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泥性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污泥,性质,活性,核糖核酸,渗透性,正交,电化学。
污泥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欣,俞强,吕会静,张兴华,李佳[1](2019)在《电化学预处理对污泥性质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污水量的增加导致城市污泥量的增加。若不对污泥进行处理与处置将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可在处理处置前对污泥进行预处理。电化学法可用于污泥预处理。采用电化学法对城市污泥进行处理。探究电解时间、极板间距、电解电压、插入深度对污泥性质的影响顺序及最佳工艺条件。利用正交实验法得到影响顺序为:电解电压、插入深度、极板间距、电解时间。利用单因素法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电解电压15 V、插入深度6 cm、极板间距6 cm、电解时间30 min。(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3期)
伍晓洪[2](2019)在《浅析MBR工艺中活性污泥性质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容积负荷高、出水水质稳定、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废水处理中。MBR工艺以活性污泥混合液为过滤介质,将膜分离技术与活性污泥系统高效结合,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性质直接影响MBR的出水水质水量和膜污染情况。本文介绍了MBR工艺和活性污泥性质对MBR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阐述了膜污染控制措施和清洗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期刊2019年06期)
张兰河,郑晶,田蕊,陈子成,郭静波[3](2019)在《Na~+和K~+共存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及污泥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多种金属离子共存的含盐废水生物处理系统污染物的去除机制和污泥特性,考察Na~+、K~+共存对A~2/O工艺污染物去除率、污泥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合脱氮除磷效果和污泥性质的变化,探讨不同Na~+/K~+摩尔比下A~2/O工艺优势种群的演替规律,以期从微生物角度明确Na~+、K~+共存对含盐废水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进水Na~+/K~+摩尔比分别为2、1和0.5时,A~2/O工艺的COD去除率分别为80%、84%和86%,TN去除率分别为73%、77%和80%,K~+浓度的提高缓解了Na~+对COD和TN去除率的抑制作用;厌氧区释磷率分别为70%、73%和74%,缺氧区吸磷率分别为53%、55%和58%,好氧区吸磷率分别为70%、72%和75%。随着进水Na~+/K~+摩尔比的降低,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微生物群落差异显着,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升高约30%,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逐渐降低。陶氏菌属和固氮弧菌属作为优势菌属,其相对丰度逐渐增大,有利于氮磷污染物的去除。通过增加K~+的浓度有利于提高氮、磷去除率,增强污泥的生物絮凝性和反硝化聚磷菌的活性。(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黄殿男,焦美怡,李琳,赵玉君,傅金祥[4](2019)在《电渗脱水对污泥性质及结合水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电渗脱水对污泥理化性质及内部结合水的影响,采用电渗脱水技术处理机械脱水后的污泥,研究了电渗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pH、总氮、总磷及结合水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脱水实验的进行,污泥的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阳极下降最快,最低含水率可降至50.4%。阴极pH上升至9.1,中部变化不明显,而阳极持续下降至5.8。总氮含量表现为阴极和中部缓慢上升,而阳极持续下降;总磷含量的变化为阳极缓慢上升,而阴极和中部持续下降。电渗脱水后污泥中结合水含量较原泥降低,其中阳极结合水含量最低,结合水与干物质的质量之比由初始的2.67降低至0.76。同时发现,结合水含量越少,其所需的融化热就会越高,脱除难度越大。(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赵水钎,戴晓虎,董滨,许颖,陈思思[5](2019)在《泥龄影响活性污泥性质及厌氧消化性能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泥龄改变引起污泥性质的变化,影响活性污泥工艺的系统稳定性及处理效果,与后期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也有密切联系。主要从污泥理化性质及生化性质两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归纳,重点阐述了泥龄对污泥絮体结构、沉降及脱水性能、污泥产率及活性、种群结构、代谢产物的影响,并从全链条角度出发,总结了泥龄对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及物质转化的影响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并展望未来关于泥龄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9年01期)
