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毛冠菊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态,青藏高原,紫菀,菊科,形态学,青藏,性状。
毛冠菊属论文文献综述
高天刚,陈艺林[1](2005)在《毛冠菊属舌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毛冠菊属Nannoglottis 8种植物舌片的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其颇有争议的系统位置。所有种类舌片近轴面的细胞为板状,长圆形;径向、切向壁直;外壁特征性突起,外壁中央为纵向皱纹,相邻细胞之间的纹饰无系统连接。这些特征表明毛冠菊属和紫菀族Astereae关系密切,但它在紫菀族内的系统位置可能比较特殊。这些结果和依据ITS序列推测的紫菀族系统发育的结果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微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以及微形态性状在毛冠菊属部分种类分类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高天刚,陈艺林,吴征镒[2](2004)在《毛冠菊属一新组》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毛冠菊属的一个新组———单头组 ,并提出详尽的证据。(本文来源于《云南植物研究》期刊2004年02期)
高天刚,陈艺林,吴征镒[3](2003)在《毛冠菊属的核形态及其进化含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系统位置颇有争议的青藏高原特有属毛冠菊属8个种的细胞学特征。结果发现,所有研究的种类都是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x=9。其中6种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所有种类的核型都是2A型,比较一致。各个种的核型公式分别是:N.carpesioides 2n=14m+2sm+2st;N.delavayi 2n=14m+2sm+2st;N.gynura 2n=14m+2sm+2st;N.hieraciphylla;2n=(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期刊2003-06-30)
高天刚,陈艺林,朱世新[4](2003)在《毛冠菊属舌片的微形态学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了毛冠菊属8个种舌片的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其颇有争议的系统位置。所有种类舌片近轴面的细胞为板状,长形;径向、切向壁直;外壁特征性突起,外壁中央为纵向皱纹,相邻细胞之间的纹饰无系统连接。这些特征表明毛冠菊属和紫菀族关系密切,但它在紫菀族内的系统位置比较特殊。这些结果和依据ITS序列构建紫菀族分子系统发育的结果相吻合,即毛冠菊属属于紫菀族,是该族的基部类群。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微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以及微形态(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期刊2003-06-30)
高天刚[5](2001)在《毛冠菊属的系统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冠菊属是菊科21个“有问题”属中的一个,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地区。按照林镕、陈艺林的概念,它包含了Nannoglottis、Stereosanthus、Vierhapperia、Senecio和Doronicum5个属的成员。它曾先后被放入旋覆花族、千里光族和紫菀族,在上述叁族中的亚族位置也不确定。它的许多重要性状,如舌片颜色、染色体数目等等,人们所知甚少。由于缺乏野外工作以及看不到大多数名字的模式,林镕、陈艺林对该属的修订有待深入的研究。本文研究了该属的外部形态学、微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生态学以及ITS序列,确定了毛冠菊属的分类位置,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属下分类系统。1.外部形态 在检查大量标本(包括大多数模式)和野外居群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主要外部形态学性状的变异式样及其对划定物种范围的价值。共确认以下9个种:青海毛冠菊、厚毛毛冠菊、狭舌毛冠菊、虎克毛冠菊、宽苞毛冠菊、大果毛冠菊、毛冠菊、玉龙毛冠菊和云南毛冠菊。川西毛冠菊被处理成狭舌毛冠菊的异名。2.微形态学 在光镜下检查了毛冠菊属9种和紫菀族2个代表属的花柱的形状、花药顶端不育附属物、花药基部、花药基部、花盘、花丝领、药室内壁细胞等微形态性状。除了花柱基外,其他的微形态学在属内一致。管状花的花柱形态支持将毛冠菊属放在紫菀族,但其药室内壁细胞两极加厚式样表明它和广义的旋覆花有某些联系。3.叶表皮研究 在光镜和电镜下检查了毛冠菊属8个种的叶表皮特征。所有种的气孔器都为不规则型。青海毛冠菊表皮细胞的为多边形,而其他种都为不规则型。青海毛冠菊表皮角质层的加厚方式也与其他种明显不同。4.扫描电镜下的舌片和花柱分枝特征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毛冠菊属8种和紫菀族7个代表种的舌片近轴面表皮细胞。发现毛冠菊属的舌片近轴面表皮细胞都为板状,并且沿细胞中央特征性加厚,这与紫菀族类型的表皮细胞一致,但毛冠菊属表皮细胞的角质层主要是纵向条纹或皱纹,而紫苑族总是横向的条纹或皱纹,明显不同。 在扫描电镜下又检查了毛冠菊属8种和紫苑族8个代表种的管状花花柱分枝近轴面的结构,结果在毛冠菊属管状花花柱分枝的近轴面都发现了柱头毛状的突起,而在紫苑族8种中没有发现。从突起的形状和位置判断,它可能是残存的、未充分发育的柱头毛。这表明雌性不育管状花可能刚刚从两性管状花演化而来。 也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毛冠菊属6种和紫苑族8个代表种的舌状花和丝状花的花柱分枝的远轴面,结果在毛冠菊属4种中发现了类似扫集毛状的突起。从这种突起的位置和形状判断,它可能是残余的扫集毛。这种突起在除雏菊以外的其他紫苑族代表种中缺失。5.细胞学 检查了毛冠菊属8种的细胞学性状。结果发现毛冠菊属所有种的染色体基数都为 x二9。染色体长度大约 4 urn-10urn。核型公式:毛冠菊、厚毛毛冠菊。狭舌毛冠菊、宽苞毛冠菊和云南毛冠菊都为 Zn叫+Zsm+Zst;玉龙毛冠菊、大果毛冠菊和青海毛冠菊都为Zn—12m+4sin+Zst。AI、AZ值在属内没有明显差异。所有种的核型都是ZA型。这表明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没有多倍化参与,毛冠菊属宜放在紫苑族而不是千里光族。