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生物,计算机,信息学,生命,模型,膜片。
虚拟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官万先[1](2018)在《基于虚拟细胞成像和深度学习的神经元分支点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解决神经元形态自动重建中分支点检测的问题。神经元形态自动重建是研究神经系统工作原理甚至探究大脑奥秘的重要手段。现有的一类最常用有效的重建算法,局部追踪算法,依赖于神经元图像分支点的检测,限制了算法的准确率和速度。本文基于虚拟细胞成像和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检测神经元图像分支点的方法,有效解决了该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是(1)设计并实现了神经元模型的生成与绘制算法。算法基于显微镜下细胞光学成像模型,引入点传播函数、噪声模型和降采样方法模拟神经元图像的光电效应和模数转换过程。实验表明算法的有效性。(2)设计了一种基于3D卷积神经网络的真实神经元分支点检测和定位算法。实验结果表明算法不仅可以准确地检测真实神经图像中分支点及其位置,而且当将其集成到现有神经元形态重建算法中,可以有效提升重建效率。(3)设计一种神经元形态优化对抗网络nsrGAN,可以在优化神经元图像的同时,最小化输入图像与输出图像的差距,从而确保优化后的图像标签不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马茜岚,林东强,姚善泾[2](2010)在《微胶囊固定化混合菌群发酵产氢——构建一种虚拟“细胞工厂”的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硫酸纤维素钠(NaCS)/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微胶囊体系,固定混合产氢菌群,构建成一个能高效产氢的虚拟"细胞工厂"。经过菌群活化预处理,激活了产氢活力,进一步通过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形成适宜的内部微环境,有效增强了菌群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底物浓度,氢气产量比游离细胞增长30%以上,菌体浓度提高2倍到3.2g/L。连续15批培养,囊内菌体浓度显着提高,发酵时间缩短,氢气产率保持在1.73~1.81molH2/molglucose,平均产氢速率提高了198.6%。同时还发现发酵产物中有较高比例的丁酸和乙酸,由此可以使该虚拟"细胞工厂"成为一个多产物联产体系。(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10期)
王晟[3](2009)在《虚拟细胞的构建发展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细胞(virtual cell)亦称电子细胞(e2cell)。它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数学的计算和分析,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整合和应用,以模拟和再现细胞和生命的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综述了虚拟细胞的产生背景及研究概况,介绍了虚拟细胞的构建方法,结合虚拟细胞的特点从科学研究、疾病诊断与防治和社会公共卫生等方面阐述了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对它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34期)
袁永峰,王宽全,邹传毅[4](2009)在《基于虚拟细胞的膜片钳实验仿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虚拟细胞计算模型建立了一个膜片钳实验仿真系统。该系统不仅能够仿真真实膜片钳实验中电流、电压钳对细胞的刺激,计算虚拟细胞在该刺激下产生的各种电生理反应,而且可以通过细胞模型设定为病理状态(如节律失常、基因变异等)进行更复杂情况下的细胞生理问题研究。同真实的膜片钳实验相比,利用本系统可以通过虚拟地"预实验"来缩短真实实验周期、节约成本,并且可以进行复杂的假设实验,有助于更深入的细胞电生理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09年S1期)
张恩慧[5](2009)在《虚拟细胞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等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计算机能力的提高,计算生物学悄然兴起,大量描述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数学计算模型被建立,被应用于活体生物生命规律研究,丰富了生命研究手段、大大推动了人类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虚拟心肌细胞建模是计算生物学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热点研究领域,目前从小体动物(鼠、豚鼠)到大体动物(兔、狗、猪、人),从自律细胞(窦房结、房室结)到兴奋细胞(心房、心室、浦肯野氏、左右支束等),建立了丰富多样的计算模型,这些大大推动了人们对心脏生理现象的理解,为生理、病理以及药物研究提供一个有力的研究工具。然而,不同研究团体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利用不同编程语言建立自己的独立细胞计算模型,心肌细胞计算模型的没有规范、统一的表示,很难被其他研究团队共享,即不具有可移植性与可复用性。这阻碍虚拟心肌细胞计算模型的广泛交流与应用,也不适合组织、器官级研究,因此,需要建立虚拟心肌细胞的统一的、规范的表示方式,而本体可以对概念和概念间关系进行规范的描述,借助于本体可以达成对知识的共同认可、给出知识的明确定义,从而解决信息难以共享和重用的问题。本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虚拟心肌细胞本体的半自动构建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虚拟心肌细胞领域术语构成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最大熵与统计、规则融合的虚拟心肌细胞领域术语提取方法。经过人工测评,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取虚拟心肌细胞领域术语。(2)分析虚拟心肌细胞领域术语之间关系和内涵,本文采用基于词语构成规则与句法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对术语间分类关系进行提取;基于频率和Fuzzy融合的方法对术语间非分类关系进行抽取。该方法可以提取虚拟心肌细胞领域术语间的主要关系。(3)根据领域专家知识,结合前面两项工作提取的领域术语和关系,利用Protégé本体构建工具,人工的构建虚拟心肌细胞领域本体。(4)基于本文构建的本体对虚拟心肌细胞模型文档进行信息抽取,并利用基于本体的细胞模型编辑器建立虚拟心肌细胞模型的XML描述,该XML描述可以自动生成虚拟心肌细胞可执行代码。(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9-06-01)
冯团诚,庄南生[6](2007)在《虚拟细胞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细胞是20世纪末在国外兴起的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模拟进行细胞研究的全新手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建立人工细胞模型,模拟细胞内外环境,进行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综述了国外主要的虚拟细胞模型的研究概况。(本文来源于《生物信息学》期刊2007年02期)
