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电修复论文-张泉芳,娄红霞,黄博,唐晓武

动电修复论文-张泉芳,娄红霞,黄博,唐晓武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电修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动电修复,粘性土衬垫,模拟试验装置

动电修复论文文献综述

张泉芳,娄红霞,黄博,唐晓武[1](2012)在《室内黏土动电修复模拟试验装置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动电技术在衬垫两侧施加电场,通过重金属电渗透和电迁移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污染物向下迁移,达到减小黏土衬垫厚度、增加库容以及延长黏土衬垫的使用寿命。为了有效模拟动电技术于垃圾填埋场衬垫层的运用机理,开发出具有水力系统、加电系统和监测系统的室内黏土动电修复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很好地模拟动电施加过程,可观测渗流场、浓度场与动电场共同作用下衬垫系统内重金属离子的迁移性状,可用来研究参数变化对动电修复效果的影响。利用该装置的获得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非常吻合,验证了该试验装置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2年08期)

万芹方,邓大超,柏云,夏传琴[2](2012)在《植物和动电修复铀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工业的发展,导致重金属铀的排放和扩散,造成了地表局部土壤的污染,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铀的特殊性和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如何修复铀污染的土壤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土壤中铀的形态特征、植物修复和动电修复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制约因素、优势和局限性、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的互补性进行了讨论,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使植物修复和动电修复相结合,植物修复用于大面积、中低浓度铀污染土壤的修复,动电修复应用于较高浓度、环境恶劣、深层的铀污染,两者的结合将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本文来源于《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期刊2012年03期)

林君锋,崔喜勤,王果,李玉林[3](2010)在《动电修复不同形态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钢铁厂附近废地的重金属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动电修复技术去除重金属效果与其各化学形态的关系,讨论了电能消耗。结果表明,同一种重金属,其动电去除效率顺序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Fe-Mn氧化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即吸附性越弱的形态,其去除率越高,如交换态去除率>95%;吸附性越强的形态,其去除率越低,如有机态和残留态去除率低于29%;对于不同重金属,高移动性和弱吸附性的重金属较弱移动性和强吸附性的重金属去除效果好,即各形态的Cd、Cu和Zn的去除率明显高于相应形态Pb的去除率;能耗分析表明,实验时间超过96 h后,在电能有较大消耗的同时,重金属去除率却提高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黄健[4](2009)在《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电修复过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土壤的一些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电修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土壤的酸碱缓冲能力较强,在动电过程不易被酸化或碱化,该零电位点约为pH=3.3,动电过程土壤pH的改变将影响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进而影响污染物迁移方向和去除效率,同时Cr(Ⅵ)在土壤上的解吸率随pH增大而增大,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变小且在pH>5.5吸附量急剧下降。因此提高Cr(Ⅵ)动电去除效率可考虑尽量提高土壤中的pH值。(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09年09期)

席永慧,杨洋,周光华[5](2009)在《铅污染原状土的动电修复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铅污染的原状土壤在不同修复时间下的修复效果和采用极性交换技术的修复效果进行了试验,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电流、电导率、pH的变化以及试验完成后土样中含水率、电导率、pH值和铅的分布,并对每个试验中铅的去除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修复时间的增加污染物的去除率相应提高,采用极性交换技术,去除率明显提高。并对动电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4期)

席永慧,周光华,杨洋[6](2009)在《铅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试验,分别考察了动电修复技术在不同修复时间和不同含水率情况下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试验过程中监测两极电极池中的pH值以及土样中电流的变化;试验结束后,测定铅在土壤中的迁移分布和土壤的含水率,并计算了每组试验中铅的去除率。结果表明:修复时间增加,污染物的去除率也相应提高,并最终趋于一个极值;含水率对去除率也有重要影响,含水率越大修复效果越显着。并对动电技术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陈铭[7](2008)在《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动电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泥中的重金属限制了其农业用途。本文通过分析重金属的形态分布以及在湖南地区特定环境特征中的行为,评估了重金属的环境毒性和生物利用性。这些城市污泥从长株潭地区的五个污水处理厂提取,并对其理化性质、重金属总量以及重金属的形态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实际城市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控制阴极液酸度和添加络合剂对镉的动电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叁地五个污水处理厂的城市污泥均表现出高N、高P、高有机质的特点,具有极高的农业利用价值。除霞湾地区污水处理厂的重金属含量较高以外其他地区的污泥样品的重金属含量均较低,仅Cd略微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BCR连续萃取法分步提取结合湖南地区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分析表明,Cu,Zn主要分布于可氧化态,表现出较高的潜在毒性;Zn的环境毒性可能被过高的估计了;Pb主要分布于残留态,环境毒性较低;Cd没有明显的分布特征。动电修复试验说明:添加EDTA和柠檬酸不仅改变了动电过程的电流和电渗流,同时对镉的形态分布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存在于移动性较低形态、难以去除的镉被转化为移动性较高的形态,在动电作用下从污泥中移除,从而提高了动电处理的效率,总镉的去除率最高达到70.1%。EDTA和柠檬酸对动电处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受体系酸度的影响,其中控制阴极pH值为4和8时,总镉的去除率达到66.4%,70.1%,62.3%,66.5%,较pH值为6时去除率提高了2~3倍。比较两种络合剂,EDTA在高pH值条件下对镉的络合能力较强而表现出较高的去除率,而柠檬酸对酸度的适应性相对较强。(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8-04-25)

