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活性成分对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四逆散活性成分对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金艳[1]2004年在《四逆散活性成分对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更甚者可以导致消极自杀行为而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工作节奏的加快,更多的人会感到紧张、疲劳、心境郁闷,抑郁症患者也呈现上升的趋势。此外,作为合并症,抑郁症状的缓解也与躯体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对抑郁症的治疗目前还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存在种种不足。当前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开发疗效强、副作用小、起效快的新药是该领域研究重点。 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经方已经显示出治疗抑郁症这一难治性精神疾患的良好前景。在深入研究仲景组方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郁证学说理论,结合现代中、西医研究抑郁症的理论、实验和临床成果,对经方治疗抑郁症的机理做系统的研究,开发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对于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 一.在系统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别对四逆散与加味四逆散近十年在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的情况及抑郁症相关五羟色胺系统的研究情况与进展进行总结与探讨。 四逆散及其各种加减化裁方剂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内外妇儿男科各个系统的疾病都有应用,且取得了较好疗效。这充分说明了中医学的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理论的正确性。对四逆散的实验研究前期一直集中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及保护作用方面,而四逆散是中医治疗郁证的祖方,临床应用治疗抑郁症的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都由其化裁而来。近期发现了它对精神神经免疫系统具有明显的调节保护作用,有较多实验研究了四逆散对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将为四逆散治疗精神疾病找到现代科学依据,并为进一步开发治疗精神疾病的中药复方新药打下基础。 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手段的进步,抑郁症的研究也有了很大发展。近年来众多的研究报道认为抑郁症可能与脑内 5-HT 系统功能障碍有关。目前认为,5-HT 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同抑郁症的发病与抗抑郁治疗有明显的相关性。对抑郁症的发病及治疗与 5-HT 系统关系的研究从早期的 5-HT 分泌不足到中枢 5-HT 功能低下假说,逐步深入到 5-HT 受体功能与密度及其平衡理论的研究。此外,5-HT 系统也与各种激素、其它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各种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等存在着相互影响,形成了网状联系。近期对遗传因素的研究又发现有关编码5-HT 代谢酶、载体、受体等蛋白的基因与抑郁症及自杀行为有关联。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成熟,我们终将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并找到最好的治疗途径。 二.在研究古代医家对四逆散证的认识后,从方后化裁和少阴经的生理病理特点进2 四逆散活性成分对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行分析,提出了四逆散证病机为阳虚兼郁之新观点。从病因学角度来看,抑郁症当属于中医的情志病。中医学早就认识到,情志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情志的致病性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通过对文献的系统研究,论文阐述了情志病的病因病机、方药与心理治疗方法及情志病理论的发展与形成过程。 叁、对四逆散煎剂及其活性成分抗抑郁作用作初步实验研究,并研究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 1 四逆散及其活性成分抗抑郁作用的行为学研究:采用大鼠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CUS),以氯丙咪嗪为对照,给予四逆散煎剂和四逆散活性成分灌胃。结果表明:氯丙咪嗪在CUS 中对动物体重(p<0.01)、水平运动(p<0.05)、排便次数(p<0.05)均有改善。CUS 中四逆散汤剂组在第四周蔗糖水消耗有了明显的增加(p<0.01)。在 CUS 模型上四逆散活性成分组在水平运动(p<0.05)、垂直运动(p<0.05)、糖水消耗(p<0.01)等方面均显示出与模型组的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四逆散具有抗抑郁样作用。 2 四逆散活性成分(ACSP)对大鼠抑郁症模型血清 Cor 的影响: ACSP 显着增加了FST 大鼠血清Cor 水平(p<0.01),表明增强Cor 可能是其增加FST 不动时间的作用机制。同时ACSP 降低了CUS 后血清Cor 浓度(p<0.05),进而防止Cor 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调节HPA 轴是其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之一。 3 ACSP 对 CUS 大鼠 IL-1β的影响:研究表明 CUS 和药物治疗没有使 IL-1β发生相应的改变,细胞因子在其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4 ACSP 对CUS 抑郁症模型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方法分析 ACSP 对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结果显示抑郁症大鼠慢性应激模型海马 5-HT 减少(p<0.01),皮层 DA 含量减少(p<0.05)。ACSP 能升高 5-HT、DA 含量,进而改善大鼠行为特征,说明调节5-HT、DA 神经递质是ACSP 抗抑郁机制之一。 5 ACSP 对 CUS 抑郁症模型大鼠皮层与海马 5-HT1A受体 mRNA 表达数量的影响: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分析 5-HT1A受体 mRNA 表达的数?

韦姗姗[2]2016年在《四逆散活性部位对急、慢性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和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当今人类被众多复杂的心身类疾病所困扰,社会心理因素在该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现代医学多用应激理论来阐述心理刺激与疾病的关系。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应激源刺激后所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对于短暂、温和、可控的应激,机体能够自行恢复正常;但如果应激源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在应激反应众多的生物学变化中,糖皮质激素(GCs)及其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GR)、盐皮质激素受体(MR)起着核心作用,主导应激损伤,调控应激的起始与终止;此外,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水平也与之密切相关。心理应激已被证实是心身类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其病理过程之一。对于该类疾病的治疗,除了针对症状治疗外,研究者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致病的共同因素——心理应激。“情志”是中医学对人所有心理活动的统称,是人接受内外界刺激之后,生理、心理综合反应的高度概括。情志致病理论历史悠久,是中医学最具特色的理法方药体系之一。祖国医学对情志致病有完整的认识和卓有成效的治疗体系,认为以肝为要,以疏肝解郁为治疗大法。四逆散出自《伤寒论》,是疏肝解郁的代表方,现代临床文献报导四逆散所治疾病与情志密切相关。这里提示我们:当四逆散作为基本方治疗这些疾病时,或许是通过缓解心理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本研究探索四逆散对心理应激反应的干预效应及作用机制,以及与应激关系最为密切的抗抑郁、抗焦虑样作用。方法为使应激源更加贴近人类的社会心理应激,在这里,我们利用大鼠高台应激建立了急性应激模型。高台应激属于不可逃避应激,相比起其他造成动物躯体痛苦的应激模型,更加接近人类心理应激。其次,我们引入了树鼩动物模型。树鼩作为一种新型实验动物,在生理节律、脑部构造、基因同源性等多个方面比啮齿类动物更接近人类,是灵长类的近亲,加之对应激极度敏感,非常适合作为慢性社会心理应激模式动物。在研究药物的选择上,我们采用了本实验组和合作实验组专利四逆散活性成分。中药属于多组分复杂体系,目前中药复方质量的不稳定成为阻碍药效一致性的关键因素。具有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可重复性的药物是进一步药效机制深入研究的基本前提。四逆散活性成分具有稳定的制备方法和较为明确的化学成分分析,有利于实验的稳定性。