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胆管造影术论文-喻乐,徐林,戚忠,王加芳,陈治军

胰胆管造影术论文-喻乐,徐林,戚忠,王加芳,陈治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胰胆管造影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纳布啡,镇痛,舒适化医疗

胰胆管造影术论文文献综述

喻乐,徐林,戚忠,王加芳,陈治军[1](2019)在《纳布啡在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纳布啡复合丙泊酚在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0例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行急诊ERCP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S组,60例)和纳布啡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N组,60例)。PS组患者先静脉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PN组患者先给予纳布啡(0.15 mg/kg),3 min后均再给予丙泊酚(1~2 mg/kg)行麻醉诱导,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ERCP手术操作。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T0:麻醉诱导前;T1:意识和睫毛反射消失后;T2:术中;T3:苏醒后)的MAP、HR和SpO_2;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呛咳、体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及苏醒时间;记录术后患者和术者对麻醉的满意度。结果:T1时间点PS组患者SpO_2低于T0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PN组患者SpO_2与T0时间点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间点PS组患者SpO_2低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S组相比,PN组患者苏醒时间、术中呼吸抑制、呛咳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较低(均P<0.05)。结论: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较,纳布啡复合丙泊酚的患者苏醒时间更短,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患者和术者的麻醉满意度均较高,能够为急诊ERCP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王征,刘红芬[2](2019)在《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梗阻合并胆囊炎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后胆囊炎症及胆汁及血液中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梗阻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胆总管梗阻未合并急性胆囊炎及胆管扩张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均行ERCP术治疗,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及胆汁中IL-6、内毒素水平,观察胆囊炎症的变化并且结合CT评估胆囊大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当天胆汁及血液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组治疗当天胆汁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和治疗前血液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 d后均较治疗当天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7 d后均明显低于治疗3 d后(P均<0.05),治疗7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胆囊体积及张力均正常,胆囊壁光滑完整,胆汁清亮,呈黄色,CT测量胆囊大小在正常范围,短径/长径比值0.39±0.02。治疗组治疗前胆囊体积增大,张力增高,胆囊壁毛糙,短径/长径比值0.44±0.0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7 d后胆囊缩小,胆囊壁逐渐变光滑,CT测量胆囊缩小,短径/长径比值0.40±0.04,术后7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监测IL-6及内毒素的变化及CT监测胆囊大小的变化证实ERCP术能减轻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胆囊炎症。(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34期)

谢明丽[3](2019)在《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道取石术中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胆道取石术中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行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道取石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性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健康知识评分、生命体征指标、疼痛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心率、收缩压及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00%(P<0.05),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得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优质人文关怀护理能促进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减少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率。(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2期)

王晨曦[4](2019)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诱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8年10月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治疗性ERCP的2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胰腺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50岁、胆总管直径≤10mm、多次插管及胰管显影和ERCP术后胰腺炎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胆总管直径≤10mm(P=0.001,OR=9.275)、多次插管(P=0.026,OR=3.677)、胰管显影(P=0.009,OR=5.912)是诱发ERCP术后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腺炎是ERCP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胆总管直径≤10mm、多次插管及胰管显影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蒋玲,敬丹,林航宇,曹欣[5](2019)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讨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研究时间:2017年3月~2019年2月,研究对象:本院收取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160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研究组(对照组基础上强化并发症护理)各80例,评判标准: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13.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75%,P<0.05。结论注重并发症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1期)

张元柱,陈西兰,许明友,徐国文,杨先芬[6](2019)在《糖类抗原19-9、总胆红素、白蛋白对胆管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对胆管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67例胆管癌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12个月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24例(术后生存时间≥6个月)与预后不良组43例(术后生存时间<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年龄等基线资料及术前实验室指标并进行比较,胆管癌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预后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糖尿病史、肿瘤位置、Bismuth-Corlette分型、淋巴结转移及动静脉受侵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糖类抗原125、CA19-9及TBIL水平均分别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ALB水平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以患者预后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中的预后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史、Bismuth-Corlette分型、淋巴结转移、动静脉受侵、CA19-9、DBIL、TBIL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CA19-9、TBIL水平较高与ALB水平较低的胆管癌患者经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预后较差,且术前CA19-9、TBIL、ALB均为胆管癌经ERCP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其进行处理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虹,曹娟侠,曾娟,白玲[7](2019)在《围术期强化认知护理干预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围术期强化认知护理干预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80例ER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xcel随机函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0例,常规护理干预)和研究组(90例,强化认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56%(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的健康教育、护士工作能力、病区管理、关爱与沟通、服务热情主动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强化认知护理干预应用于ERCP患者的围术期护理中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1期)

