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附聚法聚丁二烯胶乳的合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聂建夫[1](2021)在《大粒径胶乳的制备及其接枝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BS树脂是由分散相聚丁二烯橡胶和连续相SAN树脂组成的特殊结构的增韧树脂。其中聚丁二烯橡胶相的粒径特征和其在基体SAN树脂中分散状况,决定了ABS树脂抗冲击性能。如何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采用较简单的工艺生产出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是决定ABS树脂生产效率的关键。通常采用的种子法和附聚法制备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所需反应时间都较长,大多在30h以上,严重制约着ABS树脂的生产能力。本文采用一步法制备的大粒径胶乳综合性能优异,工艺简单且生产周期短,用优化后的接枝工艺对一步法大粒径胶乳进行接枝,得到了较高的接枝率。进一步将接枝胶粉与SAN树脂熔融掺混制备ABS树脂,得到了高抗冲的ABS树脂。本文在课题组开发的高低温丁苯胶乳工艺的基础上,以丁二烯为单体,在氧化还原体系下,一步合成大粒径胶乳。作为参比体系,比较了种子法制备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异同。主要研究了温度、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和电解质用量等对聚合反应动力学、胶乳粒径大小及分布和凝胶含量的影响规律。一步法工艺最终制得转化率90%以上,粒径分布在58、255nm,凝胶含量82%的双粒径聚丁二烯胶乳。优于种子法制备的大粒径窄分布胶乳。在小试实验基础上,对一步法工艺进一步进行了中试放大试验,解决了试验过程中温度波动和转化率较低问题,得到了转化率、粒径、凝胶含量合格的中试大粒径胶乳。本文同时对一步法大粒径胶乳和种子法大粒径胶乳进行乳液体系的接枝聚合研究,考察了各反应条件对接枝反应的影响,总结出最佳的接枝工艺。结果表明,一步法聚丁二烯胶乳制备的ABS接枝粉,表观接枝率明显高于种子法聚丁二烯胶乳;将接枝胶粉与SAN树脂熔融掺混、挤出造粒,得到ABS树脂,一步法制备的丁苯胶乳增韧的ABS树脂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明显高出种子法胶乳制备的ABS树脂,可达247J/m。
王峰忠,袁正标,梁足培[2](2015)在《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及其在高抗冲ABS树脂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ABS树脂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热塑性聚合物。高性能化、高功能化是ABS树脂发展的主导方向,其中提高抗冲击强度是ABS树脂的一个重要改性方向。介绍了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高抗冲ABS树脂中的应用。
王华伟,王宁[3](2015)在《ABS高分子附聚工艺的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使生产的ABS树脂有足够高的抗冲击强度,要求聚丁二烯胶乳的粒径要足够大。通过高分子附聚工艺,生产出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考察了附聚过程中的工艺条件对高分子附聚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了ABS高分子附聚试验的工艺,经高分子附聚所得到的聚丁二烯胶乳粒径呈单峰分布,小粒径胶乳较少,无大颗粒产生;该胶乳经接枝、凝聚及掺混后所得ABS树脂,抗冲击强度高于公司同类产品。
张东梅,蓝云飞,樊成,张锋,王洋[4](2015)在《静态混合附聚胶乳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文中指出以丙烯酸酯类共聚物乳液作为聚合物乳液附聚剂,采用在线静态混合器对粒径为100.5 nm的小粒径聚丁二烯胶乳(PBL)进行附聚,并与采用传统附聚器间歇附聚法PBL进行了对比,对用2种方法获得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静态混合器在线附聚法,可得到粒径呈双峰分布、有效粒径为298.3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316的大粒径PBL;而在同样条件下采用附聚器间歇附聚法,所得PBL粒径也呈双峰分布,有效粒径为268.4 nm,多分散性指数为0.359,可见静态混合器在线附聚效果好于附聚器间歇附聚法。采用静态混合器在线附聚法获得的ABS树脂,其抗冲击性能优于附聚器间歇附聚法ABS树脂。
