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锡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

湖南锡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

一、湖南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建新,王剑,唐海英[1](2021)在《湖南安仁县地质灾害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文中提出人类工程活动、大气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的外因。通过反演分析,滑带土的内摩擦角比粘聚力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大。通过稳定性计算分析,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对该滑坡体的特征及现场条件,建议采用抗滑桩+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

张彬[2](2021)在《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矿业棕地植被选择与利用研究 ——以冷水江市锑矿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促进冷水江市锑矿区的植被修复,以锑矿区为研究对象,在矿区选取18个样地,在非矿区选取8个样地,分别进行植被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适宜种植在矿区且对矿区重金属污染具有耐受性的植物,然后对矿区进行总体规划,并根据筛选得到的植物种类提出生态修复区的植被种植模式,最后从生态、社会、经济3个方面对生态修复区植被修复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其研究结论如下:通过矿区与非矿区植被调查与分析,筛选出优良、较好、一般3个等级的重金属污染耐受性植物。优良乔木有女贞,灌木有醉鱼草,草本有艾草;较好乔木有泡桐,灌木有苎麻,草本有芒草;一般乔木有栾树,灌木有石楠,草本有凤尾蕨。根据矿区资源分布特点,对矿区进行总体规划,将矿区分为5个功能区,分别为:综合服务区、矿山文化体验区、民俗文化商业区、生态林区、生态修复区。针对生态修复区提出多方案植被种植模式:山地林区的种植模式有4种;场馆区的种植模式有7种;湖区的种植模式有3种;修复区的种植模式有3种;特色景观区的种植模式有2种。对生态修复区植被修复产生的效益进行预计:每年可吸收土壤中锑、砷、铅、镉的量分别为:721.80kg、66.60kg、108.00kg、10.80kg;每年可吸收(吸附)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量分别为:7978.50kg、540.00kg、909900.00kg;每年可涵养水源6.50×105m3。预计生态修复区植被修复总共能产生6029.28万元的效益。

杨礼,马银花[3](2020)在《重金属污染和重金属富集植物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有关重金属污染和重金属富集植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该文在系统总结这些成果的基础上,从监测、治理和富集等方面分析了总体研究现状,并对重金属富集植物今后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常辉,蔡的妹,李万平[4](2020)在《零陵区梅江村岩溶地面塌陷成因特征及防治方法探讨》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湖南煤勘六队承担了永州市零陵区邮亭圩镇梅江村9组、上梅江村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补充调查项目。本文作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及主要成员,通过收集资料、野外调查、物探、工程勘查、取样化验、综合研究等手段,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和岩溶地面塌陷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为当地政府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李官权[5](2019)在《汝城大坪铁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尤其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矿产资源,在对其大规模的开采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平衡,并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这些地质环境问题不仅影响到了矿山的作业环境和条件,而且还时刻威胁着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为了协调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彻底解决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研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以汝城县大坪铁矿区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以及生产工艺实地调查为基础,从调查大坪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入手,结合矿区的地质环境背景、矿产资源的分布等,论述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从而对大坪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具体研究内容有:(1)本文运用遥感技术和无纸化填图技术,以传统地质调查为技术手段,对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实地核查,并通过对矿区的水、土样采集、化验分析,从而定性分析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2)通过调查确定的大坪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地资源的压占、破坏;矿区水资源破坏、地表水水环境污染;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因矿山的采掘所引发的地质灾害;矿区采空区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野外调查数据,并结合矿区基础地质资料,分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3)对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科学、合理、客观的选取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利用GIS平台做单因子评价,并利用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对单因子进行分级打分,然后利用综合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分析利用两种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来达到合理评价矿山地质环境的目的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4)通过分析两种评价结果,并结合综合评价分区图可以发现:受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矿山地质环境都有所破坏。其中矿山生产造成的地质环境问题成多元性,而且更为严重。在矿山生产活动,且未进行恢复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区域均为矿山地质环境较差区,面积约22km2,占研究区的34.38%;矿山地质环境中等区为受矿山生产影响较轻区域和进行过恢复治理的区域,面积约37km2,占研究区的57.81%,居民聚居的城镇村庄和远离矿山影响范围的区域,矿山地质环境均为较好,面积约5km2,占研究区的7.81%。

