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可变形壁障论文-赵敏,钟志华,周泽,陈少伟,周利辉

移动可变形壁障论文-赵敏,钟志华,周泽,陈少伟,周利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可变形壁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侧碰,移动可变形壁障,蜂窝铝,壳单元

移动可变形壁障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钟志华,周泽,陈少伟,周利辉[1](2011)在《基于壳单元的侧碰移动可变形壁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壳单元技术,参照蜂窝铝的真实窝孔结构,建立基于壳单元的侧碰移动可变形壁障(Moving deformable barrier,MDB)有限元模型;针对1∶1尺寸建模导致模型规模过大的问题,进行窝孔及单元尺寸等比例扩大,将单元规模缩减到原来的1/5;应用静态异面压缩仿真,对单元厚度与压缩强度进行参数化研究,合理匹配窝孔及单元尺寸扩大之后的单元厚度,确保模型缩放前后的静态压缩力学性能达到一致;针对动态试验压缩强度大于静态试验的现象,采用简易气囊模拟MDB窝孔中空气受压缩的率效应;结合侧碰试验中的蜂窝铝失效现象,设置铝箔的材料失效以及铝箔、前面板之间粘胶的材料失效;对所建立的壳单元MDB模型进行零部件级别与整车级别的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壳单元MDB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22期)

尹绥玉,陈育荣,伍星[2](2010)在《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论述了车辆侧面碰撞试验的要求与方法,并对试验重要设备的设计与研制进行了重点描述,已研制的车辆侧面碰撞试验设备已在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进行了多年的实车碰撞实验,其性能完全符合ECE R95欧洲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暨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0-09-25)

尹绥玉,陈育荣,伍星[3](2010)在《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论述了车辆侧面碰撞试验的要求与方法,并对试验重要设备的设计与研制进行了重点描述,已研制的车辆侧面碰撞试验设备已在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进行了多年的实车碰撞实验,其性能完全符合ECE R95欧洲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陆善彬,张君媛,管欣[4](2009)在《基于GB20071-2006的侧碰移动变形壁障仿真模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GB20071-2006法规对移动变形壁障性能的要求,建立了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CAD模型,基于渐进式吸能块良好的变形特性,建立了相应的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利用LS-dyna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将仿真结果与法规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模型满足法规的要求,为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仿真提供了必备的工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9年S1期)

秦亚海,邵毅明,赵唯[5](2008)在《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数字仿真模型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变形壁障(MDB)是实车侧面碰撞试验时用来撞击车辆的标准试验工具。移动变形壁障前部的吸能块可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其性能对试验结果起主要影响。文中按照《GB20071-2006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的要求,建立了轿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的CAD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对所建立的移动变形壁障模型进行了前处理。最后使用Ls-dyna对模型进行求解,将仿真结果与标准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模型满足标准的要求,验证了模型合理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信息》期刊2008年28期)

乌秀春,邵晓科,裴洋,赵洪波[6](2008)在《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GB20071-2006)中明确规定,所有M1类车型和N1类车型,都必须满足侧碰的强制性规定。汽车侧面碰撞计算机仿真分析是汽车碰撞安全性研究的重要试验方法之一,而移动变形壁障模型是开展该试验的基本工具。按照法规中对移动变形壁障性能的要求及验证试验的方法,建立了移动变形壁障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验证试验的仿真,确定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8年09期)

范体强,张维刚[7](2007)在《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仿真模型的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是进行ECER95法规实验必需的工具,在侧碰仿真研究中必须建立准确的移动变形壁障模型。文中按照ECER95法规的要求,建立了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的CAD模型,利用Hypermesh软件对所建立的移动变形壁障模型进行了前处理。最后利用LS-dyna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将仿真结果与法规要求进行了对比,并总结了调整模型材料参数的方法。分析表明模型满足了ECER95法规的要求,证明所开发的移动变形壁障模型可以用于汽车侧面碰撞的计算机仿真研究。(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07年09期)

