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达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达性,时间,网络,行程,成都铁路局,不确定性,度量。
可达时间论文文献综述
万传风,冷顺多,秦暄阳,赵小军[1](2019)在《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间-拓扑可达性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速度等级的差异与换乘特性,划分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体系,结合线网可达性的时间因素和拓扑因素,构建时间-拓扑可达性模型,采用深度优先搜索算法计算网络的时间-拓扑可达性。采用分形理论研究线网可达性的分布特征,根据分形规律将线网的可达性分布划分为不同圈层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线网可达性分布特征差异和分布特点,从提升线网可达性的角度,给出对未来线网规划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期刊2019年09期)
郭智臣[2](2019)在《中国火箭技术获新突破低温火箭在轨时间可达30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 2019年7月2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在"低温推进剂蒸发量控制技术"上取得突破,这项技术可使中国低温火箭在轨时间延长到30天,为中国深空探测以及远距离空间运输提供可行条件。据介绍,低温火箭也称"冰箭",其采用的液氢、液氧等低温化学推进剂无毒、无污染、经济实惠、效率高,因此在国内外运载火箭和上面级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等都属于低温火箭。不过,低温火箭虽好,但长时间飞行却受到制(本文来源于《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期刊2019年04期)
陈慧灵,曹小曙[3](2019)在《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通勤时间影响的群体差异:广州案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大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存在空间差异性,人们应该拥有平等的获取公共交通的机会,实现公平的一种方式是向最需要它的人提供交通服务。基于此,本文在对不同群体通勤时间社会分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多元回归方程模型,分析公共交通可达性对通勤出行时间的影响并比较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得到以下结论:公交可达性各指标对不同群体通勤时间的影响过程当中,公交站数量与最短公交通行时间对男性通勤时间为正向影响;与地铁站点距离越远,女性居民则通勤时间则越长,增加地铁的供给可以为女性居民带来更多的好处。公交可达性与小于30岁居民通勤时间相关性不强;最短公交通行时间、最近地铁站点距离对于30-50岁居民影响显着;显着影响大于50岁居民通勤时间的是公交线路密度。低收入者通勤时间与常规公共交通供给更为相关,中高收入者与地铁可达性以及社区区位更为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规划者为那些公共交通可达性劣势地区创造更好的出行条件,以及为公交机构增加某些特殊群体的公交客流提供建议。(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6-29)
付晓,李梦瑶,陆欣,蔡先华[4](2019)在《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的服务设施时空可达性度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拥挤的多模式交通网络中,出行者的行程时间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行程时间不确定性是影响人们出行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对于某些重要活动(如就医等),人们对行程时间的可靠度有较高要求.本文以南京市玄武区综合医院的时空可达性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和行程时间预算模型深入探索多模式交通网络中服务设施的时空可达性,提出了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的时空可达性度量方法,针对不同交通模式分析了出行者的风险规避行为,为城市多模式交通规划和土地利用布局提供了有效依据及评价指标.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交通模式,在不同可靠性下服务设施的时空可达性具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期刊2019年02期)
王亚飞,袁辉,陈碧宇,李清泉,万梦[5](2019)在《行程时间不确定环境下地点可达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统可达性度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行程时间不确定环境下地点时空效用可达性度量方法,考虑了行程时间不确定性以及需求端竞争的时变效应。利用深圳市真实的浮动车数据和在线用户原创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数据对深圳市餐饮可达性分布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的可达性度量模型比传统可达性度量模型能更准确地表达城市可达性分布。(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赵小军[6](2018)在《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间—换乘可达性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是未来发展趋势。可达性是评价线网优劣的量化指标,目前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的研究主要用表征“换乘次数”的拓扑距离来衡量,这种方法对于城区范围的轨道交通网络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但对规模较大的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研究,仅仅考虑换乘次数无法体现网络的层次差异,有失偏颇。