方传棣[6](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高俊华,刘立,黄树春,刘欣悦,赵明鹏[7](2017)在《基于遥感的湖南锡矿山锑矿区矿山环境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2009-2015年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及其它数据资料,开展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矿山环境及其变化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区内矿山开发占用损毁了大量土地资源,矿山地物以中转场地和固体废弃物为主;占用损毁的土地资源类型为耕地、林地和裸岩石砾地;近年来恢复治理力度明显加强,复绿后地类为林地和草地;矿山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威胁。

唐启迪[8](2016)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文中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引发的种种产业、生态、社会问题已然成为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从域外国家和地区情况来看,一些国家开始运用法治手段对其进行规制,通过法律、规范性文件,明确政府、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公民的相关权利与义务,调整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而从我国现实的法治情况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却不容乐观。无论是在法治理念、法治体系、制度建构等方面都存在值得深入反思和继续探索的地方。在这种情形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层面的议题理应受到必要关注。为此,本文一方面从基础理论层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理论意涵、现实意义与制度价值;另一方面,从制度建构层面在借鉴域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备本土适应性的制度建构和法治规制方案,以期能够为中国,特别是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化思路。本文的论述架构,除绪论部分以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概述。从“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三个概念的阐释入手明确研究的基础范畴。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是规范公共机构和社会主体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行为的总称。它以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为法治目的,以特定空间区域整体为调整对象,以产业转型、生态修复、社会治理、司法保障等为主要内容,以政府管制与公众参与互动为治理手段,并覆盖了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全过程。其法治的必要性,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对制度措施稳定性的渴求,体现了社会正义、利益平衡和社会发展权的诉求。第二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状及实效。从法治现状看,经过若干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国务院两个重要文件为政策基础,以环境治理、经济转型和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覆盖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全过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规则体系;从运行实效上看,本文选取湖南省3个县级资源枯竭型城市为样本,通过实地调研、参观走访,梳理、分析了法治实施取得的成效,并指出法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现有法治存在结构性和制度双重问题。就法治结构而言,在规制路径选择上,政策指导被倚重,政策法治化程度较低;在规制体系上,相关立法较多,专门立法欠缺;在规制主体上,偏重于中央层面的立法,地方层面立法较少;在规制重点上,实体性规范较多,约束权力运行的程序性规范较少。就制度内容而言,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在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与征收资源税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行经验不足、司法保障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综合性,背后关涉复杂利益博弈,需要展开深层次的利益调整。第四部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镜鉴。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域外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等已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方面,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步伐,形成了各自的规制特征。依靠法治手段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予以扶助,对于我国现阶段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第五部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完善。就立法模式而言,我国应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立法,专门立法的形式应当是行政法规,并且应与地方立法相结合形成多层次的法治体系。在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方面,除了制定完善《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以外,还需要调整完善其他相关立法,以形成综合性的保障体系。在湖南省专门立法的探索上,湖南省具备制定专门立法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的基本框架主要应包含:总则、准入与开发、拓展与扶持、转型与退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统筹、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经济补偿与激励、法律责任、附则等内容。第六部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司法保障的完善。从法治运行层面看,在立法完善、严格执法以外,还应充分发挥环境司法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保障作用。通过加强环境司法来弥补行政执法的不足,形成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行政与司法手段的双轮驱动,并通过及时、有效、公正地裁判惩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增强法律的威慑力。主要的改革路径包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理念、畅通诉讼渠道、实现司法专门化、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相关环境公益诉讼的实施、完善诉讼程序、加大对环境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的惩治力度等,以完善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司法保障。