至此,本课题分别从急性应激和慢性应激两个方面,利用大鼠急性高台应激模型和树鼩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模型,围绕应激核心激素GCs及其受体,结合单胺类神经递质,探讨四逆散活性部位对急、慢性应激的干预效应和相关机制,并以抑郁、焦虑两个典型应激相关疾病为例,评价其抗抑郁、抗焦虑样作用,以期确切阐述四逆散疏肝解郁的作用机理。结果1.四逆散活性部位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以及其他研究技术方法的建立依据已有专利在中试生产规模制备四逆散活性部位,并进行质量控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量脑组织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方法学。2.四逆散活性部位对大鼠急性高台应激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建立大鼠高台应激模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上升。提前单次给予四逆散活性部位(1,2或4g/Kg)能够扭转大鼠急性高台应激后升高的ACTH、血清CORT,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并且能够升高应激后的海马GRmRNA水平,逆转海马MRmRNA/GRmRNA比例,升高海马5-羟色胺1a受体(5-HT1aR) mRNA水平,可能为其抗应激的机制之一。3.四逆散活性部位对人MCF7细胞GR及HEK293细胞MR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四逆散活性部位对GR、MR的影响,分别利用人MCF7细胞GR及HEK293细胞MR报告基因系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四逆散活性部位能够抑制地塞米松诱导的GR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而地塞米松为应激激素糖皮质激素类似物,因而此干预作用可能是其减少应激伤害的机制之一。4.四逆散活性部位对树鼩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制建立树鼩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模型,从属树鼩经历5周的慢性社会竞争失败应激,相对于空白对照树鼩,表现出体重丧失和自主活动减少,并且尿液及血清皮质醇(COR)出现明显升高,提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活化。在给予4周的四逆散活性部位(3.6g/Kg/d)与阳性药氟西汀(15mg/Kg/d)治疗后,能够在一定程度缓解体重下降,降低尿液及血清COR,对自主活动无明显影响。另外能够升高海马的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但对不同脑区的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及其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5-HIAA)无明显影响。5.四逆散活性部位的抗抑郁样、抗焦虑样作用利用大鼠强迫游泳、敞箱以及小鼠明暗箱的经典实验,确证四逆散活性部位具有抗抑郁样和抗焦虑样双重作用,效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综上,四逆散活性成分具有明确的抗急、慢性应激效应,是其疏肝解郁功效的药效基础,机制与调控GR、MR、5-HT1aR以及NE有关。这同时是其抗抑郁样、抗焦虑样作用的机制之一。

畅洪升[3]2003年在《四逆散抗抑郁作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抑郁症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该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其无法适应社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更甚者可以导致消极自杀行为而危及患者的生命。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工作节奏的加快,更多的人会感到紧张、疲劳、心境郁闷,抑郁症患者也将呈现上升的趋势。此外,作为合并症,抑郁症状的缓解也与躯体疾病的康复密切相关。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对抑郁症的治疗目前还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存在种种不足。当前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开发疗效强、副作用小、起效快的新药是该领域研究重点。在传统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在抑郁症的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经方已经显示出治疗抑郁症这一难治性精神疾患的良好前景。在深入研究仲景组方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祖国医学郁证学说理论,结合现代中、西医学研究抑郁症的理论、实验和临床成果,对经方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作系统的研究,开发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治疗抑郁症的中药,对于发挥中医药的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推动中医药现代化,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一、在系统分析实验和临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符合中药复方抗抑郁作用机制的药理实验研究路线,分析抗抑郁中药复方的组方规律。目前关于抗抑郁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已经不局限于单纯影响单胺能神经递质,众多的研究呈现了一系列全新的潜在抗抑郁治疗靶点,包括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各种神经肽、神经营养因子、NMDA受体、HPA轴和HPT轴、前炎症细胞因子等。以上一系列抗抑郁治疗靶点提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抗抑郁药物通过增加突触间单胺递质水平,从而影响单胺递质受体及神经元细胞内传导通路,进而引起相应基因的表达改变,最终通过某种神经元蛋白的作用恢复神经元的功能,同时外周各种激素、细胞因子和神经系统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多靶点、多系统、长期适应性调节是今后抗抑郁药物的研究方向。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复方分为八类,包括:疏肝解郁方、安神开窍方、调和肝脾方、豁痰理气方、补益心脾方、补益肝肾方、养阴降火方、活血化瘀方。方中药物有11类,包括补气健脾药、安神药、行气药、补血活血药、化痰药、清热药、补肾药、开窍药、养阴药、平肝药、消食药。其组方的共同规律是安神、健脾、疏肝,这种组方治疗思路符合抑郁症的证候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在抗抑郁复方的组方中以经方为基本方者几近1/5,同时四逆散组份在抗抑郁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些反映了经方在治疗抑郁症这一难治性精神疾患方面的优势。中药复方在基础实验之前已经得到较好的临床验证,从而减少了实验工作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筛选试验及开发的过程。同时,中药成分复杂,具有多靶点、多系统调节的优势,这种作用方式符合当前的开发策略。因此,抗抑郁中药复方有很好的开发前景。二、在系统研究六经学说、郁证学说的基础上,对四逆散方证实质及组方规律进行理论探讨。经络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黄帝内经》在完善十二经脉理论的基础上,对一些疾病开始采用六经分类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中的六经理论大致有叁:一是从阴阳气动用盛衰论叁阴叁阳,二是从开阖枢整体观论叁阴叁阳,叁是从连属脏腑的特性论叁阴叁阳,并已经将这些理论用于阐述六经之常变脉和六经病及其合病。仲景创立六经病时借鉴了《内经》叁阴叁阳的开阖枢整体性、脏腑特性等理论及《皮部论》疾病传变思想,并结合了《内经》中叁阴叁阳的实际应用,进而提出六经病病证体系和辨证论治观点。《内经》中六经是生理概念,其中很大成分上带有对叁阴叁阳模型的医学运用探讨;仲景言六经则完全是从病理角度出发,使六经学说与辨证论治得到很好的结合。古之以郁名者有叁义:一指天地间的郁塞状态,一指人体内精气不畅通的病理,一指情志抑郁类疾病,以上也是郁证学说发展的叁个不同阶段。郁证理论包括了七情、病邪、药物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出现的一系列郁滞状态,涉及到脏腑功能、气血津液等诸多因素,其中包含的辨证论治思想可以用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其研究内容大致包括脏气郁、病气郁、客气郁、情志郁、药郁等。将传统情志郁学说与现代精神医学相关理论结合,完善中医情志郁的辨证治疗应当是今后的主要工作方向之一。在六经学说、郁证学说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历代医家注释的分析,可就四逆散方证实质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用以方测证的研究方法,结合四逆散证主症四逆的病机,提出四逆散为解郁之方,四逆散证为伤寒夹郁之证。第二,四逆散方后或然症及加减法体现了仲景治变之叁法,条文冠以“少阴病”是预示本证发展过程中可能形成少阴虚寒证。第叁,在郁证这一大的范围内,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发展过程中的虚实寒热变化,均可通过四逆散进行适当加减治疗,这是把四逆散作为解郁祖方的原因。叁、对四逆散抗抑郁作用及其有效部位作初步实验研究,并研究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1四逆散及提取物抗抑郁作用的行为学研究:采用小鼠悬尾试验(TST?