市域范围的线网更关注的是时间消耗,因此本文结合时间因素与换乘因素,提出一种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研究的新方法,对增强线网规划的科学性起到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旅行速度差异及换乘特点,展开时间-换乘可达.性模型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并建立基于GIS设施网络的时间可达性模型和基于Space P换乘网络的拓扑可达性模型。一方面,应用ArcGIS软件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网络,采用网络分析模块求解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的时间可达性。另一方面,根据轨道交通网络中站点间的换乘关系,构建Space P换乘网络,采用弗洛伊德算法求解多层次线网的拓扑可达性。(2)结合线网时间可达性和拓扑可达性的特点,构建时间-换乘可达性模型:确定以双目标最短路径为核心的计算思路;构建基于Space P换乘网络的时间加权换乘网络;建立双目标最短路径的最优化模型;设计两次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完成对网络所有节点间双目标最短路径的求解,并计算网络的时间-换乘可达性。(3)以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线网为例,计算线网的时间可达性、拓扑可达性及时间-换乘可达性,并结合客流预测数据,分别验证了叁种可达性模型的合理性。计算结果表明,时间-换乘可达性兼具时间可达性和拓扑可达性特点,与客流的相关性远高于单独的时间可达性和拓扑可达性,体现了时间-换乘可达性模型的优势。(4)基于灰色白化权聚类方法建立了线路等级划分模型,分别基于线路的时间-换乘可达性及线路可达性、客流强度、运量等级及中心城区路段比重4个因素对线网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基于时间-换乘可达性的线路等级划分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线网规划前期,缺乏相关资料的前提下可按照线路的可达性进行线路的等级划分,对合理选择线路的技术指标有指导意义。(5)研究不同线路类型对线网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线网中径向线对线网时间-换乘可达性均起到了提升作用;半径线对线网可达性的影响与其衔接线路的数量有关,衔接线路多的半径线对线网可达性起到提升作用;径向线中快线对时间可达性的提升作用强于对拓扑可达性的提升作用,普线则相反。(6)由于网络问题的复杂性,线网时间-换乘可达性的分布规律难以把握,因此本文借助分形理论得出线网可达性的分布规律:在半径1Okm的圆域范围内,线网的可达性分布均匀,衰减速率慢,轨道交通供给能力强;10-30km的环形范围内,可达性的衰减速率快,分布不均匀,轨道交通供给能力欠缺;30-50km范围内轨道交通线路服务最少,未来需要规划速度等级高的快线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可达性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为合理规划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提供了理论依据,可以运用到实际的规划项目当中,辅助规划决策。(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黎静[7](2017)在《重庆贵阳两地将迈入两小时生活圈》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商报讯 昨日,成都铁路局发布消息称,重庆至贵阳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渝贵铁路)自16日起开始进行全线联调联试。该线自2013年初开工以来,进入了工程验收的关键阶段,距离正式开通投用又更进一步。届时,重庆、贵阳两地将迈入两小时生活圈。设计行车速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商报》期刊2017-10-17)
李梦梅,牟凤云[8](2017)在《成都都市圈时间可达性测度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城市时间可达性及其演变规律能够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等提供决策参考和发展建议。本文基于RS和GIS技术,对2008年和2015年成都都市圈的时间可达性进行测算,并对这7年间的时间可达性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成都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旅行时间明显降低,城市间的可达性改善显着;(2)在空间上,可达性演变格局表现为以成都为中心,以"成绵乐城镇发展带"和"成渝城镇发展轴"为两条轴线,向外圈层递进。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成都都市圈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7年14期)
张琎[9](2017)在《考虑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公交可达性度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公交可达性,能够合理有效地评价公交发展水平,展现土地利用与公交系统发展间的相互作用,在提升公交服务水平与改善用地策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叁种行程时间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公交车载GPS数据量大结构单一的特性,选用可靠性缓冲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建立公交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模型。接着,综合考虑常用可达性模型及其优缺点,提出广义出行成本与广义出行时间的概念,并通过广义出行成本将公交车辆的行程时间可靠性考虑到公交可达性度量当中,建立了公交可达性度量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提出了公交可达性度量算法。