李华[9](2016)在《资源枯竭城市地质环境代价初步核算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冷水江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枯竭型城市是因资源开采而兴,随资源枯竭而衰的矿业城市,都面临资源枯竭、地质环境治理和转型发展等的问题,如何摆脱资源的约束,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寻找新的转型发展路径,是摆在每个资源枯竭城市的首要问题。冷水江市是个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锑矿和煤炭等资源的开采,面临着矿产资源枯竭、地质环境和经济转型发展等问题,如何摆脱这些问题,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也是冷水江市的首要问题。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冷水江市的发展路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冷水江市乃至全国都具有深远意义。论文从资源性城市转型发展研究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冷水江市经济发展现状、资源优势以及资源开采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度,印证资源开采产业对全市发展的重要性。然后通过资源开采对地质环境等因素分析,结合资源开采的边际外部成本等理论基础和方法,建立了资源开采环境代价初步核算的指标体系,确定了环境代价初步核算模型,并以冷水江市为例,对资源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代价进行了初步核算。论文研究还通过对冷水江市资源开采环境代价初步核算结果分析,并以冷水江市锑矿开采区地质环境治理为例,指出了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目标和重点治理工程、治理所需经费和资金的筹措渠道,以及治理后对冷水江市转型发展的影响等。论文最后通过全球资源性城市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分析,围绕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给出了冷水江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主要有三点,一是发挥资源优势,以锑矿资源为依托,加强锑产业集群和科研应用的建设;二是充分利用资源开采遗址和已形成的矿山监测网络体系,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和旅游服务业;三是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林业。这些转型发展路径对冷水江市未来经济转型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刘桢,易敏,廖秀英,邢宏霖[10](2016)在《2005—2010年湖南锡矿山矿区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文中提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对2005—2010年湖南省永州市锡矿山矿区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植被面积逐渐减小,而矿山设施、矿山地质灾害、矿区敏感物和采矿场的面积则有所增加;矿区各类型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转换的现象,但相互转换的面积并不大;基于景观指数方法的分析发现矿区生态系统的斑块数、各类别的边界密度、生态系统斑块密度均呈现增大趋势,而矿区聚集度指数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二、湖南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湖南安仁县地质灾害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条件
    1.1 地质构造
    1.2 岩土体特征
    1.3 水文地质特征
2 滑坡体特征
    2.1 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
    2.2 变形特征
    2.3 物质结构组成特征
3 滑坡形成机制
    3.1 变形机制分析
    3.2 稳定性影响因素
        3.2.1 地层岩性
        3.2.2 地形地貌
        3.2.3 降雨
    3.3 破坏模式分析
4 稳定性计算
    4.1 反演分析
    4.2 稳定性计算
5 防治措施
6 结语

