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战略

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战略

李仑哉[1]2004年在《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问题。 1992年韩中建交后十多年,中国成为韩国的第一位投资对象国。韩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尤其对中国的就业增加、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起了积极作用。随着中国入世,引进外资战略的变化和投资环境改善会给韩国企业更多机会。但同时,随着资金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进入及中国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中国市场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到现在韩国直接投资主要属于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把生产线迁移到中国后出口到韩国或第叁国的生产基地转移型投资。因此韩国企业的本地化程度很低。韩国独资比率较高的原因也是在于投资动机的偏重性。韩国主要投资地区为东北叁省、环渤海地区和山东省,主要投资行业为单纯加工、组装加工和轻工业。随着中国入世,不少企业看重国内市场,投资地区往长江以南、华南地区或内陆发展。投资行业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韩国投资仍有相当大的脆弱性。 根据上述内容为研究背景,本文将分析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理论背景、现状、主要问题并总结其发展战略。 本论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说明研究目的及论文构成。第二章介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背景,包括概念、主要理论及韩国在华直接投资的理论来源。 第叁章分析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包括韩国投资状况、特点及跟主要在华直接投资国家的比较。 第四章分析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面临主要问题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战略。所面临的问题还分成中国入世前后并根据外资企业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上的变化、外资企业直接投资方式上的变化、外资企业直接投资政策上的变化,相应提出了发展战略。 第五章结论,具体建议:以开辟巨大中国国内市场为长期目标进行投资;加强本地化程度;需要投资产业的重工业化·服务化·尖端化转变;需要投资方式的多样化;需要投资地区的多样化·区别化。

王丽颖[2]2005年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FDI流入国之一,FDI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韩国作为中国第六大FDI来源国,在中国外资中拥有最高的增长比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日益增大。正确理解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韩国企业对华投资主要动机和战略倾向,客观认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我国,特别是相关城市和地区有效引进、利用韩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对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的分析。首先,把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基本特征、投资动机和韩国企业对华发展战略叁部分有机地融合成一体,对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随后,通过与其他来源国外资的比较,分析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可能产生的不利因素。最后,结合以上研究,从促进韩国企业技术转移,带动我国相关产业进步角度,对我国有效引进、利用韩资提出了几点建议。

徐喜延[3]2005年在《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韩国企业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持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国。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举办2008年奥运会、西部大开发等投资有利因素给中国投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目前的国情下,韩国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状态,必须先清晰地了解中国投资环境,并建立适合投资环境的成长战略。但目前有很多企业过度依赖其它企业的经验和调查资料或者凭主观的认识制定投资战略,甚至有一些企业根本没有明确的投资战略目标。从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投资效果来看,对中国投资具有不稳定性。其不稳定的原因既有投资环境的问题又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本文通过韩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分析、中国市场环境和政策分析,指出今后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方向,进一步促进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发展。 为了达到研究目标,本文先从分析中韩两国学者的先行研究入手,然后分析统计资料、分析相关的报告,再结合相应的案例,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阐述。在理论研究部分,把海外直接投资理论分为发达国家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和韩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两个部分,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整理,以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在实证分析部分,首先分析中国投资政策和环境的变化趋势,然后重点分析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现状、投资动机以及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考虑的重点如下: 1.通过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建议,降低后进入企业的风险。 2.通过对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趋势的分析,对中国政府引导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政策提出建议。

王新[4]2009年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问题。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巨大的国内市场和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使得中国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首选投资地。在众多的对华投资国家中,韩国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进展神速。两国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但截止到2007年底,韩国也已成为中国第叁大投资来源国。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利用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必须对韩国对华投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本文从研究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概况和特点入手,以国际投资的主要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的动机、方式、行业和区域,分析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变化,以及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影响。本文初步探讨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影响到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一些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制定长期战略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性因素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韩资的建议,以使韩资的发展从根本上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说明选题的目的意义、国内外的研究及创新点。第二章介绍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发展概况和特点。第叁章分析韩国对华投资的动机及投资方式,提出主要动机是降低成本和转移污染,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以独资企业方式为主。第四章是韩国对华直接投资行业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分析。第五章阐述了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区域分布的特点。第六章分析了在华韩资企业撤资现象,第七章是提升韩国对华投资水平、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根据两国战略方针和经济共同体理论、制度性因素对产业合作的影响等提出政策性建议,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

