研究了含半夹心结构的新型金属框架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能。采用含有半夹心结构Cp~*M的金属角(其中Cp~*=η~5-C_5Me_5,M=Ir, Rh),是因为Cp~*环可以屏蔽六配位金属中心的叁个配位点,利用剩余的叁个配位点可有目的地组装成有机金属框架化合物。含半夹心结构化合物的配位驱动自组装是高度可控的合成多组分系统的强大工具,设计合成具有特定结构的自组装化合物,同时研究它们独特的性质和功能,是近年来化学领域中最为热门的基础研究方向之一。(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金星[5](2019)在《分子间卤/氢键作用诱导二维自组装结构多样性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自组装单层膜在控制润湿与粘附,生物相容性,耐化学性,分子识别传感器,纳米制造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固/液界面构筑二维有序分子自组装结构并研究其内部存在的各种弱相互作用及机理,是表/界面领域研究的热点。因此合理设计具有独特结构的构筑基元,研究它们的“独特特征”对分子间相互作用(主要为卤/氢键)及最终自组装结构的影响,在纳米科学技术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合成了叁种系列的有机小分子,采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分子在高定向热解石墨(HOPG)表面的自组装,分析其纳米结构形成与调控机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结果如下:(1)通过STM研究了碘取代的噻吩并菲衍生物5,10-DITD分子在1-辛酸/石墨界面的自组装,发现其自组装存在浓度效应,获得了卤键驱动的叁种二维手性纳米结构。高浓度时,“之”字形条垄中分子间连续的C=O???I???S卤键使分子自组装呈蜂窝状手性结构。中等浓度时,分子与溶剂间的C=O···I···H卤键及分子间C=O???I???S和I???O=C卤键导致风筝状手性结构的形成。低浓度时,分子间C=O???I???S键和分子与溶剂共吸附产生的C=O···I···H键决定了环状手性结构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间卤键、分子-溶剂间C=O···I···H键及共吸附的溶剂分子(1-辛酸)数目共同作用决定自组装手性结构的形成和转变。该工作突出了不同种类的卤键在调控超分子结构及构筑不同手性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2)通过STM研究了苯和萘的溴代衍生物(Br-BC16和Br-NC16)在液/固界面的超分子自组装。两种分子通过分子间H???Br和Br???Br键排列形成不同的线型结构。由于沿C–Br键共轭核的不同几何对称性,Br-BC16的侧链和共轭核以相同的方向排列;Br-NC16的侧链则沿着不同的石墨晶格方向伸展,并且每个Br-NC16二聚体中两个共轭核取向相反。静电势图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每个二聚体中带正电的氢原子与带负电的溴原子之间的分子间H???Br键主导了组装结构的形成。此外,每一个Br-BC16二聚体中的Br???Br键和相邻Br-NC16二聚体的Br???Br键分别稳固了两种组装结构的形成。该研究结果为理解溴代分子是通过氢键还是卤键形成自组装结构提供了依据。(3)通过STM研究了位置异构体p-DBPy和d-DBPy在不同溶剂(辛苯和辛酸)/石墨界面的二维自组装。两种分子均含有与有机光电领域相关的二酮吡咯并吡咯(DPP)单元,唯一不同的区别是位于吡啶基上N原子的位置。分子自组装均呈现浓度和溶剂效应。两种分子展示出完全不同的分子构象和排列结构,证明了吡啶基上N原子的位置变化会导致不同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当吡啶基上N原子的位置接近中心共轭核时,分子弯曲改变构形成香蕉状。对于d-DBPy分子,其N原子远离中心共轭核,在单分子层中分子构象保持一种线型结构。分子化学结构的细微差异显着影响了薄膜的组装形貌。这种基于DPP单元的半导体在表面上系统性的自组装研究工作可以为光伏材料的合理设计和薄膜形态的控制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1)

