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盐吸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盐,动力学,禾草,小球藻,肉碱,蓝藻,水生植物。
营养盐吸收论文文献综述
王先云,刘俊宏,严棋,彭程,张亚峰[1](2019)在《青草沙水库水华蓝藻生长的营养盐吸收动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GP试验原理在青草沙水库原水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氮磷营养盐,对经过饥饿培养的5种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浮颤藻(Planktothrix sp.)、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卷曲鱼腥藻(Anabaena circinalis)、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进行一次性培养,比较不同蓝藻对添加外源氮磷的生长反应,并应用Monod方程计算了5种藻的营养动力学参数(μ_m、K_s)。结果表明:青草沙水源水库原水对铜绿微囊藻表现出氮限制,对浮颤藻、假鱼腥藻表现出磷限制;氮充足时,青草沙水源水库中铜绿微囊藻易形成优势,氮不足时,假鱼腥藻易形成优势;磷充足时,浮颤藻易形成优势,磷不足时,水华束丝藻易形成优势。综上,控磷除氮可能导致不同水华蓝藻此消彼长。(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巩佳佳,吕锡武,杨子萱,程方奎[2](2019)在《4种冷季型禾草吸收氮磷营养盐的动力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禾草作为人工湿地植物应用较少,研究其应用可行性,对开发新的湿地植物和湿地构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禾草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去除能力,选取黑麦草、剪股颖、早熟禾、高羊茅这4种冷季型禾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耗竭法研究其根系吸收PO_4~(3-)-P、NO_3~-N和NH_4~+-N的动力学差异,并与传统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蔬菜型和观赏型湿地植物作对比。结果表明:黑麦草对PO_4~(3-)-P和NH_4~+-N的吸收具有最大的最大吸收速率(I_(max))和最小的亲和力常数(K_m),净化效果好,适用于修复任何PO_4~(3-)-P和NH_4~+-N浓度水平的污染水体;早熟禾和高羊茅对PO_4~(3-)-P的吸收具有较小的I_(max)和较大的K_m,对于NH_4~+-N的吸收具有较大的I_(max)和较大的K_m,适用于修复低PO_4~(3-)-P和高NH_4~+-N浓度的废水;剪股颖对氮磷的吸收具有较小的I_(max)和较大的K_m,不适合用作湿地植物。与传统蔬菜型和观赏型湿地植物相比,4种禾草对NO_3~--N的吸收效果不显着,黑麦草对PO_4~(3-)-P的吸收具有优势。(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司圆圆,卢王梯,陈兴汉,关则智,叶芬[3](2018)在《菱角对农村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盐吸收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浮叶植物对农村富营养化废水中营养盐的去除效果,选定华龙村4个典型水塘,以人工种植菱角(Trapa bispinosa)为试验对象,研究菱角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TN)、硝态氮(NO_3~--N)、氨态氮(NH_4~+-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Cr)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经过75 d的试验研究,试验区水塘的TN、NH_4~+-N和NO_3~--N的浓度分别从55 mg/L、25 mg/L和3 mg/L降至13 mg/L、4.3 mg/L和2.1 mg/L,去除效率分别为62.3%、74.5%和23.5%;TP及CODCr的浓度从3.3 mg/L和120 mg/L分别降至1.45 mg/L和52.5 mg/L,去除效率为56.9%和56.3%;对照区水塘各营养元素去除率较低。菱角对农村废水中的N、P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对重度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优先吸收NH_4~+-N,对TN的去除影响较大;NO_3~--N的去除主要依靠微生物的反硝化作用;TP的吸收需要更长的时间。