(2)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矿业棕地植被选择与利用研究 ——以冷水江市锑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冷水江市概况
        2.1.1 冷水江市自然地理概况
        2.1.2 冷水江市经济发展概况
        2.1.3 冷水江市交通概况
    2.2 锑矿区概况
        2.2.1 锑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2.2.2 锑矿区矿业发展概况
        2.2.3 锑矿区生态环境概况
        2.2.4 锑矿区景观资源
第三章 矿区植被特征调查分析
    3.1 矿区植被物种组成结构
        3.1.1 矿区现有植被的科、属、种统计
        3.1.2 矿区现有植被生长型统计
    3.2 矿区植被生长情况
        3.2.1 矿区乔木生长情况
        3.2.2 矿区灌木生长情况
        3.2.3 矿区草本生长情况
    3.3 矿区植被优势物种的筛选
        3.3.1 乔木的聚类结果分析
        3.3.2 灌木的聚类结果分析
        3.3.3 草木的聚类结果分析
    3.4 矿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3.4.1 Margalef物种丰富度分析
        3.4.2 Simpson物种多样性分析
        3.4.3 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分析
        3.4.4 Pielou物种均匀度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非矿区植被特征调查分析
    4.1 非矿区植被物种组成结构
        4.1.1 非矿区的植被科、属、种统计
        4.1.2 非矿区的植被生长型统计
    4.2 非矿区植被生长情况
        4.2.1 非矿区乔木生长情况
        4.2.2 非矿区灌木生长情况
        4.2.3 非矿区草本生长情况
    4.3 非矿区植被优势种的筛选
        4.3.1 非矿区乔木的聚类结果分析
        4.3.2 非矿区灌木的聚类结果分析
        4.3.3 非矿区草本的聚类结果分析
    4.4 非矿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4.4.1 Margalef物种丰富度分析
        4.4.2 Simpson物种多样性分析
        4.4.3 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分析
        4.4.4 Pielou物种均匀度分析
    4.5 矿区与非矿区的植物比较
        4.5.1 矿区与非矿区物种比较与物种筛选
        4.5.2 矿区与非矿区物种多样性比较
    4.6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矿区总体规划与生态修复区种植设计
    5.1 矿区规划目标与战略
        5.1.1 规划定位
        5.1.2 规划目标
    5.2 矿区总体规划
        5.2.1 总体布局
        5.2.2 道路系统
        5.2.3 功能分区
    5.3 生态修复区植被种植设计
        5.3.1 生态修复区植被种植原则
        5.3.2 生态修复区种植树种选择
        5.3.3 各区植被种植设计与种植方法
    5.4 生态修复区植被修复预计效益分析
        5.4.1 生态效益分析
        5.4.2 社会效益分析
        5.4.3 经济效益分析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表格索引

(3)重金属污染和重金属富集植物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
    1.1 重金属污染地植物和水体
    1.2 水体中微生物
2 富集植物研究现状
    2.1 重金属修复植物
    2.2 植物重金属富集能力
    2.3 水生修复植物根茎叶重金属富集能力
    2.4 盐碱区富集植物
3 结语

(4)零陵区梅江村岩溶地面塌陷成因特征及防治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概况
2 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4.1 气象水文
        2.4.2 地下水
        2.4.3 区内补、径、排特征
        (1)孔隙水。
        (2)覆盖型岩溶水。
        (3)基岩裂隙水。
    2.5 岩土体类型
        (1)土体。
        (2)岩体。
    2.6 人类工程活动
    2.7 岩溶发育情况
3 岩溶地面塌陷特征
    3.1 分布特征
    3.2 发育特征
4 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制分析
    4.1 地层条件分析
    4.2 水动力条件分析
    4.3 成因机制分析
5 岩溶地面塌陷防治建议
    5.1 发生前征兆
    5.2 防治原则及方法
    5.3 防治措施
        5.3.1 防治措施
        5.3.2 预防措施
        (1)群测群防。
        (2)地表水水均衡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4)建设预警预报平台。
6 结语

(5)汝城大坪铁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路线
第二章 矿区自然地理和区域地质特征
    2.1 矿区概况
    2.2 矿区自然地理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象、水文
        2.2.3 土壤、植被
    2.3 矿区人文及社会经济概况
    2.4 矿区地质
        2.4.1 地层岩性
        2.4.2 地质构造
        2.4.3 岩浆岩
        2.4.4 围岩蚀变
    2.5 水文地质概况
        2.5.1 主要含水层
        2.5.2 隔水层
        2.5.3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及动态
第三章 大坪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及分析
    3.1 土地资源的压占、破坏
        3.1.1 矿山地面建设对土地的占用
        3.1.2 矿山固体废弃物占用和破坏土地
        3.1.3 露天采场对土地的破坏
    3.2 水资源破坏和水环境污染
        3.2.1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
        3.2.2 矿业废水对水资源的污染
    3.3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4 地质灾害
        3.4.1 地面塌陷
    3.5 矿山采空区影响范围及现状
    3.6 矿区地质环境问题小结
第四章 大坪铁矿区地质环境评价
    4.1 评价原则
    4.2 评价方法
        4.2.1 层次分析法
        4.2.2 综合指数法
        4.2.3 评价流程
    4.3 评价范围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4.4.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5 指标层因子分级
        4.5.1 自然地理
        4.5.2 资源损毁
        4.5.3 环境污染
        4.5.4 地质灾害
    4.6 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6.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4.6.2 计算权重
    4.7 单因子评价
    4.8 综合分区评价
第五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
    5.2 汝城大坪铁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7)基于遥感的湖南锡矿山锑矿区矿山环境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数据源
2 技术与方法
    2.1 技术方法
    2.2 建立解译标志
3 监测结果与分析研究
    3.1 矿山占地动态变化监测
    3.2 占用损毁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监测
    3.3 矿山复绿情况遥感监测
    3.4 矿山地质灾害现状调查
4 结论