司冬[6](2019)在《光响应聚合物氢键复合组装体构筑与阶段性药物释放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的组装体在纳米药物载体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所以近几年关于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自组装的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因为两亲性嵌段聚合物组装体的形貌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球状胶束、棒状胶束、层状胶束以及双层囊泡等,而且嵌段聚合物自身的分子结构设计也存在着很大灵活性,所以由两亲性嵌段聚合物构建的药物载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纳米药物的负载以及不同的生理、病理环境中的传递输送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在聚合物结构中引入具有刺激响应性的化学基团,从而使得由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构建的药物载体能够更容易控制药物的释放。但是传统的嵌段聚合物组装体主要是依靠疏水作用等物理作用的驱动,由其构建的药物载体在结构方面存在不稳定等缺点,所以很容易造成药物载体在生物体内循环时发生载体结构破坏的现象,从而导致负载的药物泄露,降低药物的释放效率以及增加药物副作用的几率。因此,如何解决在保证药物释放的前提下,提高药物载体稳定性这一难题亟需解决。通常而言,是通过将具有刺激响应性的组装体中聚合物分子链之间进行共价键交联的方式,来提高组装体的稳定性,但是同时也会大大降低药物的负载效率。最近,刘文广教授等人发明了一种高机械强度、热塑性以及自愈性聚合物水凝胶,其中的凝胶结构主要依靠聚(N-丙烯酰基甘氨酰胺)侧链上双酰胺结构之间的双重氢键作用力支撑,这为非共价键聚合物交联提高组装体稳定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上述启发,本文设计出一种具有光响应性的单体——N?-(2-硝基苯甲基)-N-丙烯酰胺甘胺酰胺(NBNAGA),其结构中含有可以产生双重氢键作用并且被光响应性基团——2-硝基苯甲基基团“cage”的双酰胺结构。在将该单体与具有聚(乙二醇)嵌段的叁硫酯RAFT试剂通过使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聚合)的聚合方式成功聚合后,即可得到具有光响应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EG_(45)-b-PNBNAGA_n,并且使用所得到的两亲性嵌段聚合物进行自组装,成功形成能够负载疏水性药物的光响应性胶束组装体。负载有疏水药物阿霉素的组装体在经过365 nm紫外光照辐射之后,聚合物胶束内核中用于“cage”双酰胺结构的光响应性基团——2-硝基苯甲基会发生光降解脱除,使得聚合物侧链上的双酰胺结构暴露出来,并使聚合物分子链之间产生双重氢键交联的作用,大大提高聚合物胶束组装体的结构稳定性。在该阶段,由于聚合物侧链上的疏水结构光解离,导致胶束内核由最初的疏水性环境转变成亲水性环境,胶束组装体的渗透性提高,从而引发了胶束负载的药物阿霉素第一阶段的释放。然后,将紫外光照辐射之后的组装体进行加热处理,破坏组装体内部的双重氢键交联作用,促使组装体的整体结构彻底崩塌并解离,从而诱导并实现胶束负载的药物阿霉素第二阶段的完全释放。(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期刊2019-04-01)

裴强,丁爱祥[7](2019)在《四重氢键自组装体系的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氢键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之一,是构筑超分子自组装体系的理想推动力。近年来,构筑性能优良的多重氢键组装体系已经成为超分子化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其中,四重氢键组装体系因具有较强的结合力、合成简单、结构易于修饰以及可预测的识别性能等优点,在构筑超分子组装体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四重氢键组装体系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各类四重氢键体系的设计思路及其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进展》期刊2019年Z1期)

