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空间生态设计策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中庭空间生态设计策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张续龄[1]2014年在《基于DeST模拟的天津地区中庭空间被动式生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庭,因其丰富的空间形态、优越的采光条件以及对自然元素的引用,在现代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该空间的特殊性,使中庭热环境的设计与控制相较于普通建筑空间更为复杂,其能耗状况也引起更多设计师及业主的重视。目前,虽然针对建筑中庭被动式生态设计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缺乏从空间形态设计,特别是平面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同时,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设计者普遍缺乏量化辅助设计手段,导致中庭建筑热环境效果较差,中庭空间的被动式生态研究具有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因此,本课题对中庭热环境被动式生态设计进行探讨,是以空间形态为出发点,同时使用量化辅助手段开展研究。本文通过定量化的数值模拟分析,对中庭空间的生态节能效果进行量化研究,为中庭空间提供定量化的设计和选型依据,在建筑能耗模拟软件DeST的构架中实现天津地区中庭热环境的被动式生态设计。本文首先概述了中庭及被动式生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对建筑中庭热环境的物理模型进行阐述,分析中庭空间的热过程,讨论中庭热环境与被动式生态设计的相互关系。其次,对天津地区部分中庭建筑进行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庭空间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接着对有关被动式生态设计的国内外案例进行研究,并按照中庭空间设计影响因素对相关案例进行归纳与总结,从中提取基本的平面几何形态,为下文的数值模拟分析提供图形支持。最后,给出中庭热环境在DeST中的具体实现办法,运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中庭空间进行量化分析,以天津地区为例,确定该地区建筑的中庭朝向、中庭的平面形式以及中庭的平面尺度,系统总结了基于中庭空间设计有关热环境的被动式生态设计策略。本课题将被动式生态理念与建筑中庭空间设计相结合,同时运用DeST软件进行分析,从建筑中庭朝向、平面形式以及平面尺度叁个方面,为中庭空间设计提供依据,丰富了中庭空间被动式生态设计的相关理论,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天津地区中庭空间的被动式生态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雷涛[2]2004年在《中庭空间生态设计策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庭是现代建筑中广泛出现的一种公共空间,其在节能、通风、改善室内微气候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设置中庭成为一项应用广泛的生态建筑设计策略。本论文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的方法,从定量分析角度,对中庭空间的通风、能耗等方面问题作了一定深度的探讨。论文第一部分,运用DeST软件,模拟了不同类型中庭建筑的室内热环境,提出了中庭空间的生态节能设计策略。主要结论是:⑴在北京地区气候和建造条件下,对于适应性建筑,不同的中庭类型,以及同一类型不同中庭朝向间,主体建筑室内热环境相差很大;而对于控制性建筑,不同中庭类型间主体建筑的室内热环境相差很大,但同一类型间差别较小。⑵适应性中庭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为:首先考虑利用中庭空间的温室作用增加建筑的冬季室内气温,具体措施包括提高中庭空间冬季温度、增加中庭空间与主体建筑接触面积、减小主体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然后应注意到以上措施有些与夏季降温是相矛盾的,这时应该通过组织中庭良好的夏季通风,尽量弱化其不利影响。同时还可考虑利用中庭空间阻挡阳光直接辐射。⑶控制性中庭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为:①选择合理的建筑形式,尽量减小主体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②在外围护结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以中庭空间覆盖主体建筑外围护结构。论文第二部分,运用PHOENICS软件,探讨了中庭空间夏季的自然通风问题。主要结论是:⑴热压通风可以有效改善夏季中庭室内热环境,同时,通过扩大进、排风窗面积以及提高排风窗高度可增强热压通风效率。⑵利用热压对中庭周边房间进行自然通风时应考虑中和面问题,提高中和面高度的措施包括提高排风窗高度、扩大排风窗与进风窗面积比、采用文丘里渐缩剖面等。⑶在风压通风作用下,中庭内空气流动比热压更快,但风速分布不均匀,存在热量大量聚集的可能。但通过通风窗位置的调整,可有效改善这种状况。

