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润张玉新梨树县万发镇卫生院(吉林梨树136500)
【摘要】目的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入选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为7d,加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抗心绞痛药物肠溶阿司匹林,硝酸盐制剂,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类等治疗对比,
结果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化用量均显著减少。
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使用方便、安全,方法简单,用药期间无需实验室监测,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药物疗法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0)9-0080-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范畴,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状态,病情重,预后差,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故主张早期开始抗血小板、抗凝、溶栓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LMWH)具有抗凝血酶作用弱,抗血拴形成强,出血不良反应小的特点,现逐渐应用到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就本院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自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年龄37~78岁,平均(56.7±4.7)岁,符合第六版《内科学》教材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1]所有患者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出血性疾病、血小板减少(<100×109/L)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等抗凝治疗禁忌证。
1.2方法:本组入选患者均为常规的应用肠溶阿斯匹林100~300mg/d,硝酸盐口服,酌情加用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类等药物治疗不佳者,入选研究后,为每位患者另加使用低分子肝素0.4ml,下腹壁皮下注射,每日2次,疗程为7天;治疗前后检查血小板计数、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治疗前后对比静息ECG变化。
1.3观察指标:
1.3.1心绞痛日均发作次数;
1.3.2每次心绞痛发作平均持续时间;
1.3.3硝酸甘油含化的日均用药量。各项指标采自低分子肝素治疗前1周及治疗终止后1周。
1.4统计学方法:采用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前述3个指标的变化。文中所有的统计值表示为均值±标准差(X[TX-]±s)表示;采用用药前后对照,计量资料的t检验方法比较低分子肝素治疗对各项指标的影响。
2结果
2.1疗效观察:本组资料完整,研究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中途退出研究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化用量。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本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含化用量均显著减少。表明该药治疗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
2.2不良反应:本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后,其中有2例因注射部位过浅,出现皮下淤斑,改换注射部位后逐渐吸收,有2例用力刷牙后齿龈出血。
3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及所伴随的血小板黏聚集及血栓形成,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其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Q波性心肌梗死和非Q波性心肌梗死)、猝死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2]。目前主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高危患者应积极治疗[3],常规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盐制剂,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ACEI类等是通过增加心肌氧供或降低心肌耗氧量而发挥作用的,故对于伴有血栓机制参与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即使加用肠溶阿斯匹林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基于这一理论,近年来人们开始应用溶栓及抗凝机制来治疗这类患者。肝素制剂虽无溶栓作用,但人们研究发现,在血栓形成初期血小板、红细胞及其他有形血液成分(包括纤维蛋白)的聚集是一个可逆性的动态过程,即无外界干预时,有形成分聚集与溶解是同时存在的,只是聚集速度快于溶解速度,故最终后果仍是血栓逐渐形成并增大。应用肝素抗凝制剂后,抑制了血液有形成分的聚集,间接加速了其溶解过程,从而有效地预防冠状动脉内血栓的形成。因此,肝素可有效地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低分子肝素为从肝素分离或降解而来,分子质量小,约4000~6000U,抗-Xa和抗-Ⅱa的活性比例增加,抗凝作用强,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4倍,不易引起出血和血小板减少4],而普通肝素副作用较大,常易诱发出血及止血困难,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所以主张采用低分子肝素代替普通肝素,应用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
笔者发现在使用阿斯匹林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减少硝酸甘油含化用量,表明该药治疗能显著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又无严重出血,用药前后血小板计数、APTT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使用方便、安全,方法简单,用药期间无需实验室监测,故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年:2006-2-1作者:叶任高ISBN:9787117059039
[2]FusterV,BadimonL,BadumonJJ,etal.Thepathogenesisofcoronaryarterydiseaseandacutecoronarysyndrome(2).NEnglJMed,1992,326(5):310.
[3]JonathanA.Medicaltherpyofunstableanginaandnon-Q-wavemyocardialinfarction.AmHeartJ,2000,86(Suppl):24.
[4]李凌,董建增,李莉,等.阿司匹林单用与联用低分子质量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作用比较.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