齐大卫[8](2019)在《氢键自组装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干细胞输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细胞治疗因其良好的组织修复效果、多样的生理调控作用和极低的免疫原性受到了现代生物医学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干细胞治疗实现方式为直接将干细胞的生理盐水悬液注射至病变组织部。然而,注射过程中干细胞因缺乏缓冲介质的保护,受到剧烈物理损伤而大量死亡,导致了极低的输送效率。同时由于注射后病变部位缺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微环境,细胞留存率和存活率都比较低。可注射水凝胶作为干细胞输送载体,集可注射性与水凝胶固有的易于构建仿ECM微环境的优势于一体,可有效提高干细胞存活率,成为干细胞研究领域热点。水凝胶的可注射性通过其内在聚合物体系不同的响应性来实现。其中,基于低临界相转变温度的温敏可注射水凝胶的温度响应方式因其温和、快速、便于操作的特点备受关注。当处于室温时,聚合物体系处于溶胶态便于注射;处于体温环境时,聚合物体系形成水凝胶,提供仿生的保护屏障。但由于此类温敏水凝胶的交联多由单一疏水作用驱动,力学强度和力学稳定性不理想。本研究通过温敏疏水相互作用与四重氢键自组装协同增强、多重交联网络协同增强两种方式,调控可注射水凝胶力学性能及干细胞输送留存效率。首先,准备以下叁种单体:甲基丙烯酸酰化明胶(GelMA),2-甲基-2-丙烯酸-2-(2-甲氧基乙氧基)乙酯(MEO_2MA),2-(3-(6-甲基-4-氧代-1,4-二氢嘧啶-2-酮)-脲基)甲基丙烯酸乙酯(UPyMA)。使用以上叁种单体进行简单的一步共聚,合成了温敏聚合物Gel-MEO-UPy,制备了基于该温敏聚合物的可注射水凝胶。通过注射测试、流变测试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成像等手段对Gel-MEO-UPy水凝胶进行了表征,证明了其温敏可注射性、稳定的线性黏弹性和自愈合能力;同时证明UPyMA的自组装四重氢键对于PMEO_2MA的疏水聚集有着显着的动态协同增强作用。体外细胞实验证明,Gel-MEO-UPy聚合物体系对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Gel-MEO-UPy溶胶注射输送BMSC的效率相比于传统的盐溶液提升了约1倍。使用盐溶液或Gel-MEO-UPy溶胶作为介质,向裸鼠背部皮下注射输送带有聚集诱导发光纳米粒子的BMSC,通过活体成像荧光示踪表征BMSC的原位留存效率。实验结果表明,10 wt%Gel-MEO-UPy水凝胶包封的BMSC在第3周时仍有约30%留存,而盐溶液对照组在1周内即流失90%以上的细胞。Gel-MEO-UPy水凝胶显着提升了干细胞留存效率。其次,为进一步优化水凝胶的降解速率与力学稳定性,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了多重网络增强的温敏可注射水凝胶体系。将温敏聚合物Gel-MEO-UPy与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酯化透明质酸(HAMA)进行简单的物理共混,得到了一系列光固化前驱体HG,并进一步对HG进行紫外光固化制备了HGU水凝胶。一系列的流变实验证明,其中内含5 wt%Gel-MEO-UPy与0.5 wt%HAMA的光固化前驱体H0.5G5是一种LCST为30℃的温敏可注射水凝胶,动态力学强度与10 wt%Gel-MEO-UPy水凝胶相当,自愈合性能相比于10 wt%Gel-MEO-UPy水凝胶有显着的提升,而H0.5G5U的力学强度和稳定性又因为多重交联网络的形成而进一步增强。相比于10 wt%Gel-MEO-UPy水凝胶,多重交联网络水凝胶H0.5G5U有着更长的降解周期。体外细胞实验表明,HG与HGU聚合物体系都对BMSC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H0.5G5U内进行叁维培养的BMSC出现明显黏附和增殖现象。在HG聚合物体系当中,H0.5G5的BMSC注射输送效率最优,约为60%,与10 wt%Gel-MEO-UPy溶胶相当。因此,本文得到了两种不同增强型的温敏可注射水凝胶,他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在注射输送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的盐溶液介质,对干细胞的保护作用都有显着性提升。(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7)