熊正英,刘利江[7](2006)在《虚拟细胞及其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细胞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国外兴起的一种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它利用现代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技术,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整合和应用,模拟再现细胞内外生命活动的现象和过程,用于探索细胞生命活动的潜在规律。虚拟细胞是一种复杂的人工生命系统,包含了多门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综述了虚拟细胞的产生背景、构建过程和特点,通过对现有虚拟细胞模型的介绍,对它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李巍[8](2006)在《虚拟细胞中化学反应定量计算的方法与算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细胞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真实细胞的结构、物质组成、生命活动的动力学行为和生命现象。虚拟细胞的发展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它对疾病防治、科学研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开始显露。作为虚拟细胞核心部分的化学反应定量计算,其速度与精度直接影响着模拟效果的好坏。本文的前面详细的讨论了虚拟细胞中化学反应定量计算的确定型算法和随机型算法。传统的确定型算法是单纯地应用质量作用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的速度,经过我们改进后的确定型算法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参数,用米氏方程、原盐效应方程等适用于特定条件下公式来进行运算,增加了计算的精度。并在反应物的数量不足时,进行了按反应速度进行分配的策略,而不是简单地把反应物数量不足的化学反应通道关闭。由于随机型算法对随机数产生器有较大的依赖,在论述随机型算法时介绍了随机型算法中用到各种随机数产生器的实现方法。非精确随机型算法有其苛刻的适用条件。传统的非精确随机型算法在计算τ值时,只给出了τ值的上限。当计算出的τ值较小时,非精确随机型算法的速度会很慢,甚至出现误差。本文提出了对非精确算法的改进,给出了非精确随机算法τ值的下限公式,并对其越下限情况作出了处理。由于确定型算法计算速度快但精度不高且只适用于浓度较高的化学反应的计算,而随机型算法虽然计算精度高但速度慢,对于一个大型复杂的系统需要综合确定型算法和随机型算法来分别发挥他们的优势。混合型算法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被提出的。但是由于随着化学反应的进行,系统状态发生改变使静态分组混合型算法最初对化学反应通道的分组不能适应改变后的情况。于是我们提出了动态的对化学反应通道进行分组的Dynamic-fit动态分组混合算法和Dynamic-knn动态分组混合算法以改进静态分组算法的不足。在本文后面还探讨了用这些算法模拟了两个化学反应模型。其中一个是包含4个化学反应通道的简单模型用以对各种算法模拟运行的结果进行定量的比较,另一个是复杂的大肠杆菌热休克反应模型,模拟了大肠杆菌在高温情况下的生理化学变化,并对这个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06-06-01)
杨冬,欧阳红生,王云龙,逄大欣[9](2005)在《虚拟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1 虚拟细胞产生背景及研究概况1. 1 产生背景 虚拟细胞的产生得益于 20世纪末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两大领域的迅猛发展。20世纪末期, 人类和许多模式生物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引来了以基因功能研究为目的的后基因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的研究任务可以分为两大方面:(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5年S1期)
陈源,李朝军[10](2004)在《虚拟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细胞是20世纪末在国外刚刚兴起的一种细胞生物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建立人工细胞模型,模拟细胞内外环境,从而进行生物学的研究和探索。虚拟细胞包含了多门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从其发展历程、应用及其对生物学工作者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细胞生物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虚拟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硫酸纤维素钠(NaCS)/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微胶囊体系,固定混合产氢菌群,构建成一个能高效产氢的虚拟"细胞工厂"。经过菌群活化预处理,激活了产氢活力,进一步通过NaCS/PDMDAAC微胶囊固定化,形成适宜的内部微环境,有效增强了菌群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底物浓度,氢气产量比游离细胞增长30%以上,菌体浓度提高2倍到3.2g/L。连续15批培养,囊内菌体浓度显着提高,发酵时间缩短,氢气产率保持在1.73~1.81molH2/molglucose,平均产氢速率提高了198.6%。同时还发现发酵产物中有较高比例的丁酸和乙酸,由此可以使该虚拟"细胞工厂"成为一个多产物联产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官万先.基于虚拟细胞成像和深度学习的神经元分支点检测方法[D].浙江大学.2018
[2].马茜岚,林东强,姚善泾.微胶囊固定化混合菌群发酵产氢——构建一种虚拟“细胞工厂”的尝试[J].生物工程学报.2010
[3].王晟.虚拟细胞的构建发展及其在体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
[4].袁永峰,王宽全,邹传毅.基于虚拟细胞的膜片钳实验仿真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9
[5].张恩慧.虚拟细胞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6].冯团诚,庄南生.虚拟细胞模型研究进展[J].生物信息学.2007
[7].熊正英,刘利江.虚拟细胞及其在体育学科中的应用展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
[8].李巍.虚拟细胞中化学反应定量计算的方法与算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9].杨冬,欧阳红生,王云龙,逄大欣.虚拟细胞研究进展及应用价值[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
[10].陈源,李朝军.虚拟细胞[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