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会杰[1]2003年在《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及在处理模拟焦化废水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微波、硝酸和氢氧化钠等各种不同改性处理的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ACF)和粘胶基活性炭纤维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表征其显微结构;用红外光谱(IR)表征其官能团的变化;通过综合热分析实验(TG或DSC)表征其热稳定性;通过对修饰后活性炭纤维的氮吸附等温线的测定,应用不同的孔结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了改性后各种活性炭纤维的比表面积、微孔表面积、孔容和孔径分布规律。经微波、硝酸改性的活性炭纤维其BET表面积大大高于未处理活性炭纤维,而经氢氧化钠处理的活性炭纤维则相反。焦化废水是一种氨氮和有机物浓度较高的难生化降解有机废水,主要来自洗煤、熄焦和副产品的加工以及精产品的精致过程,废水排放量大,水质成分复杂,其中含有吡啶、喹啉、吲哚、苯酚等多种难降解有机物。目前在焦化废水的处理上有多种方法,但对这些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用经过各种改性处理的粘胶基活性炭纤维和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对模拟焦化废水进行吸附、脱附实验,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动态穿透曲线,并研究了PH、吸附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溶液pH>8时,吸附效率下降;吸附时间存在最佳值。吸附饱和的活性炭纤维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再生,重复使用3次,吸附效率无明显变化。实验表明,活性炭纤维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因为它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以及大量的微孔,还因为其表面存在丰富的官能团。尤其是经过改性处理的ACF,滤阻、滤损小,强度高,不易粉化,容易处理,净化纯度高,杂质少,对水溶液中的一些难降解有机物等具有较大的吸附量和较快的吸附速度,净化效率高利,另外用活性炭纤维处理焦化废水,设备简单,吸附剂可重复利用,损失小。具有较好的经济、环保及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杨洋[2]2013年在《吸附—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废水中苯酚的研究》文中认为含酚废水是一类毒性高且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废水的达标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单一的处理方法往往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多种水处理技术的组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本文采用吸附-催化氧化组合技术对模拟废水与石化废水中的苯酚进行深度处理,即先通过吸附的方法对预处理后废水中的苯酚进行富集,再将吸附的苯酚脱附下来进行集中催化氧化处理,从而大大降低生化处理的时间,提高废水的处理效率。活性炭纤维(ACF)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窄、微孔含量丰富、吸脱附速度快、再生条件温和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处理废水的吸附剂。实验首先采用ACF为吸附剂,以苯酚水溶液作为模拟废水,考察了不同条件对ACF吸附苯酚性能的影响,并且考察了NaOH溶液对苯酚的脱附效果。结果表明,ACF对苯酚的吸附速率较快,一般情况下吸附30min即可接近平衡;温度对ACF吸附的影响较小,升高温度不利于ACF吸附苯酚;增加ACF投加量可提高苯酚的去除率,但平衡吸附量下降,ACF利用率降低;酸、中性介质条件有利于ACF吸附苯酚。吸附饱和后的ACF选用质量浓度3%的NaOH溶液在60℃下即可脱附再生,ACF经10次吸附与脱附重复实验后,吸附性能稳定。采用ACF为吸附剂,对比研究了ACF对模拟废水与石化废水中苯酚的吸附过程,主要从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动态吸附脱附等方面作了比较。采用Langmui和Freundlich两种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ACF对模拟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ACF对石化废水中苯酚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主要因为石化废水中油类等物质的存在,影响到ACF表面对苯酚的吸附,不再是单纯的单分子层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ACF吸附模拟废水和石化废水中苯酚时,平衡吸附量随着吸附剂投加量和温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ACF用量和温度下,ACF吸附两种废水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热力学和活化能参数表明,ACF吸附苯酚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ACF对废水中苯酚的吸附以物理吸附过程为主。