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极限论文_刘松柏

导读:本文包含了疲劳极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疲劳,极限,损伤,应力,底架,强度,悬索桥。

疲劳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刘松柏[1](2019)在《风力发电机前底架极限与疲劳强度分析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风力发电机前底架复杂的几何外形、载荷与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并结合疲劳分析软件ANSYS Ncode Designlife,分析极限强度与疲劳寿命的数值方法,研究前底架多轴疲劳特性与疲劳寿命分析,研究底架材料的S-N曲线定义和各工况随机载荷谱的分析处理方法,为风力发电机的前底架极限强度和寿命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机械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王仁华,马志成,邹湘[2](2019)在《疲劳裂纹损伤下海洋平台结构的极限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尺度建模方法构建了含裂纹损伤海洋平台结构的混合尺度有限元模型,其包含由壳单元描述的细观节点和由梁单元描述的宏观构件.将该多尺度模型用于研究波流耦合载荷作用下关键节点处焊缝裂纹的扩展规律.并将疲劳裂纹引入整体海洋平台的结构模型,在极端水平(水线处)载荷作用下,研究裂纹分布位置影响结构极限强度的退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载荷作用下,关键节点的斜撑在平行于载荷作用方向产生的裂纹相比于其他部位的裂纹,会导致更为显着的结构极限强度退化;处于结构受拉侧的裂纹,使得结构极限强度退化尤其严重;裂纹分布位置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极限强度退化,但仅关键节点处的裂纹才会显着削弱结构的极限强度.(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马林,黄雷,代希华,聂文,徐伟[3](2019)在《正交异性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层疲劳耐久极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为主跨1 688m的双塔钢箱梁悬索桥,桥面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环氧沥青铺装层结构。为提高该桥环氧沥青铺装层的使用寿命,研究环氧沥青铺装层疲劳耐久性的极限受力影响因素,基于小梁试件四点弯曲疲劳试验,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局部梁段叁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最不利荷载位置处铺装层的极限受力情况。结果表明:环氧沥青混合料的疲劳耐久极限为578με;随着铺装层弹性模量的增大,铺装层的应力、应变显着减小,其疲劳耐久极限模量为2 687MPa;环氧沥青铺装层的应变与车辆接地压强呈正相关关系,该桥铺装层的疲劳耐久极限接地压强为1.59MPa。适当提高环氧沥青铺装层的弹性模量,并应严格控制通行车辆的轴重,可以提高该桥的铺装层耐久性。(本文来源于《桥梁建设》期刊2019年04期)

杨小勇,薛亮[4](2019)在《齿轮接触疲劳极限应力测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某齿轮材料的接触疲劳强度测试,对3种获取极限应力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齿轮接触疲劳试验优先推荐采用升降法,不建议使用S-N曲线图解法;同时升降法测试可以通过数据稳定性检测方法有效减少齿轮接触疲劳试验点数。(本文来源于《汽车零部件》期刊2019年08期)

刘夏瑜,牛哲斌[5](2019)在《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检测短距离游泳人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能力,提出基于身体机能特征大数据融合分析的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方法.首先建立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的生理指标体系,然后进行特征提取,以此构建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的动态特征分析模型,最后根据身体生理指标的特征分析方法,进行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采用机器学习和模式识别方法,实现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和大数据融合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的有效性较好、准确性较高,对身体机能状态的实时分析能力较强.(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刘亮,聂祥樊,胡仁高,古远兴,何卫锋[6](2019)在《激光冲击强化对TC17钛合金模拟叶片疲劳极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振动疲劳试验探究了激光冲击强化(LSP)对带根部倒圆的TC17钛合金叶片一阶弯曲疲劳极限的影响,结合疲劳断口、组织观察和残余应力测试等方法分析了激光冲击强化提高叶片疲劳极限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激光冲击强化对TC17钛合金叶片的一阶弯曲振动频率无影响,但显着提高了叶片的疲劳极限(约8%)。冲击强化后叶片的金相组织无显着变化,但表层晶粒组织明显细化,并在距离材料表面50μm的深度范围内形成剧烈塑性变形区,材料表面产生了不小于466 MPa的残余压应力。晶粒细化和残余压应力是叶片疲劳极限提高的直接原因。(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程雪利,马秉馨,秦军[7](2019)在《刻槽试件的应力状态分析及超声拉伸疲劳极限试验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带裂纹工件在超声载荷下的疲劳性能,采用自行研制的超声振动单向拉伸实验装置,对刻槽20#钢进行了拉伸试验研究。设计了两端方板、中间为指数剖面、单侧边开有缺口的试件,对刻槽试件的应力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刻槽截面的正应力分布公式。通过改变工件的槽深t和曲率ρ,得出疲劳极限随刻槽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在某一深度时达到最小值,然后随之上升;疲劳极限随刻槽曲率的减小而下降,在某一曲率值时达到最小值,然后随之上升。该试验证明了疲劳极限不仅与应力集中系数有关,还与刻槽深浅、应力梯度和其他参数有关,具体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机床与液压》期刊2019年12期)