于琦[4]2008年在《慢性应激大鼠模型中医证候性质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证候的研究是中医学基础性研究的核心部分,探讨证候的发生发展规律,揭示证候的本质,并用现代科学的语言来表述证候,是目前进行证候研究的任务。肝郁证是中医常见的证候,研究肝郁证的证候动物模型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意义。本课题在以往初步建立的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多种疏肝类方剂与非疏肝类方剂对模型的效应,并结合大鼠行为学、海马神经生化物质的变化,来进一步探讨该模型的中医证候性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有:第一部分慢性应激大鼠模型中医证候性质研究1、四逆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归脾汤与温胆汤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影响的比较研究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与孤养相结合的造模方法制作模型,给予疏肝方四逆散、疏肝健脾方逍遥散、健脾方四君子汤、养血健脾方归脾汤、理气化痰方温胆汤,结果发现:动物处理21日后,模型组大鼠1%蔗糖水摄取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说明动物在该慢性应激的状态下,对美味食物的兴趣降低、逃避恶劣环境的欲望减少,出现了类似人类肝郁证核心症状的郁郁寡欢的状态;逍遥散组和四逆散组大鼠1%蔗糖水摄取率明显高于模型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低于模型组;而四君子汤、归脾汤和温胆汤组大鼠1%蔗糖水摄取率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与模型组比没有明显差异;同时,模型组大鼠血清皮质酮浓度显着高于正常组,说明本研究的应激方案明显升高HPA轴活性,有明确的应激效应,四逆散和逍遥散可以明显抑制应激刺激引发的血清皮质酮浓度升高,四君子汤、归脾汤和温胆汤则无此效应。提示该模型的中医证候性质为肝郁证。2、四逆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归脾汤与温胆汤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时序变化影响的比较研究在建立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在7日、14日、21日叁个时点观察各方剂对模型的干预作用,结果显示:处理7日HPA轴亢进现象存在漂移,但在应激早期确可出现HPA轴亢进的现象,此时无明显的行为学改变;处理14日,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明显升高,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有延长的倾向,未出现1%蔗糖水摄取率减少,四逆散显示出对应激引起的HPA轴功能亢进和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的对抗作用,而逍遥散、四君子汤、归脾汤组和温胆汤则未见明显作用;处理21日,模型组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1%蔗糖水摄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强迫游泳时间明显延长,此时四逆散和逍遥散均显示明确的对抗效应,而四君子汤、归脾汤和温胆汤则依然无此作用;在对抗应激引起HPA轴亢进和行为学变化的效应方面,四逆散发挥效应的时间要早于逍遥散,且效应持续。第二部分慢性应激大鼠肝郁证模型形成机理研究1、四逆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归脾汤与温胆汤对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海马5-HT1A受体、CREB、BDNF基因与蛋白表达的影响RT-PCR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发现:模型大鼠海马5-HT1A受体、CREB、BDNF基因及CREB、BDNF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四逆散和逍遥散能保护海马5-HT1A受体CREB基因、蛋白及BDNF基因,控制其降低的程度或使其恢复正常,能使BDNF蛋白得到恢复;对于CREB基因表达,四君子汤能使其恢复并超过正常水平,归脾汤和温胆汤总体上有升高的趋势,但未达到正常状态;温胆汤也能对CREB蛋白表达总体上有升高趋势,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由于四君子汤、归脾汤和温胆汤对大鼠行为学无明显的改善作用,故其效应的意义尚难确定。2、四逆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归脾汤与温胆汤对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海马5-HT1A受体、CREB、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时序变化的影响在处理7日、14日、21日,利用RT-PCR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大鼠海马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处理7日,各组大鼠5-HT1A受体mRNA表达、CREB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大鼠BDNF基因mRNA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四逆散和逍遥散则均有阻止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的作用;处理14日,模型组大鼠5-HT1A受体mRNA表达降低变化不能确定,CREB和BDNF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四逆散和逍遥散均有一定的保护和改善作用;处理21日,模型大鼠海马5-HT1A受体、CREB、BDNF基因及CREB、BDNF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四逆散和逍遥散能保护海马5-HT1A受体CREB基因、蛋白及BDNF基因,控制其降低的程度或使其恢复正常,能使BDNF蛋白得到恢复;对于CREB基因表达,四君子汤能使恢复并超过正常水平,归脾汤和温胆汤总体上有升高的趋势,但不能达到正常状态;温胆汤也显示使CREB蛋白表达升高趋势,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由于四君子汤、归脾汤和温胆汤对大鼠行为学无明显的改善作用,故其意义尚难确定。结论:本研究通过行为学评价和多种不同作用复方的作用效果比较,认为慢性应激大鼠模型的中医证候性质为肝郁证,可将该模型称为“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其行为学变化的出现具有时序性,其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中药疏肝方剂的效应,可能与海马内5-HT1A受体、CREB、BDNF mRNA表达以及CREB、BDNF蛋白表达的时序变化密切相关。

兰金鑫[5]2007年在《调肝方药加味四逆散抗应激性抑郁症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理论探讨一、应激与抑郁症的关系应激(stress)是Han Salye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在外环境剧变的刺激时,机体出现的综合应答状态,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方面的反应。当机体感受应激源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兴奋性提高,肾上腺分泌应激激素糖皮质类固醇(glucocorticoids,GC)升高,从而动员储能,提高心血管张力,同时血中葡萄糖水平提高,免疫功能受抑制;适当应激反应有利于机体度过短期恶劣环境,保存生命,但若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HPA轴功能持续亢进,使机体长期处于高水平的GC中,即使是生理性的应激反应对机体也将十分不利。研究表明,长期强烈身心应激严重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使机体出现抑郁症等多系统疾患,而这些疾患的严重程度无一不是与HPA轴持续亢进、血中GC水平升高密切相关。慢性应激可以诱导抑郁症已成为公认事实,有抑郁症史的自杀病人的行为表现与慢性应激引发症状非常一致。抑郁症病人表现出神经精神缺陷的机制不明,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不仅有情绪紊乱,而且有神经精神系统损伤。李云峰等就慢性应激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如下假设:慢性应激→血中GC水平持续提高→海马等脑区GC受体失敏,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cptors)MR/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cprors)GR比例异常→HPA轴功能亢进→高皮质酮血症→缝核-海马系统5-HT等单胺系统传导功能低下、兴奋性氨基酸(EAAs)释放→受体后信号转导系统异常(包括Ca~(2+)失衡)→神经生长因子(neurotrophic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等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降低→海马神经元受损→抑郁症。二、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一)传统的单胺神经递质假说“单胺假说”由最初的药理学发现发展而来,由于利血平能耗竭中枢儿茶酚胺而导致易患个体抑郁症发作,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ydise,MAO)为生物胺代谢中的重要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ydise inhibitors,MAOIs)有抗抑郁作用,与其能阻止单胺递质的代谢而增加单胺递质的含量有关,叁环类抗抑郁剂(tricyclicantidepressants,TCAs)能阻止突触前膜对单胺递质的吸收而增加单胺递质的利用。由此,单胺递质假说认为,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或功能下降,药理学的研究也显示,提高中枢神经系统胺类神经递质功能或提高它们在突触间隙的浓度的药物都有改善情绪或治疗抑郁症状的作用。单胺类递质主要包括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5-HT和组胺(HC)。其中儿茶酚胺类递质主要包括NE、DA和肾上腺素(epinephrine,E),其合成过程是以酪氨酸(tyrosinel作为底物,经过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羟化,多巴脱羧酶(DOPA decarboxylase,DDC)脱羧生成,多巴胺经多巴胺-β-羟化酶羟化生成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经苯乙醇胺氮位甲基移位酶催化获得甲基,生成肾上腺素。