采用自制的ACF吸附柱对两种废水的动态吸附与脱附性能作了考察。动态吸附实验表明,ACF填充量相同时,由于石化废水中油类等物质的存在,在出水量500mL为之前石化废水经过吸附柱后的出水中苯酚浓度要高于模拟废水,说明石化废水中的油类物质与苯酚产生了竞争吸附。动态脱附实验表明,模拟废水中被吸附的苯酚从ACF上脱附的速率高于石化废水中被吸附的苯酚,两种水样在达到脱附平衡后,平衡脱附液中石化废水中苯酚浓度也要高于模拟废水。油类等物质占据了ACF中一些的孔道,阻碍了苯酚分子的脱附。采用催化湿式过氧化氢氧化法氧化苯酚,为考察催化氧化的最佳条件,本文主要以模拟废水为氧化处理对象。以Fe/SBA-15为催化剂,H202为氧化剂,催化氧化水溶液中的苯酚,实验中采用水热晶化法合成了Fe/SBA-15介孔材料,并且用XRD、TEM以及UV-Vis对所合成的样品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表明部分铁物种进入了SBA-15材料骨架,部分铁物种较好地分散在SBA-15材料表面。主要考察了处理温度、催化剂用量、H202用量等因素对苯酚氧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苯酚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催化剂用量的增加以及H202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温度对苯酚去除率的影响较大,进一步提高催化剂用量与H202用量对苯酚去除率的增加不明显。在苯酚初始浓度200mg/L、处理液体积100mL的水溶液中催化剂用量0.03g、30%H202用量0.3mL、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120min的条件下,苯酚去除率达99.6%,COD去除率达64.4%。70℃时苯酚溶液的COD去除率明显高于60℃C的COD去除率,说明由于温度升高,苯酚及其中间产物的氧化速率提高,从而提高了HO·的利用效率。
徐宏祥[3]2015年在《有机废水的煤吸附净化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吸附法广泛应用于焦化废水和含油废水等有机废水处理与回收工艺中,对水体颗粒物和难降解有机物都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吸附法的优点很多,但也存在成本高和产生底泥的缺点,如何扬长避短,是研究过程中考虑的重要问题。煤是一种复杂的多孔介质,是天然吸附剂,且吸附后的煤可以继续作为原用途使用,其价值没有减少,本文提出将煤用于吸附处理工业有机废水,以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处理模拟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对煤吸附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吸附规律、吸附效率、吸附过程、吸附类型和吸附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据此提出了煤吸附净化法,并对其在焦化废水和含油废水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索研究,为煤吸附净化法的工艺开发和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对煤样的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XRF、XRD、SEM、FTIR以及滴定法研究分析得到了叁种煤样的元素组成、矿物组成、表面微观形貌特性以及表面的含氧官能团组成及含量;通过BEL全自动吸附仪测试,得到了叁种煤样的比表面积、孔表面积、孔容及孔径分布等特性;同时研究得到了p H对煤比表面积的影响,利用热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研究分析了煤的热稳定性。从煤的物化性质上证明了煤作为吸附剂的可行性。采用常规水质分析方法和GC/MS分析方法对焦化废水的常规指标、有机物组成及含量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废水中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是苯酚类,其次是喹啉类、吡啶类、吲哚类以及其他大分子稠环类物质。建立了静态吸附试验系统,确定了有机物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得到了煤样投加量、恒温振荡吸附时间、不同吸附质初始浓度、溶液p H值、温度等因素对溶液中单一大分子有机物(喹啉、吡啶、吲哚和苯酚)去除的效果及影响规律。同时研究了煤样对混合有机物溶液的吸附效果,不同的有机物具有不同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官能团及分子尺寸,在煤粉的孔隙中具有不同的吸附孔径和吸附点,有机物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吸附效率顺序为喹啉>吲哚>吡啶>苯酚。考察了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大分子有机物(喹啉、吡啶、吲哚和苯酚)的热力学特征。并采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Redlich-Peterson(R-P)和Dubinin-Radushkevich(D-R)五种等温吸附模型对叁种煤样的等温吸附线做了拟合,并对拟合结果做了误差分析,得到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大分子有机物的过程符合Freundlich和R-P方程。