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对策选择

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对策选择

白丽[1]2004年在《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对策选择》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技术高速发展与资本、生产和知识高度国际化的双重压力,大量的企业战略联盟不断涌现。近几年,又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并在宏观上形成了错综复杂的企业间网络组织。企业战略联盟这种企业间合作竞争组织,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组织形式,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绩效,成为企业降低成本、分担风险、保持灵活性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效工具。与此同时,企业战略联盟由于合作伙伴的不确定性行为和运作中风险的复杂性,导致组织的不稳定性和高失败率,加强有效的联盟管理成为发展战略联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WTO,跨国和国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可避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尝试着以联盟为战略利器来化解市场风险,赢得竞争优势。但是,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目前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缺少足够的实战经验,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困难。鉴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企业战略联盟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从而提出我们的对策选择,指导我国的战略联盟发展。 本文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战略联盟产生的经济学基础;第二部分对战略联盟进行一般分析;第叁部分对联盟的绩效做出评价;第四部分研究典型行业的战略联盟实例;第五部分论述我国建立战略联盟的对策选择,这一部分是全文阐述的重点内容。

吴萍[2]2008年在《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联盟模式探讨》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单凭自身的力量很难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因此,众多的企业纷纷从以往的对立竞争转向合作竞争。企业技术联盟则是应技术创新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创新形式。本文着眼于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企业技术联盟的模式运作方式以及探讨我国企业构建技术联盟的模式选择问题。首先分析了企业技术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所产生的创新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叁个方面:规模经济效应,共生经济效应以及创新集群效应。接着对企业技术联盟的类型、组织形式和各种模式运作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与总结,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在参考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联盟的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联盟的现状及问题,并结合理论,提出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几种模式选择方案,主要有:外围配套型联盟模式、分阶段联盟模式、价值链联盟模式、产学研联盟模式。最后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的对策与建议,指出政府应从宏观上发挥其引导调控功能,扶持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我国企业技术创新。

梅花[3]2006年在《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企业战略联盟是企业合作与竞争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做强做大、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各行各业逐步与国际接轨,企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不失为一个可行的方式。建立企业战略联盟,不仅可以克服和降低开拓新领域、开发新技术的巨大不确定性,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而且可以利用合作伙伴的资金、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更快更及时地生产出新的产品,开拓新领域,抢占市场先机。稳定性问题是企业战略联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以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隐含的基本假设是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企业战略联盟得以存在的根本。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是联盟能否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本文在把握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概念和实质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论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对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机理、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和构建,以德隆集团为例对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测评,并针对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遵循“什么是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如何实现企业战略联盟的稳定(决定因素、运行机制)→怎样测定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全文由导言、六章主体内容和结论叁部分构成。第一章导言。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价值链理论、博弈理论、系统理论、战略缺口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网络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说明了本文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企业战略联盟及其稳定性的实质。本章从企业战略联盟的概念、类型、特征、动因及与传统合资经营比较出发,阐述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实质,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不同发展阶段稳定性的特征表现,论述了商业生态系统演化理论,创建了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轨迹图”并对企业战略联盟失败、解体和升华等进行了分析。第叁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决定因素。本章是把握稳定性运行机制和构建测评指标体系的基础。影响企业战略联盟的建立、发展、稳定的因素很多,而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核心能力、沟通和信任、组织学习、文化融合、外部适应性和技术创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经济学与管理学交叉融合的产物。企业在考虑建立战略联盟时,核心能力是基础。信任就是在合作中一方相信另一方会按照双方达成的目标行事的一种态度,是联盟得以实施的保证。联盟组织学习可以促进知识在联盟组织内部快捷流畅地传播。企业文化融合强调成员企业在经营理念、战略目标、管理方法等方面的相容性和配合性。对联盟成员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培养兼容的企业文化,倡导合作的精神,能够促使联盟成员加强相互信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强外部适应性,保持联盟稳定,发挥联盟竞争力。加强和改善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战略联盟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实现联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第四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机制是系统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所谓自组织,就是系统在没有外界特定干预的情况下,自行调整自身要素和结构以适应自身及外部环境变化,形成或保持某种功能的过程和现象。机制就像人体中的神经系统在一个组织中起着协调作用,如果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有可能使联盟瘫痪或者失败。本章集中探讨和论述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运行机制,包括合作竞争机制、信任机制、约束机制、学习机制、监督机制、退出机制、预警机制等。并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各种机制的原则和措施,特别是提出了利用声誉模型探讨强弱联盟伙伴的稳定性概率以建立预警体系。第五章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测评。本章以企业战略联盟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利用博弈方法对联盟各阶段进行了分析,选用层次分析方法,对影响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内外部因素进行逐层分析,建立了测评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指标体系,并为实证研究联盟稳定性的测评制定了工作流程。第六章德隆集团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实证分析。本章以德隆为案例,通过对其发展历程的分析,指出其联盟模式的利弊,分析联盟解体的原因,为其他已经建立或欲建立战略联盟的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章也是对本文前几章关于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规范分析成果内容的具体应用和实践验证。第七章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对策措施。本章在分析中国企业实施战略联盟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增强中国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的相应对策和措施。第八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出基本结论,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及不足之处。