杨瑞蒙[5](2014)在《高抗冲ABS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BS树脂是由苯乙烯、丙烯腈和丁二烯构成的三元接枝共聚物,它是一种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并且其强度、韧性以及加工成型性均比较优异。因其简单易得且在很多环境中可以替代其他材料,使其在很多领域内都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研究发现,橡胶相聚丁二烯胶乳的粒径增大,ABS树脂在受到外力时引发的银纹越多,吸收的冲击能量就越多,韧性也就越大;接枝聚合过程中,提高接枝率可以增加橡塑界面间的结合力,使冲击强度提高。因此可以通过附聚增大聚丁二烯胶乳的粒径以及适当提高接枝率来提高ABS树脂的冲击强度。综上可见,研究制备高抗冲ABS树脂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研究的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小粒径PB胶乳的合成实验发现,随着乳化剂、引发剂以及TDDM用量的增加,PB胶乳的粒径不断减小,而随着胶乳固含量和电解质用量的增加,PB胶乳的粒径不断增大。2.通过对小粒径PB胶乳(101nm)的附聚实验发现,在合成附聚剂时控制单体不饱和酸用量为10%、附聚剂用量为待附聚PB胶乳的1.5%时附聚效果最佳;当附聚系统的pH值为9~10、附聚温度在40℃且搅拌时间为1h的时候,附聚后PB胶乳的粒径增大明显且胶乳系统更加稳定。3.通过对ABS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的研究发现,在PB胶乳的接枝聚合中,随着PB胶乳粒径的增大、TDDM用量的增多,接枝率逐渐降低,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多,接枝率先上升后下降,且氧化-还原体系的接枝效果要优于KPS;对ABS树脂的冲击性能研究发现,随着橡胶相粒径的增大,冲击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冲击强度随着橡胶相含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大;TDDM用量越少,冲击强度越大;对ABS树脂的拉伸性能研究发现,随着橡胶相粒径增大、橡胶相含量增多,ABS树脂的拉伸强度逐渐减小,但是影响较小;随着TDDM用量的降低,ABS树脂相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冲击强度不断提高,断裂伸长率不断增大,拉伸强度逐渐下降,但是影响较小。
尹国强[6](2013)在《采用集成胶乳SIBL制备ABS树脂的研究》文中提出橡胶的种类对ABS树脂的增韧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乳液法制备ABS树脂的接枝主干胶乳多采用聚丁二烯胶乳,虽然聚丁二烯胶乳(PBL)可使ABS树脂具有较好的耐寒性和一定的冲击强度,但该胶乳的聚合单体只有丁二烯一种,为了进一步提高ABS树脂的性能和应用价值,形成各种系列的ABS树脂新牌号,本文研究三种单体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乳液共聚合,制备三元集成胶乳SIBL.集成橡胶SIBR集多种橡胶特点于一身,综合性能优异,作为ABS增韧树脂的接枝主干胶乳,其合成方法新颖、工艺简单、成本低,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研究开发价值。本文以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为共聚合单体,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高温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三元集成胶乳,并与典型的PBL进行比较,考察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对乳液聚合反应动力学、胶乳粒径大小及分布、橡胶的分子量、凝胶含量及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聚合工艺条件下,不论单体配比如何变化,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集成胶乳的聚合转化率要明均明显高于聚丁二烯胶乳单体转化率;胶乳粒径在100nm左右,粒径分布小于0.09;单体配比对橡胶的凝胶含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较大,凝胶含量由84.71%降低到55.91%,玻璃化转变温度则由-76.5℃升高到-40.3℃。采用高分子附聚法对自制小粒径三元集成胶乳进行附聚研究,实现了小粒径SIBL的粒径放大。考察了附聚剂用量、乳化剂用量、搅拌速度、温度对附聚后SIBL粒径大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现有的附聚工艺技术能够实现SIBL粒径放大,粒径由100nm提高到300nm以上。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自制的SIBL进行乳液接枝聚合,制得橡胶含量为60%的高胶接枝粉,与SAN树脂熔融掺混、挤出造粒,得到新型ABS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乳化剂用量对SIBL接枝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单体配比和橡胶用量对ABS树脂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自制三元集成胶乳SIBL制备的ABS接枝粉,表观接枝率明显高于PBL;由SIBL增韧的ABS树脂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比PBL增韧ABS树脂均有提高,由PBL增韧ABS树脂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为68.82J/m,而当S/I/B=3:3:4时,ABS树脂冲击强度达到128.37J/m。