菱角对重度富营养化农村废水营养盐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且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为应用水生植物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的营养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黄驰,张景平,江志坚,黄小平[4](2017)在《海草对营养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附生藻类的竞争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草床是近岸海域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显着的生态服务功能,但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已对海草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从营养盐与海草生长的关系、海草叶片和根部对营养盐的摄取过程、海草与附生藻类的营养盐竞争及其影响等叁个方面,综述了海草对营养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附生藻类的竞争机制。最后提出如下重点研究方向:1)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海草叶与根对营养盐摄取的贡献;2)附生藻类对海草生长的影响机制;3)海草营养吸收与竞争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来源于《渔业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林伟杰,陈玉珂,杨翼羽,罗莎,王秋举[5](2017)在《L-肉碱对小球藻种群增长、营养盐吸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L-肉碱对小球藻种群生长、主要营养元素(氮、磷和铁)吸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在f/2培养基的基础上,添加0(对照),50,100和200mg/L L-肉碱,培养小球藻14d,试验每天定时进行小球藻种群密度的测定,试验结束当天收取样品测定小球藻N、P、Fe吸收率及相关抗氧化指标。【结果】50mg/L L-肉碱能够促进小球藻种群的增长,200mg/L L-肉碱对小球藻种群增长有抑制作用。随着L-肉碱质量浓度的增加,小球藻对氮(N)的吸收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200mg/L L-肉碱组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50mg/L L-肉碱组小球藻对磷(P)的吸收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50mg/L L-肉碱组小球藻对铁(Fe)的吸收率较对照组和200mg/L L-肉碱组显着升高(P<0.05),但与100mg/L L-肉碱组差异不显着(P>0.05)。200mg/L L-肉碱组小球藻的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其中50与100mg/L L-肉碱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L-肉碱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加,200mg/L L-肉碱组达到最高,且各组之间均差异显着(P<0.05)。200mg/L L-肉碱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着高于其他3组(P<0.05)。50和100mg/L L-肉碱组小球藻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但与200mg/L L-肉碱组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本试验条件下,50mg/L L-肉碱能促进小球藻对N、P和Fe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小球藻藻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促进小球藻种群的增长。(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7期)
周裔文[6](2017)在《沉水植物菹草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途径及其对水质净化效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沉水植物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参与了淡水生态系统中氮、磷营养盐的循环过程,通过恢复沉水植物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此研究沉水植物吸收氮、磷营养盐的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典型的沉水植物—菹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一系列室内模拟实验,考察了菹草茎叶(断枝)对营养盐的吸收效果;探讨了富营养条件下菹草吸收营养盐的途径;比较了贫富营养条件对菹草吸收和利用营养盐途径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菹草茎叶(断枝)在富营养水体中,其断枝的茎长和鲜重有显着增长(p<0.05),菹草茎叶(断枝)盖度为50%和100%的处理组中的平均单株石芽数为2.09和2.67个。在试验条件下,随着菹草茎叶(断枝)盖度的增加,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的衰减速率越快。