周丽华[3]2016年在《校园食堂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的低能耗涉及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拆除、再利用等各个环节。由于现有多数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筑能耗分数分配过分突出建筑设备系统性能,特别是建造数量大、建造经费条件一般的公共建筑,在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阶段容易忽视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的要求。对于校园食堂建筑这类公共建筑来说,强调建筑设计阶段被动式节能技术对能耗的影响,对建筑“能耗总量控制”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具有多层大空间建筑特点、建筑规模较大的校园食堂建筑为研究对象,以从建筑设计角度进行环境整合和空间调节,达到建筑环境性能的舒适度需求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文献研读,系统地分析了校园食堂建筑被动式节能的影响因素,并从地区环境、建筑形体环境和建筑物理环境叁个层面进行探讨。基于对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认知,提出以建筑物理环境性能为导向的一种理念:性能驱动理念,两种有效实现途径:环境整合方法和空间调节方法,以及被动式节能的技术路径,总结可能存在的设计模式及相应的调节手法。最后以实际项目为例,结合地区气候条件对校园食堂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从建筑环境性能驱动设计角度,在环境整合、空间组织、界面设计、模拟优化四个层面,构建郑州地区校园食堂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以期对多层大空间建筑的低能耗设计提供思路。

施晓梅[4]2018年在《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腔体热缓冲效应的办公空间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复杂,四季变化强烈,对建筑的气候适宜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文章从前人关于“建筑腔体空间”的研究为出发点,腔体的存在在建筑与环境之间建立了一层缓冲层,对建筑的主体使用空间起到了热缓冲的作用,而且建筑中大量存在此类腔体空间,对建筑的节能以及改善建筑的微气候意义重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题是探讨腔体空间的热缓冲策略,以期改善建筑室内微气候。本文首先对建筑腔体空间进行了新的定义,即所有对建筑室内微环境有改善的空间和细部构件。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的整理,较为系统地归纳了建筑腔体的作用原理与方法。其次,从空间位置,功能类型和组合方式叁个层面对腔体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阐释,并总结出腔体的两种空间布局手法:嵌入式和附加式。本文的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核心研究内容,结合实例分别对嵌入式和附加式两种布局的腔体选择典型的形式进行详细分析,并各选择一种形式进行相应的软件模拟研究,第叁章运用Ecotect软件,模拟不同类型的中庭建筑室内的热环境,探讨中庭热缓冲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中庭腔体的生态节能策略。第四章,运用Airpak软件,建立不同体型的双层玻璃幕墙简化模型,模拟其夏季热压通风效应,得出双层玻璃幕墙体型与通风效应之间的关系,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通过这些软件模拟分析,目的是得出一些规律性、共识性的原则和设计策略,以期对当代建筑腔体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最后,在泰州高港新区商务中心地块的设计中,笔者将前文研究得出的结论和策略有选择性地运用到了现代办公建筑设计中。课题选取了该项目中有代表性的高层办公塔楼综合体和低层大进深的邻里中心为例,探讨腔体的节能优化设计在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办公建筑形体中的运用:在大进深的低层邻里中心设计中,结合了单向南侧中庭和核心式中庭这两种形式的中庭,协同发挥作用。而对于高层建筑,受中心核心筒的限制,采用了南侧中庭单元的形式;在双层表皮的应用方面,低层和高层采用的双层表皮单元体型视建筑造型而定,但会参考研究得出的最佳高厚比和进出风口面积比。这一章节通过该实践项目的针对性设计,期望为腔体的优化设计提供实践参考。