采用20L聚合反应釜,成功地实现了SIBL的扩试合成、附聚、接枝,得到高胶接枝粉。通过熔融掺混、挤出造粒,制备新型ABS树脂。结果表明,采用自由基乳液聚合制备三元集成胶乳的放大试验可行,得到的增韧ABS树脂综合性能优异,其中最具代表ABS树脂韧性的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得到显着提高,当三元集成橡胶单体配比S/I/B=1:1:8时,橡胶含量15%,冲击强度达到233J/m,单体配比S/I/B=3:3:4时,橡胶含量占ABS树脂的20%时,冲击强度达到337J/m,橡胶含量为25%时,冲击强度达到403J/m。证明乳液法自由基聚合SIBL增韧ABS树脂由小试到扩试过渡成功,为产业化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李玉阁[7](2013)在《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是一种用途极广的热塑性工程塑料。随着交通运输、家电市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ABS树脂的需求量大幅增加。高性能化、高功能化是ABS树脂发展的主导方向,其中提高抗冲击性能是ABS树脂的一个重要改性方向。本文着力于增大聚丁二烯胶乳(PBL)的粒径以获得高抗冲击性能的ABS树脂。采用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和高分子附聚法制备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并在工厂进行放大实验制备ABS树脂,表征和分析两种方法制备的ABS树脂性能的差异。本课题首次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种子乳液聚合。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即种子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1831)预处理后,再通过种子乳液聚合法合成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考察了影响聚丁二烯胶乳粒径的因素,包括乳化剂加入方式、种子用量、乳化剂用量、电解质用量、1831用量,得到制备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最佳条件,并通过激光粒度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力机等对PBL、ABS树脂的各项性能进行表征。用此条件制备的胶乳作苯乙烯与丙烯腈接枝的主干,得到缺口冲击强度为96J/m,弯曲强度为40.4MPa,热变形温度为73.3℃,熔融指数为1.97g/10min的ABS树脂。研究了高分子附聚法制备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工艺,考察了附聚剂用量、乳化剂用量、附聚时间、附聚温度、搅拌速度对PBL粒径的影响。在实验室小试基础上进行放大制备ABS树脂,其综合性能如下:缺口冲击强度为177J/m,弯曲强度为60.4MPa,热变形温度为72.3℃,熔融指数为2.34g/10min。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调控胶乳粒径的效果不太显着,高分子附聚法得到的ABS树脂各项性能优于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制备的ABS树脂的性能。
庞建勋,李静宇,董朝晖,陆书来,柳富华,孙继德,殷兰,石捷强[8](2012)在《高分子附聚法450nm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分子附聚方法是一项独特的技术。特别是在制备超大粒径胶乳方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制备稳定的胶乳,从而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作者对制备粒径450nm聚丁二烯胶乳的附聚工艺进行了深入研究,考察了附聚剂胶乳用量、附聚后静置时间、乳化剂用量和搅拌强度等附聚工艺对聚丁二烯胶乳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制备450nm聚丁二烯胶乳较为优化的附聚工艺,制备的聚丁二烯胶乳稳定,可用于高性能ABS的制备。
庞建勋,殷兰,孙继德,石捷强,王秀芝,陆书来,张柳[9](2012)在《高分子附聚法450nm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了制备450nm聚丁二烯胶乳的附聚工艺,考察了附聚剂胶乳用量、附聚后静置时间、乳化剂用量和搅拌强度等附聚工艺对聚丁二烯胶乳粒径及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制备450nm聚丁二烯胶乳较为优化的附聚工艺。