以焦煤吸附喹啉为研究对象,计算其热力学函数ΔG°、ΔH°和ΔS°,其中△G°的值都小于0,得到其吸附过程主要是一个自发的过程;ΔH°=﹣21.27 KJ·mol-1,放热量在20.00 KJ·mol-1左右,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主要为物理吸附,在低温时有利于吸附过程;ΔS°=﹣66.48 K J·mol-1<0,表明分子被吸附到煤表面上以后运动受到限制,使吸附熵减小。考察了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大分子有机物(喹啉、吡啶、吲哚和苯酚)的动力学特征。分别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颗粒内部扩散模型和Bangham模型四种吸附动力模型对叁种煤样的吸附动力学曲线进行拟合,并对拟合曲线进行误差分析,得到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溶液中有机物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速率方程,吸附的过程由颗粒内扩散和膜扩散共同控制。吸附速率与吸附剂的比表面积成正相关。以焦煤吸附喹啉为研究对象,计算得到其吸附活化能Ea=5.51 KJ·mol-1,其吸附过程属于物理吸附,且吸附活化能较小,吸附较易进行。建立了动态吸附试验系统,考察了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大分子有机物(喹啉、吡啶、吲哚和苯酚)的动态吸附。研究了吸附质浓度、流速和吸附柱个数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规律。以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喹啉为代表,建立了吸附柱吸附动力学数学模型,得到穿透曲线的计算公式,模型和公式可以较好研究分析焦煤吸附柱的动态吸附过程。研究对比分析了褐煤、焦煤和无烟煤吸附大分子有机物(喹啉、吡啶、吲哚和苯酚)前后的FTIR、SEM、XPS图谱,测试了叁种煤样的零电点和等电点,得到煤样吸附有机物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吸附形式,经过推理研究得到煤吸附有机物的作用机理。提出了煤吸附净化法,考察了煤吸附净化法在焦化废水和含油污水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得到了煤吸附净化法在焦化废水和含油污水中应用的最佳条件,并对煤吸附净化法用于含油污水的吸附净化机理进行了讨论分析,得到煤吸附油的吸附类型和吸附净化过程机理。
赵飞[4]2012年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国内焦化废水在处理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废水NH3-N浓度高,采用生化处理后仍然不能实现达标排放。山西省每年需要生产大量的氮肥,如果能将焦化废水中的NH3-N结合形成复合肥(磷酸铵镁),不仅可以消除焦化废水中NH3-N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应用于农业,实现真正意义的变废为宝。焦化废水每年的排放量大约为6500万立方。如果直接在废水中发生复合反应,将NH4+形成MgNH4P04沉淀,这一过程需将废水pH值调到9以及加入大量的磷酸盐与镁盐,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中间物质将焦化废水中NH3-N浓缩富集,然后通过反应形成磷酸铵镁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焦化废水中NH3-N的进行吸附,使废水中的NH3-N尽可能多的富集在树脂中,为回收利用焦化废水中NH3-N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模拟废水中NH3-N进行静、动态吸附试验可知,树脂对NH3-N的最大吸附量为69mg/g,表明树脂可以用来吸附、富集焦化废水中的NH3-N。采用1mol/L的NaCl溶液作为再生液再生吸附饱和的阳离子交换树脂。不论是静态再生还是动态再生,树脂再生率都可以达到90%以上。对吸附饱和的树脂在经过吸附—再生—吸附重复试验多次后可知,树脂再生后可以多次重复利用。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焦化废水中NH3-N进行静、动态吸附试验可知,树脂对焦化废水中NH3-N的最大吸附量为13.25mg/g。通过对吸附前后焦化废水中的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测定和GC-MS分析发现,焦化废水中SS、Ca2+Mg2+以及部分有机物质对树脂吸附NH3-N产生了竞争作用,使树脂对焦化废水中NH3-N的吸附量降低。综合考虑去除效果、洗脱效果以及对后续回收NH3-N试验等因素,最终选择原水+玉米磷酸酯纤维素+焦炭+树脂这一组合工艺来减少焦化废水中其他物质对树脂吸附NH3-N的影响。