目前发现主要是5-HT、DA、E、NE与抑郁症的发病关系较为密切。5-羟色胺(serotonin,5-HT)与抑郁症:机体内5-HT有99%存在于外周,有1%存在于中枢神经细胞内。与抑郁症相关的是中枢5-HT系统含量减少。血中色氨酸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后,首先在色氨酸羟化酶作用下生成5-羟色氨酸,然后在5-羟色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生成5-HT。5-HT被释放到突触间隙后,大部分被神经末梢重摄取,被重摄取后其中一部分重新进入突触小泡内贮存,另一部分是在线粒体单胺氧化酶的作用下,首先脱氨基生成醛,再经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成5-羟吲哚乙酸,这是5-HT代谢的主要方式。5-HT在脑内灭活的主要方式为5-HT神经元对游离5-HT的摄取。5-HT功能活动降低与抑郁症患者的抑郁心境、食欲减退、失眠、昼夜节律紊乱、性功能障碍、焦虑不安、不能应付应激、活动减少等密切相关。部分叁环类抗抑郁药、5-HT重摄取抑制剂可阻碍5-HT的回收,有抗抑郁作用;而5-HT的前体色氨酸、5-羟色氨酸也可增加突触间隙的5-HT含量,有治疗抑郁症的作用;选择性5-HT耗竭剂可逆转叁环类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抗抑郁效应;利血平可耗竭5-HT,导致抑郁。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与抑郁症:有学者认为,NE缺乏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尤其是从脑干的蓝斑色素上皮向边缘系统的投射通路中的NE匮乏。这一假说得到了许多实验的证实,如在抑郁症患者的尿与脑脊液中,NE的代谢产物明显减少。尸检研究发现在抑郁症自杀者的皮层中NE受体的密度明显增加。而当突触的NE释放降低时会使突触后受体上调以发挥代偿作用,因此受体密度的增高反映了NE水平的降低。药理学的研究表明NE再摄取抑制剂可以改善许多病人的抑郁症状,更加说明NE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形成。NE不足的患者通常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行为上,并且伴有工作记忆障碍、信息加工过程缓慢、抑郁的情感、注意障碍、精神运动迟滞、疲乏等表现。多巴胺(dophamine,DA)与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脑内DA的代谢与抑郁症有关。一些实验结果显示在抑郁症患者的脑脊液中DA代谢产物的含量减少,另外一些实验的结果却显示出DA代谢产物的含量没有变化或增高,因此DA与抑郁症的关系尚无定论。(二)抑郁症的海马神经元损伤1.长期慢性应激刺激能够持续激活HPA轴,导致GC水平升高。海马是调节HPA轴的高位中枢,且富含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rticoid receptor,GR),因此极易受到过量GC攻击而受损。正常情况下,海马对HPA轴具有抑制作用,海马受损后这种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进一步加重HPA轴的亢进。抑郁症时过量的GC会使谷氨酸(glutamate,Glu)释放增加,并抑制Glu在突触间隙内被重摄取,从而引起Glu在细胞外大量聚积。Glu是中枢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海马内,无论是传入、传出或是中间神经元,绝大多数都属Glu能神经元,而海马CA_3区神经元则全部为Glu能神经元,适量的Glu可介导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而维持大脑正常的兴奋性,但过量Glu会对海马产生神经毒性作用。突触间Glu的大量聚积,会激活神经细胞膜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通道,使Ca~(2+)通道开放,Ca~(2+)大量内流,造成胞内Ca~(2+)超载,与钙调蛋白结合于一氧化氮合酶相应位点,催化一氧化氮(NO)生成。NO是一种自由基,它与超氧自由基产生过氧化酸根(ONOO-),ONOO-损伤线粒体,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而且ONOO-能与氢离子形成ONOOH,ONOOH很快分解生成亚硝酸根,亚硝酸根和过氧化亚硝酸根都是损伤性的自由基:ONOO~-又易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反应生成一个很强的亚硝基化剂,能使SOD活性中心上的酪氨酸发生亚硝化反应,从而影响SOD的催化功能。此外,由于NO带有额外电子,还可与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中心的铁离子发生反应而抑制了过氧化氢酶的活性。CAT及SOD在体内能消除有害的过氧化物,这样,NO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就愈加明显。同时大量NO可进一步增高GC。这样,NO既可通过自身引起的毒性损害海马,又可加重GC对海马的损害。2.BDNF的下调可导致海马神经元的萎缩甚至死亡,这在应激相关的心理疾病中起重要作用。BDNF是5-HT能神经元的生长因子,大鼠中脑慢性注射BDNF可增加5-羟色胺更新率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在成年大鼠新皮质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甚至可以产生新的茂盛的5-HT神经末梢。BDNF对5-HT神经元生长和再生的作用提示了神经营养因子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在大鼠中缝背核注射BDNF可改善不可逃避电击引起的获得性无助和强迫游泳引起的抑郁。抑郁症患者或创伤后应激失调患者海马体积明显缩小,表明BDNF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已于基础和临床研究中被证实。多种抗抑郁药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单胺回收抑制剂可增加脑内BDNF mRNA的表达,上调内源性BDNF水平、逆转海马神经元的萎缩。急慢性电休克治疗的抗抑郁作用至少部分依赖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上调。叁、抗抑郁剂的作用机制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抑郁剂主要是基于提高中枢单胺抵制含量策略研发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 MAOIs:属于第一代抗抑郁药。作用机理是使脑内神经细胞MAO的活性降低,使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减少,从而提高NE、5-HT、DA的含量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二) TCAs:是第二代抗抑郁药。属于第一代单胺再摄取抑制剂,作用机理是抑制突触前膜对NE、5-HT的再摄取,提高突触间隙NE、5-HT的含量,从而起到抗抑郁的作用,而且还有抗胆碱的作用。(叁)选择性NE重摄取抑制剂:属于第叁代抗抑郁剂。作用机理是抑制突触前膜对NE的再摄取,但不影响5-HT的再摄取。(四)选择性5-HT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属于第四代抗抑郁剂。可选择性的抑制突触前膜对5-HT的重摄取,对E、DA、HT及胆碱能神经影响较小。具有与TACs类似的作用。(五) SNRI(5—羟色胺和NE再摄取抑制剂)和NaSSA(去甲肾上腺素能和5—羟色胺能抗抑郁剂):属于第五代抗抑郁剂。作用机理是能阻断NE能神经元突触前膜α_(2~-)受体,阻断负反馈,促进神经元释放NE,还可以阻断5-HT神经元突触后膜α_(2~-)受体,促进5-HT的释放。四、抑郁症从肝论治的中医理论分析虽然中医学没有“抑郁症”这一病名,但“郁症”、“百合病”等病症实际上属于抑郁症范畴。对郁证早在《内经》时代便有较系统的研究,其中情志内郁致病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代张仲景进一步提出情志之郁以肝郁为主,并创立了治疗肝郁的方药。肝郁多由长期情志不畅所致。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萎靡不振、胸闷胁胀、不思饮食、失眠多梦、多疑善虑、悲伤欲哭、善长太息为主症,与现代医学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基本相符。这是因为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从中医临床辨证分型也能看出肝郁是造成郁证的核心,同时涉及影响多个脏腑,出现脾虚、肾虚、气郁化火、郁久伤阴、阴虚火旺等多种证型。治疗虽有健脾、补肾、清火、化瘀、安神等方法。但调肝解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抑郁症与肝关系甚为密切,从调肝的角度治疗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关于抑郁症与中医肝的相关性研究可见大量报道。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第一节加味四逆散(JWSNS)抗抑郁作用的药效学研究采用悬尾方法观察JWSNS的抗抑郁效应。SPF级KM小鼠,雄性,体重17—22g。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由摄食、饮水,在光暗周期为12h,室温为20-23℃的安静环境适应一周后,小鼠悬尾实验1: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按以下方法连续给药7d。(1)正常对照组:每天定时灌服生理盐水0.8ml;(2)中药低剂量组:每天定时灌服0.294g/ml生药0.8ml:(3)中药中剂量组:每天定时灌服0.588g/ml生药0.8ml;(4)中药高剂量组:每天定时灌服1.176g/ml生药0.8ml;(5)氟西汀组:每天定时灌服生理盐水0.8ml,悬尾实验前30分钟以10mg/kg的量腹腔注射百优解溶液。第(1)、(2)、(3)、(4)组给药后1h,第(5)组给药后30分钟,进行小鼠悬尾实验。距小鼠尾尖部约1cm处用医用胶布贴于悬尾箱的支架上,小鼠头部距离箱底约40cm。悬挂时间为6min,用秒表记录后5min的不动时间。不动的标准是小鼠停止挣扎,完全不动。小鼠悬尾实验2:方法同实验1,给药时间延长至14d。小鼠悬尾实验3:方法同实验1,给药时间延长至21d。药物JWSNS组成:柴胡5g、白芍15g、枳壳6g、枸杞子15g、山栀5g、干地黄18g、石决明30g。药材由本校第一附属医院药房提供,经药剂科鉴定均为纯正药材。将中药制成粗粉,首煎将中药粗粉置8倍温水中浸泡0.5h,沸腾后文火煎煮4h,注意均匀搅拌,取汁后经叁层纱布过滤;第二次和第叁次煎煮均分别以6倍水文火煎煮2h,同样方法取汁,合并叁次药液,常规煎煮取汁后浓缩至含生药0.294g/ml、0.588g/ml、1.176g/ml(即用药剂量为成人70kg体重剂量的1、2、4倍),药液常温冷却后,置4℃冰箱内保存备用。所有数据均以(?)