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征时间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尺度,时间,华西,特征,说话,桉树,气象学。
特征时间尺度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艳,王城城,赵从举,叶文伟[1](2020)在《海南西部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时间尺度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过程与特征,揭示其变化的形成机制。采用TDR与土钻法对海南儋州林场桉树林地0-150cm土层土壤水分和气象因子进行为期8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1)日尺度晴天土壤水分基本不变,而雨天土壤水分随着降水量增加呈非线性增加;晴天土壤水分与相对湿度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气温相关性不显着(p>0.05);雨天土壤水分与降水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气温、湿度相关性不显着(p>0.05)。2)月尺度土壤水分处于高值时段较长,最高值出现于雨季后期的9月,土壤含水量为10.27%;土壤水分最低值出现于旱季末期的4月,土壤含水量为7.43%;月尺度土壤水分含量与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与太阳辐射、气温、湿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3)2010-2017年桉树林地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显着(p<0.01),而不同土层土壤水分差异不显着(p>0.05),0-15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多年保持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20年01期)
郭婵,杨飞,王朋,豆瑞,易文利[2](2019)在《多时间尺度的秦岭南北城市PM_(10)和PM_(2.5)变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454d PM_(10)、PM_(2.5)质量浓度小时数据,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西安市和安康市PM_(10)、PM_(2.5)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西安市和安康市PM_(10)、PM_(2.5)日均浓度均呈宽"U"字型变化趋势,秋冬季污染重于夏秋季,西安市污染重于同期安康市。(2)经小波分析发现,西安市在2017年供暖期内PM_(10)、PM_(2.5)浓度小波周期与同期安康市基本相同,经济结构差异和自然条件差异对PM_(10)、PM_(2.5)时间周期无显着影响。(3)城市自然、经济和供暖条件引起西安市和安康市PM_(10)、PM_(2.5)小时浓度变化趋势差异。(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5期)
熊世为,张新民,段春锋,郁凌华,胡姗姗[3](2019)在《滁州市汛期雨量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及其GA-BP模型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分析了滁州地区汛期雨量的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以国家气候中心的百余项环流指数作为预报因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预测因子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汛期雨量气候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1961—2017年汛期雨量存在准2 a、4 a的年际尺度及准11 a、16 a的年代际尺度周期变化特征,总体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及21世纪以来3个时段分别对应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两种方案对滁州地区7个站的预测误差分别为122 mm和144 mm,其中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因子优化的方案预测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胡文峰,陈玲玲,姚俊强,何清,王娅[4](2019)在《近55年来新疆多时间尺度干旱格局演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全球干旱问题日益严峻。采用新疆地区55个气象站观测数据,基于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结合ArcGIS反距离插值法,分析了1961—2015年新疆地区的干旱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 a来,新疆地区降水和气温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近15 a气温在高位波动,而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引起区域干湿格局变化;新疆地区主要是以轻度和中等干旱事件为主;1961—1996年气候呈变湿趋势,干旱范围减小,强度减弱,且以局域性和区域性干旱为主;1997—2015年呈变干趋势,干旱范围扩大,强度和频次加强,以区域性和全域性干旱为主。研究结论对研究区水资源的管理和灾害防控等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11期)