金义哲[5]2011年在《基于省别投资影响因素的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韩国企业在华投资活跃,中国在地理上临近韩国,资源上地大物博,经济上成长迅速,人力上人才辈出,是韩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理想对象国。但是随着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企业不断增多,以及中国国内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市场竞争不断激烈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市场的投资成本不断高涨;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中国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不断修善变化,由此对在华韩国企业同时带来机遇与危机。通过对中国各省别的投资环境分析、对目前在华成功投资的韩国企业的战略研究、对目前在华韩国企业投资聚集地的投资环境分析,总结韩国企业在华投资的重要地域选择因素、一般战略方案以及省别战略方案。意在通过比较系统的中国投资环境分析、中国相关政策解读、成功企业经验借鉴,构建相对理想的现行韩国在华投资企业的省别战略方案,促进在华直接投资的韩国企业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减少投资失败案例,共同促进两国贸易往来发展。目前对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来说的省别投资要素主要有:各省别地区生产总值,各省别制造业的平均工资金额,首尔和各省间的直线距离,各省别教育水平及各省别实际道路的长度合计。本研究通过分别选取2000年~2002年以及2007年~2009年的相关资料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韩国对华投资的省别决定要素,判断各种因素给韩国对华投资的影响;并通过解读中国近年来的相关招商引资政策,分析中国经营环境的变化;综合各种相关要素提出对韩国企业适用的准确的在华投资地域选址与投资方向。建议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的一般投资战略是:一、市场细分及差别化战略;二、本地化战略;叁、利用垂直/横向统合经营内部化增强竞争力;四、利用相关奖励政策;五、R&D公司设立及产品多样化。在以上一般投资战略基础上,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以及中国各省份投资环境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省别投资战略。通过以上的研究,为在华投资的韩国企业提供一个基于省别影响因素的较为可靠可行的直接投资战略方案,促进中韩两国的贸易良性发展。