邓孟仁[5]2017年在《岭南超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技术进步,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适应已从对气候的被动适应变成通过能量转换的主动适应,在发达国家建筑能耗所占能源比例已接近40%,成为加剧能源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的进步也使建筑的空中发展成为可能。城市中心的超高层建筑一定程度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居住与使用需求,但同时在生态方面也产生不少负面影响,破坏了人与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超高层建筑的生态问题包括外部与内部两个方面:对外主要是高强度的开发与使用破坏了自然环境,影响了外部环境的生态平衡,巨大规模的建筑个体也改变了原有的微气候条件。对内主要是建造耗能,从全生命周期看,它不仅体现在建设、拆除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同时也体现在使用过程中为保证建筑环境的舒适性而消耗巨大能源;特殊的结构体系也制约了功能的适应性从而削弱了建筑本体的高效性与长效性。但是中国快速的城市化现实要求城市建筑必须以更高密度发展策略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当前,在岭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中,超高层建筑已逐渐成为城市中心人类生活与工作的重要载体,而且作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中能量使用与废物产生最为集中的生态单元之一,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长时间存在并发展,岭南地区超高层建筑的生态研究与设计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岭南地域,结合自身多年的超高层建筑设计经验与设计案例,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知识,通过现代的技术手段,详细分析了超高层建筑与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内外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序循环转换的途径与促成建筑成为自然、节能、高效的有机整体的方法。本研究属于交叉学科横断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仅使用了文献阅读法、设计实践法等常规方法,还运用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计算机软件模拟、SPSS数据统计、空间句法等科学方法,从宏观、中观、微观与技术方面对超高层建筑生态设计进行了探索。本文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了实现生态性的设计策略:在规划设计方面,探讨了生态位原理与建筑规划的结合方法,研究如何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与多层次的可达途径设计,建立稳定的社会生态位与适应岭南地域的自然生态位的策略,使外部自然环境得到尽可能的保护,从而建立起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建筑本体设计方面,围绕生态效率的本质,从空间、环境、行为叁个方面对超高层建筑的高效性与长效性做了较全面研究,阐述了合理的尺度设计、功能适应性的提高、建筑空间协同等策略是提高建筑本体高效性的基础,而弹性灵活的建筑空间尺寸、对外部环境的响应、自然环境空中补偿、纵向空间的联动则是实现长效的关键,只有提高超高层建筑本体的生态效率,才能实现建筑真实生态性;在应对地域气候被动式设计方面,结合建筑高度与体量的特点,通过传统技术现代提炼,结合软件模拟技术,研究了建筑体型、平面组合、采光、遮阳、自然通风等方面与建筑节能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建筑对自然气候的被动式设计与主动式利用的策略;最后在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的章节中,研究了如何利用现有气候条件,提高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提出加强对太阳辐射、雨水、风能创新一体化利用策略。本研究通过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结合丰富了建筑学学科的内容,补充了岭南地域性建筑生态设计理论,填补了岭南超高层建筑生态设计方面系统研究的空白,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切入点与结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揭示了符合生态要求的超高层建筑的核心内涵,探究了岭南地域超高层建筑友好型设计策略,拓展了生态设计的研究视野,使无机建筑环境与有机自然环境以良性的方式产生无缝对接,成为低能耗的城市载体,它构建了超高层建筑、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对于岭南超高层建筑生态设计与岭南地域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都有积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李珺杰[6]2015年在《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大型公共建筑在城市中的建设比例日益增加,因其体块庞大、使用人数多、空间集中、采用集中的中央空调系统,因而人与自然接触的需求更为迫切且运行阶段能源消耗比重更大。中介空间介于外部的自然环境与内部的人工环境之间,将两个对立或不联系、不相关的现象或者事物通过中间环节产生联系,是一种重要的被动式策略,在大型公共建筑中占有重大比重。但设计阶段对中介空间被动式调节作用效果的关注度不足,一方面目前研究变量单一,缺少多角度综合测评与分析其被动式调节作用效果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和长期的检测数据证实或证伪策略的有效性,更加难以在新的设计中进一步优化。因此,研究首先遵循形态解析-作用探索-效果验证的途径,解析利用建筑空间进行被动式调节的理论、实践的类型和发展演变。其次,基于400余份建筑可持续观调研问卷,200余幢大型公共建筑的相关数据整理和30幢建筑长期深入的调研测试,研究将影响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的因素归类为建筑空间信息参数、使用者满意度的主观感受和客观物理环境的舒适度叁个方面,并确立了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框架。具体内容包括:1)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空间的四维形态进行因子化处理,建立与被动式调节作用相关联的建筑信息框架。2)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依据心理学的语义学解析法,量化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满意程度。借助统计学的因子分析法和相关性分析法形成使用者满意度主观评价因子矩阵,并发现使用者主观满意度与建筑空间参数信息的内在关联。3)从建筑环境学视角,建立物理环境的客观评价因子矩阵,研发基于双线性多项式插值算法的物理环境分布云图。4)研究最终给出满意度-舒适度的矩阵模型,在多准则的基础上对建筑的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做出综合评价。5)利用软件开发平台,研发了中介空间被动式调节作用的网络在线评价工具SCTool。论文最后以中介空间的典型类型为例,演示中介空间被动式调节作用的综合评价、检验和优化的全过程。研究成果包含叁个方面:1)研究反复证明了中介空间动态调节作用的价值和复杂性,为设计和改造提供依据。2)提出了中介空间被动式调节作用的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3)研发了验证中介空间被动式调节作用易读的、可视的评价工具。