王文超,黎塔[5](2019)在《基于多时间尺度的深层说话人特征提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说话人识别领域中,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学习深层说话人特征的方法成为了研究热点。然而,针对人类听觉系统是如何处理声音信息的研究,却没有得到说话人识别研究人员足够的重视。这些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大脑是通过一种利用了多维时间尺度的处理模式对声音信息进行解析的。基于这些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双通道神经网络模型,其中一条通道处理短时间尺度(即局部)特征,另一条处理长时间尺度(即全局)特征。两种局部特征融合形成可用于说话人识别的声纹特征,称之为t-vector。在RSR2015 Part3文本相关数据集上进行的检测说话人识别系统性能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时间尺度的特征可以互补,并且融合的t-vector特征也优于i-vector和d-vector特征。(本文来源于《网络新媒体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毛敏娟,刘厚通,杜荣光[6](2019)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杭州市O_3污染特征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集中整治,我国空气质量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减排背景下近地面高ρ(O_3)仍是当前最复杂的大气环境问题之一.利用2011—2017年(尤其是杭州市G20峰会期间)ρ(O_3)、ρ(NOx)、ρ(VOCs)和气象条件观测数据,分析了杭州市G20峰会期间及不同时间尺度下杭州市ρ(O_3)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杭州市ρ(O_3)日变化呈单峰型特征,15:00左右ρ(O_3)达最大值(98. 55μg/m~3);ρ(O_3)周变化存在"周末效应",周末ρ(O_3)明显高于工作日; 1 a中4—9月为ρ(O_3)高值期,ρ(O_3)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以2013年为界,将2011—2017年ρ(O_3)变化分成下降和上升2个阶段,2011—2013年呈下降趋势,降幅约为15. 02μg/m~3,2014—2017年呈上升趋势,增幅约为23. 25μg/m~3.②减排措施的实施对ρ(O_3)存在双重作用,其可通过降低前体物质量浓度抑制O_3的生成,又能引起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下降、太阳辐射增强,从而促进O_3的生成.当O_3前体物质量浓度较低时,在强太阳辐射等气象条件驱动下,近地面仍会呈现高ρ(O_3)的现象.③气象条件是驱动ρ(O_3)日、月变化的控制因素;相反,前体物质量浓度则是ρ(O_3)周、年变化的控制因素,此时VOCs或NOx控制区、"周末效应"等ρ(O_3)变化特征开始显现.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尺度下杭州市O_3污染的控制因素不同.(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梁萍,周兵,马悦,汪佳伟[7](2019)在《2017年秋季华西秋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我国723个常规观测气象站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综合大气环流的季节内-季节异常、海洋外强迫年际异常及降水的长期变化影响,分析了2017年华西秋雨异常的成因。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华西秋雨存在3~4、6~9、12~18 a、36 a等多个时间尺度的准周期变化,并自1990年以来呈现增加的长期变化趋势。2017年华西秋雨异常偏多是多时间尺度变率迭加影响的结果。2017年秋季,北半球极涡偏向东亚地区,贝加尔湖低槽多冷空气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华西地区处于水汽输送异常辐合大值区,出现降水异常偏多。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撤退过程偏慢,夏季风北界位置持续偏北,9—10月主雨带维持在华西—江汉—江淮一带。自西太平洋经南海北上的水汽输送的季节内变化,并与东北冷涡的季节内活动相配合,是造成华西秋汛的季节内环流影响因子。华西秋雨年际异常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夏末秋初开始发展的拉尼娜状态是2017年我国秋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外强迫因子。2017年华西秋雨的异常偏多也与其近年来的年代一多年代际正距平位相及长期增加趋势相关联。(本文来源于《气象》期刊2019年08期)
姜平,刘晓冉,廖代强,柴闯闯,张甜[8](2019)在《重庆城市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重庆市巴南区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逐小时草地、泥土、砾石、石板、水泥、沥青等6种不同下垫面的特种温度观测资料,通过扩展经验正交分解(EEOF)、概率密度分析(PDF)等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了水泥和草地下垫面温度差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存在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月平均变化上,石板、水泥和沥青的表面温度明显高于泥土、草地和砾石,且温度差异夏季大于冬季。日变化上,石板、水泥和沥青白天的表面温度高于泥土、草地和砾石,晚上不同下垫面温度差异较小;不同下垫面温度的日变化差异在春季和夏季明显强于冬季和秋季。石板、水泥和沥青表面出现45℃以上极端高温的概率多于其他下垫面,且出现这些高温的时间集中在14:00—15:00之间。