细胞学证据支持毛冠菊属为一单系类群。6.分子生物学 测定了毛冠菊属7种的ITS序列,并从基因库里下载了46个ITS序列,涵盖紫苑族14个亚属和旋覆花族、春黄菊族、金盏菊族。以旋覆花族、春黄菊族、金盏菊族为外类群。简约性分析显示,毛冠菊属在紫苑族中,并有较高的bOOtstrap值,在紫藐族中处于基部位置。Ole卅i。和 ChiliotriChum两个 Hi川e巾ubCfillse亚族的代表属与毛冠菊属密切相关。在属下系统发育分析中,Olearia 和Chiliotrichu。被选做外类群。652个性状中,共有刀个信息位点(31个在厂,33个在ITSZ,7个在5.SS)。简约性分析时只获得一棵最简约树。树上有两个明显的进化支,一支仅有青海毛冠菊一种,另一支包含其他种类。这种分支方式也得到形态学和生态学证据的支持。7.毛冠菊属的系统学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毛冠菊属且放入紫苑族中,在紫苑族中处于基部位 -JI-置,与 Hinterhuberinae亚族关系密切。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一个新的属下分类系统: 毛冠菊属的新系统组 1单头组 Sect.Monocephala T.G.Gao et YL.Chen Sect nov.青海毛冠菊 Nannoglottis ravida(C.Wnki一YL.Chen组11毛冠菊组Sect.Na。oglottls系 1.长舌系hr.Delavnyanae Ling et YL.Chen厚毛毛冠菊 Nannoglottts delav叫i(Franch.)Ling et YL.Chen狭舌毛冠菊 Nannoglottis ynura(C.Wnki.)Ling et YL.Chen虎克毛冠菊 Nannoglottis hookeri(C.B.Claxke ex Hook.f)Kitam.宽苞毛冠菊 Nannoyott拓 latuquama Ling et YL.Chen大果毛冠菊 Nannogtottis ma侧ca叩a Ling et YL.C(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期刊2001-08-01)
高天刚,刘建全,陈之端,陈艺林[6](2000)在《毛冠菊属的系统位置及属内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冠菊属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约9种。它在同一头状花序内有3种类型的小花,并且中央管状花不育,在菊科中很独特。该属自建立以来,关于它归入何族,争议很大,先后被放入旋覆花族、千里光族和紫菀族。由于标本太少和实验材料难以得到,对其属内分化、一些种的地位及种间关系,也所知甚少,是菊科中的疑难属。对其中8个种的 tmL-F 序列和2个种的 ndhF 序列的研究表明,该属宜放入紫菀族,并有很高的支(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0-11-01)
张小平[7](2000)在《毛冠菊属的花粉形态和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国产菊科特有属毛冠菊属的花粉形态和结构进行了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观察和研究。该属的花粉可以分为圆球形、扁球形和长球形叁种类型。种之间的花粉差异主要表现在大小、形状和外壁纹饰的细微变化等方面。与紫菀族、千里光族和旋覆花族叁个族的代表种的花粉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并结合其它生物演化证据 ,可得到以下结论 :( 1 )支持 Hand- Mazzetti的分类意见 ,毛冠菊属应归于紫菀族中 ;( 2 )毛冠菊属的花粉可划分为圆球形、扁球形和长球形叁种类型 ,其中圆球形占多数 ,并且是较原始的类型 ,由此演变成其它两种形状的花粉 ;( 3)根据花粉由近球形到长球形或扁球形的演化趋势 ,赞成传统形态分类将 N annoglottisgynura归于较原始的类群 -狭苞组的分类处理。(本文来源于《微体古生物学报》期刊2000年02期)
刘建全,何廷农,刘尚武[8](2000)在《毛冠菊属系统位置的核形态证据(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首次记载了毛冠菊属 2种 4居群的核形态资料。两种植物的染色体间期和前期染色体为复杂型和中间型。狭舌毛冠菊两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 2n =1 8=1 4m + 2sm + 2st( 2SAT) ;毛冠菊两居群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公式为 2n =1 8=1 4m + 2sm( 2SAT) + 2st。它们分别代表了整个毛冠菊属的两组植物 ,并包含了形态学上最原始的种类 ,因此 ,该属的染色体基数可能为x =9。核形态证据表明毛冠菊属放在紫菀族比放在旋覆花族和千里光族中更为合理。(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毛冠菊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立了毛冠菊属的一个新组———单头组 ,并提出详尽的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毛冠菊属论文参考文献
[1].高天刚,陈艺林.毛冠菊属舌片的微形态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J].植物分类学报.2005
[2].高天刚,陈艺林,吴征镒.毛冠菊属一新组[J].云南植物研究.2004
[3].高天刚,陈艺林,吴征镒.毛冠菊属的核形态及其进化含义[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
[4].高天刚,陈艺林,朱世新.毛冠菊属舌片的微形态学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C].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2003
[5].高天刚.毛冠菊属的系统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
[6].高天刚,刘建全,陈之端,陈艺林.毛冠菊属的系统位置及属内分化[C].第六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0
[7].张小平.毛冠菊属的花粉形态和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英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
[8].刘建全,何廷农,刘尚武.毛冠菊属系统位置的核形态证据(英文)[J].植物分类学报.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