±s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灌胃JWSNS 7d后,JWSNS低、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氟西汀组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灌胃JWSNS 14d后,JWSNS低、中、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氟西汀组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灌胃JWSNS 21d后,JWSNS高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JWSNS低、中剂量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氟西汀组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JWSNS低中剂量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但同时也说明,中药JWSNS的作用时间较长,要连续21天给药方可取效,这说明复方中的抗抑郁活性成分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最稳定的血药浓度,发挥疗效,由此可见,进行中药复方成分的优化筛选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方向。第二节调肝方药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体重和糖水消耗的影响采用Willner P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并加以改进。SD大鼠,雄性,体重160-200g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购进后,自由进水进食,在明暗周期为12小时,温度为23±2℃的安静环境饲养一周,进行3天双瓶训练,然按照体重和基础糖水消耗分为3组:正常组(不施加任何刺激),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组,加味四逆散组(每次早上8:30灌胃中药JWSNS,每次2ml),慢性应激组每次灌胃等量蒸馏水。正常组与其余各组分房饲养。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的复制:正常组与造模组大鼠分房饲养。接受应激处理的组别大鼠单独放在一间独立的房间,在21天接受不同应激源的刺激,应激源包括有限制空间1h、45度斜笼7h、湿笼17h(湿笼是300g铺料倒100ml水,使垫料湿透)、新入侵者(两笼并笼)23h、禁食禁水23h。大鼠按体重和基础糖水消耗分为3组:正常组(不施加任何刺激),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组,加味四逆散组加味四逆散组,慢性应激组每次灌胃等量蒸馏水。正常组与其余各组分房饲养。经过禁食禁水23小时后,于造模的第7、14、21天进行糖水消耗,并测量体重。糖水消耗实验:用纯水将蔗糖配制成浓度为1%的蔗糖水,于造模后的第一、二、叁周上午8:30,将标号、称重过的盛有纯水和蔗糖水的饮水瓶(200ml),分别插入鼠笼笼盖左右两端(蔗糖水在左,纯水在右)1h,1h后将饮水瓶取下,称重。计算大鼠的糖水偏爱度。糖水偏爱度=[1h蔗糖水饮用量/(1h蔗糖水饮用量+1h纯水饮用量)]×100%。造模期间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观察。统计学处理,同第一节二、结果造模第一周,中药组大鼠一直对灌胃表现比较抗拒,前叁天中药组有大便溏臭的状况,从第四天起逐渐好转并消失。精神状态尚可,存在修饰行为。进入造模第二周,中药组大鼠对灌胃抗拒现象逐渐减轻,模型组毛色比较晦暗,修饰行为减少,但中药组和模型组在精神状态上无明显差别。进入造模的第叁周,模型组大鼠整体状况较前两周明显下降,表现在状态,毛色,体重及糖水消耗上;修饰行为基本消失。中药组整体状态要优于模型组。在造模前,各组大鼠的体重无差别(P>0.05);经过7天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造模后,模型组、药物组大鼠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模型组、药物组间无显着差异;经过造模14天后,模型组、药物组大鼠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模型组、药物组间有差异(P<0.05);经过造模21天后,模型组、药物组大鼠体重显着低于正常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模型组、药物组间有显着差异(P<0.01)。在造模前各组大鼠的糖水偏爱无差别,经过21天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造模后,模型组的糖水偏爱度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表明CUMS能引起大鼠糖水偏爱度下降。而JWSNS能够逆转CUMS抑郁大鼠糖水偏爱度的下降。采用双瓶实验来衡量液体消耗实验中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CUMS过程中1%的蔗糖水消耗量和1%糖水偏爱百分比从造模后的第二周起显着下降,并在整个造模过程中均处于较低水平,JWSNS治疗后1%的糖水偏爱度显着提高。表明JWSNS能够使CUMS大鼠的1%糖水偏爱度升高。因此,我们认为JWSNS具有抗应激性抑郁的效应。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周造模结束后,正常组,模型组与JWSNS组之间的糖水消耗值很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被移入另外房间,正常组大鼠在短时间内还不太适应;由于我们采用的CUMS模型是一种慢性的不可预见性的温和刺激,造模力度相对不是很剧烈,所以在造模开始的一周内,模型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而JWSNS组大鼠,由于对灌胃给药的适应性问题及抗抑郁剂的起效时间延迟等因素,在造模开始的一周内还未见明显效果。模型组大鼠的体重下降可能是由于长期慢性应激引起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释放增多,抑制了其摄食中枢,使其食欲下降,摄食减少。我们以往的研究也证实了JWSNS可以减少由慢性应激所导致的CRH过量释放,所以JWSNS组大鼠的体重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体重是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衡量个体状态的非特异性指标。第叁节JWSNS对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中枢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采用SPF级Wistar大鼠,雄性,体重180-220g,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药物和给药方法基本与第二节相同。造模方法,同第二节;大鼠中枢单胺神经递质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经过21天慢性应激后,模型组大鼠中枢5-HT、NE、D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着减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JWSNS组中枢NE含量较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DA含量与模型相比组显着升高(P<0.01),5-HT含量与模型组相比也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结果表明:CUMS可以引起大鼠中枢单胺递质(包括5-HT、DA、NE)含量的显着降低,(P<0.01):JWSNS能够升高CUMS模型大鼠5-HT、DA、NE含量。由此推断上调中枢部分单胺神经递质含量是调肝方药JWSNS抗应激性抑郁症的机制之一,但具体的作用途径与靶点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第四节JWSNS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的影响动物分组及药物和给药方法基本与第二节相同,造模方法与第二节相同。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采用流氏细胞仪检测分析。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大量海马神经元凋亡:正常组与JWSNS组含亚G_1期细胞百分比较小,表明有少量凋亡细胞存在: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JWSNS组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提示21天的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可引起海马神经元的凋亡,而JWSNS有明显降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海马神经元损伤近年来被作为应激性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本研究发现CUMS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明显升高,这表明海马神经元凋亡是应激性抑郁症的病理基础之一,而JWSNS能明显降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具有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基于保护海马神经元的抗抑郁剂开发策略已成为抗抑郁及研发的热点,我们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中药复方JWSNS可通过此作用机制发挥抗抑郁效应,但其具体作用环节及作用靶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第叁部分研究结论一、JWSNS能够显着提高大鼠因CUMS引起的糖水偏爱度的下降,表明JWSNS具有抗抑郁作用。二、JWSNS能显着提高CUMS模型大鼠中枢DA、NE的含量,5-HT的含量也有所提高,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JWSNS可能通过上调部分中枢单胺神经递质含量发挥抗抑郁效应。叁、JWSNS能够降低CUMS引起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率的升高,具有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这也可能是其抗抑郁作用机制之一。