然后,围绕公交可达性度量算法,针对设计目标,考虑用户实际需求与设计原则,从总体功能设计、数据结构设计、体系结构以及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等方面入手,介绍公交可达性评价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并展示系统实例。最后,本文以哈尔滨市为实例,简述相关数据的预处理过程,分析公交线路与公交行程时间可靠性在时段和季节影响因素下的差异,并使用公交可达性评价原型系统,分析并比较行程时间可靠性、时段、工作日与周末、季节以及收入水平对哈尔滨市公交可达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公交可达性分析中不应忽视行程时间可靠性的重要性。考虑了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公交可达性度量方法能够反映多种因素影响下可达性的时空变化,有助于交通职能部门和公交运营公司分析公交网络现状并制定相关政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林磊[10](2017)在《基于时间距离的机会网络可达性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同时,通信成本和移动网络的带宽压力也在增加。移动机会网络作为一种特殊的移动自组织网络,具有部署灵活成本低廉的特点,不仅可以缓解移动用户的流量负担,还可以在极端条件下提供通信的能力。但是机会网络与传统网络不同,其路由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具有挑战的问题,研究人员已经从多副本转发和利用辅助信息等角度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时间距离表征节点间最早到达行程所需要的时间,是度量机会网络可达性的重要指标。本文从时间距离的角度对机会网络进行可达性分析,探究了时间距离的分布规律以及时间序列特性。从消息送达概率和时间距离演化的角度设计新的机会网络路由机制,降低消息传输时延和提高消息投递成功率,并基于新的机会网络路由机制实现内容分发应用。论文具体工作包括:(1)从时间距离角度对机会网络进行可达性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多个机会网络数据集进行实证研究,提出基于关键行程演化图计算时间距离的算法,从时间距离的分布特征、对称性、时间演化特征等角度分析机会网络的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机会网络实例中绝大部分节点对的时间距离服从指数分布;在给定适当容忍误差的情况下,两个节点之间相反方向的时间距离具有较好对称性;时间距离序列几乎没有白噪声序列,绝大部分时间距离序列非平稳,但是一阶差分后平稳。(2)设计基于消息送达概率的路由机制。将时间距离的规律特性应用到机会网络路由设计中,基于时间距离的分布特征,估计分布参数,从而计算给定TTL(Time To Live)的消息的送达概率;该路由机制采用单副本转发,将时间距离分布的参数估计随应用消息分发到目的节点,提高对称性不足情况下的路由性能。通过The ONE仿真平台验证了该路由机制下的消息投递时延和投递成功率,与PROPHET等路由相比,投递成功率更高,平均时延更小。(3)设计基于时间序列预测时间距离的路由机制。该路由机制基于时间序列预测节点间当前时刻的时间距离,作为路由决策的判据,相比基于消息送达概率的路由机制,考虑了时间距离与时间相关的特性,不需要知道时间距离的分布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消息TTL不太小的情况下,消息时延和投递成功率表现优于基于消息送达概率的路由机制。(4)时间距离路由机制在内容分发系统中的应用。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路由支撑系统,将上层应用与底层机会路由功能解耦。实现了面向上层应用的开发接口,内容分发APP使用接口完成兴趣扩散和内容分发,明显地提升了内容分发传输路径选择的灵活性与消息传递效率。(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可达时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简称火箭院) 2019年7月2日发布消息称,该院在"低温推进剂蒸发量控制技术"上取得突破,这项技术可使中国低温火箭在轨时间延长到30天,为中国深空探测以及远距离空间运输提供可行条件。据介绍,低温火箭也称"冰箭",其采用的液氢、液氧等低温化学推进剂无毒、无污染、经济实惠、效率高,因此在国内外运载火箭和上面级都得到了广泛应用。中国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等都属于低温火箭。不过,低温火箭虽好,但长时间飞行却受到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达时间论文参考文献
[1].万传风,冷顺多,秦暄阳,赵小军.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间-拓扑可达性分布规律研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9
[2].郭智臣.中国火箭技术获新突破低温火箭在轨时间可达30天[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9
[3].陈慧灵,曹小曙.公共交通可达性对居民通勤时间影响的群体差异:广州案例[C].2019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4].付晓,李梦瑶,陆欣,蔡先华.考虑行程时间不确定性的服务设施时空可达性度量[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9
[5].王亚飞,袁辉,陈碧宇,李清泉,万梦.行程时间不确定环境下地点可达性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9
[6].赵小军.多层次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时间—换乘可达性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7].黎静.重庆贵阳两地将迈入两小时生活圈[N].重庆商报.2017
[8].李梦梅,牟凤云.成都都市圈时间可达性测度及其动态演变特征分析[J].城市地理.2017
[9].张琎.考虑行程时间可靠性的公交可达性度量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10].林磊.基于时间距离的机会网络可达性分析及应用[D].东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