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责任

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责任

唐小兰李化树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9)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8-147-02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教改革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出蓬勃生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宏伟目标,为发展高等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并不是只由国家、高校、部门或几个机构单方面就能完成的目标,它需要国家、高校和社会三方面有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关键词:高等教育强国;国家;高校;社会

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缘由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教改革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出生机蓬勃、充满活力的大好局面。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是,高等教育大国并不意味着就是高等教育强国。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高校的绝对数量多,但所占的比例和质量都偏低,缺少世界性一流大学。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很多,但能在学术、科研上有所作为的很少。高校发表的论文在我国全年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中占很大比例,但原创性研究成果较少,能代表世界科研水平的成果就更少了,对经济的贡献率也不高。因此,我国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发展。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经济的差距,然则其背后是科技差距和教育差距,尤其是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2000年发布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一文中所指出的: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当今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可归结为知识经济的差距。并且,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强国与高等教育强国是相伴而生的。二者的总体发展脉络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世界经济强国往往是人力资源强国,世界人力资源强国又通常是高等教育强国,而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一般又是科技强国。因此,为了发展我国的经济,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高等教育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有必要通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责任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并不仅仅是国家、学校或社会各单方面的责任,而是三方面共同的责任,需要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国家的责任

教育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是我国历届政府关注的重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与1997年、2002年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提出的“应当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相比,少了“应当”二字,更加鲜明地反映了党和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党中央、国务院除了在理论上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外,在实践中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扩大招生规模,满足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提高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另外也加大了投资力度,同时“211工程”、“985工程”、“质量工程”等,都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继续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不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

我国的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拨款,投入方式单一,投入总量明显不足。我国教育经费财政性投入占GDP的比例:2002年为3.41%,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2005年为2.8%,2006年为2.9%,处于世界不发达国家的水平,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占世界人口15的受教育人口的中国,仅占世界教育总开支的1.5%。截至2007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部分占GDP的0.6%,这在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超过了1%。即使把对科技的财政性投入中进入高等学校的部分(约占20%)也算在内,其总额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投入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应提高到占GDP的1.2%。邓小平同志早在上个世纪就表示过,要大力发展教育,就算在其他行业少投资点,少发展,也要发展教育事业,使教育投资达到4%的比例。目前,我国教育经费还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因此,发展高等教育,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2.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质量是大学的生命,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为了确保大学的教学质量,更好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国家有必要组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体系。目前的本科教学评估,在具体的实施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为了达到评估中师生比的标准,有些学校是以最快的速度招聘了教师,降低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业务水平等要求。为了评估,教师加班加点整理材料,学生也花假期培训,弄得师生员工苦不堪言,没有更多的精力用在教与学上。另外各级各类学校都采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不能做到“因材施评”,并且也不能否认有学校为了达到指标而造假材料的可能性。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的发展,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尽管如此,存在的东西必然有其合理性,本科教学评估是需要的。但应该让其科学化、合理化。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估标准,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有区别,文科、工科和艺术类学校应有所不同。制定不同的标准并且付诸实施,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所以需要国家来组织,需要国家的支持与财力保障。

3.在继续推进“211”、“985”工程的同时,重视一般院校的发展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我们需要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一批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这些高校不但有自身的特色,而且代表我国高校的最高水平,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公认,能够在国际相关领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对国内高校的发展起到带动和示范作用。但在建设一流大学时,不能不重视一般院校的发展,特别是地方院校。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进程中,一般院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强国,不只是有几所一流大学就可以的,重要的是整体教育质量都不错。随着扩招,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跟不上,一般院校的师资力量没有跟上,而国家把更多的教育资金投入到所建重点学校、重点学科中,这样一般院校得不到支持性环境条件支撑,教学质量更难保证。国家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同时,也可以建设一批一流的地方大学,通过建设一流地方大学,为我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成为地方解决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基地,共同支撑高等教育强国这一大厦。

(二)高校的责任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核心追求,需要我们科学把握,不懈努力。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本科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抓好本科教学,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要围绕教学,而且本科教学教育质量是评价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搞好学风建设,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并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课程建设在教学改革中又处于核心地位,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对人才素质的培养,因而建设一个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会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只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并且建设精品课程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就是向课程要质量,向教学名师要质量,从而达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2.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