刘益[4]2007年在《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技术不断的日新月异,任何一个跨国公司都希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研发能力已经成为了跨国公司最重要的竞争力之一,因而公司研发能力的提高成为了跨国公司战略的重点。然而由于研发的高成本和高风险性,跨国公司选择战略联盟这种形式。战略联盟由于组织的松散性和合作的广泛性,成为了企业之间合作竞争的最主要的形式。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竞争实力有所增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竞争力和技术上有很大的差距,这使得我国企业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因此,我国的企业要转换思路,正确的利用R&D战略联盟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的界定、特点和分类,并分析了R&D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第二章进而分析建立R&D战略联盟的内因和外因。然后借由对东芝公司和通用汽车的战略联盟的案例分析,进一步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在最后一章里论述了我国企业建立R&D战略联盟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指出R&D战略联盟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又对我国企业R&D战略联盟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一方面我国政府应从宏观上推动企业建立R&D战略联盟,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的企业也要调整自身的策略,积极建立R&D战略联盟,通过联盟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陈宇[5]2003年在《非股权战略联盟动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动荡性。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间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式的竞争转向合作竞争。战略联盟作为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以及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普遍关注。战略联盟组织是一种界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是组建联盟的企业各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及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结成的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战略性的合作行为。而非股权战略联盟作为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分类,主要依靠契约方式进行制约和协调,具有突出的松散性、灵活性特点。由于更强调相关企业的协调与默契,非股权联盟更具有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论文主要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支撑,剖析了构建非股权战略联盟的经济动因,系统地分析了非股权战略联盟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非股权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及对于特定企业的适用类型的评估方法,并通过与企业内部一体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在理论上得到建立非股权战略联盟的边界结论。继而,论文从非股权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入手,通过对成员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及信息沟通等角度的研究,对联盟伙伴企业间的协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了加强实际运用价值,论文重点对非股权战略联盟在动态条件下的利益分配、组织约束以及不稳定性的优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地,通过对非股权联盟动态机制的各主要方面建立数理模型进行科学地推导、论证,并最终得到各关键要素与非股权联盟建立、实施和稳定过程的重要相关关系及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实际意义的解决对策。其中,论文研究得到了促使整个联盟系统平衡运转的帕累托最优利益分配向量,提出了“动态相对稳定”的概念,解决了如何在有效的联盟组织约束下达到最优的稳定性水平的问题。通过论文的研究,期望能对我国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建立有效的非股权战略联盟,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宋东林[6]2013年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网络结构及其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对科技依赖程度的加深,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由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的增加和生产资料的过度消耗变成了依靠科技进步来拉动的方式,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生命之源,也成为国家或地区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这种增长方式的变革也迫使技术创新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企业需要寻求有互补优势的技术创新合作伙伴,以期保持其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在企业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大学、科研院所等就是很好的备选对象,由此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便有了诞生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缺乏战略层次的资源整合,不能适应重大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的需要。为了解决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问题,诞生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一个新型的创新组织形式,在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很多,其中联盟网络的结构和运行模式是需要探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本论文基于复杂网络理论,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网络结构和运行模式,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概要如下: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构建,刻画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结构,认为网络结构由节点、节点问的连接和环境要素构成。节点分别由政府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组成,节点间连接的方式有基于组织安排的连接、基于技术的连接、基于信息的连接、基于产权的连接和基于价值链的连接,联盟网络的环境要素有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科技环境、产业环境等四个方面。除了复杂网络的共同特征外,不同网络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两个特征指标的区别上。通过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平均路径长度和聚类系数,来判定其应该属于那种基本类型。经过调研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有比较短的平均路径;基于对各主体参与联盟的目的统计结果和各主体在联盟内建立的直接合作关系调查,得出结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的聚类系数很高。综合这两个结论,本文判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属于小世界网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的运行机制主要有选择机制、学习机制、信任机制、利益机制、监控机制、分工机制和协调机制等,各种机制在联盟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运行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协同性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模式主要有高校院所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企业主导模式和中介服务机构主导模式四种,分别对应着高校院所核心型联盟网络、政府核心型联盟网络、企业核心型联盟网络和中介服务机构核心型联盟网络四种具体复杂网络类型。不同的运行模式适应着不同的条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的结构特征有网络强度、网络稳定性、网络密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五个维度,联盟网络运行绩效有资源整合绩效、交流学习绩效、知识创造绩效、新产品产出绩效四个要素构成。在网络结构特征和其运行绩效之间建立起假设关系,构建出结构方程模型,在调查问卷基础上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评价与修正,实证结论为:除网络规模外,联盟结构特征与运行绩效存在有正向影响关系。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找出提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运行绩效的对策。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对策,分别是: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促进各类运行模式的完善,优化联盟网络结构,加强政府对联盟的宏观管理。总体上,本文从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需要出发,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本指导思路、以完善联盟网络结构和提高其运行效率为最终研究目的,通过大量的调查和文献研读,同时借助技术创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机理,构造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复杂网络结构模型,分析各种可能的运行模式,寻求不同条件下的最佳匹配运行模式,以实证方式探索了联盟网络结构特征与联盟运行绩效的关系,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其运行绩效的对策建议。