徐希乐(SUH, SARAH)[6]2008年在《韩国对华投资研究》文中指出中韩两国是近邻,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特别是1992年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后,经过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努力,中韩关系得以全面发展,尤其是经贸往来的发展更为迅猛。目前,韩国已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之一。按中国的国家统计,韩国是中国的第4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的第4大投资国。首先,这个论文是论韩国向中国直接投资前分析的直接投资的概念和理论。先察看了各个学者对直接投资的一些理论。分析了垄断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区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其次,为了察看中韩直接投资的现状,首先察看了韩国从1995年至2007年的海外直接投资现状。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随时期变动的幅度比较大:如1988-1991年期间出现了急剧增长之后,1992-1993年期间增加的趋势钝化了很多,随之在1994年开始又重新出现了大幅度的急增。到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出现了有些减少的趋势。然而进入了2000年之后又开始缓慢增加,海外投资依靠大企业慢慢成为主导。在韩国初期的海外投资中对中国的投资虽然是小规模,但是自从1978年开始,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规模在渐渐扩大。在金融危机时期重新出现了稍微减少的趋势,2000年以后回升,2002年至2006年间韩国对华出口增加了3.2倍,超过美国(2.1倍)、日本(2.2倍)、台湾(2.3倍)。2006年韩国对中国投资是4262件、38.9亿美元,相比去年分别减少了30.3%,24.6%。到2006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四大投资国。韩国在华的直接投资虽起步比较晚,但有着急增的特征。从各个区域分别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接的有天津,华东地区和东北叁省等集中在环渤流域,1997年以后是上海的沿海工业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投资有所增加等投资区域出现了多变的情景,但是还很低。对中国的投资从韩国的各个区域分别来看首都圈地区和岭南圈(大邱,庆北,釜山,庆南,蔚山等)地区是主导。从产业角度来看,韩国对华的投资集中在制造业。在制造业的纤维和服装,金属材料,皮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比重很高。从企业规模来看,1990年主要以大企业为中心,在2000年以后中小企业的比重也在增加。从投资数量来看,中小企业所占的比重大,从投资金额来看大企业的比重更大一些。从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也开始出现了一些问题,韩国的投资规模跟欧美国家相比要少,到目前为止很多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少本地化战略,投资范围也只偏向东北叁省和山东半岛。最近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产业的兴起延伸到上海,深圳等南方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试图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可是发展的速度还是不可观。关于这个问题在本论文里面提出了几点对策。第一,在投资前需要对投资地区做透彻的调查和准备,从区域、产业、发展史和文化形态等多种角度考虑。第二,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向银行行业、窗口行业等多种行业。第叁,在当地招代理人筹措原材料进行本地化。最后,从长远考虑投资问题。随着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未来10年中国经济将持续稳定地增长,预计增长率将持续保持在7%以上。鉴于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近来韩国政府、大企业集团、驻华机构等正在研究对中国的投资战略,本文拟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张志花[7]2003年在《韩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地球村”中的骄子和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主角,是各国争夺国际市场的主力军,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拥有雄厚的资本、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跨国公司不仅是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大赢家,它的影响还深入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此可见,“走出去”,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我们应适应形势,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许多国家的经济实力随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而增强。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的韩国,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开展技术合作的同时,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大力发展企业的跨国生产经营。如今韩国已发展成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成员。 纵观几十年的韩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政府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自60年代末开始,韩国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发展韩国的跨国公司。金融危机之后,韩国政府实行战略性经济调整政策重点推动了大型跨国公司内部结构的整顿,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竞争力,成为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推动力。这对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韩国政府促进跨国公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很多,例如,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制度,加大对外投资的支援政策,努力扶持大企业集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跨国公司的发展,制定各项法律法规等等。但本论文主要分析了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第二、扶持大财团——韩国对外投资的中坚力量;第叁、不断完善对外投资的宏观管理体制;第四、制定和完善对外投资支援制度:第五、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在认真分析韩国政府对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援政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启示:第一、正确把握政府的干预力度;第二、进一步改进境外投资管理体制;第叁、大力发展大企业集团:第四、不断完善对外投资的支援制度:第五、发挥后发优势,不断深化产业结构改革。 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凡世界市场占有率高的国家,也就是大型跨国公司多的国家。正是这些国家,以大型跨国公司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在很大程度上分割和分享着世界市场。一国拥有的跨国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已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面对这一世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韩国发展跨国公司的经验与教训,找出我国发展跨国公司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本国的实情,提出适宜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道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赵伟伟[8]2014年在《中韩文化差异对韩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韩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邻邦,在很早以前就与中国保持着经济与文化上的交流。因为在历史和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我们普遍认为韩国人与中国人没有什么大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的交际中也常常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与他们交际,但是结果最终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摩擦和冲突。所以说这种文化距离最终影响了中韩的经济交流。但是我国对中韩文化差异与韩商直接投资的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都比较的少。在此背景下结合本人的经历,(本人的本科专业是韩国语,并且曾留学交流,对中韩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对中韩文化差异在国际直接投资(FDI)中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中韩经济的交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此论文一共有六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其中包含了本论文写作的意义,框架以及方法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国内外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中搜集了中外关于文化差异和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一些资料,奠定了论文的基础;文化差异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回顾,使本论文中的一些概念更加明确化。第叁部分是中韩文化差异,是本论文开始写作的线索。通过对中韩价值观的对比以及中韩民族性格的对比,来论证中韩文化的差异。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论文写作的重点部分。在第四部分中着重说明了,韩企在华投资的现状、韩企在华投资的特点,以及影响韩企在华投资的各种因素。在第四部分中,通过搜集各种数据和资料,制作各种表格和图表,通过数据来形象的说明了韩企在华投资的现状和特征。第五部分是本论文最重要部分。为了验证文化差异对韩企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第五部分通过韩企在华撤资这种现象为例子,来进行论证和说明。在这一部分中,首先阐述了韩企在华撤资的现状,撤资的特点;然后重点对韩企撤资的影响要素做了详细的分析。利用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验证了韩企撤资的各种影响因素,着重分析了与中韩文化差异相关的因素。最终分析的结果是各种影响因素中与中韩文化因素相关的占66.67%,占据了绝对的位置。论文的第六部分是本论文的最后一部分,重点阐述了建议和对策。