(8)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结构与方法
第2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概述
    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理论意涵
        2.1.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诠释
        2.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内涵特征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实意义
        2.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2.2 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策略转换的需要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制度价值
        2.3.1 秩序价值
        2.3.2 正义价值
        2.3.3 永续发展价值
第3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状及实效
    3.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现状
        3.1.1 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方面的法治
        3.1.2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方面的法治
        3.1.3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法治
        3.1.4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治
        3.1.5 财政转移支付和征收资源税费方面的法治
    3.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运行实效:以湖南省为样本
        3.2.1 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政策法规
        3.2.2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取得的成效
        3.2.3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存在的问题
        3.2.4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对全国的标本意义
第4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
        4.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结构性问题
        4.1.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具体制度问题
        4.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司法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4.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行经验不足
        4.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综合性
        4.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背后关涉复杂利益博弈
第5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镜鉴
    5.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实践
        5.1.1 德国
        5.1.2 日本
        5.1.3 美国
    5.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经验启示
        5.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多层次的法治体系
        5.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融合政策与法治工具
        5.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与产业法治相协调
        5.2.4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需要规范、援助、转型相结合
第6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完善
    6.1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基本思路
        6.1.1 应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立法
        6.1.2 专门立法的形式应当是行政法规
        6.1.3 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
        6.1.4 应与地方立法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法体系
    6.2 国家层面相关立法的构建与完善
        6.2.1 国家层面立法的原则与框架
        6.2.2 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
    6.3 湖南省专门立法的探索
        6.3.1 湖南省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6.3.2 章节安排的内在逻辑
        6.3.3《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的框架结构
第7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司法保障的完善
    7.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理念
        7.1.1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7.1.2 确立预防与恢复性司法理念
        7.1.3 树立公益性司法理念
    7.2 加强环境司法能力建设
        7.2.1 畅通司法救济渠道
        7.2.2 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
        7.2.3 构建环境诉讼基金
    7.3 完善相关诉讼制度
        7.3.1 改进行为保全制度
        7.3.2 改进财产保全制度
        7.3.3 改进先予执行制度
        7.3.4 改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7.4 强化环境刑事司法适用
        7.4.1 环境犯罪规定的完善
        7.4.2 对环境犯罪财产刑和非刑罚手段的完善
        7.4.3 刑罚适用原则的改进
附录《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立法建议稿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资源枯竭城市地质环境代价初步核算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冷水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阶段概述
        1.2.1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中期