徐林[7]2006年在《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与我国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全球范围的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盟与合作的趋势也日益增强,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战略联盟的不断形成和迅速发展。麦肯锡高级咨询顾问乔布·利克(Joel Bleeke)和戴维·厄恩斯持(David Ernst)在对全球市场的竞争格局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分析后认为: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己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驱动企业在各个业务领域进行激烈争斗的传统竞争模式,已不可能再确保赢家在这场达尔文式游戏中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或服务以及最高利润。R&D战略联盟是随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且是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最重要的类型和表现形式。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跨国公司R&D国际化现象做简要分析,包括R&D国际化的主要特征、R&D国际化的原因、R&D国际化的新趋势,以为后文的分析做铺垫。 第二章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做一般分析,主要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做出理论上的解释。本文用跨国公司理论(包括战略缺口理论、基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价值链理论、知识和组织学习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合作博弈理论等)去解释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发展现象,给予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发展一个理论上的解释。并在第叁节比较了战略联盟和其他组织形式的异同。 第叁章是对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的动力机制和绩效做出分析。笔者从跨国公司自身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及公共政策叁方面对跨国公司参与R&D战略联盟的动机做出分析,指出R&D战略联盟有利于获得研发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有利于资源互补、塑造企业核心技术能力、有利于学习成本、协作成本的节约和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关系资源的建立、获取技术和加快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等等,力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的经济效应分析体系。 第四章对跨国公司在我国R&D战略联盟的现状及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分析问题之前,笔者首先对R&D联盟的风险做了简要分析。然后从跨国公司在华R&D的历史考察入手,对其发展的现状、动因、制约因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

