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行为学论文_杨转红,李慧,许雅文,王素青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经行为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行为学,神经,大鼠,纹状体,子代,激酶,记忆。

神经行为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转红,李慧,许雅文,王素青[1](2019)在《维生素D干预对高龄雌鼠妊娠维持及子代神经行为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龄对初产小鼠妊娠结局及仔代神经行为学的影响,以及维生素D干预的效果。方法分组:将湖北省疾控购入的SPF级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8-13周)、高龄对照(32-35周)及高龄VD(vitD3)组(32-35周),每组10只。10-13周龄雄鼠20只用以交配。高龄VD组雌性小鼠连续7天的维生素D灌胃后进行交配,对照组以玉米油灌胃。观察指标:①鼠母血清维生素D水平、妊娠能力及妊娠结局;②仔鼠发育及出生结局;③成年仔鼠的神经行为学测试与评估:避暗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新物体识别、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悬尾试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④成年仔鼠脑组织VDR及靶基因表达。结果①高龄雌鼠血清维生素D低于正常年龄雌鼠;从交配到成功妊娠,高龄雌鼠(8.6±7.4)较正常对照(5.5±4.3)需要更长的时间(天),而VD干预(8.9±5.8)对妊娠能力的提升没有显着作用;高龄鼠母妊娠不良率57.9%,高于正常对照的50%(P=0.045),高龄VD组不良妊娠率(50%)低于高龄组,但无统计学意义;②仔鼠情况:高龄组每窝仔鼠4.87±2.83只,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的8.16±1.30只(P=0.000),而高龄VD组为6.59±2.12只(与高龄组比P=0.047);高龄孕鼠子代的出生体重(1.3±0.11,g)较正常组低(1.5±0.12,g),维生素D干预显着改善仔鼠的出生体重(1.6±0.14,g)及24天体重(高龄vs高龄VD;7.8±0.39vs 8.9±0.92,g)。龄鼠母子代24天存活率51%,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仔鼠74%(P=0.017),但VD干预对仔鼠的存活率(51%)没有明显影响;③避暗实验显示高龄雌鼠后代的逃避潜伏期高于正常对照(P=0.032),而VD干预对此没有影响(P=0.152);但VD干预能降低由高龄导致的犯错误次数增多(正常对照vs高龄对照P=0.013,高龄VD vs高龄对照P=0.051);Morris水迷宫显示高龄雌鼠后代穿越平台次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VD干预效果明显(P=0.039);新物体识别显示,高龄组、正常对照组以及高龄VD干预组,其子代认知指数分别为0.561±0.070、0.683±0.118、0.658±0.110,叁组间均存在显着差异(高龄雌鼠vs正常对照P=0.012,高龄VD vs高龄对照P=0.042)。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悬尾试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消耗实验等与焦虑抑郁相关的实验叁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高龄雌鼠体内维生素D水平较低,其初产鼠母妊娠能力下降,妊娠结局不良,维生素D干预改善了高龄鼠母不良妊娠结局;②高龄雌鼠后代其学习记忆能力较正常雌鼠后代下降,维生素D对其有改善作用;③仔鼠的焦虑、抑郁相关行为与鼠母年龄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17)