        1.2.2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未期
        1.2.3 20世纪80年代未期以后
        1.2.4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的新趋势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经济转型概念的界定
        2.1.2 地质环境和矿山地质环境概念的界定
        2.1.3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概念的界定
    2.2 产业升级转型理论
    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4 竞争优势理论
    2.5 边际外部成本理论
第3章 冷水江市资源产业的贡献度分析
    3.1 冷水江市经济发展现状
        3.1.1 自然条件
        3.1.2 经济发展
        3.1.3 经济地位
    3.2 冷水江市矿产资源现状
        3.2.1 矿产资源现状与分布
        3.2.2 矿产资源的优势
    3.3 冷水江市矿产资源产业地位分析
        3.3.1 矿产资源开采现状分析
        3.3.2 矿产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3.3.3 对冷水江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冷水江市资源开采地质环境代价初步核算指标与模型建立
    4.1 影响因素分析
        4.1.1 锑矿开采带来地质环境问题
        4.1.2 煤炭资源开采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初步核算范围
        4.2.2 指标选取原则
        4.2.3 指标体系构建
    4.3 环境代价指标核算模型建立
        4.3.1 大气污染代价核算模型
        4.3.2 水污染和破坏代价核算模型
        4.3.3 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代价核算模型
        4.3.4 地质灾害及破坏恢复治理代价核算模型
        4.3.5 占地及破坏治理代价核算模型
    4.4 环境代价初步核算
        4.4.1 大气污染代价初步核算
        4.4.2 水污染和破坏代价初步核算
        4.4.3 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代价初步核算
        4.4.4 地质灾害及破坏治理代价初步核算
        4.4.5 占地及破坏治理代价初步核算
        4.4.6 资源开采地质环境总代价初步核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水江市资源环境代价初步核算结果分析及重点治理工程确定
    5.1 环境代价初步核算结果分析
        5.1.1 各类指标初步核算结果分析
        5.1.2 各乡镇初步核算结果分析
    5.2 地质环境治理目标和重点治理工程
        5.2.1 地质环境治理目标
        5.2.2 地质环境治理重点
    5.3 治理经费概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5.3.1 治理经费概算
        5.3.2 资金筹措方式
    5.4 治理后土地的功能分析
        5.4.1 建设用地可提供工业园区场地
        5.4.2 耕地可为休闲农业提供基础
        5.4.3 林地并结合历史古迹可为观光旅游提供场所
    5.5 治理后对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
        5.5.1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5.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5.5.3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案例分析及冷水江市转型路径
    6.1 国外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典型案例
        6.1.1 美国钢城匹兹堡
        6.1.2 德国鲁尔煤矿
        6.1.3 法国洛林铁矿
        6.1.4 加拿大萨德伯里镍矿
    6.2 国内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典型案例
        6.2.1 油城黑龙江大庆市
        6.2.2 辽宁阜新市煤矿
        6.2.3 安徽淮北煤矿
    6.3 案例对比分析
    6.4 冷水江市转型发展路径建议
        6.4.1 以锑矿资源为依托,延长锑产品产业链
        6.4.2 建设矿山地质公园,发展科普教育和旅游服务业
        6.4.3 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林业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2005—2010年湖南锡矿山矿区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域概况
    1. 2 资料来源
    1. 3 数据处理
2 矿区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特征
    2. 1 矿区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变化特征
    2. 2 矿产资源区生态系统各类型相互转换特征
    2. 3 矿产资源区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
        2. 3. 1 斑块数和平均斑块面积
        2. 3. 2 边界密度
        2. 3. 3 聚集度指数
        2. 3. 4 生态系统斑块密度
3 结论

四、湖南锡矿山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南安仁县地质灾害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J]. 杨建新,王剑,唐海英. 世界有色金属, 2021(09)
  • [2]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的矿业棕地植被选择与利用研究 ——以冷水江市锑矿区为例[D]. 张彬.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3]重金属污染和重金属富集植物研究现状[J]. 杨礼,马银花. 安徽农学通报, 2020(23)
  • [4]零陵区梅江村岩溶地面塌陷成因特征及防治方法探讨[J]. 李常辉,蔡的妹,李万平. 资源信息与工程, 2020(02)
  • [5]汝城大坪铁矿区地质环境评价研究[D]. 李官权.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6]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 [7]基于遥感的湖南锡矿山锑矿区矿山环境变化研究[J]. 高俊华,刘立,黄树春,刘欣悦,赵明鹏.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6)
  • [8]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研究[D]. 唐启迪. 湘潭大学, 2016(02)
  • [9]资源枯竭城市地质环境代价初步核算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冷水江市为例[D]. 李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10]2005—2010年湖南锡矿山矿区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变化分析[J]. 刘桢,易敏,廖秀英,邢宏霖. 矿产勘查, 2016(02)

标签:;  ;  ;  ;  ;  

湖南锡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