王冠[9]2007年在《中韩两国相互投资态势分析与对策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热潮的不断高涨,国际直接投资在双边经济合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我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丌放的进一步加深,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外国企业和投资商的目光,而我国迅速增加的国内资本也需要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韩国作为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在积极寻求对外投资的机会。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始于1985年,至今虽然只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发展迅速,韩国目前已经超过欧、美、同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韩国资本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本的形成,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我国保持贸易盈余、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做出了贡献,总体上有益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韩国对华投资在投资的总金额、地域分布、项目规模、投资领域及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韩国对华投资的总体变化趋势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从国际投资理论和中韩两国实际情况两方面分析了韩国资本进入我国的原因。与韩国对华投资的迅速发展相比,中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则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在韩国的投资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投资领域都非常有限,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本文也针对如何促进我国对韩投资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分析中韩相互投资情况的同时,本文将欧、美、同等发达国家对华投资与韩国对华投资情况作了相应的比较,同时也将我国对韩国的投资和韩国本国吸引外资情况进行了比较。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中韩两国目前的相互投资情况中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韩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规模、技术转移、本土化策略的使用以及韩资企业本身的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而且韩资企业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国内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本文重点针对这样的问题并结合未来可能影响中韩两国相互投资的几个外部因素,提出了包括改善我国总体投资软环境、大力促进我国对韩投资的增加以及我国内部防范措施在内的一系列的对策,同时针对韩资企业在我国的经营情况给出了帮助韩资企业在我国顺利发展的若干建议。