刘青松[5]2010年在《微波法制备竹基活性炭及强化湿式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废水的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其处理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酚类有机物是一类典型的有机污染物,含酚废水的毒性强、浓度高、排放量大,迫切需要经济有效的处理技术。在已有的处理工艺中,活性炭吸附具有处理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但是存在着活性炭制备成本高、吸附饱和后再生困难等问题。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采用微波辐射法制备了高比表面积竹基活性炭,实现了活性炭的清洁、低成本生产;以4-氯酚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建立了含酚废水的活性炭吸附-微波强化湿式氧化处理工艺;研究探讨了酚类有机物在活性炭材料上的吸附行为与机理。以竹材这种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以磷酸作为活化剂,开发了竹基活性炭的微波辐射制备工艺。考察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磷酸用量、浸渍时间等因素对制备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350W,微波辐射时间20min,磷酸与竹料质量比1:1,磷酸浸渍时间24h。优化条件下所制备活性炭以微孔为主,比表面积达到1335m~2/g,收率达到45%。对活性炭表面性能的表征分析表明,活性炭表面含有较多的酸性基团,表现出较强的酸性。活化过程中竹料的化学键大部分被破坏,表面的氧、氮元素含量下降,碳元素含量有所上升,同时引入了少量的磷元素。采用微波辐射法对所制备的竹基活性炭进行热处理,发现活性炭的微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但是中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微波热处理导致活性炭表面酸性官能团数量下降,碱性增强。对所制备竹基活性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评价,其苯酚饱和吸附量达到105mg/g,与商业活性炭吸附性能相当。以颗粒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为吸附剂,建立了4-氯酚废水的活性炭吸附-微波强化湿式氧化处理工艺,实现了4-氯酚的高效降解和活性炭的有效再生。考察了活性炭用量、吸附时间、pH、温度和无机盐对活性炭吸附4-氯酚效果的影响。在微波强化湿式氧化再生活性炭工艺中,考察了体系压力、H_2O_2用量、反应时间、pH和投加催化剂对活性炭再生效率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为:体系压力0.5MPa,H_2O_2加入量10mmol,反应时间20min,颗粒活性炭再生以0.15mmol/L的Cu~(2+)作为催化剂,活性炭纤维再生以0.10mmol/L的Fe~(3+)和0.05mmol/L的Cu~(2+)作为催化剂,优化条件下再生效率达到95%。对微波强化湿式氧化工艺出水检测表明,出水中4-氯酚浓度仅为0.4mg/L,主要降解中间产物为甲酸和乙酸,可生化性显着提高。对比研究表明,活性炭吸附-微波强化湿式氧化组合工艺对4-氯酚的降解效率明显高于均相湿式氧化工艺,表明发生在固液界面处的氧化反应对活性炭再生具有重要作用,活性炭在湿式氧化阶段起到了催化作用。微波辐射下湿式氧化工艺对活性炭的再生效率明显优于常规加热方式,表明微波与活性炭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化了对有机物的氧化降解能力。高温条件下4-氯酚与活性炭之间的作用力减弱、解吸速率提高,加速了其氧化降解。经多次微波强化湿式氧化再生后,活性炭的吸附性能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分析表明活性炭吸附性能的下降主要是由中间降解产物的累积造成的。对多次再生的颗粒活性炭进行微波辐射活化,处理后活性炭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吸附性能。本文研究了酚类有机物在颗粒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上的吸附行为与机理。对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拟合与分析。吸附等温线数据拟合表明Redlich-Peterson模型的拟合结果最好。对吸附动力学数据的拟合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内扩散模型拟合表明扩散过程受到孔隙结构及已吸附有机物的影响。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的ΔGo为负值,其绝对值随着取代基的增加而提高,表明吸附作用力增强;ΔHo也为负值,其绝对值随着取代基的增加而降低,表明物理吸附作用增强;ΔSo随着取代基团的增加而提高,表明固液界面的混乱程度逐渐加强。对吸附机理的探讨表明,π-π作用是活性炭与苯酚之间的重要作用力。对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分析表明,空间位阻效应对吸附动力学的影响主要与吸附质的最大维分子尺度有关,空间位阻效应对平衡吸附的影响主要与吸附质的次大维分子尺度有关。
王维业[6]2016年在《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系统研究及其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文中认为印染废水属于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由于新型染料的应用、纺织染整行业废水排放标准的提高,现阶段印染废水的色度、COD和B/C值很难达标排放,排放的废水中仍然包含很多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而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可以在反应中迅速断裂发色集团,降解有害物质,可使印染废水在短时间内稳定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意义。