彭艳,李浩然,刘洋,章健[8](2019)在《基于均布临界域本征损伤耗散的疲劳极限等量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疲劳极限预测是工程结构件复杂载荷下抗疲劳设计重要基础。应力场强理论,无法给出考虑平均应力的疲劳极限关系,属于临界域准则,而临界点准则无法刻画高周疲劳损伤局部域特点,与高周疲劳损伤特点不相吻合。基于连续介质损伤力学及其不可逆热力学框架,建立一种基于高周疲劳损伤临界域本征损伤耗散的疲劳极限等量关系模型。该等量关系包括考虑拉压异性的含平均应力的拉伸疲劳极限和对称旋转弯曲疲劳极限与对称扭转疲劳极限之比。运用含平均应力的拉伸疲劳极限预测模型,对两种常见铝合金LC4和LC9进行寿命预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优于现有的单一线性(GOODMAN和THORDBERG)和GERBER椭圆疲劳极限等量关系模型,与试验吻合较好,单一线性疲劳极限等量模型无法刻画拉压异性。利用对称旋弯-对称扭转疲劳极限比值预测模型分别对11种常见金属材料疲劳性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明显优于基于应力场强法导出的比值预测模型。基于均布临界域本征损伤耗散开展疲劳极限预测,为金属材料疲劳强度预测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周进驰[9](2019)在《基于红外热像法的20Cr2Ni4A齿轮钢材料疲劳极限快速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Cr2Ni4A是优质合金钢,强度高,韧性及淬透性好,且具有表面硬化耐磨性高、渗碳淬火后韧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大型机械设备重载齿轮的设计制造中。重载齿轮是大型机械装置(推土机、挖掘机、装甲车等)传动系统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以指定的速度比传递运动和扭矩。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由于大负载,强应变和长周期的影响,重型齿轮经常引起各种问题。其中,疲劳造成的断裂失效占整个结构失效的80%以上,因此疲劳问题成为制约其安全应用的瓶颈。所以,在机械设计中,必须首先清楚材料的疲劳性能。长期以来,传统疲劳实验方法在确定材料疲劳性能参数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传统方法实验周期长、耗费高、效率低的缺点制约了结构优化设计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提高,材料的疲劳性能并非容易获得。所以,亟需发展新的疲劳评估方法以满足现代化设计的高要求。疲劳过程试验机对试样做的机械功,产生的能量耗散宏观反映为材料表面非均匀温度场的变化。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实时、非接触、全场和无损的测温手段能够实时地监测不透明材料表面温度信号的变化规律,为疲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基于红外热像法和能量耗散理论,研究材料在疲劳循环加载过程中表面的温度信号、受应力状态和裂纹结构等损伤指标的变化规律,实现对材料疲劳极限的快速预测和应力状态的分析。建立快速预测理论模型,结合传统试验方法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同时,研究渗碳热处理工艺与材料疲劳性能的关系,阐述导致疲劳断裂机理。结果表明:试样在疲劳循环载荷的作用下,当应力水平较低时,温升很小,几乎为零。随着循环应力水平的提高,温升开始增加,出现明显的初始快速温升阶段和稳定温升阶段。循环温升曲线的初始温升速率与稳定温升值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前期呈类线性缓慢增长,直到临界应力处温升速率出现快速增大,因此利用稳定温升值和初始温升速率θ来预测疲劳极限。红外热像法中的Luong法和Crupi法具有较好的材料能量耗散理论支撑,在应力比R为-1的对称应力状态下,以成组法实测的疲劳极限500MPa为参照,Luong法准确性较高,以稳定温升增量?T_(AS)为参数预测的537.5MPa误差约为7.5%,而Crupi法预测的298MPa误差则高达-40.4%;Luong法稍偏于危险,Crupi法则过于保守,因此可将Luong法快速预测的疲劳极限降低50MPa作为工程疲劳极限参考值。另外,从试验数据处理过程中总结了影响红外热像法预测准确性的因素,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由于环境温度等因素会造成温度波动,使预测结果分散,从而影响了红外预测精度,因此采用了数据连续化处理的方法,使预测结果能够唯一确定,可大幅度减小预测误差,将预测误差减少至5%以内。最后,对齿轮在实际服役环境中的啮合状态进行了分析,根据啮合齿之间的接触状态总结出四个过程,并通过悬臂梁精确计算出齿轮齿面啮合处的受力位置与受力数值。采用弯曲应力状态下的悬臂梁试验方法,利用红外热像法成功快速预测了弯曲疲劳极限值。结果证明红外热像法对于弯曲应力状态的预测是可行的。基于应变增量的疲劳极限快速预测方法,探讨了梯度交变循环载荷下试样表面温度随应变变化的规律,初步探索了红外热像法预测齿轮零件疲劳极限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6-11)