左卫华[8]2006年在《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任何单个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都必须面临着世界范围的竞争挑战,传统内部积累发展战略使我国企业很难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获胜。战略联盟作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组织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心,是获取外部资源、提高竞争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诸多企业在实施战略联盟中,不仅遭遇了巨大的风险,而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此,如何组建战略联盟,加强联盟管理,正确运用战略联盟整合企业内外两种资源,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对高度复杂的国内外竞争激烈的市场,成为目前乃至未来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研究思路是首先运用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博弈论阐释战略联盟的产生背景及其价值,然后总结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战略联盟的经验与启示,分析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存在问题,并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发展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对策建议。 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将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战略联盟的实践与我国企业战略联盟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在实施战略联盟中存在以下问题:(1)战略的路径依赖性,具体表现为:价格战依然是我国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企业联盟的数量相对于国外企业联盟较少、联盟的内容及形式发展滞后;(2)战略联盟的管理效率低,其主要包括:联盟治理方式单一、联盟资源管理效率低、不注重联盟伙伴的关系管理;(3)战略联盟的增值收益不均衡,这主要反映在:国外企业品牌产品市场份额日益增长、国内参与联盟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缓慢;(4)战略联盟的不稳定,其主要体现为:联盟目标的短期化、联盟控制方式的变动、联盟契约的变动;(5)战略联盟的调控不适度,具体表现为政府调控战略联盟要么过度,要么调控不足。 基于以上问题,结合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提出自主创新能力的亟待需要,运用实证、规范、归纳演绎、博弈论等多种研究方法,剖析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揭示:战略思维发展滞后、联盟管理不科学、竞争地位不对等、联盟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政企分开改革滞后是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发展的主要障碍。 最后,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运用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知识,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企业战略联盟实施的成功经验,并针对企业战略联盟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对策建议为:

魏云暖[9]2008年在《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创新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跨国公司单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始终保持竞争优势。面对新的竞争环境,跨国公司基于创新高端资源的稀缺性,纷纷从对立竞争走向合作竞争,开始建立技术联盟(technology alliance),以弥补研发战略资源缺口,分担研发成本,降低创新风险,掌控全球市场。然而技术联盟的成功率并不高,运行机制的低效已经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技术联盟的运行效率,降低联盟的失败率已成为跨国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回顾了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联盟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的概念及运行机制的含义进行了界定,又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联盟运行的影响因素。本文的重点是系统分析了跨国公司技术联盟运行过程中的有关机制:动力机制、选择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学习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以及绩效评估机制等有关机制,并分析了各个机制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加强联盟管理层调控作用的角度就如何完善运行机制、提高运行效率提供了建议,然后具体分析了大型跨国公司索尼与爱立信的技术联盟的运行过程,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最后针对我国企业技术联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顾向阳[10]2003年在《基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双赢的竞争模式,同益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和青睐,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战略联盟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研究的中心内容是如何推动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以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经济利益。论文从企业战略联盟的基本理论研究入手,将战略联盟理论同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相结合,对企业战略联盟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发展经历、发展状况,对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企业进行国际战略联盟的客观必然性。文章重点是从企业角度来研究我国企业的战略联盟问题,最终指出了我国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并对我国企业的战略联盟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参考文献:

[1]. 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对策选择[D]. 白丽. 河北大学. 2004

[2]. 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联盟模式探讨[D]. 吴萍.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3]. 企业战略联盟稳定性研究[D]. 梅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4]. 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研究[D]. 刘益. 四川大学. 2007

[5]. 非股权战略联盟动态机制研究[D]. 陈宇. 重庆大学. 2003

[6].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网络结构及其运行研究[D]. 宋东林. 江苏大学. 2013

[7]. 跨国公司R&D战略联盟与我国的对策研究[D]. 徐林. 安徽大学. 2006

[8]. 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左卫华. 西南大学. 2006

[9]. 跨国公司技术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D]. 魏云暖. 江南大学. 2008

[10]. 基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我国企业战略联盟研究[D]. 顾向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战略联盟与我国企业的对策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