娄红霞[8](2005)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治理污染土壤的过程中,重金属污染物是一类典型的优先控制污染物。动电力学修复是一种正在发展的去除污染细粒土中重金属离子的新型的现场环境修复技术。由于离子置换及链接键的破坏,土颗粒表面通常带有负电荷,土中的阳离子被吸附在土颗粒表面形成扩散双电层结构。当在土中施加直流电场时,土中的污染物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运动,电渗透和电迁移是其主要的作用机理。本文介绍了直流电场作用下污染物在粘土中迁移的各种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重金属污染物在粘土中的迁移规律以及正确选择电动力学修复技术的实施参数提供依据。 直流电场已经被应用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的许多工程中,包括电渗脱水和电渗固结、离子注入和污染物去除。这些应用引起土中电化学作用,例如土中电压的非线性发展,导致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的变化。本文评价了直流电场对软土的电—化学—力学的耦合作用。分析说明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电解、运输和物理化学变化对土的力学性质的直接影响。 在动电修复进程中,电渗流和电迁移是主要的运输机制,同时会发生很多电化学反应和土-污染物交互作用,如水电解、粘土颗粒表面污染物的吸附和解吸附、粘土颗粒表面zeta电位的反转。这些反应和交互作用可以加强或阻滞修复进程的效率,但却未被完全理解。这就需要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发展。本文介绍了一动电修复试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装配。并用此装置进行平行试验,试验研究了直流电场作用下锌离子在粘土中的迁移性状,并对试验结束后的土样进行了浓度,含水量及pH等测定。结果表明,动电修复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粘土中的锌离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5-05-01)

时文歆,于水利,邱晓霞,冯伟明[9](2005)在《动电修复铅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试验研究系统考察了动电修复铅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过程中 pH值、电流强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中铅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阴极附近外,动电修复可以使80%的土壤酸化,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土壤的含水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在部分区域实现了铅的迁移,但在靠近阴极的区域内出现了高浓度铅的富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05年01期)

林君锋,杨江帆,杨广[10](2005)在《污染土壤动电修复技术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污染土壤原位动电修复技术的最新研究动态,探讨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改良技术、过程建模以及应用工艺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说明动电修复技术是一种较有发展潜力的新型污染土壤修复技术,能显着强化土壤基质中污染物的传质过程,且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以及修复彻底等优点,目前已引起环境科学者广泛关注。(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动电修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工业的发展,导致重金属铀的排放和扩散,造成了地表局部土壤的污染,对社会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铀的特殊性和土壤成分的复杂性,如何修复铀污染的土壤成为了一个难题。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土壤中铀的形态特征、植物修复和动电修复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制约因素、优势和局限性、未来的发展趋势、两者的互补性进行了讨论,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使植物修复和动电修复相结合,植物修复用于大面积、中低浓度铀污染土壤的修复,动电修复应用于较高浓度、环境恶劣、深层的铀污染,两者的结合将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希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电修复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泉芳,娄红霞,黄博,唐晓武.室内黏土动电修复模拟试验装置的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2].万芹方,邓大超,柏云,夏传琴.植物和动电修复铀污染土壤的研究现状[J].核化学与放射化学.2012

[3].林君锋,崔喜勤,王果,李玉林.动电修复不同形态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

[4].黄健.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动电修复过程影响研究[J].广州化工.2009

[5].席永慧,杨洋,周光华.铅污染原状土的动电修复试验[J].贵州农业科学.2009

[6].席永慧,周光华,杨洋.铅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

[7].陈铭.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动电修复[D].湖南大学.2008

[8].娄红霞.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动电修复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

[9].时文歆,于水利,邱晓霞,冯伟明.动电修复铅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

[10].林君锋,杨江帆,杨广.污染土壤动电修复技术研究动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动电修复论文-张泉芳,娄红霞,黄博,唐晓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