刘婧,夏博文,徐虎,林念[9](2019)在《Au(111)表面一维分子组装中氢键诱导的分子轨道能量位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扫描隧道谱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茚并[1,2-b]芴-6,12-二酮(IFDO)在Au(111)表面形成的组装结构及其中分子轨道能级的变化.结果表明, IFDO在Au(111)表面通过分子间氢键沿鱼骨重构结构形成一维自组装分子链;位于组装结构中的分子的最低未占轨道相对孤立分子向费米能级方向发生0.16~0.32 e V的位移,且位移大小与分子同周围分子形成氢键的数目和方式有关.通过定量地对比不同氢键环境中分子的轨道能量位移与周围分子极化能大小的变化趋势,发现周围分子的瞬时极性是造成组装结构中IFDO分子轨道能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周围分子的诱导极性则对缺陷结构处分子的轨道能级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实验测得的IFDO分子轨道的能量变化来自于周围分子各向异性的瞬时极性和诱导极性的共同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3期)

林瑞崇,郭绍伟[10](2018)在《调控氢键作用力在多组分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中的自组装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调控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的氢键作用力可应用在光学、电性及生物医用领域,因此吸引了高分子科学家广泛的研究兴趣,它提供了制备新型高分子材料(包含可调性及响应性的功能)的方法.在此篇综述中,我们整理了各种氢键作用力调控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如嵌段共聚物/低分子量化合物、嵌段共聚物/均聚物及嵌段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混合体系)在固态及液态的自组装行为.(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氢键组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多巴胺改性的聚丙烯酸(PAA-dopa)和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ON)为组装物,在氢键作用下,通过层层组装技术成功制备了PVPON/PAA-dopa薄膜。其中,PAA-dopa和PVPON分别作为氢键给体和受体,PAA-dopa上的羧基和酚羟基均可与PVPON上的羰基形成氢键,并研究了组装物相对分子质量对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AA-dopa以较舒张的链构象参与组装,与PVPON组装可获得较为光滑的薄膜;随着PAA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PAA-dopa分子内氢键作用增强,以紧密的链构象参与组装,形成疏松粗糙的薄膜,薄膜厚度随之增大;而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VPON与PAA-dopa进行层层组装均可获得结构规整且表面光滑的薄膜;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PVPON分子链移动性减弱,薄膜的厚度逐渐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氢键组装论文参考文献

[1].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氢键组装的超分子液晶的研究进展[J].液晶与显示.2019

[2].孙佳星,聂静,杨曙光.相对分子质量对含多巴胺氢键薄膜的组装行为和结构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卢杰.氢键驱动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及自组装[D].延边大学.2019

[4].隋丽冉,刘亚文,林琳.半夹心金属铱大环化合物的碳氢键活化现象和配位自组装[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9

[5].李金星.分子间卤/氢键作用诱导二维自组装结构多样性及机理[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司冬.光响应聚合物氢键复合组装体构筑与阶段性药物释放应用[D].安徽建筑大学.2019

[7].裴强,丁爱祥.四重氢键自组装体系的设计与应用[J].化学进展.2019

[8].齐大卫.氢键自组装温敏水凝胶的制备及干细胞输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9].刘婧,夏博文,徐虎,林念.Au(111)表面一维分子组装中氢键诱导的分子轨道能量位移[J].中国科学:化学.2019

[10].林瑞崇,郭绍伟.调控氢键作用力在多组分嵌段共聚物共混体系中的自组装结构[J].高分子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n=17-15)分子在石墨表面叁...一12.基于胧氨酸母体由氢键作用形成的肤...一13.由氢键之间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得到的...一41.由氢键嫁接形成的空心微球形成原理...一19配合物n:()aID链中Mn的配位环境;(b...一2酉己合物35:(a)单核单元中zln的配位...

标签:;  ;  ;  ;  ;  ;  ;  

氢键组装论文_孔翔飞,李俊,俞建文,罗荣根,刘书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