王国力[6]2016年在《慢性应激诱发抑郁大鼠肝实质损伤机制及疏肝中药的保护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慢性应激对肝脏实质及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观察中药复方四逆散对应激性肝损伤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分别用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刺激(chronic mild unpredictable stress,CUMS)和慢性束缚应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复制大鼠慢性应激模型,通过测试大鼠旷场得分和糖水偏好度来评估大鼠是否出现抑郁;模型复制成功后,检测大鼠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含量,观察大鼠是否出现肝功能损伤,同时对肝组织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查,观察大鼠肝细胞是否出现损伤,从而判断大鼠肝损伤的程度。检测大鼠肝脏的游离脂肪酸(FFA)、甘油叁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脂质代谢的情况。检测大鼠肝脏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从肝损伤发生的两大通路(脂质代谢和氧化应激)来研究慢性应激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CUMS应激和慢性束缚应激可导致大鼠机体的整体状况下降,旷场得分及糖水偏好度明显降低,呈现出“抑郁”状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两种慢性应激方式都可成功复制出大鼠应激抑郁模型。2.两种应激抑郁模型的大鼠ALT、AST含量显着升高,提示应激性抑郁导致了肝功能的损伤;肝脏HE染色显示肝细胞发生水肿、体积增大、肝索紊乱、炎细胞浸润等,与空白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因此,CUMS和慢性束缚诱导的应激抑郁能损害大鼠肝功能,并造成大鼠肝实质损伤。3.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血清的FFA含量显着上升,血清及肝脏中的TG、 TC含量显着升高,炎性因子TNF-α及IL-6含量升高,各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油红染色证实了,HE染色观察到的肝细胞空泡是脂滴。表明慢性束缚诱导的应激性抑郁能够引起大鼠肝脏的脂质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肝细胞内脂肪蓄积。4.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肝脏内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上升,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慢性束缚诱导的应激性抑郁能够导致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损伤。5.中药复方四逆散能显着改善两种应激抑郁模型中大鼠的抑郁症状,与模型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且抗抑郁的效果与百优解相近。四逆散能显着降低ALT、 AST的含量,逐渐修复肝功能的损伤;在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中,四逆散能显着降低血清TNF-α及肝内FFA、 TG、 TC、 IL-6的含量,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中TG、 TC、 MDA的含量有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差异;SOD的活性有升高趋势,但与模型组对比,也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四逆散能逐渐纠正大鼠紊乱的脂质代谢情况,减轻大鼠的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但是不能完全恢复到大鼠正常的脂质代谢及氧化应激过程。由此推测,在应激持续发生的环境中,机体很难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而四逆散的用药剂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CUMS应激和慢性束缚应激都能诱发SD大鼠的抑郁状态,进而造成肝功能及肝细胞实质损伤。2.CUMS应激和慢性束缚应激可能是通过引发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及氧化应激损伤,造成肝损伤。3.四逆散能显着改善大鼠的抑郁症状,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并且对于肝功能损伤、脂肪性病变、慢性炎症具有显着的治疗效果,对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异常具有治疗趋势,具有抗肝损伤的作用。

王慧慧, 张百霞, 叶小彤, 何帅兵, 张燕玲[7]2015年在《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四逆散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四逆散作为调和肝脾的经典名方,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引起的各种疾病,且疗效显着。近年来发现四逆散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上有效,如抑郁症。但是,目前四逆散抗抑郁症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该文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研究四逆散方剂,探索其多成分-多靶点-抑郁症相互作用关系。结果显示,四逆散的315个化学成分中有263个能够作用于抑郁症的19个靶点,通过调控第二信使G-蛋白偶联受体转导通路、c AMP环核苷酸系统、神经系统及其递质、免疫炎症反应、神经内分泌、钙离子及其他离子转运等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抑郁作用。这些结果为四逆散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及探讨抑郁症治疗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胡海燕[8]2015年在《调肝治法影响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生活压力的增加使人们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慢性心理应激损伤已成为威胁人们身心健康的超级隐患,精神类疾病抑郁症则是其中一种。慢性心理应激导致海马神经干细胞受损,从而影响学习记忆功能,相关疾病已成为生物学研究界的重要课题。中医藏象学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肝通过疏通功能、调节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血的运行通畅无阻,维持人体的正常情志活动。情志与“肝主疏泄”的功能密切相关,其功能正常与否在人体情绪及精神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肝主疏泄的实质内涵在于条畅全身气机的流畅,调节人体精、气、神、血、水的正常运转,肝的疏泄功能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概括。中医认为情志失常引起机体气血运行失常,阴阳失衡是情志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而气血运行失常与现代病理生理学中心理应激理论关于疾病的认识有很多相似之处,二者对不良情绪诱导或引发疾病的内在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肝失疏泄所致肝郁多由长期情志不畅所致。临床表现以精神抑郁、萎靡不振、胸闷胁胀、不思饮食、失眠多梦、多疑善虑、悲伤欲哭、善长太息为主症,这些症状与慢性心理应激抑郁相似。慢性心理应激与中医肝藏象的疏泄功能,特别是情志内郁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密切相关。可以认为,肝郁即肝失疏泄是慢性应激抑郁症发病的重要环节。临床上肝郁证所表现出的全身应激反应的失调,实际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失调,这可能是慢性应激抑郁症和肝失疏泄之肝郁证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认为慢性心理应激属于中医情志病因的范畴。研究已经证实,肝主疏泄条畅情志的功能不仅对HPA轴有调节作用,而且对中枢神经机制有调节作用。疏肝解郁法治疗心理应激性病变,已被大量研究成果证实是一种有效的疗法,肝主疏泄能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损伤,改善情绪活动及学习记忆能力。疏肝方药四逆散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海马中的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本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四逆散能促使Wnt1、β-catenin的高水平表达,激活经典Wnt信号通路,促进NSCs的增殖与分化。四逆散能明显提高Wnt5a和JNK的表达量,激活非经典Wnt信号通路,认为在NSCs层面上,肝主疏泄主要表现为促进NSCs的迁移与分化。对比干细胞(SCs)与中医先天之精起源、作用和发展规律,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发现这两种物质在人体中的作用相似,通过干细胞这一视角对先天之精和肾是先天之精的内涵进行了讨论,干细胞的生理功能与中医的先天之精十分相似,体内干细胞存在的形式与先天之精在体内存在形式也类似。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高度增殖和多分化潜能的细胞,具有无限分裂能力,能分化成多种细胞,包括神经干细胞。慢性心理应激影响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疏肝解郁法治疗心理应激性病变,已被大量研究成果证实是一种有效的疗法,尤其是改善应激反应对海马的损伤。慢性心理应激损伤属于中医情志内伤病因的范畴,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于调节人体的情志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角度研究肝主疏泄对慢性心理应激损伤海马的机制研究,从细胞水平深入阐明肝主疏泄内涵,丰富中医肝藏象及情志病因理论,讨肝肾藏泄互用关系的实质,并为应用调肝治法结合干细胞技术在临床上治疗重大疑难疾病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方法:取8周龄、SPF级、雄性、wistar成年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电击、夹尾、禁食、束缚、禁水、冰水游泳,倾斜,燥湿)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模型。