罗洪斌,谌勤[2](2019)在《神经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行为学作为行为神经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分支,是通过演化与比较等方法对实验动物的行为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对该行为进行的反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该学科的目的是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是如何将外界刺激转化为自然行为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通过对神经行为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展示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学习记忆、药理学以及药物毒品成瘾等毒理学系列研究中的发展历程、现状并进行展望。(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刘洋[3](2019)在《冷刺激及复温对小鼠相关神经行为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寒区内对人、畜作用最广泛和不可避免的应激源之一,低温环境极易诱导机体产生冷应激,使机体的能量代谢、神经内分泌、行为和情绪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而行为是机体为适应环境变化所作出的功能调节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冷刺激下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是靠自主神经、内分泌、代谢和行为统一调控来维持的。目前,冷刺激及复温下机体的行为变化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地观察不同强度冷刺激及其复温过程中小鼠自发运动、探索行为和焦虑情绪的变化,结合相应状态下相关血液生理指标,总结行为的变化特征和规律。本研究所采集的大量行为学数据能够为后期建立温度与行为的互作模型奠定坚实的基础;能够作为评估动物与温度、福利的有效方法;同时,本研究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对寒区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排除饲养和试验过中潜在影响因素,保证行为学测试结果的可信度,本研究对试验环境、程序和体况及饲养管理等进行严格控制,随后利用TM-Vison行为学试验系统对ICR小鼠开展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以评估其是否合理。结果显示,本研究相关因素控制精确,测试结果稳定,试验环境、程序和体况及饲养管理等设置合理,可以在接下来的神经行为学测定中应用。为探讨不同强度冷刺激对小鼠的自发运动、探索行为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本研究将ICR小鼠分别进行不同强度冷刺激(冷刺激温度梯度为22℃、16℃和10℃及4℃;各温度下设时间梯度为2 h、4 h、6 h、8 h和10 h及12 h;常温对照为28℃)后,立即开展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结果显示,较常温对照组,自发运动在22℃冷刺激下增加,4 h和6 h(P<0.05)显着增加;16℃冷刺激无显着变化,10℃冷刺激8 h显着减少(P<0.01),4℃冷刺激10 h显着减少(P<0.05);探索行为在22℃冷刺激无显着变化,16℃冷刺激10 h显着减少(P<0.01),10℃冷刺激6 h、8 h和12 h显着减少(P<0.01),4℃冷刺激6 h(P<0.01)和10 h(P<0.05)显着减少;焦虑情绪在22℃冷刺激2 h(P<0.01)、4 h(P<0.01)和6 h(P<0.05)显着降低,16℃冷刺激12 h显着升高(P<0.01),10℃冷刺激8 h(P<0.05)和10 h(P<0.01)显着升高,4℃冷刺激8 h显着升高(P<0.01)。为探讨不同温度冷刺激后复温对小鼠的自发运动、探索行为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本研究将ICR小鼠分别进行为22℃、16℃和10℃及4℃冷刺激12 h后复温(复温时间梯度为2 h、4 h、6 h、8 h和10 h及12 h)后,立即开展旷场试验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结果显示,较常温对照组,自发运动在22℃和16℃冷刺激复温过程中均无显着变化,只有10℃和4℃冷刺激复温2 h显着增加(P<0.05);探索行为在22℃冷刺激复温10 h显着减少(P<0.05),16℃冷刺激复温4 h和8 h显着减少(P<0.05),10℃冷刺激复温6 h(P<0.01)和8 h(P<0.05)显着减少,4℃冷刺激复温4 h(P<0.01)和8 h(P<0.05)显着减少;焦虑情绪在22℃冷刺激复温2 h(P<0.01)、4 h(P<0.01)和6 h(P<0.05)显着降低,16℃冷刺激复温12 h显着升高(P<0.01),10℃冷刺激复温8 h(P<0.05)和10 h(P<0.01)时显着升高,4℃冷刺激复温8 h显着升高(P<0.01)。为探讨不同强度冷刺激及其复温中小鼠机体状态,本研究对ICR小鼠进行相应冷刺激及复温并采集血液,应用ELISA检测血清中CORT、CRH、E、NE和DA以及5-HT的水平。结果显示,较常温对照组,不同强度冷刺激下CORT、CRH、E、NE和DA以及5-HT有所升高,复温过程中仅CORT、E和DA升高。综上所述,冷刺激对小鼠自发运动和探究行为有抑制作用,引起焦虑增加。但22℃冷刺激对小鼠自发运动和探究行为有促进作用,引起焦虑减少。复温过程中小鼠运动、探索和情绪均能快速恢复;自发运动恢复更为迅速,且焦虑降低。不同强度冷刺激下小鼠在运动、探索和情绪所出现的变化与CORT、CRH、E、NE和DA以及5-HT的调控有关,而复温过程中则为CORT、E和DA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9-06-01)