刘牡丹,刘勇,陈志强,李波,周吉奎[6](2018)在《含铜镍工业污泥性质及矿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某重金属工业污泥主要由磷酸氢钙、石膏和非晶态的氢氧化物、硅胶体等物质组成。铜、镍等重金属分散于各物相中,以磷酸氢钙为主体的混合物是有价金属铜、镍的主要载体,难以通过物理方法提取回收。污泥矿化试验结果表明,在烟煤用量15%、硫酸钠用量20%、石英用量20%、硼砂用量2%、烧结温度1 150℃、烧结时间60min的条件下,浮选烧结料可获得铜、镍品位分别为6.96%、6.15%的精矿,铜、镍回收率分别为87.63%和88.64%,尾矿铜、镍品位分别降低至0.54%、0.44%。(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冶炼部分)》期刊2018年12期)
杨磊[7](2018)在《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污泥性质与膜渗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有限的水资源不断遭受污染,造成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工艺以其高品质出水的优势得到应用。然而MBR工艺在运行中会出现跨膜压差升高或膜渗透性降低等影响MBR持续运行的问题。近来关于MBR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与膜堵塞相关的参数成为影响MBR持续运行更为关键的因素。为此,本论文考察了MBR工艺混合液污泥特性与膜堵塞的关系,分析污泥特性与膜渗透性下降的相关性,识别关键的膜堵塞因子,建立了膜通量与膜渗透性的预测模型;并考察了清洗作用对膜渗透性恢复的影响,以及污泥浓度和曝气强度对临界通量的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混合液污泥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污泥浓度(Mixed liquid suspended solids,MLSS)的不断升高,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Mixed liquor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MLVSS)与溶解性的化学需氧量(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sCOD)不断增加,运行期间MLVSS/MLSS均值为0.7,MBR系统活性污泥具有良好的污水处理能力,而浓缩过程下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呈下降趋势,另外毛细吸水时间(Capillary suction time,CST)和稀释的污泥容积指数(Diluted sludge volume index,DSVI)随着MLS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污泥的脱水性和沉降性逐渐变差。通过SPSS软件分析MLSS与其他污泥特性的相关性可知,MLSS与MLVSS、EPS、sCOD、CST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而DSVI与MLSS浓度存在较弱的相关性。(2)研究污泥性质对膜通量、膜渗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SPSS软件分析污泥性质与膜通量、膜渗透性的相关性得出MLSS浓度与膜通量、膜渗透性相关性最大。紧接着通过偏相关分析进一步证明MLSS浓度是影响膜堵塞的最关键因素,此外通过对MLSS浓度与膜通量、膜渗透性之间的拟合分析得到膜通量与膜渗透性的预测模型:J_Ⅰ=21.33-0.68MLSS、J_Ⅱ=21.16-0.68MLSS、L_Ⅰ=391.51-15.99MLSS、L_Ⅱ=384.27-15.73MLSS。(3)研究不同MLSS浓度(8 g/L、13 g/L和20 g/L)、不同曝气强度(0.2m~3/(m~2·h)、0.4 m~3/(m~2·h)、0.6 m~3/(m~2·h)和0.8 m~3/(m~2·h))条件下临界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临界通量的值随污泥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曝气强度的提高而提高,但是临界通量值的提高并不是没有上限,当曝气量达到某一个临界值后再加大曝气量,临界通量不再增加。此外,当反应器在高MLSS浓度下运行时,曝气强度对临界通量的作用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8-12-01)
谢杰[8](2018)在《活性污泥性质对MBR膜污染影响机理及膜清洗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BR)与传统活性污泥相比,具有出水水质好,占地面积小等一系列优点,但膜污染问题却成为限制MBR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膜污染的形成机理及来源,重点介绍活性污泥性质对膜污染的影响,并对目前广泛应用的清洗配方进行了阐述,为有效解决MBR膜污染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20期)