何建[10](2012)在《胶乳附聚法制备大粒径ASA胶乳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乳附聚法就是在附聚剂胶乳作用下,使小粒径的胶乳稳定地转变为大粒径的胶乳的方法。本文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曲拉通X-100复配体系为乳化剂,以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AA)为主要单体原料,经多步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BA-co-AA)附聚胶乳。然后,用其对PBA胶乳进行粒径放大,研究单体组成和配比,附聚剂胶乳用量,时间和温度以及附聚体系的pH值,对附聚实验和PBA胶乳性能的影响。最后,用胶乳附聚法制备了大粒径聚丙烯酸酯(BA)-苯乙烯(St)-丙烯腈(AN)三元共聚(ASA)胶乳,并研究了ASA树脂粒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附聚胶乳法能够制备大粒径PBA胶乳,附聚剂组成配比不同会影响附聚实验结果。当附聚剂组成中AA单体含量在15-20%时,所合成的附聚剂胶乳能使PBA胶乳的粒径增大至4倍以上,表现出很好的附聚性能。(2)附聚剂胶乳用量对待附聚PBA胶乳性能有很大影响。当附聚剂胶乳用量低于总质量的3%时,附聚效果不明显,附聚胶乳用量高于30%时,附聚过程不稳定,容易析胶,而当附聚剂胶乳用量在5%20%时,可稳定迅速的将PBA胶乳粒子尺寸扩大至4倍以上,且附聚后PBA胶乳的表面电位值有所下降。(3)用附聚剂胶乳能够制备出大粒径的ASA胶乳。用P(BA-co-AA)附聚剂用于制备ASA树脂,当附聚剂用量为10%时,能使PBA基础胶乳粒径增加至278nm,并使得ASA胶乳粒径达到304nm以上。(4)附聚剂胶乳用量对ASA树脂的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附聚剂用量增加,ASA树脂力学性能呈现出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研究发现,当附聚剂用量为15%左右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附聚剂用量为20%左右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大。
二、附聚法聚丁二烯胶乳的合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附聚法聚丁二烯胶乳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粒径胶乳的制备及其接枝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ABS树脂与生产技术 |
1.1.1 ABS树脂的发展 |
1.1.2 ABS树脂生产技术 |
1.1.3 影响ABS树脂性能的因素 |
1.2 大粒径胶乳的制备与接枝反应 |
1.2.1 制备大粒径胶乳的生产工艺 |
1.2.2 接枝反应 |
1.3 一步法大粒径胶乳制备 |
1.3.1 一步法 |
1.3.2 本课题组开发的工艺 |
1.4 课题的提出及工作内容 |
2 一步法制备大粒径胶乳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3 一步法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小试合成 |
2.2.4 一步法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中试放大 |
2.2.5 分析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小试聚丁二烯胶乳的工艺研究 |
2.3.2 聚丁二烯胶乳粒径的影响因素 |
2.3.3 聚丁二烯胶乳凝胶含量影响因素 |
2.3.4 一步法大粒径胶乳工艺总结 |
2.3.5 一步法聚丁二烯胶乳的工艺放大 |
2.4 本章小结 |
3 种子法制备大粒径胶乳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2.3 种子胶乳的制备 |
3.2.4 种子法大粒径胶乳的制备 |
3.2.5 分析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种子胶乳 |
3.3.2 大粒径胶乳的聚合反应研究 |
3.3.3 大粒径胶乳粒径的影响因素 |
3.3.4 大粒径胶乳凝胶含量影响因素 |
3.3.5 种子法大粒径胶乳工艺总结 |
3.4 本章小结 |
4 接枝反应与ABS树脂性能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
4.2.2 实验设备 |
4.2.3 苯乙烯和丙烯腈与胶乳的接枝共聚反应 |
4.2.4 接枝乳液絮凝 |
4.2.5 ABS粉料与SAN树脂掺混造粒制备ABS树脂 |
4.2.6 分析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BS接枝粉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因素 |
4.3.2 接枝反应工艺总结 |
4.3.3 大粒径丁苯/聚丁二烯胶乳接枝絮凝差别 |
4.3.4 接枝前后ABS粉料玻璃化转变温度 |
4.3.5 接枝前后红外表征 |
4.3.6 ABS树脂性能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情况 |
致谢 |
(2)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及其在高抗冲ABS树脂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方法 |
1.1 种子乳液聚合法 |
1.2 物理附聚法 |
1.3 化学附聚法 |
1.4 高分子附聚法 |
2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在高抗冲ABS树脂中的应用 |
3 结束语 |