陈艳丽,陈芙蓉,胡元灏,蔡子壕,晏彪[4](2019)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KM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芒果苷的拮抗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小鼠神经行为学影响的剂量-反应关系,以及芒果苷(MAG)的拮抗作用。36只性成熟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4组:(1)生理盐水组,(2) 5 mg·kg~(-1)DBP组,(3) 25 mg·kg~(-1)DBP组,(4)125 mg·kg~(-1)DBP组,实验周期28d。应用国际通用的高架十字迷宫(EPM)和旷场实验(OFT)检测DBP暴露后KM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通过脑组织病理学切片,检测KM小鼠的靶组织脑海马CA1区病理变化;通过测定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DNA-蛋白质交联系数(DPC),检测KM小鼠的脑海马组织氧化损伤水平。以MAG作为抗氧化剂,36只KM小鼠随机分为4组:(1)生理盐水组,(2) 50 mg·kg~(-1)MAG组;(3) 125 mg·kg~(-1)DBP组;(4) MAG+DBP组,进行神经行为测试,同时评估各组KM小鼠脑海马组织氧化损伤。与对照组比较,随着DBP暴露剂量的升高,125 mg·kg~(-1)DBP组KM小鼠进入开放臂次数减少,停留时间偏短,运动距离较短,运动轨迹偏离中央区域;脑海马CA1区锥体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形态肿胀变形,树突缩短甚至消失;且脑系数下降,ROS、MDA含量及DPC系数逐渐上升,GSH含量逐渐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加入拮抗剂MAG处理后,与125 mg·kg~(-1)DBP组比较,MAG+DBP组小鼠神经行为学出现一定程度的缓解,脑海马CA1区病理程度减轻,脑系数上升,ROS、MDA含量及DPC系数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GSH含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0.01)。DBP所致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变化可能与脑海马组织的氧化损伤有关; MAG可通过降低小鼠脑组织氧化应激水平,对DBP暴露所致的小鼠神经行为学影响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罗雨商,杨斌,张霖,李璐璐,蔡子壕[5](2019)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小鼠神经行为学改变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小鼠神经行为学改变及与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通路相关蛋白的关联.雄性KM小鼠36只,随机分成4组:生理盐水组、50 mg·kg~(-1)·d~(-1) DBP组、50 mg·kg~(-1)·d~(-1)维生素E(VE)组、DBP+VE组,连续灌胃处理28 d,观察Morris水迷宫结果,检测小鼠脑海马组织的氧化应激(活性氧(ROS)荧光强度、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丙二醛(MDA)含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caspase-3水平,Western blot分析ERK1/2及其磷酸化(p-ERK1/2)水平;H&E、Nissl染色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分析脑组织CA1区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50 mg·kg~(-1)·d~(-1) DBP组小鼠的学习记忆下降,氧化应激、p-ERK1/2、caspase-3水平上升,BDNF、p-CREB表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海马组织CA1病理学损伤及凋亡程度增加.给予抗氧化剂VE处理后,DBP+VE组小鼠的学习记忆上升,氧化应激、p-ERK1/2、caspase-3水平降低,BDNF、p-CREB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组织CA1病理学损伤及凋亡程度降低.由此推测,DBP暴露导致小鼠海马组织CA1病理学损伤、神经元凋亡程度增加、学习记忆下降、其神经行为学改变可以通过添加VE得到缓解,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测试表明ERK系统应激氧化性损伤机制参与介导了毒理学过程.(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熊庭旺,贺希,魏胜焦,刘波,吴芹[6](2018)在《SD大鼠与FH/Wjd大鼠神经行为学差异比较(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SD大鼠为对照,探究FH/Wjd大鼠学习记忆、自主活动、疲劳耐力是否满足抑郁模型的部分标准。方法Morris水迷宫、Y迷宫检测3、6及9月龄SD大鼠、FH/Wj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Y迷宫检测3、6及9月龄SD大鼠、FH/Wjd大鼠自主活动能力、探索能力;转棒实验观察3、6及9月龄SD大鼠、FH/Wjd大鼠疲劳耐受力。结果 3、6和9月龄FH/Wjd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高于同月龄SD大鼠,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目标象限运动距离百分比、目标象限进入次数百分比均低于同月龄的SD大鼠; 3、6及9月龄FH/Wjd大鼠Y迷宫入臂总次数、活动速度高于同月龄的SD大鼠; 3、6及9月龄FH/Wjd大鼠转棒上停留时间低于同月龄的SD大鼠。结论 FH/Wj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疲劳耐力低于同月龄SD大鼠;探索能力、活动能力高于SD大鼠,FH/Wjd大鼠符合抑郁模型的部分标准。(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马君,戴杰[7](2018)在《曲古霉素A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保护作用观察及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曲古霉素A(TSA)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 60只大鼠其中40只建立急性SCI模型后分为模型(M)组、低剂量(LD)组、中剂量(MD)组及高剂量(HD)组,术后腹腔注射50μg/ml、100μg/ml、200μg/ml TSA生理盐水溶液;另取10只仅做椎板切除术为假手术(S)组,剩余10只不做处理为对照(C)组,注射生理盐水溶液。术后评估神经行为学变化;处死后观察其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并对比脊髓细胞凋亡情况;对比脊髓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3(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BBB运动评分及斜板试验最大角度比较,C组、S组最高,MD组其次,LD组、HD组稍低,M组最低,除LD组与HD组比较、C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0. 05),其他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 <0. 05),M组、LD组、MD组、HD组随时间的延长呈显着升高趋势(P <0. 05),C组、S组随时间的延长变化不显着(P> 0. 05)。病理学观察发现,M组组织结构严重破坏、细胞病变明显; 3剂量组均不同程度改善,MD组改善最为明显。脊髓细胞凋亡率、Caspase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C组、S组最低,MD组其次,LD组、HD组稍高,M组最高,除LD组与HD组比较、C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0. 05),其他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 <0. 05)。PCNA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MD组最高,LD组、HD组其次,M组稍高,C组、S组最低,除LD组与HD组比较、C组与S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 0. 05),其他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 <0. 05)。结论 TSA对SCI大鼠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具有保护作用,其中100μg/ml保护作用最佳,可能与上调PCNA mRNA和蛋白、下调Caspase3 mRNA和蛋白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23期)

