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学生基督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基督徒,参与观察,祷告,超我
大学生基督徒论文文献综述
程猛[1](2016)在《当“超我”成为“上帝”——农村大学生基督徒皈依历程的民族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对大学生基督徒的研究多关注于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动因,缺乏对农村大学生基督徒的专门研究,也缺少对皈依历程中内在心理机制的探索。通过对农村大学生为主体的"约瑟"团契和"天使"教会进行的参与观察和后续访谈发现,"祷告"仪式对信仰的发生及维系起着关键作用。皈依即是人格结构中的"超我"逐步转变为上帝的过程。同时,基督教信仰中的平等、关爱等理念对农村大学生有着格外的吸引力,帮助他们在大学场域之外融入有相似经济社会地位的同辈群体,免于由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匮乏而面临的社会排斥。通过教会,他们融入了一种联合生活,获得了归属感、秩序感和安全感。(本文来源于《当代青年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包胜勇,姜婷婷[2](2016)在《大学生基督徒信仰历程研究——以北京市大学生基督徒个案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叁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文化》期刊2016年01期)
李艳红,张力[3](2015)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对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68位大学生基督徒进行调查,并与90位无宗教信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及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得分均低于无宗教信仰大学生(p<0.01);其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p<0.01)。结论:天水市大学生基督徒的主观幸福感不高,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低,应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本文来源于《甘肃高师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银兵[4](2014)在《边疆大学生基督徒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以云南Y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民族地区高校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多重原因影响而皈依基督教,但其宗教理想信仰背后却引发了大学生基督徒身份困惑问题的出现,因而必须结合实际加强大学生基督徒科学理想信念教育。(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胡恩宇[5](2014)在《基督教家庭聚会的教育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更好地理解大学生基督徒皈信过程为目的,选取了皈信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基督教家庭聚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对陈弟兄家庭聚会点的长期参与式观察及对部分大学生基督徒的访谈,笔者指出了从教育学视角来看,基督教家庭聚会所具有的的四大特点,即平等的师生关系、生活化阐释教材、重视内化教学内容和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依归,并将这些特点总结为一条“面向生活问题”的教育原则。从已取得的访谈资料来看,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大学生和有童年阴影的大学生较容易受这一教育原则吸引,从而皈信基督教,成为基督徒。最后,笔者着重讨论了“面向生活问题”的教育原则对当前学校教育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吴凤玲[6](2013)在《北京朝鲜族大学生基督徒基督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作为"北京市大学生基督教信仰现状调查"一个组成部分,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北京的朝鲜族基督徒,并以其中的在校大学生和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群体为重点调查对象。在北京的所有基督徒中,朝鲜族信徒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唯一用本民族的语言来进行礼拜和聚会等信仰活动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所组成的教会也因此成为以朝鲜族这一单一民族成分的成员组成的团体。在这些朝鲜族教会中,有的教会中有很多大学生信徒或受过高等教育的信徒,也(本文来源于《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期刊2013年00期)
陈丰盛[7](2012)在《“让基督徒大学生在教堂里得到喂养”——当今基督徒大学生牧养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成人群体,他们生理与心理、知识与信仰上的需要都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基督徒大学生,他们在步入大学之后,知识得到相应地满足与装备的同时,属灵的供应也当同步跟上。一个大学生到一个陌生城市,面对陌生的环境,许多基督徒家长特别关心子女大学时期的信仰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学校的设施、教授的团队、学术的水平都不是他们再担心的。他们更担心的是子女能否保持信仰的纯正,能否在专业知识、生活目标及属灵生命等(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2012年08期)
张蔚[8](2011)在《心理学视野下的宗教信仰动因与对策——基于107名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心理需求角度出发,分析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大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的成因及宗教信仰对高校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完善高校助学体系及心理支持系统,以满足在校大学生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降低校园内弱势群体对宗教的依赖作用。(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1年30期)
王康[9](2011)在《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调查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无记名问卷方式抽样调查了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问题,包括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建构与维持、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面向与层次、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呈现与形塑。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认同状况总体上支持西方宗教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大多数大学生基督徒基本的宗教认同都是从家庭中获得的,只有少数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是在经过一番研究和慎思之后通过有意识的追求而获得的。(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胡娟,訾非,崔丽霞[10](2009)在《普通大学生与基督徒大学生完美主义差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完美主义是在大学生等资质优异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也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并广泛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心理因素之一。而基督教新教是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的一种宗教信仰。为了考察普通大学生与基督徒大学生两个群体的完美主义倾向在不同的宗教信仰背景下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訾非修订编制的"消极完美主义问卷"及研究者编制的访谈题(普通大学生与非基督徒大学生分开),对1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及访谈。数据结果显示:基督徒大学生在完美主义问卷"犹豫迟疑、害怕失败、过度计划和控制"叁个纬度及"总分"的平均数得分上均显着低于普通大学生群体。结论:基督徒大学生的消极完美主义倾向显着低于普通的大学生群体。(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S4期)
大学生基督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叁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学生基督徒论文参考文献
[1].程猛.当“超我”成为“上帝”——农村大学生基督徒皈依历程的民族志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6
[2].包胜勇,姜婷婷.大学生基督徒信仰历程研究——以北京市大学生基督徒个案研究为例[J].世界宗教文化.2016
[3].李艳红,张力.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基督徒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甘肃高师学报.2015
[4].李银兵.边疆大学生基督徒理想信念教育研究——以云南Y学院为例[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14
[5].胡恩宇.基督教家庭聚会的教育学解读[D].华东师范大学.2014
[6].吴凤玲.北京朝鲜族大学生基督徒基督教信仰情况调查报告[J].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2013
[7].陈丰盛.“让基督徒大学生在教堂里得到喂养”——当今基督徒大学生牧养刍议[J].天风.2012
[8].张蔚.心理学视野下的宗教信仰动因与对策——基于107名大学生基督徒的宗教信仰调查[J].学理论.2011
[9].王康.大学生基督徒宗教认同的调查和分析[J].宗教学研究.2011
[10].胡娟,訾非,崔丽霞.普通大学生与基督徒大学生完美主义差异的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