高欣[10]2011年在《中俄投资合作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俄既是世界大国,又互为最大邻国。两国始终在对方的对外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相互的安全、稳定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中俄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2011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期间,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共同提出了要在2015年前和2020年前使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1000亿美元和2000亿美元的目标。但是目前中俄经贸合作仍存在着贸易规模不大、贸易结构不合理、贸易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要实现中俄两国的贸易目标必须要创新发展模式。中俄投资合作作为中俄经贸合作深化的表现,在扩大中俄贸易额、优化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规范中俄贸易秩序、促进中俄贸易稳定发展、提高中俄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09年,两国政府共同签订了《中俄投资合作规划纲要》,双方认为,“确保良好的投资环境是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两国投资政策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在重点领域加强双边投资合作,不断提高其水平和质量,双方鼓励和欢迎两国企业根据各自国内现行法律在中俄两国开展投资合作”。同时,为了保证2011年两国高层共同确定的贸易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双方提出了要促进贸易多元化发展,加强投资等领域的合作。可见,将中俄投资合作作为促进中俄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两国政府的共识。但是,当前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与双边贸易相比规模不大,仍处在起步阶段,对中俄贸易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俄投资合作严重滞后于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这必将会对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升级形成掣肘。因此,如何构建切实可行的中俄投资合作模式,促进中俄投资合作快速健康的发展,成为当前中俄两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对中俄投资合作模式构建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够改变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的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对于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速中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提高两国在东北亚的战略地位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对俄投资合作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模式,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中俄投资合作为研究对象,对区域投资合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投资效应、投资效率与投资效益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在区域投资合作中,必须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宗旨,通过扩大投资规模、促进投资结构合理化、选择有效的投资方式来提高投资效率,促进区域投资合作的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投资效应,并通过这种投资效应的传播和扩散,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这个思路,本文首先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从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区域、投资方式四个方面对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俄投资合作具有投资与贸易之间联系紧密、毗邻地区大有可为、投资方式出现新变化、互补性趋势增强、以两国政府间的合作机制为保障等特点。基于当前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和特点,根据投资效应、投资效率与投资效益叁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检验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效应的好坏和大小,可以考察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效率与投资效益状况。由于中俄投资合作是中俄经贸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投资与贸易之间联系紧密,使得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效应更多且更直接的体现在贸易效应上,因此,本文选择在贸易效应的视角下,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等量化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和效益状况。一方面,通过对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效应进行纵向分析,确定了中俄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为互补关系,得出结论:中俄投资合作具有长期的贸易创造效应,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比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中俄投资与贸易一体化有增强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将俄罗斯、日本、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和中国对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进行横向分析,得出结论:虽然中俄投资合作具有长期的贸易创造效应,但与日本、韩国、美国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创造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根据中俄投资合作的贸易效应分析的结果,反映了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的低下,具体表现在规模小且发展不平衡、投资结构不合理、合作模式具有局限性、投资方式落后等方面,这主要是由于中俄投资环境不稳定、缺乏高效的投资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中俄跨国收购存在实施障碍、“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原因造成的。针对当前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与效益低下的状况,本文深入剖析了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市场因素、基础设施因素、制度因素、贸易因素和投资集聚因素,从中观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因素和行业发展因素,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和企业运营因素,构建了中俄投资合作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影响中俄投资合作的关键因素,得出了影响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为投资集聚因素、劳动力因素和技术因素和影响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为投资集聚因素、市场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的结论,为构建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宗旨的中俄投资合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基于对中俄投资合作的现状、效率与效益状况和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以提高投资效益为宗旨,从空间布局、产业选择、方式选择叁个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中俄投资合作的“SIM”模式。该模式的总体构想是要通过合理规划中俄投资的空间布局实现投资规模扩大,通过遵循中俄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优选产业实现投资结构合理,通过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实现企业运营绩效的显着提高,最终实现投资效益的最佳化,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优化升级。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首先,从中俄投资合作的空间布局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应以中国东北地区作为俄罗斯外资的重点引入区域,以中国沿海地区作为俄罗斯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集聚区域,以中国中西部地区作为俄罗斯劳动力密集型投资转移区域;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应以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作为中国重点投资集聚区域,以俄罗斯经济特区和技术园为依托进行分类布局。其次,从中俄投资合作的产业选择来看,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应引导其重点投向资源及相关产业、农、林、牧、渔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出口优势的加工产业,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应重点选择技术成熟型的中国传统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开发业。最后,从中俄投资合作的投资方式来看,应根据各种投资方式的适用条件,结合影响中俄投资合作的关键因素、中俄两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投资企业的具体情况,以提高中俄投资企业的运营绩效为目的进行适当选择。为了更好地促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八点政策建议,主要包括:第一,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第二,大力营造良好的中俄投资环境;第叁,构建高效的中俄投资管理体制;第四,完善中俄投资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第五,加强文化交流夯实中俄投资合作基础;第六,加快推进中俄投资合作的区域规划建设;第七,积极调整中俄投资合作的产业投资政策;第八,提高中俄两国企业跨国收购的投资效率。根据以上研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有两个。第一,在贸易效应视角下对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和效益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结论:中俄投资合作虽然具有贸易创造效应,但该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反映了中俄投资合作的效率和效益的低下。第二,从投资空间布局、投资产业选择、投资方式选择叁个层面,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切实可行的、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中俄投资合作的“SIM”模式。

参考文献:

[1]. 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战略[D]. 李仑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

[2].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D]. 王丽颖. 东南大学. 2005

[3]. 韩国企业在中国投资研究[D]. 徐喜延. 山东大学. 2005

[4].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研究[D]. 王新. 青岛大学. 2009

[5]. 基于省别投资影响因素的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战略研究[D]. 金义哲.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6]. 韩国对华投资研究[D]. 徐希乐(SUH, SARAH). 中南民族大学. 2008

[7]. 韩国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D]. 张志花. 延边大学. 2003

[8]. 中韩文化差异对韩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D]. 赵伟伟. 山东大学. 2014

[9]. 中韩两国相互投资态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 王冠. 东北财经大学. 2007

[10]. 中俄投资合作问题研究[D]. 高欣.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韩国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问题以及发展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