第3 d时盖度为50%和100%的处理组中TN和TP均显着下降(p<0.01),当水体中NH_4~+-N大于0.35 mg·L-1时,菹草优先吸收NH_4~+-N再吸收NO3--N。此外,水体中的浮游和底栖藻类明显下降,系统中浮游优势藻由绿藻属的鼓藻和小球藻逐渐变成微囊藻和绿藻,而底栖藻类表现出蓝藻门的藻类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不再以绿藻藻类为主要藻类的群落结构。(2)在试验条件下,沉积物包被组中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消减的最快,在第18 d时水体中的TN和TP较起始时的消减率分别为62.58%、90.07%,其他4组TN的衰减率均小于60%;沉积物中的无机氮主要氮形态为NH_4~+-N,其中沉积物裸露的处理组沉积物中NH_4~+-N和TP的消减率要高于沉积物包被组,沉积物包被组中NH_4~+-N和TP较起始时的消减率分别为39.05%、10.95%,表明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存在部分向水体中释放的过程。因此,菹草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根系可以吸收沉积物中的氮磷营养盐,同时沉积物中的氮磷营养盐可以向水体中释放供菹草茎叶吸收。(3)在贫富营养条件下,菹草最大茎长、单株平均株重、RGR以及菹草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差异不大。实验开始后,贫富营养条件菹草的氮磷含量逐渐升高,第42 d和60 d时PTN和PTP分别达到极大值,两者差异不显着(p>0.05)。在富营养条件下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盐和菹草的PTN和PTP之间呈显着负相关(p<0.05),而在贫营养条件下,菹草体的氮磷和水体中的氮磷无直接关系。第30 d时富营养组中水体TN消减达到73.57%,第18 d时富营养盐组TP消减达到87.50%,对照组中TP消减率为51.02%,但对照组中水体TN有小幅度上升。菹草在贫富营养条件下吸收营养盐的途径不同,在富营养条件下,菹草可以利用根系和茎叶共同吸收营养盐,但是在贫营养条件下,菹草只能利用根系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所以营养状态的改变可以改变菹草吸收营养盐的方式。(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7-06-01)
韩璐瑶,吕锡武[7](2017)在《水生蔬菜型湿地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改进的常规耗竭法研究了6种蔬菜型湿地植物根系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特征及差异。这6种植物根系对NH_4~+-N、NO_3~--N和H_2PO_4~-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均可采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描述。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氮、磷的最大吸收速率I_(max)和最小亲和力K_m有显着差异。6种植物对NH_4~+-N的吸收速率最大,对H_2PO_4~-的亲和力常数较小,所以当水体中氮、磷浓度较低时,优先选择吸收磷,但对铵态氮的吸收速率最快。通过对6种植物根系吸收氮、磷的最大吸收速率I_(max)和亲和力常数K_m的比较可知,空心菜根系拥有最大的I_(max)和最小K_m,说明空心菜能够适应任意浓度的水体净化,芋头I_(max)较低而K_m较大,说明芋头不适宜作为生态修复植物;韭菜适合高氮、磷水平的水体净化,可用作水体修复中的先锋植物,生菜适合低氮、磷水平的水体净化;雪里蕻适宜用于低P、低NH_4~+-N、高NO_3~--N水体修复,金花菜则是对高P、高NH_4~+-N、低NO_3~--N水平的污染水体处理效果相对较好;但考虑食用安全性问题,重金属含量可能超标,工程应用时需谨慎。(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刘伟妍[8](2017)在《温度对矮大叶藻氮营养盐吸收及叶际可培养细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营养盐是维持海草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贫营养环境和富营养环境对海洋沉水植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温度环境因子对海草营养盐的吸收程度也存在差异,叶际微生物对海草的生理代谢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全球温度升高对矮大叶藻叶际微生物的影响还不清楚。温度环境因子的胁迫对海草叶际微生物中的细菌的影响也同时存在。本文研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四个温度等级生长环境,研究矮大叶藻受温度胁迫(26℃、28℃、30℃和32℃)后对四种含15N营养盐吸收率的变化,并且通过梯度升温胁迫实验,利用培养分离、RFLP分型、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温度升高对矮大叶藻叶际可培养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大叶藻对不同营养盐的吸收各有偏好,当不同温度影响过后,矮大叶藻的营养盐吸收机制和叶际可培养细菌的丰度、组成、多样性、分布都发生了改变。