邓宁,高华,向妍睿,文友民,朱秀琪[8](2019)在《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和单病种付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7年7—12月144例ERCP手术病例,对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药品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44例ERCP患者胆汁标本送检率93.75%(135/144),共检出213株菌株,阳性检出率79.34%(169/213),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53.85%),革兰阳性菌48株(28.40%),真菌30株(17.75%)。排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草绿色链球菌。使用抗菌药物12种,总计182次,使用次数排名前3位的是头孢唑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他啶。总体上,第3代头孢菌素/加酶抑制剂类药物使用频次最多,占68.68%(125/182);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占25.82%(47次),其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使用最多。平均用药疗程9.42 d;抗菌药物人均费用3451.80元,占药品费用41.52%。结论该院治疗性ERCP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该研究可为制定单病种付费制度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医药导报》期刊2019年11期)

王振文,朱亮[9](2019)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一项常见的消化内镜手术,已发展为肝、胆、胰等相关疾病的主要内镜诊治方法。但其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ERCP术后常见并发症有胰腺炎、出血(特别是括约肌切开术后)、穿孔、胆管炎、胆囊炎;罕见并发症有空气栓塞、气胸、门静脉瘘、肝血肿、脾脏损伤等。这些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患者、手术过程及操作者有关,通过预测其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干(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鑫,袁琪,高鹏程[10](2019)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LC+LCBDE与LC+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到2018年10月31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RCTs,其中LC+LCBDE组747例,LC+ERCP组7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LC+LCBDE与LC+ERCP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胆总管结石清除率[RR=0.99,95%CI为(0.95,1.02),P=0.87]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RR=0.94,95%CI为(0.72,1.22),P=0.64]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C+LCBDE组术后胆汁漏的发生率高于LC+ER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3.87,95%CI为(2.01,7.42),P<0.000 1];LC+LCBDE组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低于LC+ER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28,95%CI为(0.14,0.55),P=0.002]。结论 LC+ERCP和LC+LCBD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在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方面是相似的,LC+LCBDE组术后发生胆汁漏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是发生急性胰腺炎的风险相对较低,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胰胆管造影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后胆囊炎症及胆汁及血液中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的变化。方法选择胆总管结石梗阻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50例作为治疗组,选择同期胆总管梗阻未合并急性胆囊炎及胆管扩张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均行ERCP术治疗,监测治疗前后血液及胆汁中IL-6、内毒素水平,观察胆囊炎症的变化并且结合CT评估胆囊大小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当天胆汁及血液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治疗组治疗当天胆汁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和治疗前血液中IL-6及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 d后均较治疗当天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7 d后均明显低于治疗3 d后(P均<0.05),治疗7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胆囊体积及张力均正常,胆囊壁光滑完整,胆汁清亮,呈黄色,CT测量胆囊大小在正常范围,短径/长径比值0.39±0.02。治疗组治疗前胆囊体积增大,张力增高,胆囊壁毛糙,短径/长径比值0.44±0.0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治疗7 d后胆囊缩小,胆囊壁逐渐变光滑,CT测量胆囊缩小,短径/长径比值0.40±0.04,术后7 d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监测IL-6及内毒素的变化及CT监测胆囊大小的变化证实ERCP术能减轻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胆囊炎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胰胆管造影术论文参考文献

[1].喻乐,徐林,戚忠,王加芳,陈治军.纳布啡在急诊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9

[2].王征,刘红芬.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治疗胆总管梗阻合并胆囊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3].谢明丽.优质人文关怀护理在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胆道取石术中的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19

[4].王晨曦.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引发胰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研究.2019

[5].蒋玲,敬丹,林航宇,曹欣.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相关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探索[J].心理月刊.2019

[6].张元柱,陈西兰,许明友,徐国文,杨先芬.糖类抗原19-9、总胆红素、白蛋白对胆管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行支架置入术治疗的影响[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

[7].张虹,曹娟侠,曾娟,白玲.围术期强化认知护理干预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8].邓宁,高华,向妍睿,文友民,朱秀琪.治疗性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医药导报.2019

[9].王振文,朱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9

[10].张鑫,袁琪,高鹏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meta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

标签:;  ;  ;  ;  

胰胆管造影术论文-喻乐,徐林,戚忠,王加芳,陈治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