姜帆[7]2015年在《岭南地区博览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抵御外界恶劣的自然环境气候的侵害,人类创造了建筑。从远古到前空调时代,建筑一直遵循自然气候的客观规律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着。随着空调系统的发明和发展,人类改变了建筑的运行方式,建筑设备技术创造的人工环境成为人类解决气候问题的主要手段,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割裂和对立成为一种时尚。能源危机的发生、生态破坏的加剧,使人们重新省事过去的生存方式,建筑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容器也随之发生着改变。被动式技术理论的出现,发掘了建筑长久以来与环境协调的潜在意识,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形式去客观理性地总结建筑适应气候的内在规律,在提倡生态、环保、节能的后空调时代,为建筑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可持续的契机,给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依据被动式理论的指引,建筑师可以通过对作为建筑本质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的合理设计,实现建筑对环境气候的调节与融合,在创造满足人类生活需求的舒适环境的同时,减少对耗费能源、影响环境的机械设备的使用。岭南地区作为中国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和地理气候的区域,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适应当地湿热气候和反应岭南文化的特有建筑形态。岭南地区作为中国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程度高,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丰富。作为提供公共文化生活服务的公共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博览建筑,其在岭南地区范围内的设计和建造,如何适应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反映当地特有地域文化,顺应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传达生态环保的时代精神,是值得当代中国建筑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被动式技术理论科学的研究,对岭南地区环境气候特性的分析以及博览建筑功能形态特点的总结,探讨被动式设计策略对于岭南地区博览建筑的适用性,并且分析归纳在选址规划,建筑单体,构造材料叁个层面适用于岭南地区博览建筑的被动式设计措施和手段。力求探索一种对于特定气候地区,特定类型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体系的理论研究方法,形成灵活开放的理论体系框架,并以此作为岭南地区博览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关于被动式设计的指引性导则,为当代岭南地区博览建筑的生态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王卓佳[8]2011年在《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中庭设计策略与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能源技术尚未得到突破的当前,能源危机已经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切实问题。节能、绿色、可持续等词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作为占据地球上能源消耗头把交椅的建筑业,也不可回避的将此纳入自己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地域差距的巨大,绿色节能建筑的施行在各个区域会碰到不同的问题。江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夏热冬冷气候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气候区,其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导致了该地区的建筑在节能设计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国内外诸多成功的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的案例中,建筑中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这样的绿色中庭或称生态中庭,应该以怎样的形式与状态结合到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中,符合该地区节能设计策略的中庭将呈现怎样的空间形态,这些是本文探讨的内容与方向。论文尝试从国内外成功的绿色中庭案例中总结出适合夏热冬冷地区的设计策略,研究这些设计策略与中庭空间形态的关系,并将研究对象着眼于小型绿色中庭。最终得出夏热冬冷地区小型绿色中庭的适宜空间形态,并以此作为绿色中庭设计实践的理论依据。论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回顾了该领域的既往研究,展望了该论文研究的价值。第二章反思了当前中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多个国内外的绿色中庭案例的深入分析,初步归纳了绿色中庭的设计策略,并提出了绿色中庭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第叁章具体研究并分析了适宜夏热冬冷地区的绿色中庭设计策略,提出了小型绿色中庭既往研究的不足,针对小型绿色中庭这一特定的类型,初步探讨了设计策略与空间形态的关系。第四章以天井为引,在天井的启发下具体研究了小型中庭的绿色设计策略与空间形态的关系,并以计算机模拟的方式重点研究了被动式设计策略下小型绿色中庭适宜的空间形态。第五部分为结语,以之前的研究结果为基础,总结了夏热冬冷地区小型绿色中庭的空间形态设计策略。