邵晓科[8](2007)在《移动变形壁障模型建立及汽车侧面耐撞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以平面交叉为主,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现象严重,从而交通事故类型中汽车侧面碰撞的事故发生率最高。以2000年我国发生的交通事故为例,正面碰撞事故占20.8%,而侧面碰撞事故占34.4%。从伤亡情况看,正面碰撞造成的伤亡人数占26.9%,而侧面碰撞占32.3%。可见研究汽车侧面碰撞对改善交通安全至关重要。对轿车而言,由于其侧面的强度相对较弱,发生碰撞时变形空间较小,对乘员的伤害较其它类型的碰撞要严重。因此,为减少汽车侧面碰撞对乘员的伤害,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的研究已成为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深入了解大变形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大变形弹塑性力学理论和接触界面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对汽车碰撞仿真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某轿车车体主要零部件的数学模型,方法是使用FARO叁坐标测量仪获取轿车车体各零部件点云数据,在CATIA软件中建立轿车CAD模型,然后利用HyperMesh对车体CAD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再在PAM-CRASH软件中建立用于碰撞数值模拟的计算模型。按照EEVC标准建立了移动变形壁障的几何、材料和力学模型。按照ECE R95法规对轿车车体总成进行了侧撞仿真分析,并与相似车型的实车碰撞试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可行性。充分考虑生产状态、工艺条件、改进难度、实施难度等因素,对车体结构提出了比较优化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方案进行了二次仿真,结果显示车体加速度曲线和能量曲线都有所改善,提高了车体侧面抗撞性能。本文利用CAE方法对某轿车的车体侧面抗撞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为汽车侧面碰撞安全性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可行的研究途径。进行车体侧面抗撞性分析和改进可以完善国内现有的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方法,可以为改进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降低改进设计的风险和费用,提高改进设计的可信度,还可以作为实车试验的相互验证手段,缩短被动安全试验的周期。此外,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和数据对其它同类车型的侧面抗撞性分析亦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工学院》期刊2007-03-01)

刘芳华,陈晓东,费蓝冰[9](2004)在《汽车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试验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变形壁障是实车侧面碰撞试验时用来撞击试验车辆的标准试验工具。移动变形壁障前部的吸能块可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其性能对试验结果起主要影响,因此必须对吸能块及检验方法作相应规定,以保证试验结果的一致性。介绍了国外对移动变形壁障吸能块性能进行考核的各种试验方法和评价要求,这些试验方法能够为我国进行侧面碰撞移动壁障的设计制造及检验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04年12期)

陈晓东,苏清祖,程勇,朱西产[10](2003)在《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ECER95法规对移动变形壁障性能的要求及验证试验的方法 ,建立了移动变形壁障的有限元模型 ,并进行了验证试验仿真 ,仿真结果满足法规的要求 ,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03年03期)

移动可变形壁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详细论述了车辆侧面碰撞试验的要求与方法,并对试验重要设备的设计与研制进行了重点描述,已研制的车辆侧面碰撞试验设备已在国家汽车质量检测中心进行了多年的实车碰撞实验,其性能完全符合ECE R95欧洲标准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可变形壁障论文参考文献

[1].赵敏,钟志华,周泽,陈少伟,周利辉.基于壳单元的侧碰移动可变形壁障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

[2].尹绥玉,陈育荣,伍星.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C].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设计与传动专业委员会暨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

[3].尹绥玉,陈育荣,伍星.车辆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系统研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

[4].陆善彬,张君媛,管欣.基于GB20071-2006的侧碰移动变形壁障仿真模型的开发[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

[5].秦亚海,邵毅明,赵唯.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数字仿真模型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6].乌秀春,邵晓科,裴洋,赵洪波.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7].范体强,张维刚.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仿真模型的开发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7

[8].邵晓科.移动变形壁障模型建立及汽车侧面耐撞性研究[D].辽宁工学院.2007

[9].刘芳华,陈晓东,费蓝冰.汽车侧面碰撞移动变形壁障试验方法[J].汽车技术.2004

[10].陈晓东,苏清祖,程勇,朱西产.汽车侧碰移动变形壁障有限元模型的开发[J].汽车工程.2003

标签:;  ;  ;  ;  

移动可变形壁障论文-赵敏,钟志华,周泽,陈少伟,周利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