(3)ABS高分子附聚工艺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原料 |
1.2 主要设备 |
1.3 高分子附聚工艺 |
1.4 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高分子附聚剂加入量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
2.2 高分子附聚剂加入时间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 附聚温度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
2.4 附聚时间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
2.5 高分子附聚胶乳放置时间对胶乳粒径的影响 |
2.6 高压物理附聚胶乳与高分子附聚胶乳性能的对比 |
2.7 附聚效果对ABS树脂的影响 |
3 结论 |
(4)静态混合附聚胶乳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 1 主要原材料 |
1. 2 试样制备 |
1. 2. 1 小粒径 PBL 的附聚 |
1. 2. 2 ABS 粉料 |
1. 3 分析与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不同附聚方法对 PBL 粒径的影响 |
2. 2 不同附聚方法对 ABS 树脂性能的影响 |
3 结 论 |
(5)高抗冲ABS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ABS 树脂概述 |
1.2 ABS 树脂的特点 |
1.3 ABS 树脂的用途 |
1.3.1 汽车行业 |
1.3.2 办公用具 |
1.3.3 家用电器 |
1.3.4 建材行业 |
1.3.5 ABS 树脂合金 |
1.3.5.1 PC/ABS 合金 |
1.3.5.2 PA/ABS 合金 |
1.3.5.3 PBT/ABS 合金 |
1.3.5.4 PVC/ABS 合金 |
1.4 ABS 树脂的制备 |
1.4.1 ABS 树脂的合成方法 |
1.4.1.1 掺混法 |
1.4.1.2 接枝法 |
1.4.1.3 乳液接枝-SAN 掺混法 |
1.4.2 橡胶相 PB 胶乳的合成 |
1.4.2.1 一步法合成大粒径 PB 胶乳 |
1.4.2.2 附聚法合成大粒径 PB 胶乳 |
1.4.3 ABS 接枝共聚物的聚合机理 |
1.5 ABS 核-壳接枝共聚物—抗冲击改性剂 |
1.5.1 引言 |
1.5.2 ABS 核-壳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1.5.3 影响 ABS 核-壳接枝共聚物增韧的因素 |
1.5.4 ABS 树脂两相间的相容性 |
1.6 ABS 树脂的增韧机理 |
1.6.1 银纹剪切带理论 |
1.6.2 银纹支化理论 |
1.6.3 S.Wu 的逾渗理论 |
1.6.4 微空洞理论 |
1.7 ABS 树脂发展趋势 |
1.7.1 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
1.7.2 产品发展趋势 |
1.8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1.8.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8.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胶乳附聚法制备大粒径 PB 胶乳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 |
2.2.2 实验装置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小粒径 PB 胶乳的合成 |
2.2.3.2 附聚剂胶乳的制备 |
2.2.3.3 附聚 PB 胶乳的合成 |
2.2.4 分析与测试 |
2.2.4.1 单体转化率测定 |
2.2.4.2 胶乳粒径测定 |
2.2.4.3 PB 胶乳粒子形态的测定 |
2.2.4.4 胶乳粘度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小粒径 PB 胶乳的合成 |
2.3.1.1 乳化剂对 PB 橡胶粒子尺寸的影响 |
2.3.1.2 引发剂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1.3 电解质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1.4 胶乳固含量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1.5 TDDM 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1.6 小粒径 PB 胶乳的粒径分析 |
2.3.2 附聚剂胶乳合成 |
2.3.3 附聚大粒径 PB 胶乳的合成 |
2.3.3.1 合成附聚剂的加料方式对附聚的影响 |
2.3.3.2 附聚剂不饱和酸含量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3.3 附聚剂用量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3.4 PH 值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3.5 温度对 PB 胶乳粒径的影响 |
2.3.3.6 其它工艺条件的影响 |
2.3.3.7 附聚前后胶乳粒子的形态 |
2.4 小结 |