观察疏肝方药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的体重,反映快感缺失的糖水消耗实验,反映活动度和空间探索能力的旷场试验及反映学习记忆能力的水迷宫实验的影响;通过电镜观察疏肝方药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海马DG区突触数量及结构变化;通过Westen-blot和RT-PCR方法,观察疏肝方药四逆散对慢性心理应激大鼠的海马DG区与海马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Wnt信号通路中β-catenin、JNK、Rho信号蛋白表达及β-catenin、Wnt3a、Wnt11、Wnt5a、JNK、Rho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一)四逆散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体重:30d统计结果与15d一致。空白组体重增长明显大于其余造模组(P<0.05)。2.糖水消耗实验:造模30d,空白组、氟西汀组、四逆散低剂量组糖水偏爱率高于模型组(P<0.05)。3.旷场试验:①造模15d::空白组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停留时间高于模型组(P<0.05)。②造模30d,空白组、氟西汀组、四逆散中剂量组运动总路程、平均速度、中央区停留时间、中央区路程高于模型组(P<0.05)4.水迷宫实验:定向航行潜伏期时间、空间探索120s穿越平台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四逆散对海马DG区突触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电镜观察海马DG区的超微结构发现,空白组可见大鼠海马的突触体数量多、突触结构大,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结构清晰,突触后致密物相对较厚,神经细胞之间树突形成,在树突中可见大量微管结构,没有线粒体发现空泡变性。模型组在与空白组比较,树突中神经微丝和微管结构有明显的溶解,突触数量明显较少,突触结构明显变小,线粒体发生明显的空泡变性,细胞器结构不清晰。氟西汀组与模型组比较树突微管结构清晰,突触量多且无线粒体空泡,细胞器结构清晰。四逆散低剂量组图中可见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树突,树突之间形成的突触结构数量明显减少,突触结构变短,部分树突中微丝明显减少,出现空染区域,有些线粒体水肿,内嵴变短。四逆散中剂量组图中可见神经细胞之间形成的树突,树突间形成的突触,突触数量有些减少,突触结构明显变小,可见线粒体,没有发现线粒体空泡变性。四逆散高剂量组神经细胞间形成的树突,树突间形成的突触,突触数量增大,突触结构变大,可见线粒体,有些线粒体有少量发生空泡变性,水肿不明显。(叁)四逆散对海马DG区β-catenin、Wnt3a、Wnt11、Wnt5a、JNK、Rho基因表达的影响1.Wntll:空白组、氟西汀组、四逆散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2. Wnt5a:空白组、氟西汀组,四逆散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3. Wnt3a:氟西汀组,四逆散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4.JNK:其余五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皆升高(P<0.05)。5.Rho:空白组、氟西汀组、四逆散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6. β-catenin:氟西汀组、四逆散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四)四逆散对海马DG区JNK、Rho、β-catenin蛋白表达的影响1.JNK:空白组、氟西汀组、四逆散低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2.Rho:空白组、氟西汀组、四逆散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3.β-catenin:氟西汀组、四逆散中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表达升高(P<0.05)。结论:(一)四逆散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无论是西医抗抑郁药氟西汀,还是中医的疏肝解郁方药四逆散都不能逆转这种因慢性应激致使体重增长缓慢的情况;四逆散低、高剂量组能改善因慢性应激造成的大鼠快感缺失、兴趣减退的抑郁症状;慢性应激达到一定的时间和程度,导致大鼠兴奋性降低,对大鼠的活动度和探索行为均造成影响,调肝中药四逆散可这种抑郁症状,但不同剂量的四逆散改善这种抑郁症状时也不完全相同,表明肝主疏泄功能可改善因慢性应激出现的一些抑郁症状。慢性心理应激对学习记忆的及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损伤跟时间和程度有关,可能跟使用的造模方法、环境、鼠种等也有一定的关系。(二)四逆散对海马DG区突触数量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表明,具有疏肝解郁功效的四逆散,无论低、中、高剂量,都能改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的损伤,增加突触数量、改善突触超微结构的损伤,而四逆散中、高剂量组,特别是高剂量组效果更明显。在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方面,四逆散高剂量组则效果更佳。认为肝主疏泄在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中,主要是表现为促进分化。(叁)四逆散对海马DG区β-catenin、Wnt3a、Wnt11、Wnt5a、JNK、Rho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四逆散不同剂量对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虽略有不同,但并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四逆散对Wnt通路上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调控与剂量无关。四逆散可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其促进分化的机制可能通过激活和调控的Wnt通路,促使β-catenin、Wnt3a、Wnt11、Wnt5a、JNK、Rho基因上调,促使β-catenin、JNK、Rho基因和蛋白表达的上调,从而提高了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比例。肝主疏泄可部分逆转慢性应激造成的海马损伤,通过应用疏肝药四逆散可改善因慢性应激造成的海马神经干细胞减少,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而对于肝肾藏泄互用的关系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的调控实质,主要是体现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创新点:(一)提出假说:在细胞层面上,认为中医藏象理论中主要藏于肾的先天之精与干细胞相关,而肝藏象中肝主疏泄的功能能促使能促使海马中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肝肾藏泄互用中肝主疏泄的功能不仅是对生殖之精的疏泄,也表现在对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的影响,在激活Wnt通路中,主要以激活非经典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二)通过wistar大鼠的在体动物实验,从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角度来探讨肝主疏泄、肾主藏精及肝肾藏泄互用关系的实质,为拓展中医藏象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存在的问题与展望:主要通过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即肝郁模型,结合前期团队的体外实验对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进行了研究,未进行肾虚模型的在体实验研究,药物在体外环境与在体内环境产生药理效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本实验的缺陷。四逆散如何通过Wnt信号通路对海马神经干细胞进行调控,即它们对应的机制还不甚清楚。所以,需要进一步研究Wnt信号通路,确定其组分的功能,四逆散对其组分的调控;四逆散为复方,起作用的为哪位药物,药物中的哪些成分,这些活性成分通过什么途径调节,这些对于有目的的干预神经发生、研究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靶点和药物,深入中医理论创新与基础研究,揭示其科学内涵,阐明其科学性,开展创新研究,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朱凝[9]2005年在《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文中指出“方-证相关”是中医辨证论治和方剂学中的重要逻辑命题。方剂的功效不仅与方药配伍有关,而且还与其作用的对象有关,方剂功效与其所作用的证之间具有一定的适配性,即方剂效用优劣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作用对象(病证)的病机与其方药配伍关系之间的针对性。方与证之间有关联程度大小的问题。虽然“方-证相关”目前正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但是直到目前,还没有人能真正从实证意义上为其提供客观证据。 本课题采用肝郁大鼠(夹尾激怒法)为模型,选取四逆散类方(四逆散、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及自拟的柴芍草方),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角度,探查四方用于该证呈现出的不同药理作用谱,通过对作用谱的分析,发现其可能的同异规律,在类方层面上为认识中医方-证原理提供实证依据。 论文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主要对四逆散类方临床与实验研究进行了总结,对肝郁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实验研究部分在整体水平上对肝郁模型的现代生物学基础作一些探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四逆散类方对该模型的不同影响进行了探讨。 研究一 肝郁大鼠内分泌功能状态探察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 2 组,每组 10 只。用夹尾激怒的方法造模并后,观察不同时期的大鼠行为外观的变化,用放免法测定两组血浆 ACTH 水平。结果:经过夹尾激怒之后,大鼠的血浆 ACTH 水平出现明显升高,造模叁周,可见到类肝郁表现。结果表明夹尾激怒肝郁大鼠模型存在皮质功能的亢进,该郁证模型复制可行。 研究二 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芍草组(CSC)、柴胡疏肝散组(CHSGS)、逍遥散组(XYS)、四逆散组(SNS)共 6 组,每组 10 只。