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

张瑞兰(大城县留各庄中学,河北廊坊065900)

文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情感的结晶。它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和美的语言。但是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学生该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呢?

要想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学会阅读,使学生日常的阅读由被动变为主动,就应该改变阅读课教学模式,使阅读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灵活、更丰富。

一、指导学生把握文章思路

首先要把握全文的思路,其次要把握段落的思路,再次是把握句子的方法。要根据文章的思路特点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采用恰当的引导,给学生铺就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课文的底蕴,锻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教师要巧于揭示规律,“授之以渔”,让学生有章可循。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感情变换的脉络发展等。只在讲清了不同文章的各自规律,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就能理出各段的思路,把握文章思路。

同时,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加以适时、适度的指导。其中两种做法:一是给样子。即学生在开始运用规律、方法阅读还处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时,需要“师傅领进门”。二是扶一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决不会一帆风顺,当遇到坎坷时,教师就要扶他一把,给予点拨,启发他们自行解决。

二、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精读”是指对文学作品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精读”时,应做到:

首先,阅读全文,捕捉关键语句,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和主旨、思路和情感基调;

其次,在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局部,进一步认识文章的中心、写作的特色、结构的详略、内容的主次、词句的意义等;

再次,把各个局部联系起来,从而对文章的整体达到新的认识;

最后反复品味、分析经典句子、写作技巧等。“泛读”是指对文学作品快速、粗略地阅读,了解其基本内容和大意即可。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做到课内课外有机结合,有计划地进行,选择一些与课内文章在题材、主题表述或是艺术表现方法上相近的课外文章,要适量、要精选;课内外阅读要同步进行,课外阅读内容要力求多样化,还要适合学生自己的年龄段。

比如教材中的朱自清的《背影》,以平淡的叙事和细致的描写叙述了父亲对孩子无言的关爱和孩子对父亲的思念。台湾女作家三毛也写过一篇《背影》,表现在自己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关怀与帮助。虽然所处时代不同,文章内容不同,但两篇文章所表述的主题是一致的。用三毛的文章作为课外阅读的材料,恰恰可以让学生们体会父母之爱超越时空无处不在。

课本之外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他们可以从中得到信息或知识,体验到自己未曾体验过的情感,因此是一种令学生喜爱的阅读。阅读之后不安排训练题,让学生们能够以一种毫无功利的心态阅读,领会其中最直接、最单纯的内容,因此,即使不对文章作所谓全面深入的讲解,学生们也可以在阅读中领悟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逐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鉴赏文章的能力。

四、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时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及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繁星闪烁的夜晚,巴金看到是:“深蓝色的天空悬着半明半暗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底,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而学生则想象到:“繁星闪烁犹如一群调皮的孩子。”古人说:“文贵引导。”懂得这点才能做到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开拓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兴趣的因素。中学生阅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比如,每周开设一节交流课,让学生把读到的好文章介绍给同学听。根据介绍情况每位同学给其打分,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评比,设置一些小小的奖励。

另外,教师应当赏识学生,积极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进步,在学生读不喜欢的阅读材料时,教师可以说:“老师和你一起阅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这给学生鼓励与信心。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妨送上一句:“老师真为你高兴。”

总之,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努力跟上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使课堂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交流平台,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标签:;  ;  ;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