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针对压电式传感器的特性,研究、开发压电传感器动态响应实验。研究方法是以SET-910型传感器实验仪为平台,利用微机数据采集技术,通过单片机与PC机的串行通讯,由计算机实时地进行实验数据采集、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实现了快速、准确地对压电传感器性能测试和应用开发。
关键词:压电效应;传感器;通信;数据采集;
1引言
基于压电效应的传感器是一种典型的有源传感器,又称发电型传感器。压电传感器元件是力敏元件,它以某些电解质的压电效应为基础,在压力、应力、加速度等外力作用下,在电解质的表面上产生电荷,从而实现非电量电测[1]的目的。
2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分析
某些电介质,当沿着一定方向对其施力而使它变形时,内部就产生极化现象,同时在它的两个表面上产生符号相反的电荷;当外力去掉后,又重新恢复不带电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压电效应。石英晶体就具有这种压电效应[2]。因此,常用于压电式传感器的力敏感元件。
假设从石英晶体上切下一片平行六面体—晶体切片,使它的晶面分别平行于X、Y、Z、轴,如图2-3所示。并在垂直X轴方向两面用真空镀膜或沉银法得到电极面。
图2-3石英晶体切片
当晶片受到沿X轴方向的压缩应力作用时,晶片将产生厚度变形,并发生极化现象。
在X轴方向施加压力时,左旋石英晶体的X轴正向带正电;如果作用力FX改为拉力,则在垂直于X轴的平面上仍出现等量点荷,但极性相反,见图2-4(a)、(b)。
图2-4晶片上电荷极性与受力方向关系
如果在同一晶体上作用力是沿着机械轴的方向,其电荷仍在与X轴垂直平面上出现,其极性见图2-4(c)、(d)。
由此可知:
无论是正或逆压电效应,其作用力(或应变)与电荷(或电场强度)之间呈线性关系;
晶体在哪个方向上有正压电效应,则在此方向上一定存在逆压电效应;
石英晶体不是在任何方向都存在压电效应的。
3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结构如图3-1所示。压电式传感器通过测量转换电路,产生出标准模拟信号,通过数模转换电路,送到单片机89C51的P0口,而单片机与上位机通过标准的RS-232串行接口相连接[3]。
图3-1系统硬件结构图
计算机通过串行口发送控制命令,并由串行口接收实时数据。先将代码转换成电平值,然后对这些数据作数值滤波,再进行显示、存储、分析处理。整个实验过程是在传感器实验仪上完成各种传感器的非电量转换[4],完成相应测量电路的接线工作。数据记录、曲线绘制及实验结果分析都由计算机完成。
单片机系统采用MCS-5汇编语言开发。上位微机是在Windows9.X视窗操作系统下,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编程[5][6]。同时还用到了工具软件WindowsHelpDesigner等。在软件中还调用了windows提供的一些系统功能,与此相关的ActiveX部件和动态连接库[5]。系统软件设计了友好的人机界面,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可选操作。
4压电传感器动态响应
4.1实验装置和原理
实验装置如图4-1所示。实验平台有压电传感器、震动平台、平台激振线圈、永久磁钢、显示、电源和各种处理电路单元组成。压电传感器由压电元件(压电片)、质量块和弹簧组成,并组装在一个厚基座的金属壳体中,由于石英晶体的静态特性及稳定性好,常作为压电元件。
图4-1压电传感器实验平台
4.2测量电路设计
图4-2为电路结构,将压电式传感器,电荷放大器,低通滤波器,计算机连接起来,组成一个测量线路。将低频振荡器的输出端V0与F/V频率表的输入端相连,并将低频振荡器信号V0接入振动台的激振线圈。
图4-5不同频率下动态响应曲线
图4-6压电传感器的动态响应F/Vp-p图像
4.3动态响应曲线
将传感器基座与试件刚性固定在一起。当传感器感受到振动时,由于弹簧的刚度相当大,而质量块的质量相对较小,可以认为质量块的惯性很小,因此质量块感受到与传感器基座相同的振动,由于压电片具有压电效应,因此在它的两个表面上就产生了交变电荷(电压),当振动频率远低于传感器固有频率时,传感器的输出电荷(电压)与作用力成正比。在实验平台上,改变低频振荡器的频率(5HZ~25HZ),得到相应频率下的动态响应曲线(正弦波波形),见图4-5。
根据不同频率,动态响应曲线测得的数据绘制出以频率为横轴,峰峰值为纵轴的压电传感器的动态响应F/Vp-p曲线。并得出振台的自振频率大致多少。参见图4-6。
5结语
压电式传感器具有响应频带宽、灵明度高、信噪比大、结构简单、工作可靠、质量轻等优点。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二次仪表以及低噪声、小电容、高绝缘电阻电缆不断出现,使压电式传感器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在许多技术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迎新.非电量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及应用[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张燕红,郑仲桥基.基于单片机AT89C52的数据采集系统[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0,37(3):110-112.
[4]常健生.检测与转换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
[5]史斌星,史佳.VisuaiBasic贯通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