用夹尾激怒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中药各组大鼠按成人处方用量 0.5g/kg 的 10 倍量灌胃,每日 2 次,模型组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灌服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 7 天。在实验过程中半定量化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改变和情绪反应及一般情况,用高效液相、放免法分别测定肝郁大鼠海马的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下丘脑 CRF、血浆 ACTH、血浆 VIP、SS 和血清 IL-1β、IL-2、IL-6、TNF-α、CORT、GAS、MTL 水平。 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清 IL-1β含量、CORT 含量升高,下丘脑 CRF,血清 GAS、MTL 含量下降,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海马 NE、5-HT、5-HIAA、DOPAC含量,血浆中 VIP、SS、ACTH 含量均见不同程度下降,血清 IL-2 和 IL-6 水平降低,血清TNF-α上升,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 与模型组相比,CSC 组大鼠血清 IL-1β、CORT 含量下降,血清 MTL 含量上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大鼠海马 NE、血浆 ACTH、血清 IL-2 升高,5-HT、5-HIAA、血清TNF-α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海马 DOPAC, 下丘脑 CRF 含量,血浆 VIP、2 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SS,血清 IL-6、GAS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CHSGS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CORT 含量下降,下丘脑 CRF 含量、血清 GAS 含量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1);海马 NE、5-HT 和血浆 ACTH、VIP 含量上升 ,海马 DOPAC、血清 IL-2 和 TNF-α、血浆 SS 含量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海马5-HIAA、血清 MTL 、IL-6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XYS 组大鼠的血清 IL-1β含量下降和下丘脑 CRF 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血清 GAS 含量上升,有显着性差异(P<0.05);海马 NE、5-HT,血清 IL-2、IL-6、MTL 含量,血浆 ACTH、VIP 含量均升高,海马 5-HIAA、DOPAC 和血浆 SS 含量降低,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 TNF-α和 CORT 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相比,SNS 组大鼠的海马 NE、血清 IL-1β、TNF-α和 MTL 含量明显降低,下丘脑CRF含量、血清GAS含量升高,有显着性意义(P<0.01或P<0.05);海马5-HT、5-HIAA、DOPAC 和血浆 SS 含量降低,血浆 VIP 含量上升,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血清 IL-2、IL-6、CORT 含量及血浆 ACTH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夹尾激怒诱发的肝郁模型可能是一种以 HPA 轴紊乱为中心的免疫系统失调及胃肠功能受抑的状态。四方对肝郁模型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各方在作用强度和作用环节上有所不同,证明具有部分同质的类方作用于同一相关证,各方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的关系。本实验探讨了肝郁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关系和夹尾激怒诱发的肝郁模型的部分生物学基础,发现四逆散类方对夹尾激怒大鼠模型(异方同模)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不同作用环节及调节效应。课题为在类方层面上认识中医方-证原理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主题词:四逆散类方; 肝郁; 方证相关;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罗辉昌[10]2005年在《四逆散方证实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逆散为《伤寒论》少阴病篇首载,后世对该方的研究较多。一方面,四逆散临床应用广泛,还产生了大量的演变方,被公认是舒肝理脾行气之祖方;另一方面,由于其方证的论述仅见于《伤寒论》318条,治法与冠首的“少阴病”不符,与后世临床使用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理论研究上产生了种种争议,从而导致《伤寒论》四逆散组方证治理论与临床运用长期得不到统一。 本文的理论研究,以《伤寒论》的六经实质、阳郁病机、病证关系、方剂演变、组方用药等作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历代医家运用四逆散的经验及他们对四逆散方证的理解,进一步探讨其内在机理,充分挖掘其丰富内涵,以期对《伤寒论》四逆散方证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对进一步地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有所裨益。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四逆散证的病位主要在少阴经,病机为阳气郁闭,见于少阴病时主症应为四逆,见于其它疾病时可以出现其它主症,其共同点是因郁所致。从四逆散的组方来看,可能是由枳实芍药散和柴胡甘草组合而成,有舒畅郁阳、调达气血之功效。在兼挟脏腑感寒而出现或然症时,仲景的随证加减是值得肯定的。至于后世医家将四逆散用于肝胃不和,气机郁滞的疾病,当属灵活运用,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但若以此臆度仲景四逆散方证之本义,是不合适的。 本文的综述分为两个部分。分析四逆散的临床研究情况,我们发现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对内、外、妇、儿、男科各个系统的疾病,只要辨证准确,均可达到药到病除之效,故堪称良方妙法。该方用药精炼,组方有度,运用广泛,疗效卓着,已为中医界所公认,尤其在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疑难病证防治方面,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是当今研究的热点。 虽然广大学者已从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同时也可以发现四逆散临床研究中存在着许多不足。第一,临床研究设计缺乏严密性,大多是加减用方,且缺乏阳性对照;对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大样本的研究少,小样本的研究多;许多临床研究未做统计学处理,这些都大大降低了结论的可信度;第二,对四逆散的临床应用研究大多是针对疾病进行的,进而在病的基础上再分证型,进行加减应用,不能真正体现出中医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 因此,如何建立一种适合中医,能体现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模式,对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确立统一,以及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使临床研究更加完善、客观可信,都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四逆散的实验研究情况,国内的前期研究大多集中在它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和保护作用方面,一些研究在实验内容和技术方面过于简单,且缺乏机理探讨。近期在四逆

参考文献:

[1]. 四逆散活性成分对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D]. 金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四逆散活性部位对急、慢性心理应激的干预效应和作用机制[D]. 韦姗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3]. 四逆散抗抑郁作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畅洪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4]. 慢性应激大鼠模型中医证候性质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D]. 于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5]. 调肝方药加味四逆散抗应激性抑郁症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D]. 兰金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6]. 慢性应激诱发抑郁大鼠肝实质损伤机制及疏肝中药的保护作用[D]. 王国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7]. 基于“中药作用机理辅助解析系统”的四逆散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J]. 王慧慧, 张百霞, 叶小彤, 何帅兵, 张燕玲.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8]. 调肝治法影响慢性应激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D]. 胡海燕.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

[9]. 四逆散类方对肝郁大鼠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D]. 朱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10]. 四逆散方证实质研究[D]. 罗辉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四逆散活性成分对慢性应激大鼠抑郁模型的治疗作用及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