在不同温度等级培养矮大叶藻后,对其地上、地下部分进行了四种氮源同位素标记的营养盐吸收实验。结果表明:(1)矮大叶藻生物量和部分形态学指标在不同温度等级培养前后差异不显着。总生物重、地下部分生物量、叶长、叶宽、茎长、茎粗、根长等在温度胁迫培养后均无显着差异,只有地上部分生物量指标在不同温度等级培养过后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只有32℃与26℃和30℃存在显着差异。(2)不同温度模拟实验结束后,矮大叶藻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δ15N‰值均存在显着差异。经过含15N不同种类营养盐处理后,地上部分的四种营养盐处理组δ15N‰值均高于对照组,氯化铵处理组显着高于对照组。氯化铵处理组的δ15N‰值在26℃时与28℃和32℃存在显着差异,在30℃时的δ15N‰值与28℃和32℃也存在显着差异,说明矮大叶藻地上部分对氯化铵营养盐的吸收可能受温度变化影响严重。尿素处理组的δ15N‰值在26℃与其他叁组均存在显着差异,28℃时与30℃和32℃也存在显着差异;地下部分四种营养盐处理组δ15N‰值同样都高于对照组,氯化铵处理组的δ15N‰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并且26℃时与28℃和30℃存在显着差异,32℃与28℃和30℃存在显着差异,且28℃时值最高,32℃时最低。尿素处理组的δ15N‰值在26℃与其他叁组均存在显着差异26℃与28℃和30℃存在显着差异,28℃与30℃和32℃存在显着差异,30℃与32℃存在显着差异。谷氨酸处理组的δ15N‰值在26℃与28℃和32℃存在显着差异,28℃时与30℃存在显着差异,30℃与32℃存在显着差异。(3)氯化铵处理组和谷氨酸处理组中,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15N营养盐的吸收率均为26℃最高,其他叁组相差不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硝酸钠处理组地上部分地下部分15N营养盐的吸收率最低。(4)四个温度等级,矮大叶藻地上部分含15N氯化铵处理组的吸收率显着高于谷氨酸处理组、硝酸钠处理组、尿素处理组。地下部分15N营养盐吸收率也以氯化铵和谷氨酸组两组值较高,其余两组中尿素处理组略高于硝酸钠处理组。(5)随着温度的升高,叶际可培养细菌的数量先增加后降低,32℃数量最多。共分类获得363株菌株,分为24个OTU,均来自α变形菌纲和γ变形菌纲,未发现所有温度梯度共有的OTU。海单胞菌(Marinomonas)为最优势的类群,其在28℃相对丰度最高,达到86.8%;假单胞菌(Pseudomonas)和Thalassospira属细菌随温度升高锐减;海杆菌属(Marinobacter)和弧菌(Vibrio)在30℃被富集;而32℃时,红螺菌科(Rhodobacteraceae)和玫瑰杆菌(Ruegeria)激增。26℃和32℃时细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较高,28℃最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田继远,贾鸿冰,于娟,杨桂朋,郭琳[9](2017)在《4种大型海藻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生长以及营养盐的吸收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海水富营养化导致近海海域大型海藻过量繁殖,为研究大型海藻与营养盐的相互关系,我们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4种大型海藻(孔石莼、小珊瑚藻、缘管浒苔、石花菜)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的生长、营养盐(PO4-P和NO3-N)含量变化以及营养盐吸收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单养条件下,孔石莼的湿重增长最多(46.4%),其相对增长率显着高于缘管浒苔、小珊瑚藻、石花菜。孔石莼+缘管浒苔、孔石莼+小珊瑚藻、孔石莼+石花菜混养体系中,孔石莼的相对增长率显着高于缘管浒苔、小珊瑚藻、石花菜,其他混养体系中两种大型海藻的相对增长率无显着差异。在单养条件下培养10d,海藻对PO4-P、NO3-N的利用率分别以孔石莼(85.4%)、缘管浒苔(72.6%)为最大,而石花菜对两种营养盐的利用率均最小(51.1%和57.1%)。在混养条件下,PO4-P、NO3-N的最高利用率分别出现在孔石莼+小珊瑚藻(86.3%)和缘管浒苔+小珊瑚藻(81.7%)体系中。无论单养还是混养,海藻对PO4-P和NO3-N的吸收速率都在第2d达到峰值。因此,大型海藻可以有效地去除营养盐,4种藻中,孔石莼和缘管浒苔分别是去除PO4-P和NO3-N的最佳大型海藻。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利用大型海藻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子清,王鹏,陈威名,马超,李荣花[10](2017)在《芦苇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利用人工模拟自然环境下的水体条件,利用芦苇幼苗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特征。研究表明挺水植物芦苇对NH_4~+、NO_3~﹣、H_2PO_4~﹣的吸收特征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芦苇对NH_4~+、NO_3~﹣、H_2PO_4~﹣的吸收量不断增加。