李浩达[9]2014年在《基于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中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各国城市化水平和建筑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建筑工程领域中的绿色节能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庭空间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公共建筑空间,在各类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庭空间作为现代建筑空间的精彩演绎,成为绿色建筑中的重要设计策略,而一些新兴设计理论、建筑构件和设备的产生也进一步促进了其功能的完善。本文以提升中庭通风效果为切入点,探讨中庭空间的建筑设计手段,通过非能源或低能源耗费介入的方式,对建筑中庭的通风能力和效果进行调整、完善和提升,同时总结出相对完整的基于自然通风的中庭设计策略。全文共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课题研究背景,明确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创新点,并概述当代绿色中庭节能设计现状和CFD技术动态模拟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提出了基于CFD模拟的数值依据的分析研究手段。第二章,通过诠释相关概念,提出相关理论并为研究工作进行铺垫,简要介绍了几款当今建筑领域的主流CFD模拟软件。第叁章,阐述了建筑中庭设计与自然通风的基本关系,概述中庭自然通风理论以及中庭通风的基本特点与可能的影响因素。第四章,借助CFD模拟技术分析归纳理想状态下中庭空间的气流环境,分析探讨中庭形态、空间要素等条件对自然通风的影响,为第五章设计策略的提出做铺垫。第五章,以第叁、四章的研究结果为基础,集中对中庭的平面布局、剖面布局、组合中庭和环境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基于通风效果根据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列相对完善的中庭空间设计策略,为今后绿色建筑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数值,该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成果。第六章,以“中国沈阳奥体万达广场”和“沈阳建筑大学中德合作示范项目”的设计为例,以建筑中庭空间为研究对象,将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紧密结合,并对数值模拟对设计结果进行评估验证,说明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

郭书金[10]2016年在《BIM技术在绿色中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能源技术尚未得到突破的当前,能源危机已经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切实问题。节能、绿色、可持续等词频繁出现在各种场合,作为占据地球上能源消耗头把交椅的建筑业,也不可回避的将此纳入自己的发展方向。国内外诸多成功的绿色建筑或称生态建筑的案例中,建筑中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中庭是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自然气候交换场所,对于建筑的整体节能、气候控制和环境净化等方面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却并不那么理想,中庭由于其较大的体积和大量玻璃的采用,常常因为设计不当带来巨大的能耗。因此,建筑中庭空间的生态特性还有待人们的研究和挖掘。中庭的绿色设计,不仅需要正确的布局、合理的形态,还应根据基地气候因素的主导作用和围护结构的适当设计等多方面的工作,使中庭达到经济和环境目标的统一。“BIM软件平台—数据格式—专业分析软件”构成了BIM技术在建筑能耗和环境领域综合应用的基本模型。BIM技术可以进行复杂的数据计算和实时的动态模拟,建筑师可以方便地对设计方案进行气候分析、物理环境分析和能耗性能分析,得到的分析结果可以帮助建筑师对方案作出合理的调整,实现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本文基于BIM技术的模拟分析在绿色中庭设计的应用为研究方向,从建筑中庭的生态特性出发,以建筑设计初期的模拟分析为研究理论基础,结合场地气候,建筑中庭本身的设计,分析研究BIM在中庭绿色设计中有效与科学的设计手法。首先,论文介绍了中庭的生态特性及其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其次分析了传统中庭绿色设计的策略和存在的问题,及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总结出BIM模拟分析技术在建筑设计早期阶段的应用研究的优势,并通过BIM技术在绿色中庭设计中的策略研究,提出这个阶段的模拟分析的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对设计的验证,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不同设计策略的比较,以此来发挥其辅助建筑师进行可持续设计。最后以一个改造设计案例,通过BIM模拟分析软件的运用,对BIM技术辅助绿色中庭设计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

参考文献:

[1]. 基于DeST模拟的天津地区中庭空间被动式生态策略研究[D]. 张续龄. 河北工业大学. 2014

[2]. 中庭空间生态设计策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 雷涛. 清华大学. 2004

[3]. 校园食堂建筑被动式节能设计研究[D]. 周丽华. 郑州大学. 2016

[4]. 夏热冬冷地区基于腔体热缓冲效应的办公空间优化策略研究[D]. 施晓梅. 东南大学. 2018

[5]. 岭南超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策略研究[D]. 邓孟仁.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6]. 中介空间的被动式调节作用研究[D]. 李珺杰. 清华大学. 2015

[7]. 岭南地区博览建筑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D]. 姜帆.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8]. 夏热冬冷地区绿色中庭设计策略与空间形态研究[D]. 王卓佳. 浙江大学. 2011

[9]. 基于室内自然通风效果的中庭空间设计研究[D]. 李浩达. 沈阳建筑大学. 2014

[10]. BIM技术在绿色中庭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郭书金. 重庆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中庭空间生态设计策略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