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库动态论文_战秀梅,韩晓日,杨劲峰,刘小虎,马玲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源库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态,水稻,生物量,箭竹,通量,高山,钾肥。

源库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战秀梅,韩晓日,杨劲峰,刘小虎,马玲玲[1](2007)在《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玉米源、库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下玉米各组分的干物质积累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肥用量下玉米的各组分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期的延续呈现有规律的动态变化:叶片、茎秆、营养体干物质积累自拔节期后呈直线上升,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之后便呈缓慢下降趋势;籽粒的干物质积累在灌浆期之前缓慢增加,之后呈直线上升;总生物产量在苗期缓慢增长,中期呈直线上升,到了后期由于营养体干物质的下降以及籽粒干物质的显着上升,也稳定增长。营养体、籽粒干物质和总生物产量的积累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均可用Logistic方程Y=a/(1+bexp(ct))来描述;在各个氮、磷、钾处理中,以N240、P225、K240处理各组分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较大,出现日期较早。籽粒和总生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a+bx)描述。在氮、磷、钾各用量下,氮以N240、磷以P225、钾以K240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收获系数最大,因此比较适宜的N、P2O5、K2O用量分别为240、150、240 kg hm-2。(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07年03期)

赵鹏,王长发,李小芳,李永平[2](2007)在《小麦籽粒灌浆期冠层温度分异动态及其与源库活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1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到乳熟末期,对品种间冠层温度进行比较,并对冠层温度与旗叶源活性指标(丙二醛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茎有效绿叶数、顶叁叶绿叶面积比率)和库活性指标(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冠层温度在各生育时期均有显着性差异,且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差异程度越来越大;从乳熟初期到乳熟末期,冠层温度与各源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均有增加的趋势,并在乳熟后期和末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冠层温度与各库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在乳熟末期均达到显着水平.研究发现,小麦籽粒灌浆期品种间冠层温度差异随生育期推进而愈加显着,冠层温度与源库活性的关系以乳熟后期和末期最密切.(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钟蕾,陈小荣,左清凡[3](2005)在《穗重差异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单茎水平上比较了重、中、轻3种不同穗重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及其相互关系指标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相对于中、轻型两系法杂交稻,重型具有如下特点:单穗粒多、实粒数多、千粒重重、单茎库容量大;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前期高、中期衰减慢、后期较迅速;籽粒灌浆速度快,持续期长;抽穗后前期比叶重大,后期持续缓慢衰减;粒叶比高、物粒比和颖花茎鞘重较低。(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05年12期)