陈乔,李梦兰,侯紫藤,严斐霞,李林昌[8](2018)在《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海马CA1区MVD、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MVD、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夏天无组。血管性痴呆模型建立后连续给药30d。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微血管密度及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夏天无组较模型组自第3天起平均逃避潜伏期缩短(P <0.05),后2天其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 <0.01);夏天无组海马CA1区血管数量有所增加,VEGF阳性细胞数量有所增加(P <0.05)。结论: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学习记忆障碍有一定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VEGF表达,一方面对海马CA1区神经元直接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诱导缺血区侧枝新血管形成,改善血液循环,对神经元起间接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34期)

白晓红,王佳,刘芳,刘焯[9](2018)在《文静汤对抽动障碍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文静汤对亚氨基二丙腈(IDPN)诱导的抽动障碍(TD)模型小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对脑内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兴奋性谷氨酸转运体(EAAT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泰必利组)、文静汤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IDPN腹腔注射450 mg/(kg·d)10 d诱导TD小鼠模型。造模后,正常组和模型组予0.9%氯化钠溶液、文静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中药汤剂56、28、14 g/(kg·d)、泰必利组予泰必利25 mg/(kg·d)灌胃治疗。每日1次,连续给药28 d后进行刻板运动评分测定,并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纹状体内GLU、ASP、GAB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纹状体EAAT2蛋白含量表达水平。结果:①行为学检测:各组小鼠的刻板运动评分均呈下降趋势,末次观察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②脑组织GLU、ASP、GABA含量测定:模型组GLU、ASP含量最高、GABA含量最低(P<0.01),各组均能降低ASP和GLU含量,文静汤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升高GABA含量(P<0.01),但文静汤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差别不大。③EAAT2表达:模型组较正常组显着性升高(P<0.01);文静汤各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实验表明文静汤可以抑制TD小鼠的刻板运动行为,其抗抽动效应可能与抑制纹状体GLU、ASP含量水平及激发GABA的兴奋作用以及降低EAAT2蛋白表达有关,并与泰必利效果相当。(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董雯,王守安,陈秀娇,张金添,郑伟男[10](2018)在《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损伤,相应的AD动物模型应该表现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多种评价该模型神经行为学的设备和方法。综述了目前研究常用的AD动物模型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以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神经行为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神经行为学作为行为神经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分支,是通过演化与比较等方法对实验动物的行为及其中枢神经系统对该行为进行的反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的学科。该学科的目的是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是如何将外界刺激转化为自然行为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本文通过对神经行为学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展示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学习记忆、药理学以及药物毒品成瘾等毒理学系列研究中的发展历程、现状并进行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经行为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转红,李慧,许雅文,王素青.维生素D干预对高龄雌鼠妊娠维持及子代神经行为学的影响[C].中国毒理学会第九次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集.2019

[2].罗洪斌,谌勤.神经行为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

[3].刘洋.冷刺激及复温对小鼠相关神经行为学的影响[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9

[4].陈艳丽,陈芙蓉,胡元灏,蔡子壕,晏彪.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KM小鼠神经行为学的影响及芒果苷的拮抗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19

[5].罗雨商,杨斌,张霖,李璐璐,蔡子壕.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小鼠神经行为学改变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9

[6].熊庭旺,贺希,魏胜焦,刘波,吴芹.SD大鼠与FH/Wjd大鼠神经行为学差异比较(英文)[J].遵义医学院学报.2018

[7].马君,戴杰.曲古霉素A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保护作用观察及机制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

[8].陈乔,李梦兰,侯紫藤,严斐霞,李林昌.夏天无对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海马CA1区MVD、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8

[9].白晓红,王佳,刘芳,刘焯.文静汤对抽动障碍小鼠的神经行为学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8

[10].董雯,王守安,陈秀娇,张金添,郑伟男.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脊髓后角GFAP和Iba1的表达Fig.1.2the...钩吻素子化学结构,分子式C20H22N2O...豹皮樟总黄酮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染铝小鼠神经行为学检测结果一2各组模型不同时间大鼠神经行为学大鼠神经行为学实验相关图片

标签:;  ;  ;  ;  ;  ;  ;  

神经行为学论文_杨转红,李慧,许雅文,王素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