第三章 高抗冲 ABS 树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ABS 核-壳接枝共聚物的制备 |
3.2.1 实验所用原料与试剂 |
3.2.2 实验装置 |
3.2.3 试验方法 |
3.2.4 接枝率的测定 |
3.3 ABS 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3.3.1 实验原料 |
3.3.2 共混工艺 |
3.3.3 工艺条件 |
3.3.4 测试与表征 |
3.3.4.1 冲击强度测试 |
3.3.4.2 拉伸强度测试 |
3.3.4.3 熔体流动速率测试 |
3.3.4.4 冲击断面形貌表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橡胶相粒径对 ABS 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 |
3.4.2 橡胶相粒径对 ABS 树脂拉伸强度的影响 |
3.4.3 橡胶相含量对 ABS 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 |
3.4.4 橡胶相含量对 ABS 树脂拉伸强度的影响 |
3.4.5 TDDM 对 ABS 树脂相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
3.4.6 TDDM 对 ABS 树脂冲击强度的影响 |
3.4.7 TDDM 对 ABS 树脂拉伸性能的影响 |
3.4.8 引发剂对 ABS 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 |
3.4.9 TDDM 对 ABS 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 |
3.4.10 橡胶相粒径对 ABS 接枝共聚物接枝率的影响 |
3.4.11 冲击断面图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采用集成胶乳SIBL制备ABS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乳液聚合 |
1.1.1 乳液聚合基本原理 |
1.1.2 乳液聚合体系基本组分 |
1.1.3 聚合物乳液稳定性 |
1.2 聚丁二烯胶乳粒径放大研究 |
1.2.1 化学附聚法合成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 |
1.2.2 物理附聚法合成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 |
1.3 乳液接枝掺混法制备ABS树脂 |
1.3.1 橡胶相对ABS树脂性能影响 |
1.3.2 树脂基体对ABS树脂性能影响 |
1.4 ABS树脂生产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
1.4.1 ABS树脂工业生产技术 |
1.4.2 ABS树脂生产现状 |
1.4.3 ABS树脂发展趋势 |
1.5 集成橡胶及其应用 |
1.5.1 集成橡胶SIBR的合成 |
1.5.2 三元集成橡胶结构表征 |
1.5.3 集成橡胶的应用 |
1.6 课题的提出及工作内容 |
2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集成胶乳的合成及附聚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及精制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3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集成胶乳的制备 |
2.2.4 大粒径三元集成胶乳的制备 |
2.2.5 分析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集成胶乳聚合动力学研究 |
2.3.2 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三元集成胶乳粒径变化 |
2.3.3 三元集成橡胶凝胶含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影响因素 |
2.3.4 三元集成橡胶结构表征 |
2.3.5 三元集成橡胶红外表征 |
2.3.6 三元集成胶乳附聚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乳液接枝掺混法制备ABS树脂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设备 |
3.2.3 苯乙烯和丙烯腈与三元集成胶乳的接枝共聚反应 |
3.2.4 接枝乳液絮凝制备ABS粉料 |
3.2.5 ABS粉料与SAN掺混造粒制备ABS树脂 |
3.2.6 分析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ABS接枝粉接枝率和接枝效率 |
3.3.2 接枝前后ABS粉料玻璃化转变温度 |
3.3.3 掺混挤出注塑工艺的优化 |
3.3.4 ABS树脂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及仪器化冲击曲线 |
3.4 本章小结 |
4 三元集成胶乳制备ABS树脂放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4.2.3 三元集成胶乳的制备 |
4.2.4 三元集成胶乳的附聚接枝反应 |
4.2.5 ABS粉料与SAN树脂掺混造粒制备ABS树脂 |
4.2.6 分析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三元集成橡胶结构参数 |
