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谐音型歇后语是汉语特殊的语汇表达形式,对其加工常常需要通达后一语节的同音线索来完成语音、语义隐喻映射。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对谐音型歇后语加工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在高熟悉度条件下,被试对语汇的加工策略取决于歇后语的同音线索类型。当后一语节为同音字时,加工较为快速;当后一语节为谐音字时,通达歇后语隐喻意义的路径受阻。对熟悉度较高的谐音型歇后语进行加工,语义通达表现出预存性;在缺乏同音线索的条件下,语料加工时间较长,反应准确率较低,支持概念隐喻模型和概念合成假说。而对熟悉度较低的歇后语进行加工,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即时(on-line)策略,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假说。实验2结果表明,呈现"错误同音"线索对歇后语的加工形成干扰,不支持概念合成理论和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总的结果表明,相对熟悉度和同音线索类型影响谐音型歇后语的通达,谐音歇后语加工需要同时激活语音和语义两条通道。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马利军,马云霄,何晓清,刘海涛,张静宇
关键词: 谐音型歇后语,眼动,概念隐喻理论,概念合成理论,语用推理理论
来源: 心理学报 2019年12期
年度: 2019
分类: 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心理学
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4ZDB155),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9AYY014),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8YJCZH12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9GZYB55),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团队项目(2019SKTD03)成果
分类号: B842.5
页码: 1306-1317
总页数: 12
文件大小: 775K
下载量: 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