李大伟[10](2019)在《提高曲轴疲劳极限的强化工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有效增大曲轴疲劳极限,进而实现提高曲轴使用性能、使用寿命的目标,本文从不同强化工艺角度进行对比研究,借助试验对比的方式总结最佳的强化工艺及其对疲劳极限的影响,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研究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帮助。(本文来源于《湖北农机化》期刊2019年08期)

疲劳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多尺度建模方法构建了含裂纹损伤海洋平台结构的混合尺度有限元模型,其包含由壳单元描述的细观节点和由梁单元描述的宏观构件.将该多尺度模型用于研究波流耦合载荷作用下关键节点处焊缝裂纹的扩展规律.并将疲劳裂纹引入整体海洋平台的结构模型,在极端水平(水线处)载荷作用下,研究裂纹分布位置影响结构极限强度的退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平载荷作用下,关键节点的斜撑在平行于载荷作用方向产生的裂纹相比于其他部位的裂纹,会导致更为显着的结构极限强度退化;处于结构受拉侧的裂纹,使得结构极限强度退化尤其严重;裂纹分布位置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极限强度退化,但仅关键节点处的裂纹才会显着削弱结构的极限强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疲劳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1].刘松柏.风力发电机前底架极限与疲劳强度分析与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19

[2].王仁华,马志成,邹湘.疲劳裂纹损伤下海洋平台结构的极限强度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马林,黄雷,代希华,聂文,徐伟.正交异性钢桥面环氧沥青铺装层疲劳耐久极限研究[J].桥梁建设.2019

[4].杨小勇,薛亮.齿轮接触疲劳极限应力测试研究[J].汽车零部件.2019

[5].刘夏瑜,牛哲斌.短距离游泳身体机能疲劳极限监控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刘亮,聂祥樊,胡仁高,古远兴,何卫锋.激光冲击强化对TC17钛合金模拟叶片疲劳极限的影响[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9

[7].程雪利,马秉馨,秦军.刻槽试件的应力状态分析及超声拉伸疲劳极限试验研究(英文)[J].机床与液压.2019

[8].彭艳,李浩然,刘洋,章健.基于均布临界域本征损伤耗散的疲劳极限等量关系[J].机械工程学报.2019

[9].周进驰.基于红外热像法的20Cr2Ni4A齿轮钢材料疲劳极限快速预测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10].李大伟.提高曲轴疲劳极限的强化工艺探讨[J].湖北农机化.2019

论文知识图

德国在Caroni河桥应用的剪力齿轮裂纹扩展实物图及数学模型图不同油石比下两种沥青混合料疲劳耐久...疲劳试验机Fig.4-6Fatiguetestingmac...薄子层后屈曲分析模型渗透剂Fig.4-12Permeateagent

标签:;  ;  ;  ;  ;  ;  ;  

疲劳极限论文_刘松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