4.3.2 三元集成胶乳SIBL附聚研究 |
4.3.3 SIBL制备ABS接枝粉料结构参数 |
4.3.4 SIBL制备ABS树脂综合性能 |
4.3.5 由小试到放大试验再研究 |
4.3.6 ABS树脂断裂机理和形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方法 |
1.1.1 种子乳液聚合法 |
1.1.2 物理附聚法 |
1.1.3 化学附聚法 |
1.1.4 高分子附聚法 |
1.2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应用 |
1.2.1 ABS树脂 |
1.2.2 高抗冲ABS树脂 |
1.2.3 基体树脂与接枝层对抗冲性能的影响 |
1.2.4 橡胶相对抗冲性能的影响 |
1.3 阴/阳离子乳化剂混合体系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 |
2.2.1 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一步加料) |
2.2.2 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补加料) |
2.2.3 高分子附聚法 |
2.2.4 种子预处理 |
2.2.5 聚丁二烯胶乳的处理 |
2.3 测试方法与表征 |
2.3.1 聚合反应动力学 |
2.3.2 凝胶含量的测定 |
2.3.3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 |
2.3.4 红外光谱分析 |
2.3.5 胶乳粒径分析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3 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合成研究 |
3.1 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一步加料) |
3.1.1 种子用量的影响 |
3.1.2 1831用量的影响 |
3.2 表面活性剂法种子乳液聚合(补加料) |
3.2.1 乳化剂加入方式的影响 |
3.2.2 种子制备 |
3.2.3 种子用量的影响 |
3.2.4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
3.2.5 电解质用量的影响 |
3.2.6 1831用量的影响 |
3.3 高分子附聚法 |
3.3.1 附聚剂用量的影响 |
3.3.2 乳化剂用量的影响 |
3.3.3 搅拌速度的影响 |
3.3.4 附聚温度的影响 |
3.3.5 附聚时间的影响 |
3.3.6 重复实验 |
3.4 PB红外表征及DSC分析 |
3.4.1 红外谱图分析 |
3.4.2 DSC分析 |
4 大粒径PBL的应用-合成ABS树脂 |
4.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1.1 实验原料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大粒径PBL的制备 |
4.2.2 PB-g-SAN共聚物制备 |
4.2.3 PB-g-SAN乳液絮凝 |
4.3 测试方法 |
4.3.1 PB-g-SAN接枝率和接枝效率 |
4.3.2 ABS树脂力学性能测试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PBL性能分析 |
4.4.2 ABS树脂红外光谱分析 |
4.4.3 ABS树脂DSC分析 |
4.4.4 ABS树脂力学性能测试 |
4.4.5 ABS树脂冲击断裂面表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胶乳附聚法制备大粒径ASA胶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胶乳附聚法概述 |
1.1.1 胶乳附聚法简介 |
1.1.2 胶乳附聚方法研究进展 |
1.1.3 胶乳附聚法的研究意义 |
1.2 附聚方法的分类 |
1.2.1 机械搅拌附聚法 |
1.2.2 压力附聚法 |
1.2.3 冷冻附聚法 |
1.2.4 醋酸附聚法 |
1.2.5 有机试剂附聚法 |
1.2.6 胶乳附聚法 |
1.2.7 其它附聚方法 |
1.3 胶乳附聚机理研究 |
1.3.1 乳胶粒的双电层模型 |
1.3.2 胶乳附聚过程研究 |
1.4 附聚胶乳的研究进展 |
1.5 附聚胶乳的应用前景 |
1.5.1 附聚胶乳在基础胶乳粒径放大方面的应用前景 |
1.5.2 附聚胶乳在改性树脂等材料领域的应用 |
1.5.3 附聚胶乳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6.1 本文的立题依据 |
1.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6.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丙烯酸酯类附聚剂的合成与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实验原料 |
2.2.2 实验条件的选择 |
2.3 样品表征 |
2.3.1 固含量分析 |
2.3.2 转化率计算 |
2.3.3 胶乳粒径测定 |
2.3.4 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单体不同对附聚胶乳的影响 |
2.3.2 引发剂不同对附聚胶乳的影响 |
2.3.3 乳化剂不同对附聚胶乳的影响 |
2.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2.3.5 反应时间与转化率关系 |