特色同质量一样,也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追求。当前我国大学发展出现了备受人们关注的趋同现象,即大学在发展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平均化或一致化的动态行为过程,以及在形式表现上越来越相似、办学目标趋于一致。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在大学的组织理性与主流社会理性相一致时,大学外部合法性就具有相当普遍的资源基础(如法律、政策、经费等)。在这一机制的影响下,大学为追求其合法性则常常采取的行动策略是模仿那些已经具备合法性的大学,模仿这类大学的外部特征、文化、价值取向和行为等。如专科院校模仿综合大学,一般大学模仿重点大学,民办大学通过吸引社会名流,特别是公立高校的名教授来获得社会认同。高校千篇一律的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结构失衡和一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既不利于高校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更不利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周远清同志讲过:“各个省应该根据本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办出一批有特色的学校。一批省属学校(也包括这几年中央业务部门所属的学校调整为省管的学校)有比较长的办学历史,有丰富的办学经验,这些学校要密切联系各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深刻挖掘和弘扬地方的文化积淀,办成各具特色的名校。”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管理制度

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非大楼之谓也,是大师之谓也!”吉尔曼更喜欢将霍布金斯的钱用于“人,而不是砖块和灰浆”,他所需要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而不是最宏伟的建筑物。他说:“大学的荣誉应该取决于教师和学者总的品质,而不应该取决于人数,更不应该取决于供他们使用的建筑物。”

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是高等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要以极大的热情,付出超常规的努力,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来抓教师队伍建设。经验表明,学术大师加创新团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模式,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在具体国情条件下,更应着重培养和造就创新团队,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创建创新团队上。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职能的多样化,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因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也就显得日益重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充分说明了管理的极端重要性。从根本上说,创新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校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才能真正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只有建立起现代的高等教育制度保障,高等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人们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福祉。这种转变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发展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根本性抉择。

4.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合作,拓宽经费渠道自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以来,学费收入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筹措办学经费的主要部分,而按照现行的经费拨款政策,招生数和办学规模完全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学费收入。在这种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下,高等学校普遍求全求大,盲目追求升格,争办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是不明智的选择。在国家财政投入较低的情况下,为了增加经费,应积极与社会合作,争取社会捐赠,这是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通行做法。例如在美国,近年来开展大规模的争取社会捐赠活动(他们甚至称为“运动”)的学校越来越多,筹集到的金额也越来越大。《今日美国报》2008年1月24日曾以《美国大学财富猛增》为题报道说,2007年捐赠基金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大学增加了14所,增至76所。这一创纪录的数据几乎是5年前的两倍。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仅2007年一年就增长了近60亿美元。只有经费得到了保证,学校才有较大的发展,才有条件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贡献。

5.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学校要给师生员工提供物美价廉的饭菜、良好的校园环境(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无白色污染物,无噪音等)、安全可靠的校内外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不会对学校产生反感,才会为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感到高兴,才会兴致勃勃的学习,否则他们就会失望,他们的心将会一直处在低潮中,或者很难把学习搞好。同样的道理,教师也会爱上这个学校,会踏着愉快的脚步走进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当然,要留住好教师,也需要学校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基本的环节,教的主体是教师,学的主体是学生,既然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都得到了保障,那么教学的质量也是可以保障的。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三)社会的责任

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并不仅仅需要他们的关注,更需要他们的支持,特别是一些企业单位。根据民盟中央的一项调研,我国社会捐赠占高校经费的比例很小。以1999年至2001年为例,分别为2.14%、1.56%和1.40%。2000年我国人均慈善捐助不足1元,而美国平均每年每个家庭捐赠900美元。中国工商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过捐赠纪录的不超过10万家,即99%的企业从来没有参与过捐赠。2007年“中国500富豪榜”中500名上榜富豪的身家总数高达43426亿元,中国成为世界亿万富豪人数排名第二的国家,仅次于美国。这说明我国有不少社会人士是有能力为国家的发展出力的,是可以而且应该为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不仅仅只有国家、高校获利,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可以从中得到利益的,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捐赠学校,不但可以提高企业或者个人的声誉,更有甚者可以直接从科研成果获得利益。有了企业或个人的支持,高校的经费会增多,从而也会加快发展的步伐和提高办学质量,就会加快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进程。况且社会和企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更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但可以提高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而且也提高了毕业生“这一产品”的质量,同时也为企业带去了先进的理念、技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结语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程中,我们走了一段路,并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211工程”、“985工程”所取得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目标和任务是明确的,思路和战略是清晰的,在实际运行和操作过程中仍然会有迷茫困惑和曲折起伏。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道路仍然处在探索之中,仍然需要“摸着石子过河”。探索固然为求创新,但学习和借鉴仍是基础,仍很必要,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扎扎实实的创新。学习要有过河“石子”做参照物,这就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出发,从回顾历史、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从不同类型、不同学校本身发展出发。

参考文献:

[1]邬大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

[2]蔡克勇.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

[3]张红恩.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杜瑛.我国高校发展模式趋同化现象剖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

[5]周远清.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标签:;  ;  ;  

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责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