水泥和草地的温度差异也表现出明显的多时间尺度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一天中,温度差异最大值出现的时间集中在14:00—16:00,其次是19:00—20:00。温度差异的日变化幅度也在夏季达到最大。(本文来源于《气象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张妤晴,林爱兰,温之平[9](2019)在《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AR/NCEP-1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以及GPCP降水资料等,通过功率谱分析、超前滞后回归等方法,对夏季南海周边105°E、125°E以及150°E叁支越赤道气流进行了多尺度特征分析,重点探讨叁支越赤道气流季节内振荡与热带大气环流异常及南海周边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105°E与125°E越赤道气流均具有10~20 d以及30~60 d低频振荡显着周期,而150°E越赤道气流则以10~20 d周期为主。在年际尺度上,105°E、125°E、150°E越赤道气流分别具有2~4年、2~3年、2~6年振荡周期。无论是季内还是年际变化,皆以105°E与125°E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间关系较密切。南亚-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层低层10~20 d振荡的气旋(对流加强)和反气旋(对流减弱)的环流活动变化,决定着105°E及125°E越赤道气流的10~20 d振荡的演变。这两支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变化与热带夏季季节内振荡(BSISO)的演变过程非常相似,而150°E越赤道气流之30~60 d振荡所伴随的异常低频环流则与南半球热带辐合带关系密切。105°E及125°E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内振荡及年际异常均与南海周边降水异常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启华,陆汉城,黄小刚,钟玮,刘健文[10](2019)在《长时间强度维持台风内核区位涡的中尺度分布特征及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长时间强度维持"菲特"台风不同发展阶段的位涡分布特征发现:台风内核区中尺度高值PV带及其变化与台风强度变化具有伴随关系,即高值PV区与内核区强对流不仅具有对应关系;而且其生命史与台风强盛维持期一致;此外在眼墙区附近位涡梯度最大.分析还指出:垂直剖面上的高值PV呈现由单极位涡态(台风发展加强期)向中空位涡态(台风强盛维持期)的转变,到台风快速衰减期,又形成PV量值较小的单极位涡态.位涡收支方程诊断表明:内核区域水平平流、垂直输送和凝结加热的初始增强和大值收支带不仅对台风内中尺度高值位涡分布及长时间强度维持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具有伴随关系.此外,位涡收支各项对位涡态的转变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凝结加热在台风强盛期中空位涡塔的建立中作用明显,水平平流项则在眼墙区的位涡塔中上层有着正贡献,垂直输送在高值PV分布的再分配中起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特征时间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454d PM_(10)、PM_(2.5)质量浓度小时数据,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西安市和安康市PM_(10)、PM_(2.5)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西安市和安康市PM_(10)、PM_(2.5)日均浓度均呈宽"U"字型变化趋势,秋冬季污染重于夏秋季,西安市污染重于同期安康市。(2)经小波分析发现,西安市在2017年供暖期内PM_(10)、PM_(2.5)浓度小波周期与同期安康市基本相同,经济结构差异和自然条件差异对PM_(10)、PM_(2.5)时间周期无显着影响。(3)城市自然、经济和供暖条件引起西安市和安康市PM_(10)、PM_(2.5)小时浓度变化趋势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征时间尺度论文参考文献
[1].陈丽艳,王城城,赵从举,叶文伟.海南西部桉树林地土壤水分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
[2].郭婵,杨飞,王朋,豆瑞,易文利.多时间尺度的秦岭南北城市PM_(10)和PM_(2.5)变化特征分析[J].四川环境.2019
[3].熊世为,张新民,段春锋,郁凌华,胡姗姗.滁州市汛期雨量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及其GA-BP模型预测[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4].胡文峰,陈玲玲,姚俊强,何清,王娅.近55年来新疆多时间尺度干旱格局演变特征[J].人民珠江.2019
[5].王文超,黎塔.基于多时间尺度的深层说话人特征提取研究[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9
[6].毛敏娟,刘厚通,杜荣光.不同时间尺度下杭州市O_3污染特征及控制因素[J].环境科学研究.2019
[7].梁萍,周兵,马悦,汪佳伟.2017年秋季华西秋雨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2019
[8].姜平,刘晓冉,廖代强,柴闯闯,张甜.重庆城市不同下垫面温度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2019
[9].张妤晴,林爱兰,温之平.南海周边越赤道气流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联系[J].热带气象学报.2019
[10].李启华,陆汉城,黄小刚,钟玮,刘健文.长时间强度维持台风内核区位涡的中尺度分布特征及诊断[J].地球物理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