2.3.6 共聚物玻璃化转变温度的探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BA-co-AA)附聚胶乳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实验原料 |
3.2.2 两步乳液聚合法制备 P(BA-co-AA)附聚胶乳 |
3.3 样品表征 |
3.3.1 附聚剂结构红外表征 |
3.3.2 附聚剂胶乳粒径分析 |
3.3.3 附聚胶乳 pH 值分析 |
3.3.4 附聚剂胶乳电位分析 |
3.3.5 附聚剂胶乳透射电镜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附聚剂 FT-IR 分析 |
3.4.2 单体组成和配比对附聚胶乳性能的影响 |
3.4.3 体系 pH 值对附聚胶乳性能的影响 |
3.4.4 附聚剂胶乳粒径分析 |
3.4.5 附聚剂胶乳电位分析 |
3.4.6 附聚剂胶乳透射电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胶乳附聚法制备大粒径 PBA 胶乳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实验原料 |
4.2.2 待附聚 PBA 胶乳的制备 |
4.2.3 附聚实验 |
4.2.4 附聚实验的放大研究 |
4.3 样品表征 |
4.3.1 胶乳电位值的测试 |
4.3.2 胶乳粒径测试 |
4.3.3 胶乳透射电镜分析 |
4.3.4 胶乳扫描电镜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附聚温度对附聚实验的影响 |
4.4.2 附聚时间对附聚实验的影响 |
4.4.3 附聚剂胶乳用量对待附聚 PBA 乳胶性能的影响 |
4.4.4 附聚前后待附聚 PBA 胶乳的粒径分析 |
4.4.5 附聚剂用量对待附聚 PBA 乳胶粒径放大的影响 |
4.4.6 不同附聚剂胶乳用量对 PBA 粒子尺寸分布的影响 |
4.4.7 附聚后胶乳透射电镜分析 |
4.4.8 附聚前后胶乳扫描电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胶乳附聚法制备大粒径 ASA 胶乳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实验原料 |
5.2.2 附聚剂胶乳的合成 |
5.2.3 ASA 树脂材料的制备 |
5.3 样品表征 |
5.3.1 胶乳粒径分析 |
5.3.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5.3.3 ASA 树脂热失重(TG)分析 |
5.3.4 ASA 树脂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5.3.5 树脂断面扫描电镜分析 |
5.3.6 树脂冲击性能测试 |
5.3.7 树脂拉伸性能测试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胶乳的粒径分析 |
5.4.2 ASA 树脂红外光谱分析 |
5.4.3 ASA 树脂热失重(TG)分析 |
5.4.4 ASA 树脂的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5.4.5 ASA 树脂的微观断裂形貌分析 |
5.4.6 附聚剂用量对缺口冲击性能的影响 |
5.4.7 附聚剂用量对拉伸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专利 |
四、附聚法聚丁二烯胶乳的合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粒径胶乳的制备及其接枝反应的研究[D]. 聂建夫.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及其在高抗冲ABS树脂中的应用研究[J]. 王峰忠,袁正标,梁足培. 潍坊学院学报, 2015(06)
- [3]ABS高分子附聚工艺的开发[J]. 王华伟,王宁. 天津化工, 2015(03)
- [4]静态混合附聚胶乳制备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J]. 张东梅,蓝云飞,樊成,张锋,王洋. 合成橡胶工业, 2015(02)
- [5]高抗冲ABS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杨瑞蒙.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6]采用集成胶乳SIBL制备ABS树脂的研究[D]. 尹国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7]大粒径聚丁二烯胶乳的研究及应用[D]. 李玉阁.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8]高分子附聚法450nm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研究[J]. 庞建勋,李静宇,董朝晖,陆书来,柳富华,孙继德,殷兰,石捷强. 化工科技, 2012(06)
- [9]高分子附聚法450nm聚丁二烯胶乳的制备研究[A]. 庞建勋,殷兰,孙继德,石捷强,王秀芝,陆书来,张柳. 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12
- [10]胶乳附聚法制备大粒径ASA胶乳的研究[D]. 何建.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