但其吸收速率在不断减慢,前2h内芦苇对NH_4~+、NO_3~﹣、H_2PO_4~﹣的吸收速率最快,以后不断减慢。芦苇对NH_4~+、NO_3~﹣、H_2PO_4~﹣叁种营养盐的吸收潜力不同,其中NH_4~+的最大吸收速率为0.2639(mmol NH_4~+/Kg(Dw)·h),NO_3~﹣的最大吸收速率0.0317(mmol NO_3~﹣/Kg(Dw)·h),H_2PO_4~﹣的最大吸收速率为0.1880(mmol NO_3~﹣/Kg(Dw)·h),NH_4~+的最大吸收速率是NO_3~﹣的吸收速率的8.32倍,是H_2PO_4~﹣的最大吸收速率的1.41倍。所以说,挺水植物芦苇对NH_4~+的吸收潜力最大,对NO_3~﹣的吸收潜力最小。(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7年01期)
营养盐吸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禾草作为人工湿地植物应用较少,研究其应用可行性,对开发新的湿地植物和湿地构型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禾草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去除能力,选取黑麦草、剪股颖、早熟禾、高羊茅这4种冷季型禾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耗竭法研究其根系吸收PO_4~(3-)-P、NO_3~-N和NH_4~+-N的动力学差异,并与传统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的蔬菜型和观赏型湿地植物作对比。结果表明:黑麦草对PO_4~(3-)-P和NH_4~+-N的吸收具有最大的最大吸收速率(I_(max))和最小的亲和力常数(K_m),净化效果好,适用于修复任何PO_4~(3-)-P和NH_4~+-N浓度水平的污染水体;早熟禾和高羊茅对PO_4~(3-)-P的吸收具有较小的I_(max)和较大的K_m,对于NH_4~+-N的吸收具有较大的I_(max)和较大的K_m,适用于修复低PO_4~(3-)-P和高NH_4~+-N浓度的废水;剪股颖对氮磷的吸收具有较小的I_(max)和较大的K_m,不适合用作湿地植物。与传统蔬菜型和观赏型湿地植物相比,4种禾草对NO_3~--N的吸收效果不显着,黑麦草对PO_4~(3-)-P的吸收具有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盐吸收论文参考文献
[1].王先云,刘俊宏,严棋,彭程,张亚峰.青草沙水库水华蓝藻生长的营养盐吸收动力学特征[J].净水技术.2019
[2].巩佳佳,吕锡武,杨子萱,程方奎.4种冷季型禾草吸收氮磷营养盐的动力学特性[J].净水技术.2019
[3].司圆圆,卢王梯,陈兴汉,关则智,叶芬.菱角对农村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盐吸收的初步研究[J].水生态学杂志.2018
[4].黄驰,张景平,江志坚,黄小平.海草对营养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附生藻类的竞争机制[J].渔业研究.2017
[5].林伟杰,陈玉珂,杨翼羽,罗莎,王秋举.L-肉碱对小球藻种群增长、营养盐吸收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周裔文.沉水植物菹草对营养盐的吸收利用途径及其对水质净化效能分析[D].江苏大学.2017
[7].韩璐瑶,吕锡武.水生蔬菜型湿地植物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动力学[J].环境工程学报.2017
[8].刘伟妍.温度对矮大叶藻氮营养盐吸收及叶际可培养细菌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7
[9].田继远,贾鸿冰,于娟,杨桂朋,郭琳.4种大型海藻单养和两两混养条件下生长以及营养盐的吸收利用[J].海洋湖沼通报.2017
[10].张子清,王鹏,陈威名,马超,李荣花.芦苇对氮磷营养盐的吸收特征[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
论文知识图
![叶绿素吸收光能后能级的变化](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348299.nh0004&suffix=.jpg)
![短期培养中肋骨条藻Nrt2基因表达量与...](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300051.nh0018&suffix=.jpg)
![比值与东海原甲藻生长率之间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3300051.nh0010&suffix=.jpg)
![悬浮物浓度与叁角褐指藻及裸甲藻的生...](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044973.nh0025&suffix=.jpg)
![年8月胶州湾营养盐N:P平面分布...](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505855.nh0016&suffix=.jpg)
![5-12辞若对不同形态N营养盐吸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5712702.nh0067&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