周文新,雷驰,屠乃美[4](2004)在《水稻源库关系研究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水稻源库的概念、衡量指标、源库流在产量形成中的贡献、源库类型的划分及源库理论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等5个方面,对水稻源库关系研究的动态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未来水稻源库关系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齐泽民[5](2004)在《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土壤养分源库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Masan和Maskell(1928)提出的作物“源”(Source)和“库”(Sink)概念以及源库理论(Source-sink theory)是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研究的发展,物质在源库之间的流动、积累、分配过程规律以及源库互动协调机理等成为源库动态研究的核心内容。基于个体水平上(生理生态水平)的作物光合生产源与产量建成库之间的互动协调机制研究为作物高产栽培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少见从系统水平揭示作物生产过程中植物—根层土壤养分源库的互动过程与机制。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森林养分循环研究由于偏重于揭示养分在植被—土壤各组分之间的流动过程,并不能从群落水平上全面揭示森林物种构成单元与其根层土壤养分源库之间的流动过程、互动协调机理以及其在系统整体养分流动过程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由于高大乔木树种的采样困难)。关于个体水平、群落水平上、生态系统水平上的植物—土壤养分源库的互动过程及协调机理的整合研究一直是量化森林生态过程及管理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目前还未见从群落水平上对森林优势树种—土壤养分源库动态的研究。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全面揭示养分在植被—土壤源库之间的流动过程与互动协调机制,有利于对一些具有特殊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的树种的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subalpine coniferous forest)是长江中上游及叁峡库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近几十年,由于天然和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也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带之一。箭竹(Fargesia)是我国国宝一大熊猫的主食竹,也是亚高山针叶林下层最重西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要的优势种群,在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发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0世纪70-80年代的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严重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因此,箭竹开花的机理是目前保护生物学中最具争议性和挑战的议题之一。目前有关箭竹开花的原因有周期说、营养说和周期复壮说,但均由于缺乏有力的实验依据而各说不一。而过往关于箭竹种群结构、生长、更新、生物生产力、繁殖特性等生物生态学方面的研究也未能为箭竹开花机理的探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因此,本文以王朗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大草坪箭竹一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林冠、郁闭度、坡度、坡向、海拔、土壤类型基本一致的不同密度(n一:4.s4x 10,株.ha-,,nZ:6.32xlo,株.ha-,,n3:9.45xlo,株.ha-’)箭竹群落,从群落水平定量研究了不同密度箭竹群落在一个生长期中的养分源库动态(包括植物群落的生物量生长、养分的吸收和固定、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分配、通过凋落物和降水的养分输入、土壤全量养分库和有效养分库的动态及箭竹一土壤养分源库的通量变化等)以及根际和根层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营养状态。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期中不同密度箭竹群落生物量及养分库动态 (l)从5月生长初期至10月生长停止,不同密度箭竹群落平均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增长量DI、DZ、D3分别为12.739、10.829、9.059,增长率分别为30.81%,24.18%,20.39%。各密度生物量现存量nl、02、03分别为24.54 Mg.ha-,,36.37 Mg.ha-,、50.40 Mg.ha-’,群落生物量增长量分别为5.78 Mg.ha-,、6.85 Mg.ha一,、5.54 Mg.ha一’,增长率分别为30.5一%、23.76%、20.41%。其中叶、枝、竹杆、地下茎、根系的生长量占总量百分率分别为Dl二16.78%、12.98%、24.91%、23.88%、21.45%、DZ:14.97%、12.18%、34.41%、23,80%、14.64%,D3:13.96%、11.58%、38.51%、26.37%、9.59%。叶、枝、竹杆生物量增长量和增长率均在7月下旬最大,地下茎、根系6月增长量和增长率最高。总体上,各密度箭竹群落平均单株生物量增长量和增长率均为Dl>DZ>D3;总生物量增长量均为D3>DZ>Dl,但增长率Dl>DZ>D3。 (2)至10月下旬生长结束,各密度箭竹群落e贮量DI、02、n3分别为一5900.30 kg.ha-l、23315.科kg.ha-,、29250.05 kg.ha-1,增长量分别为4722.09 kg.ha-‘、5970.06 kg.ha-,、7572.59 kg,ha-l,N、P、K、Ca、Mg、cu、Zn、Fe、Mn等9中营养元素总贮量分别为456.77 kg.ha.’、55一65 kg.ha-l、741.26 kg.ha-‘,净积累量分别为210.10 kg.ha-,、247.79 kg.ha-,、255.81 kg.ha一,。其中叶、枝、竹杆、地下茎、根系的挣积累量占总量百分率分别为DI:6.95%、13.52%、39.45%、31.12%、8.96%,DZ:5.34%、 10.78%、35.67%、30.45%、17.76%,D3:4.89%、8.94%、37.20%、27.56%、21.41%。生长期中各密度箭竹群落元素含量与贮量因元素类型和箭竹构件器官不同而异。各构件器官各元素含量高低排序均为c>N>K>ca>Mg>P>Mn>Fe>zn>cu。各元素在各密度各器官含量分布格局总体上叶含量最高,竹杆含量最低,而贮量最大的是竹杆,最低的是枝。各密度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的月变化规律明显,7月出现峰值(p含量出现谷值)。总体上,e、K、ea、Mg、eu、zn、Fe、腼等含量在Dl、DZ和D3各相应构件器官间无显着差异〔p>0.05,n=5),而N、P含量在叶、枝、地下茎、根差异显着(p<0.05,n=5),Dl>DZ>D3,贮量与积累量各(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期刊2004-05-01)

彭春瑞,董秋洪,涂田华[6](1996)在《亚种间杂交稻灌浆期的源库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表明:(1)供试的亚种间组合的籽粒充实度均较汕优63低;(2)抽穗后单位叶面积负担的库容量变化呈“N”型曲线,但亚种间杂交稻的第二次上升时间早,且幅度大;(3)亚种间组合的源库矛盾较汕优63大,且越到后期这种差异越大;(4)充实度差的组合充实度不高可能与其后期物质运转能力低,造成灌浆物质不足,后期灌浆少有关。(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学报》期刊1996年01期)

源库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用1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从开花期到乳熟末期,对品种间冠层温度进行比较,并对冠层温度与旗叶源活性指标(丙二醛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单茎有效绿叶数、顶叁叶绿叶面积比率)和库活性指标(籽粒蔗糖合成酶活性、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籽粒淀粉积累速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冠层温度在各生育时期均有显着性差异,且随灌浆进程的推进差异程度越来越大;从乳熟初期到乳熟末期,冠层温度与各源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均有增加的趋势,并在乳熟后期和末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冠层温度与各库活性指标的相关系数在乳熟末期均达到显着水平.研究发现,小麦籽粒灌浆期品种间冠层温度差异随生育期推进而愈加显着,冠层温度与源库活性的关系以乳熟后期和末期最密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源库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战秀梅,韩晓日,杨劲峰,刘小虎,马玲玲.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玉米源、库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

[2].赵鹏,王长发,李小芳,李永平.小麦籽粒灌浆期冠层温度分异动态及其与源库活性的关系[J].西北植物学报.2007

[3].钟蕾,陈小荣,左清凡.穗重差异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指标动态变化的比较[J].种子.2005

[4].周文新,雷驰,屠乃美.水稻源库关系研究动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5].齐泽民.川西亚高山箭竹群落—土壤养分源库动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

[6].彭春瑞,董秋洪,涂田华.亚种间杂交稻灌浆期的源库动态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6

论文知识图

植株源-库动态变化与坐果的时间关系电脑端CRC16-CCITT的动态链接库源码...改变源库比后标记新生叶(14节位叶)叶...插件加载过程应用TWAIN协议的3个基本要素电脑端校验和的动态链接库源码CRC校...

标签:;  ;  ;  ;  ;  ;  ;  

源库动态论文_战秀梅,韩晓日,杨劲峰,刘小虎,马玲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