本设计构建了以内循环流化床为核心的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印染废水小试及中试深度处理工艺。通过比较颗粒活性炭(GAC)、活性碳纤维毡(ACF)、活性炭纤维长丝(PAN-ACF)3种载体以及单独负载(锰或镁)和联合负载(锰镁联合负载)制成的不同新型催化剂的负载和催化性能,发现复合金属氧化物型催化剂MnO_2&MgO/GAC的负载效果最好且均匀、催化性能优越、处理达到稳定时间短、降解程度高,因此选择MnO_2&Mg O/GAC作为本研究的最优催化剂。对影响臭氧催化氧化印染废水实际应用及处理效果的两个实验装置参数(进气流速、臭氧浓度)和其余四个工艺参数(催化剂用量、p H、废水初始浓度、温度)进行探究。通过一系列预实验及正交试验,确定了进气流速0.8L/min、臭氧浓度30 mg/L、催化剂用量2 g/L、废水初始浓度0.9、温度20或25℃、p H=8做为此技术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此时整个系统处在对印染废水处理的高效率和实际处理成本合理的交接点;同时,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通过中试系统的运行,发现与小试差异不大,说明其适合在实际处理中应用。通过对技术的实际应用性和系统机理的探究,发现催化剂运行30 h后磨损率低于5%,使用9次后降解效率仅降低6%,即技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对机理的考察发现在本催化氧化系统中自由基反应占总体氧化的71%,证明MnO_2&Mg O/GAC与O3的协同作用可在本实验系统中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从而大大提升降解的速度和深度。在最优催化剂及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本系统对印染废水的去除效率高、去除速度快,并且处理效果稳定。印染废水的COD在20 min左右降到国家标准规定的50 mg/L以下,色度在10~15 min左右降至30倍以下,20 min时B/C即由原0.04上升至0.39,出水达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2》规定的排放标准。
蒋明[7]2013年在《密闭电石炉尾气中低浓度HCN吸附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氰化氢(HCN)是一种来源广泛的“非常规”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废气中HCN深度净化是目前我国化工、冶金、碳纤维、化工中间体等重要行业为适应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而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尤其在乙炔化工行业产生的密闭电石炉尾气中,CO含量高,O2含量低,是一类典型的含高浓度CO的工业废气(CO占70~90%),且伴有HCN、H2S、PH3、COS等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尾气成分复杂,净化和利用难度大。目前专门针对含HCN废气开发的净化技术较少,尤其是对含高浓度CO工业废气中HCN的脱除,国内外未见报道。应用吸附剂对模拟废气中低浓度HCN进行低温吸附(吸附温度<100℃),可在解决HCN高效净化的同时满足电石炉尾气深度净化和资源化需要,又可节约净化工艺带来的能耗,是较有应用前景的HCN净化技术。鉴于此,论文以密闭电石炉尾气中低浓度HCN为研究对象,模拟尾气中HCN浓度范围,开发出分子筛型和活性炭纤维(ACF)型系列低温吸附剂,研究了其吸附性能和对HCN的低温吸附净化机理。通过载体的选择实验、活性组分的筛选实验制备出分子筛型和ACF型吸附剂,讨论了制备条件和操作条件对吸附剂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吸附剂的优化和再生;同时通过吸附剂的等温吸附实验得到其吸附等温线,并通过其计算得到等量吸附热、从而判定HCN在吸附剂上的吸附类型;然后通过TG、SEM/EDS、N2-BET、XRD、XPS对吸附HCN前后的吸附剂进行表征,探讨吸附剂在制备过程和吸附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和失活机理。最后应用真实电石炉尾气对吸附剂的低温净化脱除HCN的性能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Zn(NO3)2可选择作为较优的改性剂制备用于脱除含高浓度CO气体中HCN的分子筛型吸附剂。21.34%的Zn为Zn/13X吸附剂的最佳负载量,15000h-1的空速、3%的氧含量、20℃的吸附温度为吸附HCN的最佳操作条件,Freundlich等温方程适用于该吸附剂吸附等温线的拟合,等量吸附热为29.71~62.71kJ/mol. ZnO是Zn/13X型吸附剂用于吸附脱除HCN的活性组分,吸附温度越高,气流中的CO在吸附剂表面越容易发生歧化分解积碳,HCN和积碳分解产生的CO2能与活性组分ZnO发生竞争化学吸附,吸附生成物ZnCO3、Zn(CN)2与歧化分解产物C共同堵塞、填充了吸附剂孔径为59.5A-133.8A的中孔,造成Zn/13X吸附剂失活。以ACF作为载体制备吸附剂时,Zn(NO3)2、Cu(NO3)2复合改性后的ACF型吸附剂对HCN可达到最佳的吸附效果。Zn(NO3)2、Cu(NO3)2改性剂浓度均为0.1mol/L、 Zn/Cu=5:1、焙烧时间为0.5h、焙烧温度为300℃时,Zn/Cu/ACF复合型吸附剂的制备性能达到最佳,20。C的吸附温度和2%的氧含量为吸附HCN试验时的最佳操作条件。Freundlich等温方程较适合于描述HCN在该吸附剂上的吸附过程,等量吸附热大小为43.99-67.54kJ/mol。改性液与ACF载体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能使改性ACF吸附剂的热稳定性降低。ZnO和CuO为Zn/Cu/ACF型吸附剂用于吸附脱除HCN的主要活性组分,化学吸附后的产物Zn(CN)2和Cu(CN)2共同堵塞、填充了吸附剂孔径为24.2A~120A的中孔上的吸附活性位。失活的分子筛型和ACF型吸附剂的再生后,ACF型吸附剂的再生效率较高,平均再生效率可达80.2%。而两种类型的吸附剂均可进行多次再生使用。经过真实电石炉尾气净化的小试、中试实验,表明前期研究的活性炭型和现阶段研究的Zn/13X型吸附剂均能用于低温下尾气中HCN的净化脱除,而Zn/13X型吸附剂的净化效率较优。工业应用表明:活性炭型吸附剂的净化密闭电石炉尾气时,吸附剂使用寿命长,稳定性高,净化后尾气中杂质含量均低于0.5mg/m3。