王贺,周瑜,李秀芬,王新华,任月萍[9](2018)在《温度对浸没式MBR运行及污泥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长期运行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MBR)条件下,通过相关污染物含量以及污泥性质的测定,考察运行温度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性能及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行温度对MBR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污泥性质的影响显着。随运行温度升高,COD和NH_4~+-N去除率先升高后降低,均在25℃时去除率最佳,而总磷的去除率则是先降低后升高,在10℃时去除率最佳,这与混合液污泥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导致污泥活性降低,同时,在10℃时EPS质量分数最高,为37.88 mg/g,导致污泥沉降性能恶化,粒径减小,黏度增加,进一步加重膜污染,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污泥絮团之间被大量丝状菌呈网状连接,这与污泥沉降性能及膜污染恶化有关。(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李亚楠[10](2018)在《磁场对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性质及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磁场的加入可以提高污水处理系统降解水中污染物的能力。目前来说,磁场与污水处理技术的结合是一项新的技术,它具有能耗低、成本低、污染低、易操作等优点,极具发展前景。本试验研究选用SBR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磁场发生装置为几组永久性磁铁,设计磁感应强度和磁场位型为变量,利用碘硝基四氮唑电子传递体系(INT-ETS)、脱氢酶(TTC)活性、污泥沉降速率、污泥形态等作为评价污泥活性的指标,研究不同的外加磁感应强度以及磁场位型对SBR系统中活性污泥的性质及污染物处理效果的影响。通过调节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及磁场位型的种类来研究污水处理系统中C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去除率的变化规律。本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外加磁场条件能够提高污水处理系统中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COD去除率在1200GS时达到最高值95.2%,相较于未加磁场时提高了7.4%;氨氮去除率在500GS时达到最高值91.2%,相较于未加磁场时提高了5.7%;总磷去除率在700GS时达到最高值88.78%,相较于未加磁场时提高了4.6%。总体上,有利于COD去除的最佳外加磁感应强度处于900GS-1200GS之间,有利于氨氮去除的最佳外加磁感应强度为500GS左右,有利于总磷去除效率提高的最佳磁感应强度为700GS左右。通过对相吸和相斥两种磁场位型作用在反应系统条件下叁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比较可知,污染物降解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但总体上看相吸磁场效果优于相斥磁场。在试验所设置的磁场范围中,随着磁感应强度的增加,污泥菌体的碘硝基四氮唑电子传递体系及脱氢酶活性的增加趋势较为明显,1500GS磁场条件下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提高了43.7%,磁感应强度为900GS时INT-ETS活性提高了33%。(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8-09-10)
污泥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BR(膜生物反应器)工艺具有占地面积小、容积负荷高、出水水质稳定、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废水处理中。MBR工艺以活性污泥混合液为过滤介质,将膜分离技术与活性污泥系统高效结合,活性污泥混合液的性质直接影响MBR的出水水质水量和膜污染情况。本文介绍了MBR工艺和活性污泥性质对MBR工艺处理效果的影响,阐述了膜污染控制措施和清洗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泥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1].李佳欣,俞强,吕会静,张兴华,李佳.电化学预处理对污泥性质影响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9
[2].伍晓洪.浅析MBR工艺中活性污泥性质及其影响[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
[3].张兰河,郑晶,田蕊,陈子成,郭静波.Na~+和K~+共存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效果及污泥性质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
[4].黄殿男,焦美怡,李琳,赵玉君,傅金祥.电渗脱水对污泥性质及结合水含量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9
[5].赵水钎,戴晓虎,董滨,许颖,陈思思.泥龄影响活性污泥性质及厌氧消化性能的研究进展[J].净水技术.2019
[6].刘牡丹,刘勇,陈志强,李波,周吉奎.含铜镍工业污泥性质及矿化工艺研究[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2018
[7].杨磊.膜生物反应器工艺污泥性质与膜渗透性能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8
[8].谢杰.活性污泥性质对MBR膜污染影响机理及膜清洗剂研究进展[J].广东化工.2018
[9].王贺,周瑜,李秀芬,王新华,任月萍.温度对浸没式MBR运行及污泥性质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8
[10].李亚楠.磁场对SBR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性质及污染物去除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