佚名[8]2002年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文中指出X7 2(X)2(犯892氯氟烃的再生分解与破坏技术分析/张早校(西安交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一2(X犯,(3)一22一24’环图X一7 介绍了分解和破坏氯氟烃(CFCs)物质的可行工艺技术,主要分析了加热氧化分解CFc。物
赵泽华[9]2014年在《臭氧催化氧化法处理TAIC生产废水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臭氧催化氧化技术是通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强氧化性自由基降解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叁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生产废水为研究对象,从TAIC生产废水的水质分析、臭氧催化氧化法处理含TAIC废水的反应条件、降解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通过测定TAIC生产废水的各处理段CODcr、盐度、BOD5等相关参数,分析该类废水的水质特点;利用GC-MS对废水中有机物定性分析以及HPLC对有机物定量分析,确定废水中的典型污染物为TAIC。采用活性炭纤维为吸附及催化剂,利用臭氧催化氧化法处理TAIC模拟废水并结合实际生产废水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考察了初始浓度、pH、催化剂投加量、臭氧浓度等反应参数对TAIC处理效果的影响。活性炭纤维能够很好的促进臭氧氧化反应的进行;随着催化剂投加量的不断增加,TAIC的去除效果也越好;臭氧是反应体系的主体,是实验过程中处理效果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TAIC的去除率也逐步上升,当浓度增加至一定值时,去除效果不再变化;在偏碱性的条件下,TAIC的去除率最佳,碱性条件能够促进臭氧的自分解,产生更多的氧化活性基团;而随着TAIC初始浓度的增加,其处理效果则有所下降。因此,实验最佳条件为催化剂投加量1.2g/L,初始浓度200mg/L,pH7.0,臭氧浓度2g/h,反应40min后,TAIC的去除率为93.54%。以臭氧催化降解TAIC废水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添加·OH自由基清除剂会抑制臭氧氧化反应的进行,而在投加H202后能很好的提高反应的效率,验证了反应过程中·OH自由基的存在,为臭氧催化氧化TAIC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佚名[10]2002年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文中认为X72[盯刃2238垃圾无需分类的热能转换处理技术/王志信…(北京力宏金桥经贸发展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一2(X)1,(12)一35~36环图x一7 新型的垃圾处理技术,通过一种热能转换机,无需分类即可处理各种垃圾,包括液体、固体,包括如制
参考文献:
[1]. 活性炭纤维的吸附性能及在处理模拟焦化废水中的研究[D]. 翟会杰. 重庆大学. 2003
[2]. 吸附—催化氧化技术处理废水中苯酚的研究[D]. 杨洋. 扬州大学. 2013
[3]. 有机废水的煤吸附净化机理研究[D]. 徐宏祥. 中国矿业大学. 2015
[4]. 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D]. 赵飞. 山西大学. 2012
[5]. 微波法制备竹基活性炭及强化湿式氧化处理含酚废水研究[D]. 刘青松.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6]. 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系统研究及其对印染废水的深度处理[D]. 王维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7]. 密闭电石炉尾气中低浓度HCN吸附及机理研究[D]. 蒋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3
[8].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 佚名. 环境科学文摘. 2002
[9]. 臭氧催化氧化法处理TAIC生产废水的实验研究[D]. 赵泽华. 南京大学. 2014
[10].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J]. 佚名. 环境科学文摘. 2002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活性碳论文; 有机物论文; 活性炭吸附论文; 吸附等温线论文; 再生纤维论文; 催化氧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